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陈半丁的陈氏年表
1881年——母亡。父失业。家中除祖母还有兄妹三人,乏人照看。被交由外祖母抚养,在外祖母家入私塾。
1884年——父亡。端午,外祖母亡。失学。由祖母收养,织带、纺线、务农以补家给。
1889年——遭叔婶强逼离家,受惊吓逃至舅婆家。数日后由姑夫带往兰溪。在大来商店学徒,从此自谋生活。 1890年——转至一钱庄学徒。开始接触笔墨,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
1894年——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上海做事正缺人手,带至上海虹口,在严信厚小长庐馆拓图章为业。是时吴昌硕受聘严家,相见后颇得缶翁厚爱,得其指教。识蒲华。
1895年——吴昌硕时常带往任伯年处补习禽鸟、人物,颇得任氏喜爱。惜不及一载任氏故去。 1903年——严信厚去世,所聘画家皆散去。应严信厚之子子均之邀同往宁波费家,为其父葬礼帮助接送来宾。
1904年——吴昌硕知半丁回沪,去函约至苏州家中作伴。为缶翁临摹祖像。
1906年——严子均来函,邀至沪上严家作画。为宁波会馆临摹已破烂的任伯年作品(严子均为该会馆董事)。一日,在北楼作一幅大画,为金城所见,遂与严子均再三商量,力邀半丁同往北京,子均欣然同意。遂随金城来北京,寓金宅。
1909年——应肃亲王善耆之嘱,为吴可读侍御作肖像。得善耆厚待,劝入部为官,未就。肃亲王往西陵值班,半丁去访。善耆撰一联赠之,联曰:“帖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
1910年——吴昌硕来京,盘桓数月,为半丁“把场”。吴昌硕为刊《山阴陈年》、《静山》、《我无为》、《半丁》等印,二人合作(吴篆陈刻)《山阴道上人》、《半丁》、《静山无恙》、《陈》、《有鱼》、《静山》等印。吴昌硕为半丁在琉璃厂两家纸店撰写画润。
1911年——回绍兴老家。
1913年——前年曾回家,秋,重来北京。在上虞会馆与鲁迅相识。在蒙藏院任职,不久辞去。
1915年——宣南画社约于是年成立,曾参与活动。
1917年——远亲蔡元培介绍至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与馆长章士钊相处甚洽,于文史等方面得其指教。后与陈师曾在北大商办书画研究室,因经费不足未果。
1918年——受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之聘,任中国画教授。
1920年——“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任评议。约是年齐白石送三子子如拜于半丁门下。
1922年——纪念苏东坡诞辰885周年,参加陈师曾组织的“罗园雅集”,与齐白石、陈师曾、凌文渊、姚茫父、金城合作《花卉卷》。陈师曾携其作品在日本展出,10幅作品售出6件。善耆(肃亲王)遁迹旅顺,感其知遇之恩,前往视疾。殁后,营其丧。为措运柩返京之资,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所得旧价数十万全部充作运费。
1923年——与萧、金城、陈师曾合作《松竹高士图》。吴庠题诗,姚茫父长跋记事。与贺良朴、萧、沈尹默、马衡等同任北大“造型美术研究会”指导教师。
1924年——吴昌硕来京,师徒再聚。参加在中山公园举办的中日绘画展览会,齐白石、王梦白、广濑东亩、小石翠雪、太田秋民等数十人作品同展。
1927年——金潜庵(金城子)及金城门下众多弟子,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分裂出来,另组“湖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周肇祥任会长。北伐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改为国立北平艺术学院,成为北平国立八校之一。任国画系教授。
1928年——张大千来访,在陈宅结识溥心畲。
1929年——刻《不使孽钱》印,款曰:“钱能通神,又能养命,欲求其安者,莫如自食其力。板桥云,‘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此后数年,刻印尤多。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拒日伪政府聘请,辞教。刻《强其骨》、《不使孽钱》印为座右铭,以卖画、刻印为生。购得后门米粮库四号的一所洋楼,宅邸占地十余亩,中有一园,园占地五亩,以“五亩之园”名之。
1938年——王梦白病故。在琉璃厂“集粹山房”召集同仁友好,举行义卖,操办后事,接济家小。
1939年——去上海,住严惠宇处。为吴湖帆治印。严惠宇请收尤无曲为入室弟子。欣然允诺。冬,尤无曲至北平学画。
1940年——刻《天生半个汉》印,款曰:“予孪生也。今已年六十早五,尚强健,弟则强于予。去年岁首,家乡遭灾,弟以白手抗敌,遍体鳞伤,浑(身)是血,居然得脱,至今生存无恙,可谓勇也。有感于此,因而记之,弟称英雄我也汉也。”
1941年——与溥儒、徐操、胡佩衡、祁良、吴熙曾、汪慎生、萧谦中合作《妙绘联璧》。11月13日,在中山公园水榭为弟子尤无曲举办展览,展出作品均代为题诗落款,以示提携。
1945年—— 刻《只见江山不见人》印,款曰:“汉官印相仿佛……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
1946年——刻《山阴半叟》印,款曰:“一国用命,不重人才,但溃区域,天下安能不乱!丙戌夏,半丁忧闷记之。”时任故宫文物书画组研究员。
1947年——国民党政府邀往南京办展,坚拒。收潘君诺为弟子。
1949年——解放军围城,北平城内粮食奇缺。傅作义前来看望,送面粉两袋救急。与马占山、邓宝珊商议和平解决北京问题。
1951年——春节,毛泽东派人送礼问候。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任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与齐白石、叶恭绰等合作《普天同庆》。
1952年——入北京美术家协会。
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0月11日,参加在北海公园举办的全国美协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为毛泽东六十寿辰作《延年》。
1954年——为文字改革之事给毛泽东去信。毛泽东回信,希望老人多提意见。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受命作八尺《达摩像》。5月14日,80岁生日,梅兰芳赠田黄石山。李济深、徐操、王雪涛、汪慎生、启功、周怀民、胡佩衡、溥雪斋等人来贺。历半月与齐白石、何香凝、于非陁等画家创作巨幅国画《和平颂》。
1956年——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叶恭绰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刻《莫负此生》印,款曰:“真心待人,于心便无愧矣。如专作一味叨(道)好,不但失真,尤可耻也。今天是吉月吉日,得蒙毛主席赐宴在一席,此身之荣幸足矣。”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任副院长,在成立大会上发言。为西哈努克在京住宅作三丈六尺巨幅《四季花卉》。 最高国务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两次辞职,未准。
1958年——8月18日,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的“五人花鸟画展”。
1959年——《陈半丁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任中尼(泊尔)友好协会理事。
1960年——参加“第二回现代中国书法”赴日本东京之展。
1961年——子光宇、燕葆,女燕姣,婿沈林南历数月为半丁整理藏品,仅历代书画所藏件数逾千。1月,对来了解情况的王友石说:中国画院应当和故宫联系,复制古人的名画,给国家造些艺术品,平时就陈列复制品。这样作艺术家可借以提高技法,国家可以多些复制品,画家可以得些补助费,这些事是应当办的。
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培养“陈派”接班人。子燕龙入北京画院。陈半丁考虑到家里不困难,建议画院不要给燕龙开工资。燕龙在家从父学画,同时整理陈半丁画语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中央文史馆拍摄陈半丁作画过程。
1964年——张大千从海外寄赠画作一张。9月,在北京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就中国画等问题,与唐兰等众多代表展开争论。
1965年——号哂翁,刻《哂翁》、《哂翁天成》、《不知老之将至》。
1966年——刻《藐世头陀》印,款曰:“丙戌(误,应为丙午。)春日,年九十有一,世事人事都非矣……”作山水《三家村》。
1968年——刻《我独无》印,款曰:“我独尊者,屈原。《离骚》有‘举世浑浊惟我独清’,今之时,世人轻浮,惟我独骂,于屈子为何如也。”
1969年——在西四北六条南屋,研读残存的用“毛选”作封皮的《佩文斋书画谱》。被勒令为颐和园举办的庆祝“九大”的展览作《梅花》,款落“工农兵画院”。
1970年——1月29日,病情加重。子女送往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十分热情,后知其名便不敢医治,延误了抢救时间,当日故去。
㈡ 齐白石生平简介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 —1957年9月16日),原名齐纯芝,号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后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
齐白石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于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
家道贫寒,只读过短暂的师塾,十五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二十六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
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
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见座谈。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1929年9月,艺术大师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上任后不久,就亲自去拜访齐白石,聘请他来校担任教授。
12月一天的上午,徐悲鸿走进北京西单跨东胡同齐白石那简陋的画室里.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徐悲鸿提出聘请齐白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时,齐白石默默看了一会儿徐悲鸿,婉言谢绝了。
几天后,徐悲鸿重又敲开齐白石的家门,但又遭谢绝.对此,徐悲鸿不气馁,不灰心.他深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最后,齐白石终于被说服,担任了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同时也道出心里话:“我不仅没进学堂读过书,而且连小学生也没教过,怎么能教大学生呢?”徐悲鸿说:“你只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就行了。”
㈢ 中国水墨画的著名画家是谁,类似与几大名家之类的
“一指乾坤”之崔如琢
崔如琢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绘画的代表性大家,以独特的指墨以及积墨画法享誉世界。他在前师基础之上,将指墨、积墨、泼墨都赋予突破与创新,并集其大成,开创了指墨积墨山水以及指墨积墨花鸟画的新篇章。随着中国当代水墨板块成为市场焦点,崔如琢近年迎来了他的飞速发展期,并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旗手,引领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为中国水墨艺术在全球艺术殿堂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诗魂书骨”之范曾
观察中国当前艺术界动态时,范曾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数十年来,范曾把对中国文化精髓之感悟融入他独特简约而超逸豪迈的人物画之中,其画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提倡清初名僧石涛的“一画论”,主张“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画作笔力遒劲,线条简括,气韵生动。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江畔行吟之屈原、横槊赋诗之曹操,还是豪气干云之钟馗,无不显现出清新隽永之画风。
行走斑斓世界之黄建南
黄建南的水墨作品呈现出斑斓绚丽的色彩,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成为他画作的主题,众多作品均流淌着神秘莫测与众不同的东方艺术意境和神韵。黄建南的艺术风格源自独特的人生经历,他12岁接触舞台布景,步入艺术天地,其一生游历甚广,曾从广东步行至黑龙江,用9年时间纵贯中国南北,用双脚、双眼、双手,行走、洞观和描摹3.8万多公里沿线的山川大地。
“墨分千层”之蔡茂友
“墨分五色”是水墨绘画的物质特性。蔡茂友充分继承了宋元花鸟画的墨骨画法,创造性提出了“墨分千层”的艺术理论,并探索实践“墨分千层”的花鸟画法。自其水墨牡丹长卷《春风得意》去年迈入千万元梯级后,今年单幅作品《盛世昌隆繁华似锦》全卷以3795万元成交,再创其个人记录。蔡茂友的创作媒介、学术顿悟、市场认可经受了多重检验,未来的价值潜力令人期待。
“不老鬼才”之黄永玉
黄永玉颇具传奇色彩,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其博学多识,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在海内外享誉甚高。黄永玉用笔运墨反叛传统,但审美趣味仍与传统一脉相承,水墨画作品展现出深厚渊博的学识、卓尔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今年94岁的黄永玉可谓中国画坛“不老鬼才”。
“点亮水墨山水”之邱汉桥
邱汉桥是“北势南气,山水大成”绘画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和倡导者。他在山水画无限丰富的笔墨技巧中,单取“点”画——大大小小的椭圆墨点,由点成线、成形、成画。邱汉桥能“点”出自家风貌,并成为中国水墨画坛中“亮点”,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受到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升值平稳。2018年,60岁的邱汉桥作品总成交额由上年的4980万稳升至7798万人民币。
工笔竞独秀之何家英
何家英在中国工笔画坛一枝独秀,技法全面,无论是工笔人物,还是水墨写意,他都能找到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兼容百家,自具一格,以其雅俗共赏、韵味绵长获得了“双赢”。他的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开拓了水墨人物画的新天地。2018年,61岁的何家英作品以总成交额7757万人民币,称雄当代水墨工笔画坛。
“海上丹青大家”之陈佩秋
96岁高龄的陈佩秋,早年以山水为起点,上世纪50年代后专攻花鸟,画风浓丽秀美,无论重彩工笔还是泼墨写意,都别具风韵。上世纪90年代始,她着力探索细笔青绿山水,以水墨的笔墨元素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开创了彩墨结合的水墨画新风,被誉为“海上丹青大家”。2018年,陈佩秋作品取得总成交额6331万人民币,晋入“前十”榜单,位居第八。
游离跨界多元之邢东
“60”后的邢东,曾在纽约帝国大厦举办个人水墨艺术画展,举世无二。2016年在美国洛杉矶和好莱坞亮相,23名好莱坞明星同时拜师学画。邢东是世界多家奢侈品牌的合作伙伴,担任世界级32家品牌独家版权授权艺术家。他带着东方的诗性文化,邂逅西方现代文化的激情,以大胆和不间断的创新,完成东西方文化从碰撞到交流、从牴牾到融汇,为中国水墨画注入新的生机。
京华画院掌门人之王明明
王明明,中国北京画院的掌门人,以水墨人物享誉画坛。其作品长于通过精严的笔墨表现出诗意精神,无论是表现南方热带雨林的花鸟,还是北方的花卉植物,都可以感受到画家精心营造的诗意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人物画见长的王明明在花鸟画创作上的探索,对当代水墨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和研究的典型案例。
㈣ 《风雨同舟》是谁画的
中国:
在20世纪初,岭南画派
在广东的使命,改造传统绘画岭南派,其领导人被称为“岭南英雄”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人。年轻失去双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14岁从广东画家居廉学花鸟画,17岁到澳门理工大学(现为岭南大学),先后从法国传教士曦木炭。关于研究于1905年,在日本京都,日本画家竹内栖凤等,“白马”太平洋画日本画的影响。 1906年参加在联赛中,担任广东同盟会长,追随孙中山的反革命活动。 “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和“审美图书馆的
先后与高奇峰(高剑父兄弟)树人成立于上海,广州,传播新思路,提倡唯美,推动中国画的创新。还创办了“春睡的艺术家。”风雨同舟“
喜画猛兽,猛禽,强调气势和态势,点燃了英雄主义的理想,孙中山先生曾称赞他的工作”美国的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他的弟子黄少强,赵少
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画(江苏,浙江,安徽)非常活跃年初以来世纪中国画家黄,王震,冯超然,吕,贺天健,吴湖帆,刘海粟,陈胝佛,冯,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的一个杰出黄滨
黄(1865-1955)安徽黄说,在现代化的艺术世界的注意油墨,倒了一生的努力,把握笔墨。尊敬的绘画书法的笔触,曲折,微妙而有力的,刚性的,注意千变万化。强调水墨淋漓,但不臃肿,经过反复积染,但不是僵化,
代表作品:“空山鸣琴,后来的作品之一。
齐白石和京津画家群
齐白石(1864 - 1957年)时期的中华民国,在北京及天津地区云集了大量的良好中国著名画家:齐,晋绍成,陈半丁白王蒙,萧干,刘奎岁,溥心畲,陈师曾,胡胚横,秦钟蚊,许艳的阳光,影响最大的是齐白石。
齐白石湘潭县,湖南省。
齐白石湘潭县,湖南省,代表作品贝叶工虫“齐白石山水笔帆船,村屋,竹,柳岸,游泳鸭,从家里的意见和桂林风光,洋溢着亲切生活气息。笔人物画,大多描绘钟馗,丽宝,古代学者,子女和个人生活。简单的图像,拙朴的风格,诙谐而有趣的,如“不倒翁”
许徐悲鸿学院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其父亲,自幼喜欢绘画代表作品“愚公移山”(1940)
学生:吴作人,吕,赵江和孙多慈,艾中信
㈤ 陈半丁的生平简介
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赤壁夜游图》,《莫负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
陈半丁的生平经历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1894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手,遂将陈半丁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这是陈半丁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上海名家,使得陈半丁有机会接受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还先后得到了任伯年、蒲华等名家的教诲,为其日后在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严信厚之子严子均邀请陈半丁到他家作画。
当时严子均任宁波会馆董事,会馆中很多任伯年的画需要复制,于是陈半丁便在严家临摹任伯年的画作。一日他正在作画时被金城所见,金城很是欣赏,打算邀请陈半丁同来北京。
陈半丁到北京后,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后因肃亲王善耆要为吴柳堂侍御画像,金城将陈半丁推荐到肃亲王府,肃亲王对他大为赏识。
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故去,陈半丁为报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卖画款数十万(旧币),全部用作肃亲王灵柩返京的费用。“国人举办画展,陈半丁盖为开创的第一人”。
㈥ 岁,乙与丁的平均年龄是80岁,那么丁是多少岁
甲,乙,丙,丁4人的平均抄年龄是84岁,已知甲与乙的平均年龄是72岁,乙与丙的平均年龄是76岁,乙与丁的平均年龄是80岁,那么丁是多少岁?
解答
甲+3乙+丙+丁
=72x2+76x2+80x2
=144+152+160
=456
甲+乙+丙+丁
=84x4=336
所以2乙=甲+3乙+丙+丁-(甲+乙+丙+丁)=456-336=120
乙=120÷2=60
因为乙丁平均年龄为80岁
则丁=80x2-60=100岁
㈦ 齐白石多少岁出了名
1900年(庚子) 38岁
佃居莲花峰下梅公祠,自称“百梅书屋”,并在院内盖一小屋,名“借山吟馆”。致力于绘画、作诗。
1902年(壬寅) 40岁
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结识樊樊山,尽观樊所藏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是年,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
1903年(癸卯) 41岁
春,从西安到北京,结识曾熙、李瑞荃等,期间夏午诒拟向慈禧太后推荐齐白石做内廷供奉,坚辞之。夏天,从北京过上海,回湖南,此为“五出五归”的第一次远游。
1904年(甲辰) 42岁
随王闿运赴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刊印《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王闿运为其作序。
1905年(乙巳) 43岁
赴广西,游桂林。与蔡锷、黄兴相识。
1906年(丙午) 44岁
春节后不久,过梧州经广州到钦州,郭葆生留其教画。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用功作画,其间常为郭代笔。秋,回湘潭,以教画薪金购置旧屋并数十亩水田。
1907年(丁未) 45岁
春夏之交,再赴钦州,游肇庆、端溪。冬,回湘潭。
1908年(戊申) 46岁
春天即赴广州。是年,仅回湘潭小住几天,其余时间皆在广州度过。
荷花翠鸟 镜心
1909年(己酉) 47岁
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
1917年(丁巳) 55岁
6月,为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复归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 。期间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等往来甚密。并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其中与陈师曾订交,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是年冬,离京返湘,乡居一年。
1919年(己未) 57岁
与胡宝珠结婚,从此定居北京。
1922年(壬戌) 60岁
春, 陈师曾到日本开中国画展览会,展出的齐白石画作全部以高价售出。
1923年(癸亥)61岁
| 陈师曾在南京病逝,数次题诗痛悼好友。
1925年(乙丑)63岁
春,大病,人事不知七昼夜。卧病榻月余,停止作画、刻印。梅兰芳正式拜师学画。
1926年(丙寅)64岁
母亲、父亲相继去世。两度停止作画、刻印。
1927年(丁卯)65岁
应林风眠邀请,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1928年(戊辰)66岁
印行《白石诗草》《借山吟馆诗草》(手写本影印)
1933年(癸酉)71岁
印行《白石诗草》(八卷铅印本)
1936年(丙子)74岁
游四川。在川结识黄宾虹。
1937年(丁丑) 75岁(自署77岁)
作品赏析
听信长沙舒贻上算命说,用瞒天过海法,自署77岁。是年7月,北平沦陷,心情悲愤,轻易不见客。
1940年(庚辰) 78岁(自署80岁)
农历正月,妻陈君春去世,撰《祭陈夫人》文。为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
1944年(甲申) 82岁(自署84岁)
1月,继室胡宝珠病故。6月,拒绝北平艺专配给用煤。
1946年(丙戌) 84岁(自署86岁)
抗战结束,复又在琉璃厂挂润格,恢复卖画刻印。10月,去南京、上海办画展,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带回一捆捆“法币”,如同废纸,竟买不到10袋面粉。
1949年(己丑) 87岁(自署89岁)
1月,北平解放。参加周恩来总理招待宴会。为毛泽东刻石印两方。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1950年(庚寅) 88岁(自署90岁)
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4月间,曾和毛泽东共进晚餐,朱德作陪。10月,把82岁时所作的《鹰》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赠送毛泽东。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冬,为《人民日报》画《和平鸽》
1951年(辛卯) 89岁(自署91岁)
2月,画作10余幅参加沈阳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1952年(壬辰) 90岁(自署92岁)
用三天时间,为北京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创作丈二巨幅《白花与和平鸽》。同年,多次创作题为《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的作品。
1953年(癸巳) 91岁(自署93岁)
1月7日,北京文化艺术界200余人参加“齐白石93岁生日庆祝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周恩来出席了晚间的庆祝宴会。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10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理事会主席。
1954年(甲午) 92岁(自署94岁)
4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8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9月15日,出席首届全国人代会。
作品赏析
1955年(乙未) 93岁(自署95岁)
6月,与陈半丁、何香凝等14位画家为世界和平大会合作巨幅《和平颂》
1956年(丙申) 94岁(自署96岁)
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授予齐白石国际和平奖金,9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授奖仪式。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祝贺。
1957年(丁酉) 95岁(自署97岁)
5月15日,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5--6月间,作最后一幅作品《牡丹》。9月16日,在北京医院逝世。9月22日上午在嘉兴寺举行公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参加了公祭。
1963年
齐白石被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㈧ 被誉为“印坛泰斗”的画家是谁
方介堪(抄1901年11月8日—袭1987年8月25日),名严,字介堪、原名文榘。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卒于一九八七年,浙江泰顺人。工书,能画,尤长於篆刻。曾延为故宫博物院编辑。四十后写松梅竹石,有瞿山遗意。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国艺校教授、及教育部二次全国美展会审查委员。著有《玺印》、《文综》、《两汉官印》、《古印辨伪》、《秦汉对识拾遗》、《介堪论印》等书。[
钟刚中。字子年,号桴堂,晚年号桴公,又号柔翁、榕湖客,1885年,出生于邕宁刘圩。1904年,年轻的钟刚中离开斑峰书院,远赴北京参加了中国最后一次科举会试,20岁的他成为最后一批进士中的一人。1906年,钟刚中又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学习,成为南宁第一批留学生。然而,其一生从未显达过,他更多的是以一手古拙的篆刻手艺扬名中国艺术界。
应该是第一个。望采纳。
㈨ 现代书画市场的情况
从目前艺术品市场的走势看,近两年来近现代书画艺术品在我国内地拍卖市场的行情整体走高,但是2005年在细微之处又有不同,其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大家作品在高位出现滞涨情况。近现代书画市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经典大师、一线大家、二线名家三档。其中最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线大家的起伏。比如黄胄的作品,由每平方尺的三万左右上涨到25万左右后,就没有太大的上涨余地了。情况相同的还有徐悲鸿等人的作品,市场价值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后,就进入了滞涨期。
二是回归优秀作品被市场追捧。典型例子即是林风眠作品的一路飙升。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11月26日开拍的数幅林风眠作品,其中《绿衣仕女》属其仕女题材的杰作,曾于香港佳士得上拍并以213万港元的高价位成交。荣宝拍卖行的副总经理王为分析道:林风眠的作品在市场上属于后涨型,他的作品和吴冠中的作品进入拍卖市场的情况很相似,也就是海外回流现象:作品先进入海外市场,随后被认可后才进入国内市场。
林风眠这样的一线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只要被认定无误,绝大部分都能超出市场的预估价拍出。林风眠作品的走势如同一个风向标,显示出近现代书画市场的上升态势,说明像林风眠这样的名家佳作,市场有较强需求,只要出现就必定稳步上升。
三是成熟大家的作品价位稳定。比如傅抱石、李可染、齐白石等画家的作品,由其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决定其价格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太大的涨幅,也没有疯炒的现象出现。说明投资人相对理性、成熟,市场投资方向也出现多元化趋势。
高端稳定 数量稳增
秋拍开始后,近现代书画立刻成为拍卖市场中的抢眼板块。以嘉德秋季拍卖会为例,11月4日和5日的嘉德拍卖公司两场近现代书画分别拍出了成交率91%的11293.04万元和成交率为86%的14720.64万元的成绩,这两场再加上 和堂藏中国近现代书画所拍得的3636.38 万元和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暨近现代书画所成交的2900.92万元,交易总量达到了32550.98万元。远远超出了其他的品种。
我们可以从这次嘉德拍卖会成交价在100万元以上的书画名家的作品,以及作品成交后的价格分析,看出近现代书画作品在市场中的分量和火爆程度。百万元以上的作品前5名成交情况如下:
陆俨少,乙卯(1975年)作《泉石之胜》(册页、八开),成交价528万;张大千,辛丑(1961年)作《赠台静农摩诘山园图》(立轴),成交价440万;吴昌硕,乙丑(1925年)作《寿石图》(立轴),成交价286万;任颐,同治癸酉(1873年)作《测字图》(立轴),成交价275万;程十发,庚申(1980年)作《阆苑长春》(镜心),成交价231万。
嘉德拍卖会成交的另一个数字同样解读了市场对近现代书画作品的认同程度:近现代书画,成交数量844件,总成交额32550.98万元;中国油画及雕塑,成交数量218件,总成交额13001.01万元;中国当代书画,成交数量108件,总成交额2912.6万元;中国古代书画,成交数量264件,总成交额11170.6万元。
同样,北京翰海秋拍近现代书画亦推出两个专场,囊括了齐白石、张大千、陆俨少、傅抱石等近现代名家的精彩之作。齐白石为田家英所作《有余图》以170.5万成交,创下齐氏水族类作品的新高。以往3平尺齐氏虾作品价位在每平尺10万元左右,现在已超过20万。
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市场对这些大家作品的认可价位,也可发现近现代书画市场行情的总体走势。
继起大师 业绩骄人
近现代书画市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对于一些重要的艺术大家,一些有长远眼光的拍卖行开始用心培育和开发他们作品的市场。比如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11月4日,华辰进行了名为“赵管风流”的谢稚柳、陈佩秋书画拍卖专场,其主旨就是不仅仅是做市场,更重要的是做文化。尽管近现代书画市场仍然保持了高昂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市场成熟度的不断增长,书画市场的价格与其艺术价值越来越接近,甚至吻合。因此,这就有了市场细分的可能,就是有意识地开发一些有别于经典大家作品的、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艺术作品。此次华辰秋季拍卖专场百分之百成交,总额达到了三千多万元。其中估价120万元到220万元的谢稚柳先生的《竹禽图》被拍出了649万元的不俗成绩。陈佩秋的单幅青绿作品《春山欲雨》估价50万至80万,成交价也达到了236.5万元的业绩。这批从家属手中得到的作品是可信度极高的珍品,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真正得到了统一。而北京诚轩则举办了“善哉扇斋”成扇专拍,其主力也是近现代书画扇面作品,如徐悲鸿画的《牧笛》,成交价为72.6万人民币,为预估价格的六倍;成交价在50万元以上的拍品还有齐白石的书画合璧扇,以及谢稚柳的《黄牡丹、水墨花鸟》。扇面虽为中国书画一种独特载体,但从中依然可见近现代中国书画受捧热度。
至于齐白石、傅抱石等经典大师的作品在拍卖行中相对稳定的行情,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由于经过数年的磨练,收藏界对这批大家作品的认识已经有了普遍的认同,买家的心目中也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取向。这样,只要是真正的好作品进入市场,就一定可以取得相应的市场价值。
总之,近现代书画艺术品市场火爆中又有相对的稳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特点,以前大师级作品垄断高价位的状态出现了转变,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得到更多认同,市场在细分中逐渐进入了群雄逐鹿的阶段。
现代画家好似中价股 他们的名头不及顶级大腕,作品估价多在数万元,但其潜力仍受藏家热捧。重庆本周鉴赏活动的最大亮点是现代画家于非闇、颜伯龙、陈半丁、何香凝的真迹。尽管这些画家的名头不及齐白石、李可染等大,但仍引起了藏家的关注。
《水仙蝴蝶》估价5万
渝中区王先生收藏的是一幅于非闇的《水仙蝴蝶》。
于非闇(1887-1959),北京人。其画初学写意花鸟和山水,46岁后开始倾向工笔花鸟。在施彩运墨方面,多遵宋元技法,但构图状物,却又注重写生,所以其笔下一花一木既有古趣,又有创新。吴教授评价其工笔花鸟在现代画坛位居第一。
王先生收藏的这幅《水仙蝴蝶》为工笔双勾重彩团扇。画面布局严谨,用笔劲健,设色明丽典雅。落款为“非闇写”,印章为“于照之印”。但遗憾的是,这幅画画面破裂比较严重,吴教授估价5万元。
合作花鸟画估价3-4万
渝中区袁先生收藏的是一幅颜伯龙和陈半丁合作的花鸟画。
颜伯龙(1898-1954),北京人,师从陈师曾等,在国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各有所长,以花鸟见长,成为大家。
而陈半丁的辈分和名头比颜伯龙要大。陈半丁(1876-1970),初得任伯年、吴昌硕之法。陈半丁与吴昌硕朝夕相处达10年之久,获学甚多,后又涉猎明、清徐渭、陈道复、赵谦等人技法,造谐日深,以花卉见长。
袁先生收藏的这幅花鸟画的左上角是颜伯龙的款,为“乙酉(记者注:1945年)仲夏长白布衣颜伯龙写双燕于椿草堂”。吴教授认为,画中清新自然、生动活泼的燕子为颜伯龙所画。而画面右下角为陈半丁的款“半丁老人补景”,所画花草有秀润苍古之趣。整幅画画面疏朗,格调雅致,吴教授估价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