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萧伯纳的外貌描写
萧伯纳的外貌描写:
1、是年,萧伯纳77岁,皓髯潇洒,精神矍铄。总算见过萧伯纳的邵洵美,后来写了一篇《我也总算见过他了》,不无激动地讲述自己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与萧伯纳晤面的印象。他说萧伯纳“皮色红到发嫩,胡须白到透明;假使他的性格不是那样吝啬,那他简直是个圣诞老人”。
邵洵美的死对头鲁迅,他对萧伯纳的印象也差不多:“雪白的须发,健康的血色,和气的面貌”,“倘若作为肖像画的模范,倒是很出色的”。
2、蔡元培在《萧伯纳颇有老当益壮的感想》中,说“萧伯纳年已七七,须发皓然,而言语爽利,举动轻便,毫无老态”,并高度赞扬其关心工人阶级和社会问题、同情被压迫者的创作立场,认为读者因为他“倔强犹昔,不觉又引起好奇之心,加以萧氏游俄以后,能言人所不敢言,尤足引起同情,故又转而欢迎他的作品了”。
3、当“白发,白须,高鼻子,粗眉毛,小眼睛”的萧伯纳刚走出宋庆龄寓所,等候在门口的记者们一齐围了上来。担任临时翻译的洪深请大家三点钟派六名代表再来,说萧伯纳先生已答应接见记者。然后萧伯纳便乘上宋子文的小汽车,驱车去世界学院。
(1)萧伯纳对60岁的描述扩展阅读
鲁迅的《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回忆说,他是到了午后才得到蔡元培的信,说萧伯纳正在孙夫人府上吃午餐,教他赶紧过去。鲁迅就赶紧过去了,赶过去一瞧,功德林的素菜业已吃去一半。萧伯纳见了鲁迅,俏皮话又上来了,说,他们称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也不含糊,俏皮话也上来了,说,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
用过功德林的素菜,众人簇拥了萧翁来到孙夫人花园。此间的主要任务是照相,也照得不多,就3张。午后的阳光有些清凉地照着高大的萧伯纳,直照得萧那一挂潇洒的大胡子愈益苍白。上海初春的阳光毕竟难得一见,近几天也还一直细雨绵绵呢。太阳下的萧翁自有一番特别的味道,众人看得有些发呆。
② 萧伯纳的代表作是什么
1、《鳏夫的房产》
第一幕,在莱茵河上雷马根附近的一家旅馆里,游客英国青年屈兰奇大夫和朋友高坎在这里歇脚.船上还有他们刚结识的朋友。
美国绅士萨托里阿斯和他的女儿白朗琪也住在这里。屈兰奇和白朗琪一见钟情,欲订终身,萨托里阿斯也愿意成就这门亲事,并让他们写封家信。
第二幕,在英国苏比顿萨托里阿斯的别墅里,屈兰奇和高坎带着家信来见萨托里阿斯,碰巧萨托里阿斯的收租人李克奇斯被解雇。
当从李克奇斯口中得知萨托里阿斯的财富来源于贫民窟时,屈兰奇要求白朗琪婚后不接受任何来自父亲的财产,但他没有说明原因。
两人因此争吵,经高坎和萨托利阿斯调解,屈兰奇方得知自己的财产和萨托利阿斯一样来自贫民窟,决定向白朗琪道歉。但白朗琪误认为屈兰奇反复无常,坚决要求取消婚约,屈兰奇羞愤离去。
第三幕,4个月后李克奇斯突然来访,屈兰奇得知自己的收入同样来自萨托里阿斯,于是抛弃了原来的想法同白朗琪结了婚。
而且还同他的岳父合伙做买卖,用牺牲公共利益的方法发财致富,作品剥掉了“上等人”体面的外衣,揭露了其残忍贪婪的本质。
2、《人与超人》
《人与超人》(1901—1902)是哲理喜剧。萧伯纳根据欧洲流传已久的唐璜传说,描写了青年男女泰纳尔与安的爱情故事。
坦纳是安的监护人之一,思想激进,机智善辩,专门写了本《革命者手册和袖珍指南》。安有意追求他,他发觉后逃到了西班牙,但安接踵而至。
最后坦纳不得不屈服在安代表的“生命力”之下。剧本中,又以梦景的形式,安插了完全可以独立的一场戏:“唐璜在地狱”。
让剧中人物就进步、进化、生命力等题目展开论辩,使全剧增加了理念剧的成分,集中地体现了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
由于它不同寻常的结构和标志着艺术技巧新方向的象征主义手法,《人和超人》已成为当代英美批评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3、《巴巴拉少校》
《巴巴拉少校》以救世军为题材,反映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喜剧的主人公巴巴拉是个有理想的青年,虔诚的基督教徒,救世军中的少校。
她认为宗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女儿,而她的理想就是在救世军中拯救穷人的灵魂。救世军的慈善事业需要金钱,由于经费短缺,巴巴拉所在的救世军收容所面临困难。
巴巴拉的父亲安德谢夫是军火商,他出于个人的目的,在参观收容所时当场捐出5000英镑。巴巴拉起初说服救世军,希望他们不接受父亲的金钱。
她和父亲的冲突,是经济和信仰的冲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巴巴拉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还是要了这笔钱。人们在安德谢夫走后,感谢他的善行。
巴巴拉的幻想破灭,痛苦地摘下救世军领章,别在父亲的衣领上。而当安德谢夫要收买救世军时,她终于屈服,相信是“威士忌大王”鲍吉尔和军火商救活了穷人。
如果她离开父亲,就是“离开生活”。巴巴拉的转变虽然显得唐突,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巴巴拉的精神苦闷,也表达了一些和上层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
4、《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是萧伯纳著名剧作,贞德是十五世纪法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在20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爆发战争法国不敌英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这时贞德向法国政府申请加入到保卫国家的队伍中,这个18岁的农村姑娘的要求并未得到政府当局的理睬,甚至遭到了无情的嘲讽,法国不可能依靠一支由女性带领的军队将英军逐出国境。
在贞德的爱国行为被视为发疯行为时,罗伯特·德·鲍德里考特上尉同意了贞德的要求,这位法国军事上尉认为法军的败退需要有其他方式来逆转,他坚信贞德可以为法军带来一阵西风。
并协助法军打败英军取得前线胜利。于是,贞德成为一支军队的首领,他们带着武器赶赴前线与法国士兵并肩作战,身为圣卡瑟琳忠诚信徒的贞德坚信她的加入能帮助法军击退英军。
果然贞德的出现为法军创造了胜利奇迹,法军成功驱逐了英军的入侵。贞德在军事上的胜利使其一度成为法国人人敬仰的对象,被法国人尊称为“圣女”。
但她的军事能力也被英国政府当局所忌惮,于是英国人联合法国天主教科雄一同诬陷贞德。最终,贞德被法国人出卖,英国人将她囚禁并以女巫的罪名将她残忍地烧死。
5、《卖花女》
《卖花女》(又被译作《皮格马利翁》)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后来的好莱坞据此翻拍了电影《窈窕淑女》。
③ 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
1、萧伯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2、萧伯纳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是18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现代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音乐评论家,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卓越的演说家和论文作家。
3、萧伯纳积极开展文学艺术的拓展革新以及社会意识的引导改良工作,具备积极务实的价值效用。
4、萧伯纳偏爱实践,肯定现实主义者,而对理想主义者取负面评价,不相信任何形式的理想主义。在萧伯纳看来,具有“自由意志”的现实主义者是制衡理想主义的重要力量,他敢于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能超越传统和世俗,对事物的判断更能抓住实质。
5、萧伯纳在批判理想主义者的同时,还在积极塑造着变革社会、提升文明、进化人类的力量,敢于面对社会真相,有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
(3)萧伯纳对60岁的描述扩展阅读
萧伯纳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的前途曾经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在战争中他毫不妥协地反对,尽管招致公众以及很多朋友的愤怒。他的第一个完整的长片,战争后提出的,大部分是在伤心之家“。出现了一个新的萧伯纳,他的智慧依然存在,但减少了对人性的信念。
1917年写出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绝望情绪的剧本《伤心之家》。十月革命发生,萧伯纳是亚欧最早同情和拥护这一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
④ 萧伯纳有什么成就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受母亲熏陶,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继续深造, 15岁便当了缮写员,后又任会计。1876年多居伦敦母亲处,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给《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受易卜生影响,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颁奖辞)。 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戏剧集》,包括《鳏夫的房产》(1892)、《荡子》(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等;《愉快的戏剧集》由《武器与人》(1894)、《康蒂妲》(1894)、《风云人物》(1895)和《难以预料》(1896)组成。第三个戏剧集名为《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其中有《魔鬼的门徒》(1897)、《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1898)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7)。
进入 20世纪之后,萧伯纳的创作进入高峰,发表了著名的剧本《人与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和《真相毕露》(1932)、《突然出现的岛上愚人》(1936)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颁奖辞)。
萧伯纳的戏剧最突出的思想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
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萧伯纳除了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之外,他同时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诙谐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机智与风趣,还因此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轶事,至今仍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
萧伯纳从小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萧伯纳参加了一个叫“考求者学会”的辩论会。由于经常当众与学者们辩论,不久,他就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留起了讽刺家式的发型,对着镜子练习怎样以潇洒的手势来加强演说效果。不久,他便以爱尔兰式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听众,很快就成为了一位令人倾倒的演说家。
⑤ 萧伯纳的概述如何
爱尔兰剧作家。出生在都柏林一个公务员家庭。1876年移居伦敦,培养了对音乐的爱好,并从事新闻工作。后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但始终是个改良主义者。20世纪30年代访问过苏联、中国和美国等。他1885年开始创作戏剧,共有剧本51部,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恺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格马利翁》、《伤心之家》、《圣女贞德》和《苹果车》等。萧伯纳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受易上生影响很深,但他对社会问题的揭发和批判,对知识分子和孤独的反抗者的推崇,常常以接近闹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作品中夸张幽默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真理。他也因此成为现代英国资产阶级社会最辛辣的讽刺者。
⑥ “60岁以后才是真真正的人生”,这句话是英国作家萧伯纳说的吗出自何书
你好!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人生这最后20多年的活法是决定人的一生是否精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