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描寫夏天的古詩 20首 (全首)
1.《晚晴》
唐代: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後,歸飛體更輕。
譯文:
一個人深居簡出過著清幽的日子,俯瞰夾城,春天已去,正值清和氣爽的初夏。老天爺同情那幽僻處的小草,人世間也珍惜著傍晚時的晴天。
久雨晚晴,樓閣之上憑高覽眺,視線更為遙遠。夕陽的余暉低透小窗,閃現一線光明。南方鳥兒的窩巢已被曬干,傍晚歸巢時飛翔的體態格外輕盈。
2.《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譯文:
夏天的中午,天氣炎熱,想不到夜晚還是那麼熱。打開門,到月光下去站一會兒吧。 這時,遠處的竹林和樹叢里,傳來一聲聲蟲子的鳴叫,一陣陣清涼的感覺也迎面飄來。可是,這並不是風,或許就是大自然寧靜的涼意吧。
3.《納涼》
宋代: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聖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4.《初夏絕句》
宋代:陸游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譯文:
春天開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謝化作塵土,在布穀鳥啼叫聲中夏天已經來到。路兩邊種桑麻蔥蘢綿延不盡,才知道我原來是在太平之世。
5.《池上早夏》
唐代: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床席,香開酒庫門。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譯文:
晚春雨後,池塘積水深深,草木繁茂枝丫縱橫交錯。荒落之處幾只小船散亂的停放著,籬笆疏散好像是一個小小江村。閑靜下來時就坐在席子上彈彈琴,家裡酒窖的門一打開頓時香氣撲鼻。整日睏倦無所事事,只能不時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孫子。
Ⅱ 關於古詩的資料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回,古詩可分為古體詩答和近體詩。
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2)岑參重陽節的詩擴展閱讀:
格律特徵: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於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