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金缺口如何計算
這是個天大的謊言,養老金不存在缺口……事實是政府賴賬!因為所謂老職工沒交過養老保險是造謠說謊,你可以上網搜索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布的企業職工勞動保險條例,依據這個條例,國家徵集了幾十萬億的勞動保險,這個錢被隱瞞,不拿來給老職工發養老金,而是動用現在上班的職工交的錢發養老金,才造成所謂「養老金缺口」——這是欺騙老百姓,搶劫工人階級!
2. 誰在造謠養老金的缺口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解決養老金短缺的問題,對於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開始面臨養老金短缺的問題了。中國社會與勞動保障部透露,目前中國養老金缺口總計達到了2.5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社會統籌金,也就是由國家和企業每年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錢,來支付養老金;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參加養老保險的人開設一個個人銀行戶頭,每月交納一定的保費存入個人帳戶,到退休後再支取。據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數字,從1997年開始中國養老金出現缺口,到2004年,這一缺口並沒有被堵上,還在繼續擴大,這就意味著可能將來有些老人會面臨養老金領取減少的困境。如何能讓老年人足額領取到養老金安度晚年養老金因何短缺?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政府制定了統一的養老待遇,養老金由國家承擔,並由國家統一以退休金的形式發放。但其保障對象是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其他人沒有納入養老金範圍。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國家統一包辦並承擔的養老金體系被打破。1991年中國開始要求所有職工個人都要為養老金繳費,不管是國有單位還是私營企業。養老金由國家出一部分,企業出一部分,職工出一部分,交納的具體數額根據各地經濟狀況決定。養老金的發放實行現收現付制,即用當前收取的養老保險繳納金支付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各地交納的養老金標准也不一樣。1997年,中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和規范了企業和個人的繳費比例。企業繳費比例一般不超過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工資的8%,但個人賬戶一律按個人工資的11%記錄,差額的3%由國家承擔。 個人領取的基本養老保險金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數額是當地平均工資的20%,從企業交納的費用和國家承擔的費用中支付,凡個人養老保險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都可以享受這項待遇;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養老金,每月領取的金額按退休時個人賬戶上資金的總額除以120計算。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主任袁志剛認為,這一變革對中國養老保險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中國全面建立了養老保險體系,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養老保險,而不再局限於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可以說,從1997年以來的近8年中,中國養老保險發展很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字顯示,中國養老保險參加人數,從1997年前的不到5000萬,發展到了目前的近2億人。而且這一變革減輕了過去國家財政背負的巨額養老金支付的負擔,養老保險實現了由國家包辦向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轉變。 目前,國家要求養老金的發放要從現收現付制向個人部分積累制過渡,也就是說,現在收繳的養老金不能全發放出去,個人交納的錢必須在個人帳戶中留存並積累下來。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主任袁志剛介紹,由於中國政府以前並沒有相應的養老保險資金的積累,在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過渡過程中,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與支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目前省級養老保險金缺口約占省級全部財政收入的2.5%-3%。而在這次養老保險的變革中,中央政府又沒有把存在的養老金缺口由誰負責處理明確化,更沒有設定一個解決方案,甚至沒有估算出它的規模,於是在具體施行中,中國所有的省份在支付養老金的時候,都還和以前一樣實行現收現付,把個人賬戶中的繳費,用來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以彌補目前養老保險金的資金缺口,這就造成了個人賬戶的普遍空賬。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位官員透露,現在每年籌集的三千多億元的養老保險基金,只能保證現有的近4100萬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養老保險金部分積累很困難,因此養老金短缺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消除的。 老齡人口增加考驗養老制度 與養老金短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老年人口在不斷增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司司長陳良介紹,目前中國平均壽命男性是69.8歲,女性是73.3歲,比1950年增長19.4歲。2005年,中國60歲(領取養老金的起點年齡)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5億,占總人口的11%,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長。 \\「這給我們的養老制度提出了挑戰。」 陳良說。 陳良介紹,到2030年,中國養老金市場資金應該在15萬億人民幣左右。面對現在每年1000億人民幣的缺口,如果養老金籌資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威脅到中央財政的可持續性,更嚴重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除了養老金短缺外,養老覆蓋面低下也對將來的中國社會提出考驗。清華大學的楊燕綏教授介紹,雖然參加養老保險的人與8年前相比增加了很多,但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只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目前,參加養老保險最多的還是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等,私營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並沒有像國有企業職工那樣普及。由於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企業就要交納一定的費用,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有些私營企業甚至抵制加入養老金體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基本上還沒建立起養老保險體系,覆蓋面還不到7%。這與將來中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很不協調。由於社會價值的變化,以及計劃生育的影響,未來一對夫妻可能要照顧4位老人,養老保險覆蓋面如果不能提高,將會影響到未來中國家庭的生活質量。 勞動保障部:政府解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稱,中國目前出現的養老金缺口將由政府補齊。 \\「國家已成立一個養老基金,由專門的部門來負責。國家拿出錢來作為戰略儲備,以備將來到老齡化人口高峰的時候,如果資金不能平衡,就拿這部分錢作為戰略補充。」鄭斯林說。 鄭斯林介紹,通過政府撥款支持,2004年中國所有的離退休職工按時、足額地領到了養老金,並沒有因為養老金短缺而拖欠。目前在保證現在養老金正常發放的同時,要努力做到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有錢,這樣才能保證現在的年輕人在老了以後能領到養老金。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司司長陳良介紹,保證養老金個人賬戶有錢,東北三省已經進行了3年多的試點,效果很好。如遼寧,目前的養老金個人賬戶接近50億元。 \\「通過制度轉換,把過去當期花掉的錢積累起來,變成長期積累資金,這對應對人口老齡化有直接益處。」陳良說,\\「今後我國將在總結東北三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做到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有錢,把完全的現收現付的模式調整改造為部分積累的模式。」 陳良表示,養老金個人賬戶有錢後,為了確保其保值增值,中國政府將制定穩健的投資策略。
3. 養老保險退休工資計算方法
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准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准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職工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確定。
法律依據
《國務院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第二條
在現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基礎上,建立中央調劑基金,對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進行適度調劑,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一)中央調劑基金籌集。
中央調劑基金由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上解的資金構成。按照各省份職工平均工資的90%和在職應參保人數作為計算上解額的基數,上解比例從3%起步,逐步提高。
某省份上解額=(某省份職工平均工資×90%)×某省份在職應參保人數×上解比例。
各省份職工平均工資,為統計部門提供的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加權平均工資。
各省份在職應參保人數,暫以在職參保人數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企業就業人數二者的平均值為基數核定。將來條件成熟時,以覆蓋常住人口的全民參保計劃數據為基礎確定在職應參保人數。
(二)中央調劑基金撥付。
中央調劑基金實行以收定支,當年籌集的資金全部撥付地方。中央調劑基金按照人均定額撥付,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核定的各省份離退休人數確定撥付資金數額。
某省份撥付額=核定的某省份離退休人數×全國人均撥付額。
其中:全國人均撥付額=籌集的中央調劑基金/核定的全國離退休人數。
(三)中央調劑基金管理。
中央調劑基金是養老保險基金的組成部分,納入中央級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不得用於平衡財政預算。中央調劑基金採取先預繳預撥後清算的辦法,資金按季度上解下撥,年終統一清算。
各地在實施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之前累計結余基金原則上留存地方,用於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養老保險基金餘缺調劑。
(四)中央財政補助。
現行中央財政補助政策和補助方式保持不變。中央政府在下達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撥付中央調劑基金後,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由地方政府承擔。省級政府要切實承擔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和彌補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主體責任。
4. 養老保險缺口這么大,今後我們如何打算
近日,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在博鰲論壇上坦陳養老金確有缺口,一石激起千層浪,關於社保的話題成為熱點。到底養老金缺口是如何造成的?這樣的缺口又該如何填補呢?這代社保養上代人雖然現在都在說養老金缺口問題,但是,這個概念太宏觀了,於普通的百姓來說,養老金缺口到底是什麼呢?今年61歲的楊女士2006年退休,目前她的退休金在同齡人中算是中等偏上,"在還沒退休的時候,單位的人力部門就私下給我算過一筆賬,我退休之後的十幾年裡拿的退休金都是自己繳納的保險,而十幾年之後我的保險用光之後就要動用兒女那一輩人的保險了。"根據楊女士所說,她的父輩是從來沒有繳納過養老保險的,之前退休金完全由工廠負擔,但是隨著養老保險的推行,父輩的退休金轉由社會養老部門負責。由於沒有那麼多的財政補貼,因此楊女士個人養老賬戶里的錢就被用來支付父輩的退休金,而當楊女士退休之後她個人賬戶里的錢只剩下能支付10年左右的退休金了。這樣,她就要動用其他在職人員的個人養老賬戶。"我的社保在養活上一代人,而我不久以後可能也要由下一代人的社保來養活,可是我的女兒是獨生子女,按照比較笨的計算方法,她的社保要能養活父母和她自己才算是平衡,這樣她的負擔多重啊。"楊女士對未來的養老憂心重重。這是普通的退休人員的擔心,而從宏觀上來說,楊女士的擔心也正是養老金缺口的困擾。在中長期內,人口老齡化是導致養老金收支缺口的主要因素。人口老齡化將直接改變中國養老金繳費群體和負擔群體的規模和比例,進而對養老金收支產生重要影響。現有模式顯示,目前在城鎮養老金體系內,大約是3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人;到了2050年,將變為約1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人。由於贍養率的大幅提高,而替代率又難以下降,就會導致很大的養老金缺口。根據測算,在未來38年內,人口因素帶來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累計缺口相當於2011年GDP的57%,人口因素帶來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累計缺口相當於2011年GDP的14%。很顯然,如果不改革,養老金體系將不可持續。延遲退休因小失大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包辦勞保制。轉制之前,職工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這就造成當下的一種局面:以前沒交錢的人只得挪用後來者繳納的養老金。於是正在繳納養老保險者必然擔憂:我們的錢被用來支付別人的養老金,今後我們的養老金缺口該如何解決?盡管國家財政補貼可以填補個人賬戶的虧空,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財政補貼不可能無限地"填空",於是延遲退休年齡便提上日程。戴相龍明確表示,可延長退休年齡和養老金繳納年限等措施,達到收支平衡,他指出:"現在60歲退休了,將來可能63歲退休。"但是,我國養老金缺口問題決不能依靠延遲退休年齡來解決,起碼相當時期內不能。面對13億人口的養老問題,憑延長退休年齡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弊遠大於利。有專家計算稱,我國每年離退休人員最少在600萬人左右。若延遲退休,每年將吃掉600萬適齡就業人口的就業崗位。加之我國經濟增速可能從10%左右下降到7%以下。而GDP每下降1個百分點,減少就業大約在100萬人口。以此計算,每年將減少就業300萬人左右。兩項因素每年就吃掉900萬人口的就業崗位。更嚴峻的現實是,每年我國有1400萬人找不到工作。促就業是經濟發展首要任務。在我國就業形勢如此嚴峻情況下,為了所謂的養老金缺口就貿然延遲退休年齡是得不償失的,以犧牲年輕人的就業崗位為代價甚至不顧社會穩定,完全是取小失大之策。社保基金也應開源節流在博鰲論壇上,戴相龍建議,國家應加大國有資產劃撥力度,擴大全國社會保障儲備基金。雖然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財政學系主任林雙林教授反對利用國有企業分紅來補充養老金缺口,他認為動用國有資產和發放國債實質上是一樣的,一個是資產少了,一個是債務多了,兩種做法的後果都是國有凈資產減少,是「坐吃山空」。但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認為,政府應當增加國有企業分紅補充社保缺口。「目前國有企業分紅主要還是在國資系統裡面來運行,大部分還是用來作為投資,如果這一部分分紅能夠拿出一部分來補充社保基金,那麼社保的負擔也就會相應的減少。」白重恩表示國有企業向政府分紅是國際上一種普遍的做法,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整體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利潤總額大,增速快,增加國有企業分紅比例既可以有效地解決社保資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國有企業投資規模,有利於資本收益與勞動收入的合理分配。另外,林雙林教授還提出其他養老保障體系應該盡快改革,保證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由國家財政負擔,替代率高達90%以上,與職工養老替代率相差懸殊。我國除收入分配差距大外,養老金的差距也很大。目前,老百姓在養老問題上主要是「患不均」。因此,養老金制度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雙軌制」。行政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應該盡快納入全國職工養老保險。公務員和相當一部分事業單位人員在職時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後卻能領取高於企業人員的養老金,他們的退休金多數由國家財政支付,而普通退休工人則只能依靠自己的賬戶,顯然,這種制度設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當「雙軌制」依然存在,推遲退休年齡便很容易製造第二次社會不公,遇到反彈也是在所難免。叫喊多年的「雙軌制」改革遲滯不前,延遲退休年齡又是欲語還休,養老制度如何改革這是全國人民關注的大事,應有個長足的考慮,不能總是拉警報、闖紅燈。如何打消公眾對公平的擔憂?如何讓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解決養老金是直接、最根本、最實際的體現。若百姓老而有憂,則一切皆為空談。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5. 浙江 養老保險金計算方法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註: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
低限為0.6,高限為3。因此在養老金的兩項計算中,無論何種情況,繳費基數越高,繳費的年限越長,養老金就會越高。
養老金的領取是無限期規定的,只要領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的待遇,即使個人帳戶養老金已經用完,仍然會繼續按照原標准計發,況且,個人養老金還要逐年根據社會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的增加而增長。
(5)養老保險缺口計算擴展閱讀:
領取條件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 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就是說,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要領取養老金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一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二是累積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
按照相關規定,我國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以下稱特殊工種)的。
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養老保險金出現缺口的原因如下:
第一個現實原因就是,老齡化加劇。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老齡化的逼近,讓養老保險支出日益增加。
第二就是參保繳費標准難以提高,而退休人士的養老金標准也難以降低。
第三個原因就是養老金本身的增值問題。目前我們的市場在法制和法規方面有不是十分健全所以風險的防範成為最大的難題。
雖然養老金出現缺口,但是各方專家已經在積極想辦法應對,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完善養老制度體系,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6. 養老金缺口怎麼計算
已收養老基金-當前和今後需要支取的養老金=缺口
最大的難度是空帳部分和保值增值部分,受歷史和金融市場等復雜的影響,難於計算和估計。
7. 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現在大概有多少缺口
從目前公布的數字來看,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應該是沒有缺口的。
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體上是沒有缺口的。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包括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根據《2019 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
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52919億元,基金支出49228億元。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4623億元。
從這里可以看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收入大於支出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結余。結余數(5.46萬億元)足夠一年的保險基金支出。
綜合以上情況,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應該是沒有缺口的,對支付養老金是有足夠的保證的。如果要說有缺口的話,可能就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有一定的缺口,因為該養老保險制度剛建立不久,以前都沒有繳費,有一定的缺口還是正常的。但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沒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前的養老金也是財政資金保障的,有缺口也是有財政資金保障的,從有財政資金保障這一點來看,基金支付也是沒有壓力的。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其基金支出是有保障的。
以上是個人的見解,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8. 養老金缺口的計算問題 說說思路就行
他們55歲退休,預期壽命為85歲,也就是有30年的退休生活。也就是退休時的錢,既要考版慮通貨膨脹還要考慮投權資收益後,夠他們維持30年的生活。4400是現在的生活成本,但是由於通貨膨脹未來你要維持現在的生活,那就得有和現在4400一樣購買力的錢,也就是隨著通貨膨脹,為了維持現在的生活你可能每月需要比4400更多的錢
9. 養老保險缺口計算公式
他們55歲退休,預期壽命為85歲,也就是有30年的退休生活。也就是退休時的錢,既要考慮通貨膨脹還要考慮投資收益後,夠他們維持30年的生活。4400是現在的生活成本,但是由於通貨膨脹未來你要維持現在的生活,那就得有和現在4400一樣購買力的錢,也就是隨著通貨膨脹,為了維持現在的生活你可能每月需要比4400更多的錢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