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老金的缺口與空賬
2012年12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城鎮職工養老金收不抵支省份達14個,收支缺口達767億元,高於2010年。
報告顯示,在32個統籌單位中(31個省加上新疆兵團),如果剔除財政補貼,2010年有17個收不抵支,缺口達679億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雖然減少到14個,但收支缺口卻高於2010年,2011年達767億元。《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
養老金缺口在哪裡呢?缺在個人賬戶。養老費有兩部分組成:個人和企業分別按照職工本人上年工資總額的8%和20%繳納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基金的保險費為個人繳納的8%,企業繳納的20%全部劃入現收現付的統籌基金,但是實際運行中,個人賬戶基金被用於社會統籌賬戶的資金支出,出現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的問題。
2015年6月30日,人社部發布的「2014年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顯示,在剔除財政補貼後,全國養老金「虧空」正在逐年擴大。而2015年在全國30多個省份中,其實已有18個省的養老保險征繳收入是大於支出的,其中又以黑龍江的「虧空」最大。
2015年底,財政部公布了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數據。總體上看,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滾存結余超過5萬億元,「家底」還是很厚實。2014年,本年收入23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18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本年支出19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基本養老金支出19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本年收支結餘3476億元,年末滾存結餘30376億元。 第一原因就是轉製成本。1997年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確立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過渡到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這時就有兩類人的養老金存在了問題,一類是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他們沒有個人賬戶。另一類是改革前參加工作而改革後退休的「中人」,他們的個人賬戶建賬時間短。而政府不能讓這兩類人因為制度轉化而無法領足養老金,所以直接挪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導致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中國早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來自金羊網數據,到2020年60歲以上老人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8%,到2034年將達到22.8%。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老齡化沖擊下中國養老金的統籌賬戶將給我國財政造成巨大的負擔,從2017年起養老金要求的財政補貼將持續上升,至2050年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當年財政支出的20%以上。
第三個原因就是較為單一的投資渠道。養老金投資渠道非常狹窄,除了銀行和國債,幾乎沒有其他渠道。而我國的存款利率總體上不敵通貨膨脹率,實際為負利率的銀行存款處於貶值狀態。而大部分投資國債,也只是投資中短期的,真正能實現增值的長期國債處於空白。
除了以上三方面原因,企業中拖欠、拒繳現象嚴重;社保體系改革前,國企未能足額為國企員工繳納養老金;養老金挪用等也是造成空賬的原因。 第一,足額徵收並擴大徵收面。一方面要使得參保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由於中國養老保險的繳費率高,導致應該繳納養老金的企業逃避規定的養老繳費支出,由於近幾年政府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參加統籌的積極性也正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正逐步提高。2009年下半年,國務院決定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到012年9月底,城鄉參保人數達到4.49億元,參保率超過83%,其中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1.24億人,發放率超過95%,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覆蓋面最多,受益面最廣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險體制初步形成。
足額徵收並擴大徵收面:一方面要使得參保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另一方面,中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逐步提高。
第二,做實個人賬戶。首先要界定個人產權。這是做實個人賬戶的前提。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混賬」管理。這就為社會統籌賬戶挪用個人賬戶資金提供了制度漏洞。個人賬戶「空賬」不能激勵人們繳費積累個人賬戶,有回歸到現收現付制的危險。個人賬戶資金是來自個人繳費,用於職工個人退休後養老金支付,具有完全積累性質。社會統籌賬戶資金來自企業繳費,用於現有退休職工養老金支付,具有現收現付制性質。不同資金來源和性質的賬戶應該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政府應當明確個人賬戶產權歸個人所有,任何部門都不得擠占挪用,個人有權選擇競爭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為其投資。這樣做可以保障個人賬戶基金的安全性,使「統賬結合」真正落到實處。目前我國政府一方面要給個人賬戶適當補貼,另一方面要加大個人賬戶的資金投資運營,盡快縮小缺口。
第三,繼續推進國有股劃撥工作。2009年印發的《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中詳細介紹了國有股轉持的含義和具體方式。國有股轉持是指含國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時,按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上市公司部分國有股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將國有股及國有企業利潤作為全社會的資本收入進行分配,可以統籌社會財富,補充社保基金的資本金,有利於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是多種渠道籌集社保基金精神的重要措施,是未雨綢繆、積極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養老金缺口的實際行動。然而,在當時統計的131家符合轉持條件的公司中,截至到2010年3月履行轉持義務的只有57家。因此,政府應該繼續出台相關細則,解決存在的操作問題。
第四,擴大養老保險金投資范圍。人社部2012年4月25日召開2012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人社部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模式、管理機制、政策措施等進行深入研究,抓緊制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促進基金保值增值,維護廣大參保人的切身權益。
2011年底以來,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等人多次呼籲養老金入市。2012年廣東省積累的養老保險基金1000億元委託社會保險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這里需要注意的有:一是廣東的養老保險基金積累結余比較多,將1000億元委託全國社會保險保險基金理事會運營。二是它是委託運營,委託期是兩年。三是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全國的基本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管理辦法,要對委託投資運營的問題進行統一的調整。四是投資運營是經過嚴格的程序。養老金入市應該是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
養老金要想提高資金運用的收益率,又想保值增值,必須進行多元化的投資。投資組合理論研究在不確定結果的條件,理性的投資者應該怎樣作出最佳投資選擇,把一定數量的資金按合適的比例,分散投放在許多種不同的資產上,以實現投資者投資者效用最大化的目標。當投資組合中既包括股票、債券、存款、基金等金融資產,又包括房屋、土地、商品等實物資產時,一般被稱為資產組合。投資實踐表明:即使是由兩種完全正相關的金融資產構建的組合,在大多數情況下其標准差也比單項金融資產要小。
第五,延長退休年齡。這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辦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逐漸延長退休年齡,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便會持續縮短,將造成日益巨大的人力資源投資浪費。勞社部發〔1999〕8號通知指出: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201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提出,我國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建議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延遲退休主要是應對養老金不足的問題,有專家測算,退休年齡每推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就增加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約20億元。人社部稱推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對不同群體差別對待,小步慢走地推行。
在我國加快走向老齡化的情況下,養老金危機難以迴避。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根據我國實際,結合財政、金融和稅收體制改革,制定並健全適應我國的有關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對資金來源、運用方向、增值渠道、收支程序、政策監督等都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規范操作行為,建立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社會養老金的缺口問題。
B. 萬億社保資金缺口如何補
《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積極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繼續通過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劃撥國有資產、擴大彩票發行等渠道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做好准備(6月28日 新華社)。
社保資金缺口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近期關於延遲退休年齡、延遲領取養老金話題又將社保資金缺口問題推向一個新的熱點。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非常悲觀的態度,認為養老金缺口非常之大,此前一份研究報告研究出到2013年我國養老金缺口竟然高達18.3萬億元之巨。另一種是較為樂觀的思想,認為養老金缺口並不是那樣駭人聽聞,近期內也無需延遲退休年齡,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完全可以補足未來養老金缺口。筆者持第二種態度。
從遠期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金缺口問題終究會暴露出來。但是,養老金缺口暴露期到現在,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經濟基礎、經濟實力以應對。從現在起可以開始重視和逐步採取措施應對是正確的,但過於慌亂甚至危言聳聽只能是自己嚇自己,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還將影響到百姓消費進而影響到經濟發展。目前,養老金的現狀是,2011年結餘1.9萬億元,各省都在為結余巨額養老金如何保值增值而想出路。眾所周知,出路之一是委託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一句話,我國的社會保障資金特別是養老金無近憂但有遠愁。遠愁的「遠」,人社部負責人的話語是指10年、15年以後的事情。
對於解決養老金缺口的「遠愁」,我們現在就應該著手,做到未雨綢繆。筆者對此持樂觀態度。多策並舉、多渠道籌集資金是解決社保資金缺口的有效措施。財政資金是補充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關鍵。歐美國家財政資金少則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用於社會保障資金。如果我國財政資金20%用於社會保障資金,那麼,每年至少在2萬億元以上。可以說解決了社會保障資金的大頭。
應該加大國有資產充實社保資金的力度。通過完善國有股減轉持相關政策、做好國有上市公司追溯部分的國有股份劃轉工作,進一步加大對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支持力度,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龐大的國有資產是解決社保資金不足的強大經濟後盾。國企包括金融企業上繳紅利充實到社保資金里是一個有效渠道。筆者初步計算,國企包括金融企業每年凈利潤在4萬億元以上,按照15%上繳紅利,就可以每年至少充實社保資金6000億元。
通過社會力量充實社保資金。開辟發行彩票公開募集社保資金,鼓勵企業公司和個人捐款籌集社保資金,以及通過舉辦一系列公益性活動籌集社保資金等。社會力量和社會活動充實社保資金的潛力非常之大。
發揮專業機構投資增值作用充實社保資金。主力軍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截至2011年底,全國社保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已經達到8688.20億元。而基金自成立以來累計投資收益額為2845.93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為8.40%,比同期的通貨膨脹率高出6個百分點。這部分增值是解決社保資金不足的生力軍。發達國家社保資金很大一塊是通過保值增值充實和解決的。
總之,對於解決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問題從思想上應該高度重視,但也不必過於悲觀和敏感,通過多渠道籌集和運作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C. 國家為何不用國企利潤解決養老金不足問題
具體如下:
有可能導致國企經營實力日漸式微岩磨薯甚至出現不負責任的經營行為,最終使彌補養老金虧空辦法成為「無源之水」。
國有資本用於補充社保基金的順序應該是首先國資收益,其次是股權粗者分紅游罩,最後才是減持變現。
D. 國資劃撥轉入社保決策層為啥要劃撥國資補社保缺口
樓繼偉:劃撥國有資產才有條件降低 社保 費率
繼去年底公開支持養老保險記賬式「名義賬戶」之後,3月22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又一次就「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進行公開表態。這表明,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已走到了必須在制度設計和財務安排上進行根本性變革的時刻。
樓繼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會」上表示,只有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險基金的基礎上,才有條件適時降低社會保險的費率。如果沒有劃撥國有資產補「缺口」,就沒有條件降低費率。
事實上,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決策層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識,也被寫入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但卻處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境況。此次,財政部長如此公開直接的表態,不知能否推動此項改革的盡快落地。
在提高費率和擴大覆蓋面都已不太現實的情況下,面對養老保險未來所面臨的收支不平衡,政府實際上只有兩條路可芹攜以選:一是劃撥國有資產補充進來,二是繼續靠財政的現金補貼。
樓繼偉顯然並不贊成後一種。他說,強化個人責任,要建立一個自身能夠精算平衡的制度,不能把缺口完全留給公共財政,實際上是留給其他納稅人,否則,不僅不公平,也帶來公共財政不可持續和國梁裂家治理的危機。
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似乎已成為唯一可以選擇的一條路。然而,17年來這條路卻命運多舛。
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的討論從1997年中國統賬結合的制度設立之初就開始了,吳敬璉等經濟學家都曾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議。但這項改革一直處於停滯狀態。2013年,雖然它被寫入了三中全會的報告,卻尚未見到相關的實施方案。
其間,2009年雖然出台了國有股減、轉持補充社保基金的方案,但從全國社保基金公布的數據來看,每年的數額只有幾十億元,與養老金的隱形債務相比只是杯水車薪。
樓繼偉詳細解釋了國有資產應該補充社保基金的理由。在1997年中國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之前,國有企業和職工並沒有養老保險交費,這些職工進入新的養老保險體系則作為視同繳費來對待,從而造成了後代人必須提高繳費率來補充老人未交費造成的缺口。
樓繼偉認為,在1997年以前,職工沒有養老保險交費,實際上使得企業的成本不真實,擴大了國有企業的資本積累,也擴大了國家財政的收入。同時,在1997年以前,大量的國家預算投資於國有企業。從這兩個渠道造成了巨量的國有資產。
「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險基金,就是而且應該僅僅就是針對視同上交而造成的養老保險金的缺口。」樓繼偉說。
對於降低養老保險費率的問題,樓繼偉坦率表示,在「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險基金」的基礎上,就有條件適時降低社會保險的費率,如果沒有劃撥補缺口就沒有條件降低費率。
現行社保制度最受詬病之橡首閉處,是超過40%的總費率。其中,用人單位佔了大頭,要承擔30%。企業社保負擔沉重,叫苦不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繳費率。對於企業最盼望降低的養老保險費率,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明確表示,養老費率今年不會降低。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勞動力市場供給下降、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的當下,降低社保費率成為降低企業成本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但一旦降低就面臨著基金的收支不平衡加劇,這成為一個兩難選擇。
決策層為啥要劃撥國資補社保缺口?
「社保問題本來就是公共財政問題,對所有人有支付社保的義務,但是它是『廣覆蓋、低水平』。」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指出,也就是說公共財政是對所有人的一個基本社會保險水平給予保障,而並非補繳歷史窟窿。
在他看來,今天社保體系所存在的缺口,是當年國企改制時的歷史欠賬,「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實際上是還債。」
「國有資產從起初的幾個億增長到如今的幾十萬億,一部分是來源於人民共有的資源,另一部分則來自於為國企奉獻的『老人(已退休員工)』勞動力。」 中國政法大學 法和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繼曄表示,但國有企業當時並未為這部分「老人」繳費,其部分資本積累,是以職工養老保險「欠賬」為前提的,現在應拿出一部分資產,作為對他們養老金的回饋。
胡繼曄認為,劃撥國有資產一方面是解決國企「視同繳費年費」欠下的賬,更深遠的意義則是減輕年輕人的負擔。
目前,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於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他表示,「年輕人不僅要為自己養老積累(個人賬戶),還要支付老人的養老金(社會統籌),實則負擔兩代人,1997年制定28%的繳費時就是考慮缺口問題,所以才令在職員工多繳了3%-5%,但如今還是有缺口。」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萬億社保缺口錢從何來的問題,在決策層層面達成共識。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3月22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上表示,不能把社保缺口完全留給公共財政,應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險基金。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借國企改革東風之際,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缺口,是非常正確的舉動,不僅有利於倒逼國企改革,而且也是解決「老人」改製成本的對症之策。
「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險基金,就是針對視同上繳而造成的養老保險金的缺口,從而在此基礎之上就有條件適時降低社會保險的費率,」樓繼偉稱,這項任務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快速來臨,時不我待,必須抓緊。」
初衷:還「老人」歷史欠賬
在今年兩會期間,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曾表示,為了保證社保收支平衡,「除了現在的單位繳費、個人繳費、財政補助之外,進一步拓展新的籌資渠道。」但是,對於採取何種籌資渠道並未給予明確表態。
此番樓繼偉以國有資產劃撥來開源的表態,似乎意味著共識的初步達成。
樓繼偉在會上強調,現在大家往往認為社會保險是公共財政屬性,「首先有一點,社會保險是保險的屬性,這點是要強調的,必須堅持精算平衡。」
「社保問題本來就是公共財政問題,對所有人有支付社保的義務,但是它是『廣覆蓋、低水平』。」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指出,也就是說公共財政是對所有人的一個基本社會保險水平給予保障,而並非補繳歷史窟窿。
在他看來,今天社保體系所存在的缺口,是當年國企改制時的歷史欠賬,「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實際上是還債。」
「國有資產從起初的幾個億增長到如今的幾十萬億,一部分是來源於人民共有的資源,另一部分則來自於為國企奉獻的『老人(已退休員工)』勞動力。」 中國政法大學 法和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繼曄表示,但國有企業當時並未為這部分「老人」繳費,其部分資本積累,是以職工養老保險「欠賬」為前提的,現在應拿出一部分資產,作為對他們養老金的回饋。
胡繼曄認為,劃撥國有資產一方面是解決國企「視同繳費年費」欠下的賬,更深遠的意義則是減輕年輕人的負擔。
目前,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於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他表示,「年輕人不僅要為自己養老積累(個人賬戶),還要支付老人的養老金(社會統籌),實則負擔兩代人,1997年制定28%的繳費時就是考慮缺口問題,所以才令在職員工多繳了3%-5%,但如今還是有缺口。」
方式:或通過股權劃撥
事實上,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保基金的做法,已經在地方政府層面付諸實施。作為國企改革的配套措施,山東省政府於近日印發了《省屬企業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方案的通知》,就要求將「省屬471戶國有企業30%的國有資本(包括國有控股參股企業中的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省社會保障基金」。
在社保專家看來,國有資本以何種方式補充社保基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012年,時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就曾公開表示,劃撥國有資產充實全國社保基金可以採取三種方式:一是完善現有國有企業上市將其股份或募集資金10%劃撥給全國社保基金的制度,並把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這項管理辦法,上升為國務院的專項條例。二是將國務院國資委[微博]監管的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按不低於20%比例,劃撥全國社保基金。三是如有需要,將國家控股比例過高的中央企業(包括金融企業)一部分股份劃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
中國政法大學 法和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繼曄是這項措施的支持者,他曾在10多年前就呼籲劃撥國有股充實社保基金。上述三種方式中,他和聶日明都持相同觀點,劃撥國有股股權是最穩健和高效的方式,「劃撥存量國有股20%補充社保基金,新上市股票增量的10%不夠彌補缺口。」胡繼曄建議。
胡繼曄表示,我國目前經營性的國有資產高達50多萬億,而世界銀行[微博]測算,中國的養老金缺口約在8萬億至10萬億,「如果劃撥20%,那就是10多萬億基本能覆蓋缺口,而且當基金進入股市經營後,能夠避免基金的貶值問題,從而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
「國企利潤存在不確定性,變現國有資產實則是打擊股市,是愚蠢的做法。」他強調,2001年6月出台的《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就是前車之鑒,當時要求減持國有股可以作為養老保險基金融資的新渠道,但政策出台後便遭到了證券市場的強烈反彈。
E. 養老金資金缺口出現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有點人拿的養老金太多,一個人拿去許多人的錢,干什麼?作為積蓄,作為遺產,完全失去了養老金的本意,不合道理。所以養老金的改革勢在必行!讓養老金回歸他的本意,養老!
造成養老金資金缺口可能有一下幾個方面:
1.養老金收支不平衡,收少支多形成缺口。
2.養老金管理不善,可能被挪用,被貪污腐敗。形成資金缺口。
3.養老金收繳不力,造成資金缺口。
4.養老金投資虧損,造成資金缺口。
5.其他的原因造成資金缺口。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破解?
有關部門應該關注機器人取代人工問題了,如果把機器人只當做機器,機器人取代人工是一個趨勢,機進人退勢不可擋,甚至20年內60%的職業將被機器人取代。如果把機器人當做人,這個「人」也應該繳納社保,只是不應該叫社保而應該叫「社保替代金」。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延遲退休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工作年齡也是有限的。
養老金缺口的主因是:視同繳費所造成。企業新的退休制度,其中是新政執行前的未繳費的工作年限,按繳費計算,造成個人帳戶空帳。全國視同繳費造成的資金空缺,資金數額巨大。有專家在新政執行前,就提醒,由國企利潤填補資金空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未能實現。在老帳未還的情況下,機關事業養老制度2014年執行以來,又沿用了未繳費部分,退休按視同繳費計算,這又造成新的空帳。視同繳費造成的巨大資金缺口,應引起國家高度重視,靠養老金積累去投資,買國債收益和各省調劑,是無法補上資金的巨大缺口的。
有人工資太高了,建議
1.繳費人少,拿錢的人多。
2.交的少,拿得多。
3.繳費與退休金收入不成比例。
4.養老金提高,按照養老金比例上漲,造成養老金拿的越多,漲得越多,以後的養老金應該壓高抬低。
5.舊賬未清,新賬又出。
城鎮職工的社保基金,總體是有盈餘的,現階段不存在缺口,國家財政對社保的補貼,主要是補貼給了城鄉社保,老一代農民,早年一分錢社保沒交,現在每月仍然可以伸手白拿一,二百元的基礎養老金,還有一些農民,每年交一百元社保,現在每年卻可以領取一,二千元的養老金,而且逐年還在上漲,這是造成城鄉社保基金缺口的主要根源,現在全 社會 很多人,都強烈要求國家,取消老農伸手白拿的基礎養老金,實現真正的誰交誰得不交不得,這才是真正的養老公平。
不交錢比交錢多拿幾十倍
養老金的出入口存在根本實際問題,公務員,行政,事業單位,企業,城鄉居民養老,這些比較退休工資誤差大,從國家補貼的傾斜上已經形成陡坡形式。更有一部分人貢獻不大回報多問題:而傾向偏低的農民,真正按補上並沒超標。羊毛出在羊身上,農民交比方交1000元,退後工資才200多點,按職工以前上繳3000元來計算,可以拿到800多元,按照那時繳費多繳兩千元應該是600多元,可這個集體補這個集體又存在在哪裡?事業上國補錢又從哪裡來不得不打個問號。真正不虧空一視同仁,像銀行存款按高利計算,大家一樣的根本不會養老金虧損,後往前挪那後面推動人少了,到後來是不是更虧?關繫到前後兼顧只有養老金交納平衡收入平衡,一高一低待遇什麼時間都是虧的。
養老金年年加,都加在年青一代身上。這樣下去遲早壓倒年青一代請代表們不要只考慮老年人同時考慮青年一代!!!
F. 社會養老保險出現缺口的原因是什麼
不交錢的領8.9千,交錢的職工領1.2千缺口能不大嗎?
行政、事業單位職工長期不繳納養老保險,且退休後拿高額工資
全國1 .2億多退休人員,9700萬企業工人養老金交得少領得少,3000多機關事業退休人員以前沒交養老保險,退休金又高,一個蛋糕不夠分,當然會有很大缺口。
有的人不交社保,卻享受著超高的養老和醫療待遇!
一個上萬的養老金,需要幾個年輕人集資貢養,你說缺口大不大?
主要是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金太高,這些單位又不生產,又不創造價值,所以差錢是肯定的。
社會 的不公平造成的
養老保險出現缺口的根本原因是一部分人拿的太多了。
社會 財富就這么多,有人分得多了,就一定會有人拿得少,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古人都能說出酒肉臭和凍死骨的至理名言。
我們應該知道,國內企業的稅負是相當沉重的,為了生存,企業就會盡量壓縮成本,甚至偷稅漏稅。除了有定價權和不差錢的企業,剩下的多數企業都不會按照員工實際到手工資繳納社保,而是以非常低的基數。
就以中小企業為例,以2000元出頭的工資基數繳納社保,個人和公司部分總共也就400元左右, 這樣無疑就能降低人員成本。但是交的少,將來拿的就少,加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穩定的工作,能持續繳納15年就已經不容易了,退休時拿的養老金低就成為定局。
拿的多的群體工作穩定,收入穩定,旱澇保收,不用擔心企業效益,只要自己不辭職,幾乎都能安安穩穩工作30來年,並且可以按實際工資繳納社保。如此一來,將來拿的養老金一定更高。
養老保險之所以出現缺口,一方面是有人拿的太多,另一方面則是 歷史 欠賬,直白說就是現在拿的多的人相當比例根本沒繳納過社保,形成了退休人士消耗在職人員繳納的社保的現狀。
假如一個人每月領取8000元養老金,之前沒繳納過,個人賬戶是空的,就只能吃別人的。按2000元左右工資基數繳納社保的工人,就得有20個人才能湊夠一個人的份子。
一個人要20個人養,1000萬人就得1億人養,那麼,3000萬人呢,是不是就得6億人?
隨著房價上漲,人口出生率呈現下降趨勢,人口拐點即將到來,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社保缺口必然越來越大。
財智成功說過,財富之道無非開源節流四個字,太高的變少點,再從其他渠道籌集資金,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思路。可惜的是,習慣了拿高薪的人,不會同意降工資,口口聲聲講危難時刻能夠為國捐軀的人,不一定能接受養老金每月少兩三千。
當下國民中位數收入不過2000元,而養老金參照平均工資,高的太高,少的太少,已經成為拉大貧富差距的重要原因。
天之道,以有餘補不足,養老金,也應該如此。
應該把百分之百的人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待遇領完後,立即三千元封頂,你個人養老金賬戶都沒錢了還憑什麼領一萬多一個月的養老保險金???
上世紀九十年代退休金改革之前,當時都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不但要徵收正常的稅費外,還要上繳企業利潤給國家,上繳的利潤里就包括職工退休金,按道理,國家應該把其中的職工退休金留出來,存起來,以便以後好支付職工退休金。可惜的是,國家並沒有留出這筆錢,而是把這筆錢全部用於國有企業的投資,新建擴建一大批國有企業。
九十年代社保體制改革後,國家才建立社保基金,應該由國家支付的退休金,國家沒錢支付,只能用「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用新收繳的少量社保基金支付退休金,因此,企業退休金定的很低,退休金替代率只有50%左右(退休金佔在職工資的比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替代率是90%。
隨著企業退休金不斷提高,本來就有缺口的社保基金,缺口越來越大,為了補足社保基金,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第一,提高社保基金的徵收幅度,這樣會增加在職職工和企業負擔。第二,出讓國有企業股權(國有股減持),填補社保基金。第三,加大財政對社保基金的劃撥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