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今年兩會對農村養老金上漲通過了嗎
今年兩會對農村養老金上漲拿昌通過了羨敏侍。據騰訊新聞報道顯示,2023年兩會過後:農民養老金提高到800元,全民免費醫療兄吵等提案通過了。
『貳』 農民「退休金」引爭議,50後60後交了公糧,能拿退休金嗎
以前50、60後的農民,都在生產隊上工掙工分,男勞力一天可以干7分左右,女勞力只有4~5分,算下來一天有幾毛錢的收入。等到生產隊發放油、糧、面、肉這些物資時,就可以按自己的公分來換。那時農民種地比較辛苦,收入也不高,是比較困難的時候。
現在如果一個月給65歲以上的農民發800元退休金,晚年的生活根本不用愁,即使兒子不養老,也可以很體面的生活。
農村的農民老了以後,最擔心的也就是養老問題,不想連累兒女,要是能夠發放退休金,也就會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像50、60後的農民,那個時候農村還比較落後,實行農業生產集體的措施,也就是大家說的公社,農民都要按規定的時間出工掙公分,乾的活多分就多,可以換一些糧食和生活物品。但那個時候資源比較缺乏,掙公分換來的糧食根本就不夠吃,只能去地里挖一些野菜來充飢。
那個時候,農村流行著這么一句話: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工分在人們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10多歲的小孩可以幹活了,就跟著父母到生產隊幹活,掙點公分補貼家用。
農民在生產隊幹活,都是按勞分配,用工分來計,獲取一定的報酬,這種方式其實與現在的企業有點類似,只是那時農民沒辦法享受退休待遇。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物資比較匱乏,農民種地很辛苦,可以說是農民養活了很多人,做出了貢獻。現在他們年齡大了,沒有能力再種地,失去了民經濟收入,養老就成了最大的一個問題。
有人認為,老一輩的農民交過公糧,修過水利,就應該讓他們享受退休待遇
從80年代開始,農村土地實行了承包制,農民種地就可以自己安排時間,不像以前那樣在生產隊要准時開工,更加自由。
自己承包土地,能收多少糧食,完全靠雙手來完成,多勞多得,這也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但是承包土地要交農業稅,通常是用收獲的糧食來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交公糧。
記得小的時候,我就和父母一起去交過公糧,至今都記憶猶新。
秋收以後,村核敗里的幹部就會發通知,說是什麼時間段要完成交公糧,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准備。
收獲以後的糧食要把好的挑出來,晾乾以後才能拿出交公糧,如果糧食不夠飽滿或是不幹,糧站的人不收,拉過去又拉回胡慶來就比較麻煩。
那次和父母去交公糧起得很早,將准備糧食一袋袋裝在架子車上,天還沒有亮就往鎮上趕,為的就是希望能早點回來。
一般交公糧的時候很多人,糧站排了很長的隊,去晚了可能就要到天黑才能回來。
大概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就來到了鎮上的糧站,前面還排了十幾戶,糧站的工作人員在忙著抽查。
大概快到了中午,才輪到我們家,父母拉著糧食就去驗,還好沒什麼問題,沒花多長時間就交完了。
當時我家後面那戶由於糧食不幹,糧站工作人員不收,說要他們拉回去再曬幾天,看到他們失落的表情,心裡挺不是滋味,畢竟這么遠的距離,把糧食拉過來也不容易。
我家交完公糧以後,已經到了下午,父母就獎勵給我一根冰棍,那個時候沒多少錢,買不起吃的東西,只能餓著肚子回家吃飯。
由此可見,交公糧是農民一段特殊的記憶,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除了交公糧以外,農民帶上行李出遠門修水利打義務工,晚上就睡在野外,吃的都是自己帶的干糧,相信很多老人都經歷過,這也是很辛苦的事。
有人覺得這一輩的農民交公糧、修水利,受過很多苦,老了之後就應該給他們退休金。
目前來說給農民發退休金有很大困難
該不該給農民發放退休金,存在很大的爭議,有的農民認為這是好事,可以解決他們的養老的問題。可城市裡的退休工人認為,那個時候的農民都沒有交養老金,現在又來領取養老金不公平。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將農民納入退休保障的范圍有很大困難,不能像城市工人那樣給農民發放退休金。
目前農村
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就以1億農民來算,每個人每個月發800元,一年的開支就要上千億,而且農民的數量根本就不止1億人。
給農民發放退休金,社會保障部門會有很大壓力,已經超過了財政收入的部分,很多地方根本就無力承擔。
發放退休金,就意味著農民要繳納養老金統籌,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在農村實施有很大的難度,畢竟大多數農民靠種地為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也不能像城市工人那樣在工資中直接扣除。
有的農民不願意繳納養老金,老了之後又想領退休金,這就產生了很大的矛盾。農民在農村有土地,只要是種地就能有一些經濟來源,但城裡的人不一樣,他們退休了如果沒有退休金,就完全失去了經濟來源,必須要靠退休金來生活,這也是農村人改做顫與城裡人的差距。
在兩會上已有代表提出農民實行退休制度,讓農民能夠老有所養
農民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隨著這幾年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嚴重,農村人養老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老一輩的農民,辛辛苦苦種地,也可以說與城市工人一樣做出了貢獻,但是在待遇的問題上卻不一樣,農民退休以後,沒有一份穩定的退休金,大家都還保持著傳統的思想,靠養兒來防老。而且現在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年輕人都有很大的壓力,一些老人也不願意給子女增加負擔,到了60多歲也要幹活賺錢。
雖說現在農村老人都有基本養老金,一個月不到100元,各項成本上漲,買幾斤肉或幾斤魚就沒了,解決不了多大的問題,若是老人有一些慢性老年疾病,生活的壓力會更大。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代表在兩會提出了提案,讓農民享受退休待遇,讓65歲的農民洗腳上田,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
這個提案公布以後,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支持,期待早一點能實現。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發展,應該加大對老一輩農民的補貼,提升幸福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農村人口比較多,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但農民要求也不會太高,一個月發300元也很知足。
『叄』 農民養老金新政策,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養老金有多少
此前,在人們的普遍觀念里,農民養老通常有兩種方式,養兒防老和以地養老,不過,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養兒防老得看子女是否有能力、是否
孝順,以地養老得依靠健康的身體,而年事已高的農民往往積勞成疾,難以再下地幹活,老年生活因此變得十分困難。
隨著我國社會保險制度逐漸完善,農民的養老問題也受到廣泛關注,2009年,國務院決定開展新農保試點,2012年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基本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根據《社會保險法》相關規定,國務院於2014年印發《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
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國發[2014]8號),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合並實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自此,農民可以通過繳納養老保險,領取養老金了,而且繳費標準是大多數農民都能承受得起的,對重度則握鄭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參保,地方政府還會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
那麼,在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新政策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養老金有多少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第一,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新政策,如何繳費?
說是新政策,實際上已經實施了10年左右,談不上是新政策,不過由於制度不斷與時俱進更新,在細微處有許多新變化,所以也可以稱其為新政策。主要體現在繳費檔次、繳費補助、配套制度建立等方面。我們依次來看。
一是繳費檔次方面,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按年繳費。目前國家設定的繳費檔次有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個檔次,不過各地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提高或者增設繳費檔次,比如2022年初,江西省明確提出「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檔次,增設4000元、5000元、6000元三個檔次,財政分別給予150元、190元、230元的繳費補孫頌貼」。
二是繳費補助方面,地方網民政府給予農民繳費補貼,對選擇最低檔次繳費的,補貼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農民可以自主選擇繳費檔次,繳費檔次越高,補貼越多,比如江西設置了300-6000元14個檔次,若選擇每年繳費300元,補貼就是30元,每繳費一年個人賬戶計入330元;若選擇最高檔次6000元每年繳費,補助就是230元,每繳費一年個人賬戶計入6230元,兩者將來領到的養老金就會相差較大,多繳多得。
三是配套制度建立方面,主要是多地陸續建立了城鄉居民喪葬補助制度,不少地區參保農民去世也能領取喪葬費了。
第二,60歲以上的農民,每月養老金有多少?
農民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滿15年,年齡達到60歲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了。具體能領多少養老金,一方面由自身繳費情況決定,另一方面也和各地基礎養老金標准有關。具體由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構成。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余額÷139(60歲退休的計發月數)
比如貴州的李爺爺按照最低檔次300元每年繳費滿15年,忽略利息,個人賬戶余額為(300+30)×15=4950元,個人賬戶養老金=4950÷139≈36元。
基礎養老金各地標准不同,貴州目前是113元,因此李爺爺年滿60歲後,每月能領36+113=149元左右。
實際上,農民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皮帶險,最後領到的養老金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由基礎養老金決定的,今年9月1日起,全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93元提高到了98元,也就是說目前全國最低的也有98元。各地基礎養老金差異較大,比如最高的上海達到1300元;北京達到887元;廣東最低為190元,具體各地有所不同,廣州為237元;江蘇最低為187元,蘇州達到630元;貴州只有113元。
根據人社部統計數據,截止2022年末,我國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的人數為1.6億人,2022年全國城鄉居民養老金的年人均水平是2088元,每月也就174元,經過最近兩年上調後,預計人均每月在200元左右。
因此,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領到的養老金因人而異,平均水平在200元左右。
『肆』 農村70歲以上的養老金現在是多少
300左右60~69歲老人每個月基礎養老金為115.5元,70~79歲老人每個月基礎養老金為125.5元,80歲以上老人每個月基礎養老金為135.5元,年齡不同,養老金不同。另外,部分地區70歲以上老人有基礎養老金+高齡補貼,比如:青海65歲以上老人基礎養老金為175元,另外額外補貼5元,每個月180元,山東65~74歲老人基礎養老金為142元,另外額外補貼5元,每個月147元,75歲以上老人基礎養老金為142元,另外額外補貼10元,每個月襲鋒漏152元。
目前絕大部分農民還是藉助農田養老,更多的還是只有靠子女贍養老人。雖然現在給六十歲以上老人一點補助,但那是杯水車薪,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農民老了以後太沒有保障了。對於五六十年代的農民群眾,基擾在年輕的時候,條件不允許不能外出打工,到了年紀大一些以後只能在外面打零工,不能找到穩定的工作,所以都不可能有單位替他們繳納養老金,我們國家有9億多農民,現在領取養老金的有1.7億,也就是說有80%農民群眾因為沒有繳納養老金,也不能夠領取養老金。他們也同樣為國家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真的應該給他們一些補助,否則,太不公平了!
好在終於有為老農民說話的代表委員了!四川省政協委員、致公黨四川省委副主委馬宗慧帶來了一份關於村養老金的提案。馬宗慧建議,進一步完善六十歲以上農村老年人養老制度,提高最低檔政府補貼標准,對農村戶口60歲以上補貼政策最低檔次標准從60元/月增至200元/月以上。
法律依據:
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拍爛作的意見》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就是「三農」問題,也希望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廣泛聽取農民的心聲,看看是什麼原因阻礙了那農民發家致富。
『伍』 2022年,農村滿60歲老人能領多少養老金,一次性給大家算清楚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已經達到2.64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8.1%,並且這個數據還在不斷的增加,這說明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逐漸凸顯出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組合措施。
對於大部分老年人來說,養老金基本是唯一的經濟來源,養老金的多少直接決定著生活質量的好壞。特別是農村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想要種地養老已經不現實了。隨著養老保險制度的逐步完善,農村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基本上已經做到了全覆蓋。但是,很多農村的老人雖然繳納了養老保險,但並不知道自正汪己滿60歲後,究竟能領多少錢,下面就跟著我來算一算。
在計算養老金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農村老人領取的是哪一種養老金?目前而言,我國養老金分為城鎮職工養老金和城鄉居民養老金,農村老人基本上都是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的。城鄉居民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我們來分開分析。
第一、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因地而異,每個不同的地區,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標準是不同的,目前全國平均的金額是170元左右,其中最高的是上海的1200元/月閉櫻,其次是北京的850元/月,貴州等省份相對較低,在2022年之前,貴州省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只有98元/月,在2022年經過了一次調整之後,上漲了15元,達到了113元/月。由此可以看出,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標准相對較高。所以,農村60歲以上老人能夠領取多少基礎養老金,主要取決於社保所在地。
第二、個人賬戶養老金
對於城鄉居民養老金來說,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根據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個人賬戶余額/139,可以看出,個人賬戶余額越多,對應的月領取額就越多。舉例來說,貴州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從300元到3000元,總共分了10個檔次,政府補貼按照繳費檔次的10%來發放,假如分別按照300元和3000元來繳費,繳費年限15年,那按300元檔次繳費對應的個人賬戶余額為:300×15+300×15×10%=4950元,對應的月領取額為:4950÷139=35.61元;而按3000元繳費檔次來繳費對應的個人賬戶余額舉態仔為:3000×15+3000×10%×15=49500元,對應的月領取額為:356.1元。再加上貴州省的基礎養老金為113元/月,按300元檔次繳費15年,每月領取148.61元;按3000元檔次繳費15年,沒有領取469.1元。
從舉例中不難看出,城鄉居民養老金同樣遵循多繳多得和長繳多得的基本原則,很多農民朋友都忽略了這一點,都是按照最低繳費檔次來繳費,導致最後領取的養老金偏低。
『陸』 2022年,養老金的「新聲音」來了!這次所有人都將「一視同仁」嗎
敬老愛幼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國家對於
老人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來保護他們的權益。作為弱勢群體的老人,可以說養老金就是他們生活的保障。現在關於養老金又有「新聲音」來了,這次所有人都能夠獲得「一視同仁」?
養老金怎麼獲得呢?
型枯一般而言,只要參與繳納養老保險15年以上的人在達到規定年齡就可以領取養老金了,若是沒有達到年齡但已經繳納養老保險15年以上的,這類人群也是無法領取養老金的,必須滿足一定的年齡和繳納養老保險15年以上這兩個條件的人才能夠領取養老金,所以說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當然,國家對於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除了養老金外,還有其他的一系列補貼,這些補貼充分保障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接上文所提到的繳納養老保險可知,養老金與繳納養老保險有很大的關系,但在當今社會卻時常出現養老保險斷繳現象,這又是為何呢?我認為應該有這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個方面:經濟發展迅速造成的各項繳納費用金額隨之增高
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加,更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不僅物價在飛速上漲,繳納的各項費用也在不斷上漲,這也就導致不同的人群對於繳納社保這件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大多數的老年人缺少經濟來源,沒有賺錢的能力,只能依賴於轎拍每月的各項補貼來生活,若是拿這些補貼去繳納養老保險,這就會讓生活拮據,但若是不繳納15年又無法領取養老金,這兩種選擇讓老年人陷入了沉思,所以對於一部分生活在農村中的老年人而言,繳納高額的養老保險費用讓自己陷入困境是閉租羨不值得的,他們就會選擇不繳納養老保險。
第二個方面:全國老齡化現象嚴重
目前當代的年輕人多數都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教育,許多青少年的思想都比較前衛,也沒有被封建社會中的那種傳宗接代的思想所束縛,對於他們而言生育並不是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他們不僅要面對著社會各方面的壓力,還要在維持自己正常生活的基礎上去照顧老人,這些方面的因素就使得全國老齡化的現象趨於嚴重,勞動力的數量沒有得到很好的增長,社會經濟發展腳步得到停滯。雖然社保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保障,但繳納養老保險的15年期卻給老年人帶來了負擔,沒有繳夠15年保險就無法領取養老金,沒有經濟來源就無法繳納養老保險,這就是一個因果循環過程。
第三個方面:城鄉之間仍存在差距,繳納社保金額令人卻步
在城市中有工作的人群,其養老保險或者一些需要繳納的費用,企事業單位都會為其繳納一部分,這樣自己繳納的那部分金額就不會很多,然而在農村中,有一些沒有固定工作的年輕人,即靈活就業人員,他們繳納養老保險費用時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支付一部分的金額,所有的金額都必須由自己來繳納。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各項方面的繳納金額也在上漲,這無疑讓許多人對於繳納養老保險望而卻步,即使心裡很想繳納這份養老保險,也會因為這繳納的金額而停止了腳步。
那這個關於養老金的「新聲音」是什麼呢?這個「新聲音」就能一視同仁了嗎?
關於這個「新聲音」有很多種說法,雖然說法各有不同,但這「新聲音」的目的確是關乎其養老金的公平與否。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城市中有單位的人們所繳納的養老保險金額與農村中繳納養老保險的金額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城市中的人們繳納養老保險時有一部分繳納費用並非由自己所出,而生活在農村的人們的養老保險金額全部都是由自己所出,這才有「新聲音」一說。
如何公平地繳納養老金是一個難題,對此有關政策指出繳納與不繳納全憑群眾的意願,繳納的金額可以少但不能低於最低標准。若是生活相對富裕的可以多繳一些,生活條件相對拮據的也可以少繳納一些,這些繳納金額的多少與到一定年齡所能夠領取到的養老金的金額是相關的,所以這對於一些生活條件不是很好的老年人而言是一項不錯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