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孝順的傳統文化摘抄

關於孝順的傳統文化摘抄

發布時間:2020-12-26 14:41:16

A. 摘抄有關「風俗民情,傳統文化」的片段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B. 摘抄一篇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

麻將 渾沌與中華文化——《天啟篇》
雪峰

中華文化的根是混沌,或者說,中華文化的主要血脈是混沌文化,而不是儒釋道。
混沌文化完全符合上帝之道,但混沌是無序的,無序是混亂的,所以,用混沌難以表達上帝之道的確切含義,所以,我將中華文化的根脈稱為渾沌文化。
許多中華知識分子著文說要「復興中華文化」,我讀了他們的文章後茫然不知所措,我曾撰文問他們,「你們要復興中國的哪部分文化?」他們沒有一個人給我一個明確清晰的答復或者解說。這說明,要「復興中華文化」的人們只是有這個良好的心願,但並不知道什麼才是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就是渾沌文化。所謂復興中華文化,應該是復興渾沌文化。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伏羲氏,伏羲的主要文化貢獻是河圖洛書和八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源生於此。中醫的經絡穴位說、易經、風水、陰陽五行、八字、紫微斗數、擇日、占卜、巫術的根源也源於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渾沌現象,是伏羲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後所看到的宇宙景象。
渾沌現象的涵義是宇宙全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每一個現象,每一個事物都與宇宙全息感應,沒有獨立於事物之外的事物,沒有獨立於現象之外的現象,形象地說,就是美國阿拉斯加的蝴蝶振動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南非好望角的一場風暴,北極地區愛斯基摩人中的某一位咳嗽了一下,澳大利亞的某個人就從樓上掉了下來。
我在解析人類的思維時發現最深妙的思維是渾沌思維,其次是無相思維,接下來才是太極思維、心像思維、迷幻思維等等,儒家的思維是物質思維,是最低級的思維,道家的思維是太極思維,釋迦牟尼佛的思維是無相思維,以科技為主的西方人的思維是形象思維和聯想思維,當今風行的新時代思維,比如賽斯的思維,《與神對話》、《一的法則》、《告別婆娑》、《奇跡課程》等等,屬於迷幻思維。人類最終必須走的路是渾沌思維,或者說,人類要繼承、發揚、光大渾沌文化。
要認識和理解渾沌文化可以從四個現象著手——天啟、八卦、壺子、麻將。
天啟就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一句話,就是與上帝直接對話交流。我寫的《天啟篇》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八卦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乂象,六十四乂象生宇宙萬象,只要能演繹六十四乂象,不易變易,就能理解和明白渾沌原理。
壺子就是列子的老師,是能熟練應用渾沌原理的人,研究他,也能知曉什麼是渾沌現象。
麻將就是中國人常常游戲娛樂玩的麻將牌。不要小看了麻將,它演繹的正是渾沌原理。
常規的麻將牌一共有136張牌,東西南北中發白乘4,條、餅、萬1到9乘4,它組合排列出的陣法是天文數字,所以,我可以說,任何一個人,你每天打麻將,打上一輩子,也打不出一次與上一次完全一樣的排列組合,或叫陣法。你感覺完全掉進了一個迷魂陣中,只知其然,難知其所以然,好像一切是隨機的,無序的,你每一次玩麻將,抱的都是僥幸心理,對輸贏你心裡沒譜。
但是,渾沌是有序的,它有法則和規律,它一絲不苟,滴水不漏,看似隨機偶然,實則有序必然。玩麻將的人都講究「手氣」,贏了,說「手氣」好,輸了,說「手氣」不好。「手氣」到底是什麼東西?
各位可以試試,如果你睡眠不足,身體欠佳,24小時內有過性生活,那麼,你的「手氣」將會不好,你輸的概率將大大高於贏的概率,除非其他三人的狀況比你更糟,同時,坐的方位和所有參與者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狀況也影響輸贏,所以,玩麻將要贏,必須精力旺盛,身體狀況良好,短期內不過性生活等,如此,「手氣」會好。
現在的問題是,一個天文數字的排列組合,看似一個個隨機事件,完全配合玩者的「手氣」,如果你的「手氣」不好,不管你多麼地富有才智和經驗,你依然要輸,這裡面的奧妙就是渾沌原理。
我們現在來看這么一些社會現象,許多有錢的人,非常能賺錢的人,他們的文化並不高,也不是那麼勤奮,但他們就是有錢,就是能賺錢。許多當官的人,他們的智商並不高,心腸也不是那麼善良,但他們就是能當官,他們總有良好的機遇,許多有文化、有智慧、心地善良、很勤奮的人卻是貧窮,就是當不上官,這裡面演繹的奧妙就是渾沌原理。
「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什麼?因為渾沌。
中國當代的集特異功能大成者張寶勝先生文化不高,但他的思維處在渾沌狀態中,這就是奧秘。
大腦里裝的概念越多,越遠離渾沌。
大腦里裝的道德法則觀念越多,越遠離渾沌。
知識越豐富,事理明白的越多,越遠離渾沌。
規則掌握的越多,越遠離渾沌。
越求,越遠離渾沌。
如何靠近渾沌,老子叫我們「復歸於嬰兒,」耶穌教導我們「變成小孩子的模樣,」張三豐說「順則凡,逆則仙,就在其中顛倒顛。」佛陀教誨我們「離一切諸相」「生無所住心,」這就是最高妙的法門。
上帝之道就是渾沌之道,生命禪院所傳達的就是渾沌信息和渾沌原理,生命禪院建設的文化就是渾沌文化,也是在復興中國的根文化,復興中國最精粹的文化。
奧妙無窮,非常好玩!

2007-09-29

C. 摘抄傳統文化片段

有條獵狗在山邊追一隻兔子,追了好久,有時候用牙齒咬它,像是要它的命,有時又向專它咬尾巴像是屬和其他的狗在嬉鬧似的,兔子於是對狗說:「我希望你對我誠實一些,露出你的真面孔,如果你是朋友,有的時候為什麼咬的我這么厲害?如果你是壞蛋,你為什麼又向我搖尾巴呢?」

D.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剪紙摘抄

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並在他們自己當版中應用和流傳權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

從技法上講,剪紙實際也就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顯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勞動群眾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將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鏤空為主的多種技法,如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紙的表現力有了無限的深度和廣度。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貼擺襯,亦可懸空吊掛。由於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普及,技法易於掌握,有這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鄉村,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E. 摘抄一篇有關傳統文化的文章!急!……

屈子的悲歌
汨羅江畔的沉重一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污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一腔情愁,一縷忠魂獨守著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著響徹九天的鼓噪,那熱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歲月里,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一起,夾著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著懷念情結一起沉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發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隻身來此,江面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他在彷徨著,也許是為了一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一種最純朴的民族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鍾,而人們似乎不曉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
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嘆,一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佔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麼「情人節」,什麼「聖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麼意思,而人們為什麼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猛地,望著遠方的迷離茫霧,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們該停下來思考一下了,我們舍棄的是否太多,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萬年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於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一縷清香,被一個童年將手指含在唇間,那是文化的經久不息如今,屈子唱著悲歌,捲起波瀾,消失遠方„„

F. 摘抄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美詞20個

★那椰子樹葉像長長的羽毛一樣,有風時樹影婆娑,沒風時也飄逸秀美.
★一株株挺拔筆直的椰子樹,在蔚藍的天空下,葉子像孔雀尾似的散開.
★高高的椰子樹像一把太陽傘,總是向海傾斜著,微微地彎著腰.
★遠處的小樹林閃著綠幽幽的光,在微風中輕輕搖響綠葉,像是唱著一支動聽的歌.
★樹林醒來了,在晨風中梳理了頭發,又忙著往臉上擦抹著玫瑰紅的朝霞.
★樹林被微風一吹,發出「沙沙」的響聲,從遠處看,好像大海起伏的波濤.
★那斑駁的樹影清晰地投在小路上,好似一幅幅濃淡相宜的剪紙畫.
★落盡了葉的楊樹、榆樹、槐樹,向灰沉沉的蒼穹伸張著炭條似的枝杈.
★六月的森林裡,開滿了各色各樣的野花,燦爛得像撒滿了寶石,鋪上了錦緞.
★置身楓樹林中,那數不盡的紅葉就好似棲滿枝頭的紅蝴蝶.
★香山的黃櫨葉紅彤彤的一片,像是從天而降的晚霞.
★一陣風吹過,樹葉沙沙地響著,飄下幾片像飛舞著的彩蝶似的紅葉.
★山上長滿了柏樹,一棵樹一個綠浪,層層疊疊卷上去,像一個立體的湖泊.
★古榕樹根如蟠龍,皮若裂岩,像個百歲老人,捋著長須.
★柳梢有氣無力地低垂著,彷彿要鑽進地皮,躲開酷熱的太陽.
★幾行衰柳,亂發似的垂掛著,脫光了葉的枝條,在冷風里搖盪.
★楊柳枝條上已經鼓出鵝黃色的嫩芽,一個個就像雛雞的小嘴.
★前面的白樺林,彷彿是一群單腿站著的仙鶴.
★這些飄落的葉子,好像是仙女撒下的五顏六色的花瓣.

G. 我要摘抄一篇傳統文化的片段

強烈的時復代性是中華傳統制文化的又一大特徵。文化的本質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變的過程。本書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傳統文化一直處於《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繼承與變易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舊的形式不斷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著持久恆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視為「國粹」的京劇實際上是一門非常「年青」的藝術,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過百年上下。自宋代以來,主導戲曲舞台的藝術形式曾發生過多次重大繁榮。然而,這種變革並非脫離歷史的獨立創造,而是繼往開來,在吸收過去遺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於此。盡管許多舊的形式已隨著歷史變遷而失去生命力,但卻可以通過改造,使之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繼續發展。因此,本書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各門類歷史發展的同時,也盡可能地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

H. 中華傳統文化摘抄語句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的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

I. 中華傳統文化摘抄筆記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佛教為天竺所傳,但如今中國境內的佛教早已被漢化)。
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現在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采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匯編成「本草綱目」,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葯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乾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干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並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就定稿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隻字片語。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參看中國古代文化 。
農歷 - 武術 - 二十八宿 - 對聯 - 龍 - 五行學說 - 八卦 - 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哲學 - 儒家 - 氣- 道 - 茶藝

[編輯本段]傳統學科: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 祖沖之; 算盤 。
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醫學 :中醫,藏醫,蒙葯 。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水經注》酈道元著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指南針 。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 ,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 ,阿房宮 ,塔 ,萬里長城 ,墓葬建築 。
繪畫:中國畫 ,清明上河圖 。
書法 :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 ,中國戲曲 ,傳統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 ,大舞 ,小舞 ,漢朝樂府 ,唐朝樂舞 ,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 ,扇子舞 。
戲曲:京劇 ,評劇 ,越劇 ,粵劇 ,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 。
曲藝 :相聲 ,歌仔戲 ,皮影戲 ,布袋戲 ,南曲 ,高甲戲 。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史 。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 (廣東菜)
蘇菜 (江蘇菜)
魯菜 (山東菜)
浙菜 (浙江菜)
閩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國子監 ,太學 ,科舉制 ,私塾 ,書院 ,翰林院 。
文學:參見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神話 。
中國寓言 。
中國典故 。
中國小說 。
中國詩詞 。
體育:象棋 -- 圍棋 -- 武術(功夫) -- 氣功 --點穴 --針灸。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文化、政治、經濟及其制度安排之間本來就存在整體性的結構關系,只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沒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實際上,重商主義並非誰試圖擺脫就可以擺脫得了的。制度安排應當是探討文明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討論一定社會結構經濟性質的一種重要方法。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孝順的傳統文化摘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腳腫黑 瀏覽:480
四川退休工人2016年漲工資方案 瀏覽:881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順 瀏覽:802
北京養老每月領多少錢 瀏覽:482
長壽至萬州動車時刻表 瀏覽:79
民營企業女性退休年齡 瀏覽:965
酒泉市駕駛證體檢在哪裡辦理 瀏覽:124
老人夜起大便三四次是怎麼回事 瀏覽:792
太原市當兵在哪個醫院體檢 瀏覽:287
父母去世家裡的房屋和土地怎麼辦 瀏覽:668
早安問候老人家 瀏覽:972
退休沒有單位怎麼辦理退休年齡 瀏覽:419
重慶到長壽的路有多少公里 瀏覽:505
藕怎麼做養生 瀏覽:74
上海退休工資調整方案 瀏覽:709
孝敬長輩刷碗 瀏覽:381
讀孝敬父母有感600字 瀏覽:347
幼兒園孝敬父母長輩禮儀教案 瀏覽:619
昌平沙河敬老院 瀏覽:116
73歲老人脊椎骨薄怎麼辦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