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长寿最高境界

长寿最高境界

发布时间:2021-01-05 21:46:45

① 寿比南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祝人长寿来时的习自惯用语,意为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用于对老年人的祝颂。

寿比南山

拼音:shòu bǐ nán shān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译文:像上弦月渐满,又像太阳正东升,像南山寿无穷。

造句:祝令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1)长寿最高境界扩展阅读:

寿比南山近义词:

1、长命百岁

发音:cháng mìng bǎi suì

释义:寿命很长,能活到一百岁。

出处:元·无名氏《蓝采和》第四折:“这厮淡则淡到长命百岁。”

译文:这人的性情冷淡能冷淡到一百岁。

2、万寿无疆

读音:wàn shòu wú jiāng

意思:指万年长寿,没有止境。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像兕觥一样万年长寿,没有止境。

② 为什么说"寿比南山"不说"寿比泰山或天山"等等

寿比南山
【成语解释】
寿比南山 ( shòu bǐ nán shān )
解 释 南山:指秦岭终南山。像南山那样长久。用于祝人长寿。
出 处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来历】
南山即今山东省青山市南侧十多里的云门山。云门山不很高,但风景优美,古迹较多,山顶有云窟和云门洞,洞穿南北,洞下崖壁陡峭,绝壁上刻有巨大的"寿"字。刻字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衡望府的周全所书,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寿"字高达7。5米,宽3。7米,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天下罕见。单是下面的"寸"字就高达3米多。从古到今,有"青州府里,入无寸高"之说,人站在"寿"字下面,昂首仰望,"寿"高入云,"寿比南山"或"南山之寿"之说便由此而来。

【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琼州在地突然间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直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中国大陆,成了一个岛屿。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脉因此也就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南山(今三亚市的鳌山,也叫南山)安然无恙,一棵草一棵树也没有被损坏,住在南山上的人一个也没有受伤,更没有死亡的。传说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最后都成了仙。

公元七百四十八年,鉴真师徒等三十五人从扬州启航,第五次渡海时遇到飓风,漂流万里到振州(今三亚市)宁远河口(今海山奇观风景区一带),已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南山上的人们发现了他们,把他们救了起来。他们一着南山的地,就立即睁开了眼,精神也来了。他们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

这些奇怪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人们都把南山叫做仙山。上南山来玩和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传说到过南山的人有病去病,无病健身,个个长寿。因为南山在天崩地裂中完好无损。由于到过南山的人都长命百岁,所以人们常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他人长寿。"寿比南山"这句话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③ 那些长寿的老人为啥多数都没坚持锻炼运动

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

影响长寿的因素很多,并不是说做到某一点就能长寿。笔者个人认为,要想健康长寿,应该要做到:

(1)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有一种能调节身心的业余爱好,如读书、下棋、唱歌、练气功、听音乐、养花草、观鱼鸟等;没有恶习,如抽烟酗酒、吃喝嫖赌等。

(2)健康的饮食:饮食有节制,膳食均衡,以清淡为主、少吃高盐、高脂肪、高糖分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果蔬,能做到定时进餐、饥饱适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

(3)适宜的运动: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运动量,无需拘泥于运动形式,健身、跳舞、打太极拳、骑行、散步、快步走、爬山等,甚至劳动,都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有乐观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多点微笑、少点沮丧。

(5)良好的人际关系:敬老爱幼,夫妻恩爱,相互尊重,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拌嘴,以和为贵,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对朋友、同事以及邻居也应真诚相待,多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总之,寿命跟很多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运动强度、医疗水平、营养水平、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等,运动是其中一个因素,可以说,适度的、规律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才是健康长寿的最佳选择。

④ 生活禅: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组图)

【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要善于享受孤独。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要做到老年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快乐的高度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无处而不乐,无时而不乐了。——朋友发我的,我与朋友分享—— 【献给老年朋友与终将老年的朋友】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26%,达到1.7765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现将我国药理、毒理学领域成绩斐然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院长,也是一位云游四方的旅行家秦伯益院士对于晚年生活的感悟,以他自身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经历整理成此片,希望能给老年朋友与终将老年的朋友带来一些启示。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人生有不同年龄阶段,青年时是女儿,中年时做妈妈,老年后当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在工作中,也同样有相应的角色转换。如体育界,青年时是运动员,中年时做教练,老年后当裁判,晚年就成为观众了,这就叫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如果做女儿时不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就难以成才;做妈妈时如果不下抚儿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难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时如果还要事必躬亲,不肯超脱,势必自寻烦恼,难求和睦。人难有自知之明,常见的现象是,当龄时不抓紧工作,总觉得来日方长,结果蹉跎岁月,过龄后却恋栈不去,空憾壮志未酬。在这方面,应该提倡有点超前意识,提前作好年龄段转换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及早明白这些自然规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养老 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 靠自己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养老方式,然后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使晚年生活和谐美满。有些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作好准备。相反,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作好准备,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潇洒,活得有尊严。鉴于此,秦老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大致是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他通过30多年藏书,已存有5000多册文史书籍。坐拥书城,纵目古今,乐在其中。近10年来他坚持自费独游,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 老年生活质量 贵在心态 《朱子格言》上有两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饔餮”指早饭和晚饭,“国课”指向国家纳税。我们就是要追求这种境界。现实社会中,常有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情况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经济条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他们的差别在于心态,在于会不会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心的不平,往往在于不论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学会说“我不需要”,就可以摆脱很多烦恼。尤其是老年人,还是应该提倡不慕荣利,不相攀比,发挥个性,“自己过得好,就是好”。功利思想不该有。“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干到老”,还要“老当益壮”。这些口号,原来的精神虽然是积极的,在革命和建设的某些时刻也是需要的,但不科学、不实际,无益于老人。世界在变,自己也在变,怎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么还能“壮”,而且“当益壮”呢?年富力强的被闲置,花甲古稀之年扬鞭奋蹄,这决不是好形势。
过去很多革命口号,其实是很功利的,应该科学地审视。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过于自苦不必要。我们这一代人在长期的革命历炼中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过于自苦。我们总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外国人则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中国传统观念是省吃俭用,为儿为女,外国人的观念则认为赚钱是为了花钱,儿女18岁以后自立,各过各的日子,平安无事。看来我们有些观念是应该有所调整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太为他们担心。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干时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义无反顾;不当干时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飘然而去。不要当干时懒散拖沓,不当干时又百般留恋。
人走茶凉不奇怪。有些老年人常留恋过去“过五关,斩六将”时的辉煌,叹惜当下空怀壮志,力不从心。看来大可不必。有些老年人常沉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叹惜现在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有说不完的苦恼。看来也大可不必。人走了,茶自然会凉,不仅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根据情况变化,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老人 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孤独也是一种享受。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孤独时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扰的心灵天地。苏东坡写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独的境遇中创作出来的。这不是提倡老人过孤独的生活,而是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要善于享受孤独,不必惧怕。我们既应强调社会关心老人,更应强调老人自己关心自己。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老人越是希望社会关心自己,越是难以感到满足;越是不要求社会关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如果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所求,也就无所失。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过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乐,乐其所乐,甚至苦中作乐。应该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知识界的老人更可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对人生的感悟获得更多的快乐。
有作有为有馀欢,无欲无求无烦恼。要做到老年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快乐的高度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无处而不乐,无时而不乐了。
笑对归宿 死亡既然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运”就是了。
英国有座圣·克里斯朵夫临终关怀医院,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已有100多年历史。那里的病人大多时间在活动室里看书、打毛衣、玩牌、祷告、唱诗、看电视。 每周有志愿者来陪他们聊天。这里的大多数人生命大约只剩一个月左右——临终前一个月他们还可以无痛苦地享受人生。秦老已经向家人和学生交待,将来他走时,不必开追悼会,因为他不喜欢那种里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尴尬场景。到时如果无法推辞,非要安排一个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也不必奏什么哀乐,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梦幻曲》,并告诉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快乐的老头儿,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最后,祝老年朋友与终将老年的朋友吉祥快乐!

⑤ 国外长寿文化

长寿文化,关于研究人的寿命如何久长的文化,这是一个世界性文化,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在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先进文化。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长江、黄河流域,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长寿文化无论从历史悠久程度还是从内容广度、深度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但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积极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它不但支撑着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们的精神,成为五千年来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世界人民对这一美好向往的渴望与追求;它不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沉,同时也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影响了过去影响着未来,为人类文化做出并将继续做出积极贡献。
综观长寿文化源流,可以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深刻印象:长寿文化同上古时代对神的敬拜和同封建时代对成道得仙的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融和相互补充密不可分。所以,探寻长寿文化不可不涉及神文化、神仙文化、道家文化。我们从清末出土的殷墟甲骨残片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祭祀上帝、祭祀神的记载,当时就有“上帝”和“祖先配天”的观念。上帝能兴雨,能作旱,禾黍成败皆由于上帝。祖先由上帝而降生,死后依然回到上帝左右。这应当是长寿文化向前追述且有记载的最早与长寿文化有关的内容。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新困惑不断增加,且越来越难以解释这些因客观因素而带来的灾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则把自然界无法把握的规律和无法战胜的困难归结于神的力量,由此,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劳动人民就在生活和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且丰富多彩的与神有关的故事,这就是神话和传说,也可以说这些精神产品把神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地,《搜神记》、《山海经》、《尚书·尧典》、《左传》、《楚辞·天问》、《淮南子》、《列子·汤问》等等都是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但是,辨证分析这些神话传说,无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关注,对幸福的渴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寄托。随着神话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加之道家文化的产生、融和、吸收,特别是以魏晋南北朝为主要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大量的丰富的神仙文化,充分反映了人们把追求神仙之术达到神仙境地作为人生健康长寿的最高境界、终极目标的生存心态。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达官贵人都把追求仙道作为重要的人生活动内容,甚至有的舍其一生而求之,秦始皇、曹操、庄周、葛洪、董仲舒等人都是其中代表。曹操有诗云:“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特别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神学,葛洪则系统论述了关于神仙之学的理论,把长寿文化推向极点。
从直接的长寿文化来讲,早在殷墟甲骨文化中也能找出许多关于与“寿”字有关的文化来,这里限于资料不足可从文字学中去进行探源,从文献资料可知在殷墟甲骨残片中就有“寿”字存在,到了先秦时代则有多种的“寿”字写法,有的直接延用到今。从史资料看,在先秦时期与“寿”有关的且赋予“长寿”文化内涵的“寿”文化已经出现,并且这些文化已经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万寿无疆”一词在《诗经》中就能找到多处,如《小雅.天保》记载“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长寿文化就更加丰富广泛,不但把长寿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文化,而且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饮食文化;不但丰富了中国哲学史、思想史,而且也充实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特别是在中国诗史上专门形成了游仙诗这一在全世界所独有的诗体,大大地促进和发展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健康长寿是人们所追求的共同愿境。自有人类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同世界各地的先民们一样,把一切社会劳动和社会活动都归结为为人的生存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使人们的身体得到健康,生命更加久长。无论是改造自然的移山倒海,还是改造自我的道德规范;无论是集群围猎的社会活动,还是讲究美食的个人需求;无论是强身健体的一般性精神生活,还是敬神求仙得道的最高精神享受;甚至无论达官贵人、贫民百姓、大人小孩,等等都离不开紧紧围绕健康长寿这一主题。《吕氏春秋·重已》有言:“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刘向在《说苑·贵德》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楚顷襄王问他的大臣庄辛:君子如富有将怎么样?庄辛回答:要做到亲戚爱他,众人称赞他,不才的人侍奉他,都希望他长寿欢乐而不被祸患所伤害。古代的先贤们在论人生时有的也将“寿”排到了第一位,《书·洪范》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佛经中也云:“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旧唐书·姚崇传》)。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长生殿,唐时的宫殿在长安有长生殿,在华清池有长生殿,在洛阳行宫也有长生殿,并且都把寝宫取名长生,莫不也有追求长寿的文化涵义。在长生殿里还发生过美丽动人的帝王爱情故事,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恩爱确实让后来文人骚客重重着墨,白居易的《长恨歌》最能充分表达其情感,同时也让今人感受到帝王为了爱情发个誓也要找一个能够切实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地方,所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也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发出来的。
得道成仙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这虽然在帝王将相中体现得更加充分,但对一般贫民百姓来讲也是一种普遍愿望,可以说得道成仙是古时候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重要生存理念。《秦并六国平话》就记载有秦始皇渴求成仙的事故:一日,秦始皇“遂游东海而来,忽遇道士徐甲上书秦始皇:东海有山神仙山,山上有不死之药。”始皇听了非常高兴,遂命人前往采取。从纵向的历史长河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基本上成了一种理想的生存文化时尚,有理论的成就,有实践的追求。好像整个时代都染上了神仙色彩。曹氏父子可谓是帝王追求仙道的代表。曹操现存的诗并不多,相当部分内容都是表达追求仙道,如《气出唱三首》写到:“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幻想着与神仙同行,饮仙家美酒。“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但当爱气寿万年。”想像受到神仙接待,赐予秘方,寿命万年。就是在战争途中曹操也是时刻想着“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上到蓬莱。飘飘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秋胡行二首)。并且把此诗作为“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秋胡行二首)。”直到后来“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秋胡行二首)。好像他自己已经真正成为了得道之仙,可谓到了求仙若痴的程度。曹植虽然没有登上皇座,但对神仙的渴求痴迷程度是一样的,他在《五游咏》中写到:“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郭璞、庾信、陶渊明、杨羲等则是文人的代表。郭璞关于游仙的诗很多,特别是《游仙诗十九首》,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他对仙道的态度,求仙精神之可佳,“危险道路难”(《董逃行》)也不怕,坚强的意志最终求有所获,“采取神药若木端”(《董逃行》),到得仙境其精神之快乐,从“灵妃顾我笑”(游仙诗)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游仙诗》),与仙人结为可以随便拉手拍肩的朋友,最终达到一个境界:“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同前),那真是富贵不足论,蓬莱仙山好。“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同前),反而讥笑燕昭王和汉武帝没有仙才达不到成仙目的,并且写道:“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同前),自认为是仙中之仙人。《太平广记》是宋时李方等人编辑的一部汉代至宋初的小说总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总计五百卷,关于神的部分二十五卷、道术五卷不算外,仅纯粹关于神仙的内容就有整整七十卷之多,收录这一时期近四百位仙人事迹,在此书中占有了相当份量,并且列在此书最前面。这仅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段,可想而知从神文化发展而来的神仙文化在古代文化中占有了多重的份量。特别是东晋时期的宗教思想家葛洪对神及其神仙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上升到了哲学范畴,把神仙之学推到了最高境地,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用绝大部分篇幅论述了神仙的实在性、可学性,以及方法途径等。其《论仙》为综论,主要解决基本认识和基本要求问题,认为:“不死之道,曷为无之?”仙人是实有的。“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关键在于要有恒心,同时要知法术,对成仙得道提出各种要求:“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仙法欲令爱逮蠢蠕,不害含气。····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仙法欲溥爱八荒,视人如已。”另外还有专论,有专门介绍有关金丹的服法、效果、品种的《金丹》,有讲述炼丹之术的《至理》,有谈修学金丹以外各种法术的《微旨》,有专门针对儒家不言仙道的《塞难》,有论勤学求学于师的《勤求》,有专论《仙药》的,有关于儒道互为融和的《道意》《辨问》,有关于杂谈修求仙道的《对俗》《释滞》《极言》《杂应》。除此之外在《老子》《庄子》等书中也有关于神仙内容的涉及。总之,神仙文化丰富和充实了长寿文化。
达到健康长寿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和需要,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存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中国历史上的长寿文化对这些要求从各个方面都作了很好的回答,这些回答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健康长寿推动了社会发展。管子有言“平正擅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管了·内业》),说明心情好坏对健康长寿密切相关。“无为则俞俞,俞俞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强调健康长寿关键在于养心。在为人处事方面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时要忍,元代郑廷王在《忍字记》中说:“忍之一字岂非常,一生忍过却清凉。常将忍字思量到,忍是长生不老方。”说明为人宽怀大肚对健康长寿有益。曹操对健康长寿十分关注,除了求仙得道之外还注重平时身心健康,在《龟虽寿》中写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劳动也是健康长寿之法,宋人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序》中说,“劳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管子还提到一个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对健康长寿也有关系,他在《管子·形势解》中写道:“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包括饮酒与长寿也有关系,《后汉书·东夷传·倭》记载:“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众。”健康长寿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就说:“太平之世多长寿”(《论衡·气寿篇》)。
长寿文化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社会性文化,他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文学艺术角度讲,有寿诗、寿文、寿词、寿联、寿戏、寿曲、寿书、寿画,可以说融入到了所有文学和艺术门类。比如寿诗就是一种传统的祝寿方式,在《诗经》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如《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乐只君子,遐不黄 。”《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唐朝诗人杜甫在《寄韩谏议注》诗中写道:“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同时代的司空图也有“年年织作升平字,高映南山献寿觞”(《杨柳枝寿杯词》)。在宋以后这类诗就更为盛行,特别是在官府中成为文人雅士祝寿的常用礼节。宋人张耒:“清歌一曲主人酒,主人寿客客举手。”清人赵翼诗:“公方开寿宴,广坐笑眼同”(《春问晤西庄于吴门再作诗以贻之》)。再比如寿联也是一种常见的祝寿方式,被列为对联之一大类别。“玄鹤千年寿,苍松万古春。”“岁岁寿筵依北斗,年年此日颂南山。”等等,不可胜举。寿联不但是一种祝福,同时也表达作者情感。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过万寿节,章太炎则作联讥讽:“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中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从伦理道德角度讲,它倡导孝悌,把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作为一种社会美德。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就认为:“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春秋繁露》),把孝悌作为万物之本,为人之本。据传有一位皇帝认为六十岁以上的人不能劳动,对社会没有贡献,便下令将其问斩。后来有一位大臣十分孝道,父亲快到六十岁时便把他藏匿山中,天天送饭。一日皇帝接受一位外国使者朝拜,可来使却连续出了三个问题难住了皇帝,正在为难之时这位大臣回答上来了,皇帝非常高兴,问其原由,皇帝才知是他父亲的功劳,并且认为老人见多识广,不但没有责备这位大臣的犯上,还亲自从山中把老人请到宫里设宴款待,当众向老人敬三拜之礼,没想到这天正好是老人的生日,故此,后来就有了拜受(寿)、做生的习俗。不但是在过去就是在今天谁家老人要是到了高寿之年子孙后代不给其祝寿则视为不孝,将受到社会道德遣责。从社会学角度讲,祝寿不但有寿诗、寿文等文学艺术之类的高雅型寿文化,而且还有寿礼、寿宴、寿酒、寿面、寿碗、寿烛等社会型寿文化。从哲学思想角度讲,长寿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充实了儒家文化,上升为道家文化的神学,其代表人物就是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他“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天’提到有意志的至上神的地位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他作为封建秩序的表征)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佛经也倡导:“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无寿量经》卷下)。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做出了积极贡献。

⑥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该如何养心呢

我认为养心需要一些条件。
首先,既然要养心,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同回时不能太浮躁,答注意认真的学习,同时也要培养一个单纯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时也要注意好好地学习一下东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再有,要记得微笑,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微笑可以让自己释放一下内心,也能欣赏到大自然的许多美好,也能让别人看着心里舒服,不像愁眉苦脸一样。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这样的话就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养心的作用。

⑦ 为什么要说寿比南山不说寿比北山吗

中国人常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东海之水自然长流不息,但不知南山的不老松如何的不老?记得上次和朋友去大小洞天,站在山下广场时,听到一游客正叫嚷着,不老“松”在哪?“松树”在哪?怎么就是没看到有不老松?呵呵,别说是内地的客人,就连不少海南人没看见过南山不老松的也会以为是松树的一种!~

南山不老松,也叫龙血树,称为不老松还是有一定原因的,原来龙血树又叫不才树,才质疏松,树身中空,枝杆上都是窟窿,既不能做栋梁,又不能做烧柴,点着后只冒烟不起火,真是一无用处,所以称为不才,因为不才所以千百年来才得以存活至今,得以长生不老。

不老松的状态正暗合了道教的宗旨,人修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人无为得以长寿,物无才得以不老,因此南山是有名的道场。这里有大小洞天之说,小洞天是学道之人修行炼丹之所,位于岸边一处山崖下,可容几十人弯腰进去参观。而大洞天据说是得道之人居住的神仙福地,

因此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见到的,所以,南山大小洞天实际上只有小洞天,而大洞天不知隐于何处,正等着有缘人前去探寻,据说寻得大洞天可得赏金五十万,不过寻得大洞天已必然是成神成仙了,岂会在乎屈屈五十万。

在山下,放眼望去,还真看不出不老松在哪,据说南山地区自然生长的龙血松有近二万棵!~

这便是传说中的南山不老松——龙血树!~我拍的这棵,已经有6300年的高龄了!

来张近影!

这张可以看到树干是空心地!~

参考资料:http://www.ziyou.com.cn/community/club_detail.asp?shequ_id=14720

⑧ 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五福。

五福。中国人讲究五福临门。我的乳名就是“福儿”。这专是父母期盼属我一生有福。五福是什么?五福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怎样做的有福?我是追求每一天的快乐。

干工作我快乐,我是公务员,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钱,国家的钱也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不干好工作对不起老百姓。所以干工作我快乐。

学习我快乐,虽然我没有规划好我的人生,但我天天在学习,学习带给我的快乐是很多的。

爬山我快乐,新鲜的空气,翠绿的山林,歌唱的小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考试我快乐,开会我快乐,吃饭我快乐。

其实快乐就两种:第一种是有所得的乐;第二种是无所求的乐。第一种乐是混杂和短暂的乐,第二种乐是纯粹和恒久的乐。

生活中,我们常说“某领导事大”。其实你不求他,他对你来说就不事大。求人难求人难,求人不只是开笑颜,还要送很多钱。所以,生活中做到不求人或少求人。就会增加不少的快乐。快乐是五福的根本,是人的最高境界。

⑨ 传说中的长寿老先生是谁他有什么独特的养生之道

先秦时期的彭祖是传说中的长寿老先生。据说这位长寿老先生经历了尧、舜、夏、商 这四个朝代,一直活了800多岁,如果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话,那他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古人了。

02.爱精养体,服气炼形。

这句话也是彭祖老先生的养生之道,意思就是养生之道的关键在于养精益气。这个观点非常符合中国的中医理论,因为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气血之间也是相通的。在彭祖的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那么多的补气药材,他们也并不知晓黄芪和人参这些药材的药理作用,所以彭祖当时十分重视修炼气功,他认为练习气功是补气最好的方法。《列仙传》和《庄子》 这两本古书中都有彭祖练习气功的记载:

古有寿者彭祖,因修习“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之术,“寿高八百”,形体依然健康。

⑩ 为什么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是一生不怎么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可是又有人说,为什么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是一生不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认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是静养,喜好运动的动物几乎很少有长寿的 (包括属于灵长类动物的运动员)。有人还以著名运动员很少有长寿的为理论依据,从而否定运动的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是否运动并不一定有利于长寿?这两种观点,孰对孰错?

(4)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有乐观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多点微笑、少点沮丧。

(5)良好的人际关系:敬老爱幼,夫妻恩爱,相互尊重,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拌嘴,以和为贵,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对朋友、同事以及邻居也应真诚相待,多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总之,寿命跟很多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运动强度、医疗水平、营养水平、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等,运动是其中一个因素,可以说,适度的、规律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才是健康长寿的最佳选择。

阅读全文

与长寿最高境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厂长退休金 浏览:420
河北冒领养老金 浏览:560
临床课题设计方案老年痴呆 浏览:591
长寿之乡可以用什么体现 浏览:78
2016年北京养老金调整最新消息 浏览:660
养老保险哪个地方 浏览:711
90岁宫颈癌 浏览:888
心衰病人老年痴呆 浏览:44
依立紫砂锅用了老年痴呆 浏览:850
济南市工人退休金多少 浏览:744
日本东京有多少位百岁老人 浏览:351
老年人牙黄怎么治 浏览:78
如何让老人感觉有气质 浏览:537
为什么心不好的老人越长寿 浏览:878
什么是好父母恩威 浏览:648
美国不老60岁名模 浏览:543
2014黑龙江省养老金 浏览:446
孝敬父母短句10字 浏览:534
现在企业退休金是多少钱 浏览:150
感谢父母应该做哪些行动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