㈠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和大学者都很长寿
学习是长寿的动力和秘诀。
科学家和大师学者们的终生学习让他们长期保持大脑的活力,而学习不断给他们带来快乐和自我满足,让他们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活成榜样,活出长寿,这才是长寿的动力和秘诀!
而作为大学教师、书法家的赵慕鹤老先生,他1998年为鼓励孙子念书,决定以身作则,跟孙子一起报名大学联考,结果孙子考上中华大学,赵慕鹤考上空中大学文化艺术系,2002年,91岁的赵慕鹤和孙子一起毕业,传为佳话。
其他因素:
1、综合因素:地域、环境、体力活动、食疗、养生保健、医疗等。而对于这些因素,科学家和大师学者大多都能享受到最优的生活条件和待遇。
2、内部因素:预测和防治全身上百种身心智常见病才是长寿的好方法,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上医治未病”。定期体检和养生保健对科学家和大师学者是标配。
3、情绪管控:据媒体报道,心理学界有研究表明: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引发疾病的主要情绪有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多疑、季节性失控等。而科学家和大师学者高度自律,高度专注,忘我无我,能保持情绪长期稳定。
4、吃出长寿:寿星不是靠药物获得健康、长寿的,主要是日常食物,即合理的食养,对于科学家和大师学者叫科学食疗,作为“国之重器”,国家和相关机构也会密切关注他们的健康,除了定期的体检外,食疗养生是标配。
5、深度思考:也就是说,多多用脑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和长寿秘诀,学习可以使他们拥有更高质量的长寿!
㈡ 最长寿科学家:后悔自己活到104岁,你愿意长寿吗
关于寿命,我从不贪心,不期待着自己能活到90岁、100岁,只希望自己能在死前不留遗憾,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但是老年人就完全不一样了。老年人即使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在80、90岁的年龄也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做任何事都是力不从心。心态上也没有年轻时的激情澎湃,显得动力不足。如果再生点小病,那更是苦不堪言,严重时还要劳烦子女照顾。那种感觉只有躺在病床上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我不愿在年老时活成我讨厌的有气无力的模样,更别说躺在病床上丧失行为能力。所以在年轻的时候,我一有机会就去锻炼身体,跑步、游泳、瑜伽,尽可能地让自己心态保持年轻活力。即时行乐,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为的就是将来有一天面对死亡时不留遗憾。
㈢ 科学家谁最长寿
钱学森(1911—抄—)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㈣ 科学家很长寿吗
会长寿
因为科学家有一颗会思考的大脑
㈤ 为什么科学家都比较长寿
是啊!我也感觉到科学家都比较长寿,大慨因为科学家大脑发达,所以大脑的思维、考虑问题比较多,活动量也比常人大,得痴呆症几率小,就是到老了说话逻辑性也很高,不糊涂。不用说科学家,就是学历高一点的人,上了年纪,得痴呆症的几率也小。因为同样的问题见解不一样,大脑思维理解活动量有所差别的原因吧。但是,这个也不一定,也有像傻子啥心也不操,也能活个大年纪,人的寿命长短,未知数很多,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乌龟,如果能将乌龟的长寿基因移植给人类,那么人类也可以活几百年。
㈥ 科学家高寿吗
1950年的统计: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平均寿命为74.7岁,说明了诺贝尔获奖科学家是长寿的,因为到了1950年,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才65岁。
科学家中,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平均寿命最高,且与和平奖和文学奖获得者寿命相近;而化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寿命最短,与最高者相差4~5岁。
㈦ 求外国长寿科学家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127.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长寿的最好秘诀之
㈧ 为什么那些科学家都那么长寿都是八九十岁有什么秘诀吗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脑力劳动者,经常用脑,对大脑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刺激,使人能心神平安,健康长寿。
㈨ 为什么科学家很多长寿,而搞文学艺术的很多早逝的
这个没有具体统计过。
一般而言,科学家的心胸比较开阔。对生命、对宇宙有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其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是顺从自然的。个性也比较恬淡,与世无争——因为他们看不上和市井民众去争权夺利。
搞艺术的,如果到了顶峰,其实还是很多长寿的。比如白居易、毕加索、张大千等等。早逝的当然也有,比如普希金,死于宫廷斗争;聂耳,死于自己的不小心。
总的来说,艺术类,天才出少年的多,过早燃烧了自己的生命。而科学家,需要先学习先人的科学知识,学完了,就很大年岁了,才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所以,想早死,还没成科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