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60岁流浪汉

60岁流浪汉

发布时间:2021-02-20 19:55:11

❶ 高尔基的童年简介600字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依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平凡、善良的好人哺育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的精神,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代表作:《母亲》
它描绘了无产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❷ 少林寺传奇 对人物的解析

第二代少林方丈-慧可:年龄大约在40-50岁之间。慧可年轻的时候是个大将军,武功造诣高,却因为土匪的洗劫使得慧可家破人亡;在慧可万念俱灰的时候,他看到了少林寺的出现,与此同时慧可疲倦而绝望的眼睛里流露出了希望与震惊之色;就这样慧可与少林寺的渊源由此开始。

方丈的大弟子—惠稠:年龄大约在25-30岁之间。有着憨厚朴实的性格,是众弟子中

最早追随慧可。此人悟性虽不高,但有着勤奋好学的态度,对方丈的话也是句句不忘的;同时对师弟们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细心而又耐心的督导他们的武功!平常而又不起眼的扁担,在惠稠的手中成了制胜的法宝。

方丈的二弟子-惠光:年龄大约在25岁左右。喜欢抱打不平,仗义相助,由于无法忍受欺凌弱小的行为,而经常出其不意的提及各种意见,心里藏不住任何事情。凭着机灵的头脑,把虎拳打得活力四射、铮铮有声、虎虎生风、标致威猛、挥洒自如,也因而受到小师弟羡慕的眼光!

方丈的三弟子-惠努:年龄大约在22岁左右。拥有强壮、矫健的身体,(是个典型粗狂的汉子)脑子灵活,平时爱把师兄弟拿来开玩笑,是个幽默又不缺乏正义之士。惠努的如意套是藏身于腰间,它弯曲软如一条蛇,在空中犹如耍杂技一般的转换着,凌空上下一抖,绳子如同戏曲演员收水袖一般。性格急,沉不住气,可为人豪爽,富有同情心,但容易相信别人,让人有乘虚而入的机会。

方丈的四弟子-惠忍:年龄大约在20-22岁之间。惠忍性格温情,有勇有谋,关键的时候总能凸显出他的冷静与智慧。与此同时,惠忍也不忘帮助贫民,把自己平时省下来的食物分发出来,最痛恨的就是以强欺凌,杀人如草芥。与惠忍形影不离的是这支萧,空闲的时间他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吹着,配着优雅的环境总是有种画中的仙境!遇到危险的时候,萧也是惠忍最独特的武器,常常使人眼前一亮。

方丈的五弟子-惠空:年龄大约在13-20岁之间。惠空是方丈在寺庙门口拣进来的,对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天真、稚气的脸孔常常浮现在惠空的脸上,心地善良,待人友善的他,经常受到师兄们的“欺负”;同时最疼爱他的也是师兄们!对于有危险的人,惠空总是愿意出于援助之手,解救他们!

方丈的六弟子-没兄弟:年龄大约在15-16岁之间。本是一个流浪汉,但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结识了少林五弟子!从此开始跟随他们,并以兄弟相称。当他看见漂亮的女孩时,总能有着出其不意的招法。他的身上流有一股正义之气,事情却往往不像他想得那样,因此也经常带来各种他所闯下的后果。致使方丈和弟子们总是不停的为他善后!

洛阳王的部下-孙霸:年龄大约在20-30岁之间。孙霸原是一方恶霸,后来被洛阳王高奇收复于自己门下,此人武功高强,对洛阳王更是愿意出力,因此深得王爷的赏识。同时也和洛阳王干下许多罪行,嚣张、跋扈、仗势欺人、狂妄自大常常伴随他左右。

洛阳王爷-高奇:年龄大约在35-40岁之间。是当今皇上的堂兄,也是朝廷的命官,王爷经常在府门口施粥,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而百姓也认为王爷本人是个勤政廉洁的官爷;故不知这都是王爷所安排的戏目,事实上正好相反,为人凶残,与土匪相互勾结,从中谋取暴利!而后洛阳王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再逐步的。

憨士兵:因受到惠忍的救治,而告知了孙霸的来历和府内一些最新的消息。

方丈慧可的亲生女儿—惜月:年龄19岁。惜月的相貌是美丽无比,心中藏有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使得她做事怪异,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也从不和人谈心;即使貌美无比,也让人觉得孤傲。在她的身上总会有着一把精致的劈手,没人知道,也无法了解她心中的痛处。

大弟子惠稠的亲妹妹-小娥:年龄大约在19-23岁之间。外表温柔娇美、灵秀逼人、楚楚动人,她有着善良的心地,和她的大哥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外表。如不说,谁也想不到憨厚老实的惠稠竟然有着这么漂亮的妹妹!由于小娥幼年的时候,家中变故,惠稠不得将幼小的妹妹送入他人家中寄养。

汝阳前县令的侄子-陈万三(老妖子):年龄大约在30-40岁之间。是汝阳前县令陈庆生的亲侄子,是陈庆生已故兄长的独生儿子,从小贪图享受,不学正道;后来和人学了邪门歪道,为了使自己的武功更有成就,把原本清秀的一张脸弄得丑陋不堪!只因陈庆生没有满足他的私欲,从此记恨他 ,同时也给自己取了一个绰号:老妖子。

汝阳前县令-陈庆生:年龄大约在45-55岁之间。本是汝阳县令,为人正直。却因得罪了自己的侄子,而被奸人所陷害,在牢中度过大半生活。巧合的是和惠努师兄弟他们同关在一个牢房,而由此对老妖子等人的过去,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汝阳现任县令—左豪: 年龄大约和老妖子同岁。左豪过去一直是陈庆生的书童,对于陈庆生的事情是了如指掌,左豪和陈万三一直保持不错的交情。却因利益的诱惑,二人相互勾结坑害陈庆生,进而取代了陈庆生的位置。上任以来,凭借着聪明伶俐的头脑,对事情判断有着果断而又独特的见解!有意掩人耳目,进而有着不错的口碑。

村民-山子:年龄大约在20-25岁之间。勇于保护自己的村庄,维护自己的财产,内心同样流着正义之血,致使与惠努他们成为朋友。为铲除土匪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土匪探子—灯笼:年龄大约在20-25岁之间。为了打探消息给老妖子,取得少林弟子的信任,混入惠努他们之中。

衙门捕快—李捕头: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是左豪的部下。虽在官府当差,内心还存在着一丝正义的思想。

魔女—连心:年龄大约在16-20岁之间。连心有着美妙的身姿,娇艳的容貌,年轻美丽,俨然从画中走出来的女子。然而身世的凄惨使她练就了一身的武功,为的就是找仇人报仇!在这背后的代价竟然是容貌急速的苍老和性格的转变。途中竟被没兄弟和惠忍他们所再三相救,结伴而走。

白眉侠&鹰老大及江湖人士4位—年龄35-40岁左右。一路上追随连心,有着铲除她的决心

鹰夫人&婴儿、饭店伙计— 为了给自己的夫君报仇,把孩子托付给饭店的伙计,自己却和连心打得不可开交,伙计为了保全着孩子拼命的逃跑,但最终。

少林寺的护剑长老4名:在白云洞守护着越王剑。为了不使天下大乱,4位长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始终守护在剑左右。他们的功力极高,若想取得此剑,必须打胜4位长老。但几年来没有人能通过比试的,他们还是无怨无悔的守护着此剑

山羊胡子,雷公公,风信子,铁蜈蚣,疯子:他们和世人一样想取的宝剑!因此尾随着惠忍他们,看准时机,争抢越王剑!

北周将军—杨坚: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大将军杨坚为了护城,而再三的和北齐国将军王剪再三开战,因杨坚的心地善良,致使王剪使用计策来攻城。

北齐国将军—王剪:年龄相仿。有着野心,一心想把北周国拿下,而与杨坚对峙。

越王人之后4名:途中被惠稠他们所救,了解到他们部落的故事。。。。。

石匠:一个爱慕小娥许久的人!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得以表自己的想法,不料被惠努看见,心中的痛马上涌上。

伤僧:拖着受伤的腿,来到少林寺门口。被慧可救近寺内,殊不知他给少林带来的又是一场浩劫。

皇上—高洋:是个任意妄为的皇上,为人凶恶。

千夫人—被土匪挟持的打更 州官—听信左豪的话,把陈庆生罢职

妓院老鸨—为了钱财而指正惠努他们 民女—孙霸在外所搜集的美女

数人百姓,官兵,衙役 ,太监,宫女 ,假和尚们 送信的和尚—从邺城带信给慧可 老汉、堂倌—为喝酒闹事的和尚行为不满。 赌徒们—任意妄为的做事风格 黑衣人—事实上是店主,轻工上乘,在客栈设下阴谋的人。。。。

妇人:事情的受害人。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慧可他们。

少林寺第一代方丈—达摩:大漠原本不想收留慧可在寺中,但因慧可的诚心和上天的帮助。使得达摩同意慧可入寺修行,也许在达摩心中能感觉到慧可与少林的渊源。

慧可的大师兄—道恒:年龄大约在50-60岁之间。一心想当方丈的道恒,心狠手辣,犯下许多的错误,也曾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但最后未能成功,十多年后,当慧可和道恒再次重逢的时候,心中的滋味不言而喻了!随之给慧可带来的。

邺城方丈:为了阻止慧可和高洋的战斗,曾不顾自己,请求高洋饶恕他们。但最终。

常山王—高演:是高洋的哥哥。表面上对高洋毕恭毕敬的,但也经常到处惹事。他有着一身武功,却从未露过,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

娄太后:因身体不好,常在屋内休息调养。她是高演的母亲,对于高演内心的想法是清晰如澈的!只求平安:路途中受伤,被惜月所救。从而结下一段缘

城隍庙—主持:在众人正苦于怎样救出慧可方丈时,提出了最有效的办法。

公主—宇文贺:有着冰清玉洁的外表。在寻找人的时候,病倒被一位老丈和一位婆婆所救起,并把她安排在自家中休息。当善良的婆婆送饭给她的时候,她却不告而别。有关她的身世、她的一切都无从得晓。但她和惠忍之间有着一种不寻常的关系。

宇文太子:出宫寻找公主,找到少林寺内打听。由此展开了隐藏在惠忍心中的秘密。

蜀国公尉—尉迟迥:阴险狡诈之人。他的公子尉迟佑和他爹如出一辙。

❸ 抗击非典英雄资料(少一些)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廊坊市 崔占元

❹ 意大利60岁流浪汉公园睡觉遭纵火情形如何

10月30日据欧援引意大利报道,当地时间28日,在意大利都灵的一座社区公园内内,一名无家可归的流容浪汉在坐椅上睡觉时,被人纵火烧伤,伤势十分严重。

据悉,被烧伤的流浪汉仍在医院治疗,身上和脸部烧伤度达到了三级,咽喉出现水肿靠插管维持生命。目前,警方已将该烧伤事件定性为预谋杀人案,正在全力缉捕疑犯。

❺ 童年中高尔基活下来的信念是什么

1.高尔基的《童年》主要写的什么?
答: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2.高尔基的《童年》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3.【地位影响】 ?
答:《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4.【人物评析】 ?
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❻ 谁能介绍一下著名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的作者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
萨拉萨蒂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时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

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❼ 心痛!英国一名60岁流浪老人遭街头暴力,流浪汉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吗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犯人也有被保护的权利,何况是在街头的流浪老人呢,也没有招惹谁,应该是要受到保护的。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做什么,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是流浪者,他也应该受到保护的,这是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人类应该有的一种权利。我们不应该因为他的一些当下行为或者一些身份,而选择放弃他的人权,我们也没有权利这样做。

若是可以的话,希望能够给予这些流浪老人一个很好的帮助,至少在晚年的时候让他们有吃有喝,有地方睡觉。

❽ 柴裕财这个流浪汉做了哪几件事

柴裕财,今年50岁,原籍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在家是长子,有3个弟妹。为了帮助父母维持贫困的家庭,少年时,他便外出谋生,给人放过鸭子,捡过垃圾,做过基建,摆过地摊。
1989年9月的一天,柴裕财挑着一担货路过江西瑞金市,突然发现不远处的桥面上,有一老妇人纵身跳入河中。他忙卸下担子,下河救人。幸好水不深,老人除了灌几口水外,并无大碍。但柴裕财还是将她带到附近的诊所检查。当柴裕财转身要走的时候,老人一把抓住他,哭道:“你何苦救我这个要死的人,如今我死不了,你救我就救到底吧。”
老人名叫范玉英,时年60岁,因丈夫、儿子相继病逝,孤苦无依的她便想到了却残生。听完老人的哭诉,柴裕财决定收留老人。从此,他认范玉英为母亲,带着她四处谋生。1990年,柴裕财辗转来到明溪。
4年后的一个冬日,柴裕财在前往清流收购废品的路上,发现了一名刚出生就被抛弃的女婴,女婴小脸蛋冻得发紫,哭泣不止。柴裕财忙将女婴抱起,往家里奔。随后,他给女婴取名柴建英,认作养女。
就这样,在明溪雪峰镇城西社区陈家巷8号租房里,3名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范玉英老人体弱多病,但柴裕财从未嫌弃过她,仍然竭力赡养。2005年,老人双目失明,不久又因不慎摔倒造成腿部骨折,从此无法正常行走。2007年2月,老人连发高烧,为此,柴裕财卖掉了借钱买来载客的摩托车,以换取医药费。
小建英在柴裕财与范建英抚养下,也一天天长大。柴裕财为了让母亲轻松,经常抢着照顾小建英。夜晚,忙乎了一天的他总是尽可能带着建英睡;孩子饿了,就起来喂米糊;孩子尿了,立即换尿布;孩子病了,整夜的守着......
眨眼间,建英8岁了,一天,她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已知道身世的她哭着对柴裕财说:“我好可怜,父母不要我,现在连书都不能念...... ”
柴裕财听了,如万箭穿心。他决定无论多苦,也要让建英上学。于是,他东挪西凑,终于让建英如愿以偿地背上书包。
孩子读书,母亲多病。柴裕财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开始玩命地干活:挑松油、载客、送液化气、修自行车......
看着父亲如此辛苦,懂事的小建英从上学后,再也不提自己的身世。对外,她总是说:“我有爸爸和奶奶,我爱他们......”
2007年,柴裕财在入选明溪县首届“十佳” 道德模范,2008年,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我推荐 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他荣登8月“孝老爱亲”好人榜。2009年2月他又入选“2008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荣获福建省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2008年8月,柴裕财入选“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

阅读全文

与60岁流浪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父母如何对待孩子 浏览:810
60岁的男人穿什么内裤 浏览:704
为什么是长宁养生谷 浏览:589
孝顺镇正规医院是哪个 浏览:638
教育父母能做什么 浏览:861
父母反对婚姻如何挽回 浏览:98
在多地缴纳社保在哪退休 浏览:859
山东省养老金2022能发多少 浏览:828
治疗老年人脱肛的单方有哪些 浏览:329
国华e年金保险养老保险 浏览:843
牙齿痛老人吃什么 浏览:134
账户里的养老金金额怎么查 浏览:481
老人临终血压高心率高还能活多久 浏览:57
86岁的老年痴呆症能治疗吗 浏览:453
老年人的财富 浏览:613
父母叫儿子叫什么 浏览:482
膳维老年人 浏览:483
老年人患心脏病和便秘如何治 浏览:311
引起争议的养老机构 浏览:464
幼儿园重阳节宣传稿 浏览: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