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0個從皇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成語故事(短一點的)(帶寓意)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㈡ 一個男人正在參拜皇帝的成語故事
圖窮匕見--------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
㈢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說的是古時候,畫家張僧繇畫的龍點上眼睛以後破壁而沖天飛起,成了真的龍的傳說。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古時候有位畫家叫張僧繇,有一次在金陵(今南京市)的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畫的活靈活現,但都沒有眼睛。看的人們不解問其緣由,張僧繇回答說,如果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這不是笑話嗎?畫的龍怎能飛走?人名搖頭不止,認為其胡說八道,在吹牛。
張僧繇無奈只好為其中一隻畫上眼睛,就在他剛剛畫好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電閃雷鳴,牆上的巨龍睜著光芒四射的眼睛,騰空而起。依舊就不見了蹤跡了。人們一個個目瞪口呆,不敢再小看張僧繇。
後來人們以「畫龍點睛」來比喻說話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3)孝敬長輩的成語故事皇帝擴展閱讀
張僧繇,字型大小不詳,吳郡吳中人(今江蘇蘇州),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古代著名畫家。
梁天監中,武陵王侍郎(大約相當於副部長),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為當時名噪一時的畫家,長於寫真,擅長佛像、龍、鷹等。多做卷軸畫和壁畫。筆法講求傳情,烘托,用「退暈法」來表現凹凸,立體感,傳說中的畫龍點睛畫作即用此法。
現有唐人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但已流往日本。他還善於雕塑,有有「張家樣」之稱。其繪畫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大,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畫家四祖。唐代畫師閻立本(傳世《步輦圖》),畫聖吳道子都深受其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畫龍點睛
㈣ 關於白面書生的成語故事
成語】: 白面書生 【拼音】: bái miàn shū shēng 【解釋】: 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成語故事】: 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沈慶之。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邊擴展領土,沈慶之知道了,就極力阻止皇帝:「大王,這件事萬萬不可,您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邊擴展領土失敗的事吧!大王...」沈慶之不停地勸皇帝,皇帝覺得很煩,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了,我叫別人來跟你說!」
皇帝就找了左右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沈慶之無奈地對皇帝說:「大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一樣,要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婢女。現在大王要去攻打其它的國家,卻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場仗怎麼會成功呢?」
皇帝不耐煩地說:「你不要再說了,我決定的事是不會再改變了!」皇帝沒有採納沈慶之的意見,最後當然打了個大敗仗回來!
後來,大家就用沈慶之說的「白面書生」用來形容年輕沒有經驗的讀書人,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應付事情的方法。
㈤ 皇帝為讓愛妃一笑的成語故事
周幽王: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周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後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與宜臼逃回申國。公元前772年,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攻西周,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後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
只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大夫越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褒響來勸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關進監獄。 褒響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其子將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才釋放褒響。周幽王一見褒姒,喜歡得不得了。褒姒卻老皺著眉頭,連笑都沒有笑過一回。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發笑,她卻怎麼也笑不出來。虢石父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西戎侵犯我們的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來,讓鄰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這時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著眼睛,拍手稱好。烽火一點起來,半夜裡滿天全是火光。鄰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聽說大王在細山,又急忙趕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看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 褒姒瞧見這么多兵馬忙來忙去,於是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虢石父。 隔了沒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這些諸侯上回上了當,這回又當是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京城裡的兵馬本來就不多,只有一個鄭伯友出去抵擋了一陣。可是他的人馬太少,最後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殺了,褒姒被擄走。
諸侯及大臣共同擁立被廢的太子直臼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歷史上將遷都前稱為「西周」,其後稱為「東周」。東周始於公元前770年。東周名存實亡,諸侯分爭,先後有春秋、戰國兩個階段。
周共存在八百年,後被秦所滅。
㈥ 有個成語故事講的是皇帝為了取悅妃子在烽火台放假煙
一笑千金 千金買笑 周朝有個周幽王,這是一個非常殘暴而腐敗的君主,他有回個愛妃名叫褒姒,長得答非常美麗,《東周列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挽烏雲,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褒妃雖然很美,但是「從未開顏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乾的荒唐事兒,各諸侯汗流浹背,狼狽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褒姒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結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殺死了,從此西周滅亡了。 至今仍相傳的「千金買笑」的故事就是從這兒來的。
㈦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故事
金屋藏嬌
【拼音】
jīn wū cáng jiāo
【釋義】
指以華麗的房屋讓所愛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專。
【出處】
漢·班固《漢屬武故事》:「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娶妻或納妾
【例句】
所以當時佘老五戀著雁翎,各有~之意。(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三回)
【近義詞】
金屋貯嬌
【燈謎】
包二奶
【故事】
漢武帝劉徹年幼時非常活潑與聰明,和姑母長公主劉嫖一起玩耍。劉嫖問他將來想要娶什麼樣的媳婦。劉徹指著劉嫖的女兒阿嬌說:「將來我要造一座黃金屋,娶阿嬌為妻,把她藏在裡面。」
㈧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成語故事
挾天子以令諸來侯
成語發音:源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成語解釋: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成語出處:宋 張端義《貴耳集》下卷:「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必從,然謂之尊君則不可。」
成語繁體:挾天子以令諸矦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故事:
東漢末年,漢室日益衰弱,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曹操將獻帝迎至許昌,並以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對付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聯合東吳抵制曹操。
㈨ 《手不釋卷》這則成語故事講了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吳王()和漢朝()皇帝三個人()的事。
《手不釋卷》這則成語故事講了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吳王(孫權)和漢朝(劉秀)皇帝三個人(讀書)的事。
㈩ 描寫阿凡提故事裡皇帝的成語
昏聵無能 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回比喻頭腦糊塗,答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老朽無能 老朽:衰老陳腐。形容人衰老不能做什麼事情。
碌碌無能 碌碌:平庸、無能的。平平庸庸,沒有能力。
無能為力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無能為役 役:役使。簡直連供給他們役使都不配。自謙才幹遠不能和別人相比。
粥粥無能 粥粥:柔弱無能的樣子。形容謙卑、柔弱而沒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