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農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問題的調查背景

農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問題的調查背景

發布時間:2020-12-23 11:30:17

⑴ 什麼是留守老人的定義

留守老人的來定義:改革開放以來源,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於農村人均可耕地面積的減少,農民從自己原有土地上獲得的收入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城市打工。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也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大量農村青年進城打工,將孩子、老人留在家裡,即所謂的「留守人員」,這對留守人員在物質生活上和感情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留守人員中的老人就稱為留守老人。

⑵ 我國農村老年人保障健康方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農村老年人保障健康方面問題:

1、社會保障覆蓋面小,實施范圍窄;
2、社會保障制度正常運行所需的資金缺口還比較大;
3、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夠規范;
4、社會保障執行成本高等等。
針對農村老年人保障健康方面採取的措施:

1、擴大社會保障基金徵收范圍,盡快建立廣覆蓋、多層面的社會保障徵收體系;
2、加快社保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3、加強部門協作,建立齊抓共管的社會保障管理新機制;
4、要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
5、應貫徹城鄉有別的政策;

⑶ 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勞動負擔重的原因是什麼

一、 當前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的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入戶抽樣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達到11390人,同比增長了8.8%;2004年外出務工人數達到11823萬人,同比增長了3.8%。農村外出勞動力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3.8%。這些勞動力外流產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據相關報道顯示,2006年國內留守人口的規模已達1790萬人。目前,國內留守老人純在的主要問題:

(1) 絕大多數留守老人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因子女外出務工而明顯改善,生活只能維持溫飽,貧困現象非常普遍: 研究發現,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進行自養,但從事農業生產或其他副業的自我勞動收入往往只夠或甚至並不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農村子女對父母的供養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經濟狀況的能力十分有限。

(2) 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留守老人隔代監護現象大量涌現,留守老人的教養負擔不堪承受,留守兒童的監護質量令人擔憂: 由於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時很難把子女一同帶出,導致農村隔代監護現象十分普遍。調查發現,留守老人隔代監護的比例高達56.5%。其中48.2%的留守老人同時監護2個以上孫輩,有的竟多達6、7個。進行隔代監護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經歷撫養過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負擔,55.3%的隔代監護老人反映勞動負擔過重。孫輩的管教、安全等也會增加留守老人的心理壓力。部分留守老人還需要負擔孫輩的撫養和教育費用,出現代際經濟的逆向流動,加重了老人的經濟負擔。

(3) 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出使農業生產呈現老齡化趨勢,並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可能導致農業發展後勁不足: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導致老年人口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維持者,目前80.6%的留守老人仍下地幹活,其中包括很多中高齡老人。59.9%的留守老人耕種著外出子女的土地,55.2%的留守老人家庭的耕種面積不低於2畝,部分老人的耕種面積甚至多達10畝左右。由於缺少子女協助,很多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沉重不堪。

(4) 子女贍養「重」物質而「輕」精神,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內外均很難得到滿足:精神贍養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農村子女普遍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為物質供養,而忽略了對父母的精神關懷,子女外出務工更減少了留守老人能夠從家庭中獲得的精神慰藉。

農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這些主要問題外,還存在著諸如安全問題、弱勢問題等,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為盜賊的目標;而缺少青壯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淪為弱勢群體,造成利益受損。

二、 解決對策與思路

目前學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政策建議與思路,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 完善社會照料網路與農村社會福利。

強調改善代際關系,重視基層的照料作用,通過建立留守老人互助協會等老年人組織,構建農村社會照料網路,完善農村社會福利等。

(二)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留守老人社會互助保障機制,以保障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必須改變城鄉二元分割的經濟社會結構,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切實保障留守老人的各項權益;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人群的農村養老方式,不同的農村養老保障水平,分類設計和分步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三) 制定合理的經濟供養、養老金交納等經濟籌措方式。

在保證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目的之上,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和政府按個人交納費用給予相應配額為輔的方式。在收取養老保障費用上,以政府配額為引導,以類似城鎮住房公積金的方式收取。

(四) 精神慰藉

調查顯示,子女外出務工以後,與老年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電話聯系,電話成了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村電話普及率的平均水平達到34%,考慮到東西部農村的巨大差異,中西部勞動力輸出大省的農村電話普及率應遠低於這個數字。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通訊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農村電話的普及,為加強留守老人和外出子女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為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創造條件。

在當前社會轉型加速期和社會矛盾突發期,尤其需要對這種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引發的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給予充分的關注。解決好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既有利於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又有利於促進勞動力的流動,並且可以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願望。

閱讀全文

與農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問題的調查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精神病人怨恨父母怎麼辦 瀏覽:11
賀卡怎麼做簡單又漂亮重陽節 瀏覽:45
北京城市戶口70歲以上老人有何 瀏覽:270
寫重陽節的作文200字 瀏覽:995
男性達60周歲還屬於合法勞動用工嗎 瀏覽:953
孝敬之星的自我評價 瀏覽:134
老人80歲送什麼禮物 瀏覽:701
嬲小強孝順 瀏覽:990
2016年退休補發工資嗎 瀏覽:316
農村的社保是不是55周歲退休 瀏覽:612
重陽節活動猜謎活動反思 瀏覽:680
孝敬父母的圖片和故事300字 瀏覽:938
以孝敬懂 瀏覽:213
21世紀如何關愛老年人 瀏覽:963
狗去哪裡體檢 瀏覽:734
男同志健康體檢都需要查什麼 瀏覽:673
養生堂何首烏如何烏發 瀏覽:609
養老地產到底有多少錢 瀏覽:117
親人不認父母該怎麼辦 瀏覽:604
給80歲的老人買什麼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