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进入老年,随着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渐表现出老年特征。并且,老年人心理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良好心态促进健康,而不良心理则会危害健康。石家庄长江心理精神医院专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1.孤独
人到老年,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龄老人丧偶事件是在所难免,对于老年人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心理孤独感,更是让丧偶老人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不久也会亡故。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惧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以致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
3.折腾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种“折腾”心理,认为“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结果勉强参与,容易突发严重健康事件。还有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坚持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结果导致体力不能承受,出现意外。
4.倔强
老年人心理倔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还表现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这些有着倔强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生活着。结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与家人、子女发生争执,最后“不治而终”。
心理专家提醒,针对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属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其调整,千万不可采取强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问题突出,难以调整的话,不妨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医生的帮助。
⑵ 中老年人手术前应保持怎样良好的心态
作为病人,特别是老年患者,思想上产生紧张、情绪不稳,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不过,从医学角度看,术前如果情绪紧张、忧心忡忡,则不仅对病情不利,而且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因为伴随情绪过度紧张,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诸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加速、血糖增高、肌肉强直等。这些都不利于机体适应手术带来的损伤,降低免疫力,延缓伤口愈合。那么,应该怎样保持术前良好心态。
首先,要加强自信心。应该相信现代医学水平,无论是麻醉或开刀技术都在不断进步,意外事故是极为罕见的,不必为手术安全担心。其次,要尊重科学,面对现实。因为手术的目的,无非是治疗的需要,也就是说,有些疾病单靠服药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使病情发展,延误治疗时机,必须通过手术才能根治;另外一种是用仪器检查不能确诊,需要通过手术直接观察或取样做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对病人有利的。即使手术过程或手术后有可能产生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暂时的痛苦可以换来健康与幸福。最后,要充分相信医护人员,也可做必要咨询。对术前必不可少的一些措施,如抽血化验、清洁灌肠、消毒皮肤等,都应全力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⑶ 对手术后病人怎么进行心理辅导
术后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对术后的认识和态度,护士要注意倾听病人的反应,有的放矢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经常与病人交谈,宣传与疾病有关知识,进行心理卫生指导(根据病人的个性特征、文化层次、因人而异的做好心理疏导),劝慰病人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并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护理中除给病人正确的心理指导外,还应该耐心向家属进行解释,共同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及悲观失望的心理。
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了。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写信等。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http://www.lunwenwang.com/Article/ly/jcyx/200508/20523.html
⑷ 老人做完手术 心态很不好该怎么办
要子女加倍的关爱!也可以叫小孩子去陪老人玩。可能是比较孤单或者是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不开心。多沟通,明白老人怎么想的就知道怎么解决了。
⑸ 60岁的老人适合做开胸手术吗
如无明显不适症状,建议先采用保守疗法,只有迫不得已时才做大的开胸手术。平时可用丹参20克,银杏叶30克煮水当茶饮用,此水无副作用人人可喝,能够稀释血液减轻心脏负担。夏枯草30克、带皮籽的老冬瓜切大块块、煲煮瘦猪肉1斤半,多加水中小火大约共煮两个半小时,撇油后加少许盐吃肉喝汤,可以滋补消肿降压消炎,是心肺患者以及全家的好汤水。
⑹ 对于老年人来说做一个全身麻醉的手术有什么危害
由于麻醉是对神经系统作用,故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损伤,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损伤情况也不内同,一般容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神经反应减缓等.
"唤醒"后,患者必须在6小时以后不允许食任任何东西,只能开躺.6小时以后可适当给水,但要看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如头晕,恶心等.若无,可给流食,小量.
⑺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老年人常见心理病症
1、抑郁症
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老年人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日常生活没有快乐,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记忆减退,甚至持续产生死亡念头。老年人患上抑郁症是十分危险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老年人自杀。
2、焦虑症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他们身体本无疾病,或仅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断辗转于各处求医问药,做各种化验检查,遍尝各种偏秘祖传方;过分担忧家人的安全和健康等等;对某种治疗或药物过度依赖,甚至觉得离了它们就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种种表现提示“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与现实处境不符的持续恐惧不安和忧心忡忡是其临床特点。
3、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或是断定自己已经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过度关注,以及过分自恋等。
4、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绪性疲劳,失眠,头痛,心悸等,病程可达数十年,症状可有间歇,病情容易反复。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时间多在5~7小时之间,并常常有睡眠浅、早醒、多梦的现象。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神经衰弱最主要的表现。
5、老年痴呆症
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存在智力障碍,其中1/2可发生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和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减退,比如记忆力减退、语言功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推理判断思维减退等。
6、老年性精神分裂症
此类精神病分为三种类型:①以往有分裂症,晚年仍保持有发作特点,但症状常减轻,当有诱因时,可加重。②晚发性分裂症,即60岁以后第一次出现精神症状,具有性感妄想,性感幻觉障碍,但发作时间短,妄想和幻觉常在晚间明显。③缓慢进行性连续型。发病日期很难确定,既往可能有神经症或类似人格变态的表现。一般来说,妄想在进入老年期以前便已形成,整个病程时间较漫长。
老年人常见心理
1、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5、惧死心理
这类老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6、害怕孤单心理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不仅是对保健养生,也对疾病康复非常有帮助。特别是一些身心疾病,即疾病状态与心理情绪存在密切联系的疾病,如高血压、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等,良好的情绪会给它们带来帮助。
⑻ 劝说老人去做手术!
你可以告诉老人前列腺癌对人体的危害,和一直不治疗所造成的后果,再版和老人聊聊权天,看看老人是因为什么才不肯治疗,了解以后再对阵下药。
如果老人是害怕的话,就和他说不治病才是最可怕的,一个手术可以挽救一条生命的,希望老人可以珍惜。也希望老人可以替家人想想,家人同样也替他担心的。
如果老人还是不肯的话,那就只有硬来了,毕竟老人的身体是最重要的,身体不好什么事业都做不好了,我相信老人会理解的。
希望你姥爷早日把病治好。
⑼ 病人在做手术之前有哪些心理反应医务人员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通过连续性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是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等诸因素影响患者,接触病人态度和蔼,凡事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以熟练的技术获得病人的依赖。
同时应主动地向病人介绍医院有关规章制度,病区设施,使他们能很好熟悉和适应治疗环境,简要介绍医院医疗设备条件,医护人员技术力量等,通过融洽的交谈,可逐渐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加以分析后,对引起各种心理状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开导工作,使病人安心。
对紧张、恐惧心理的患者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向病人说明手术和服药、打针一样是治疗疾病,恢复康复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指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同时,进行术前适应性心理护理,可组织的同病种手术过的病友谈他们经受手术时的体会及介绍配合的治疗的经验,对个别病人甚至可让其参观一下手术环境,了解药品配备,抢救设施等,以适应手术治疗环境及产生医护人员与病人愿望一致,都是为了病人的健康恢复而竭尽全力,从而紧张、恐怖感减轻或消失。
对焦虑心理的患者应向病人适当地解释病情,介绍有关手术知识,手术的目的、意义、安全程度、注意事项、麻醉方式等,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何加以克服和避免,如腹部手术的病人应教给他们如何进行腹部放松的方法,讲明放松训练能减轻精神和肌肉的紧张,转移注意力,能增强术中及术后对疼痛的耐受性,对各种较大的手术,术前应该训练病人如何咳嗽,如何深呼吸,避免在手术后因惧怕伤口疼痛而不敢咳嗽,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后需放置各种导管,引流管、胃管、尿管的病人,术前应向病人说明,使之术后不致增加精神负担。
同时,应做好病人家属的教育工作,劝他们多多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和手术,因家属的安慰与鼓励有时起到医务人员难以起到的作用,这有助于病人克服焦虑和不安,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
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对悲观绝望心理的病人,应在对病人同情安慰之余,给予更多关怀,向病人说明疾病的治愈可能,具体治疗方法。
同时要一再强调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的良好预后有密切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幸福观,打消忧虑,顽强与病魔作斗争,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或配合手术。
护理工作做得好,这与手术的成败有密切关系,对病人心理上也起着相当大的稳定作用。
总之,外科手术治疗前的护患接触,护士不仅仅限于了解病人患的什么病,同时还需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病人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社会因素,使病人从医务人员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药物、手术,更重要的是得到极为有益的心理上的帮助,如同情、信心、支持、欣慰等,从而使病人战胜各种不良心态,在接受手术时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
⑽ 老人手术后的心理康复
找一个他喜欢的老太太陪他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