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山西大鼓孝敬

山西大鼓孝敬

發布時間:2025-05-09 07:29:26

A. 潞安大鼓歷史溯源

早在清朝乾隆三年,潞安府八縣的百餘名藝人,包括路占元、董祥五等鼓書藝人,聯合成立了"盲子隊",這是鼓書藝人的演出活動班社,後來進一步發展成為行業組織"三皇會"。這表明,至少在清代中葉,潞安大鼓已初具雛形。起初,藝人多為盲人,隨後逐漸接納了明目人,20世紀50年代起,女藝人也開始參與其中。


清乾隆年間,民間藝人高來柱將當地戲曲和民間小調融合,形成了特色的上下句干板腔,使用鋼板和平鼓,節奏緊湊。他的代表作品如《秦瓊夜打登州府》等,其中他收盲人魏銀頓為第一代傳人。後來,鼓書加入三弦伴奏,曲目擴展到《薛仁貴征東》等長篇故事。民國時期,張銀娥在"三皇會"的協助下,創作了花板、悲板等板式,進一步豐富了曲藝種類,如《呼延慶打擂》等新書目應運而生。


1946年,張銀娥等人組成潞安大鼓的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於書田在原有基礎上引入上黨戲曲音樂,創新了花板、悲板等板式,並增加了弦樂和打擊樂器,演唱形式也有所改進。於書田等人自編的新書目反映了社會變遷,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法大綱》等。師愛玉在1959年改革了女藝人的演唱,提升了唱腔美感,樂器也有所更新,潞安大鼓由此更具魅力。於書田在1960年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曲藝隊吸收明目人,促進了藝術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文藝工作者對傳統唱腔進行改革,引入其他戲劇元素和現代樂器,使潞安大鼓更加多元化。付懷珠等曲藝作家的作品如《醋為媒》等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崔嫦娟也成為了曲藝界的新星。1992年的研討會進一步提升了潞安大鼓的聲譽,1995年,《新編珍珠倒卷簾》更是代表山西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曲藝節",獲得"牡丹獎",顯示了其在全國優秀曲種中的地位。




(1)山西大鼓孝敬擴展閱讀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傳統鼓書暨鼓曲形式,又稱"潞安老調",因流行於古潞安府(今山西長治)一帶而得名,另外還有"干板腔"和"潞安鼓書"等別稱。

B. 橋頭大鼓來源傳說

在明洪武年間的一個夜晚,據傳橋頭廟的主持做了一個夢,夢中出現一女子告知他:「今年大旱,玉帝准許我賜下甘霖,風婆、雲童、電母均已到位,唯獨雷公未能到場,希望借用你的大鼓代替他。」說完,女子帶著鼓飛逝。主持醒來後,對夢境感到困惑。第二天,縣令派人來借鼓,原來是為了迎接麻衣仙姑的祭祀。麻衣仙姑廟位於桑村,傳說中,仙姑任靈巧是龍女轉世,因家庭紛爭出走,最終在汾陽石室山黃蘆嶺修煉成仙,被尊為「麻衣仙姑」。她廣施甘霖,深受村民敬仰,人們在她的壽辰或乾旱時期,會舉行盛大的儀式,祈求聖水和聖像。聽到這個,主持恍然大悟,意識到夢中的女子就是麻衣仙姑,於是欣然同意借鼓。


然而,鼓的體積過大,無法從廟門搬運,廟牆不得不被拆毀。三十二位英勇的橋頭壯漢肩負起這面巨鼓,走在十八村儀仗隊的最前列。四名鼓手身著白羊肚手巾和粗布馬褂,揮動三尺彎槌,鼓聲如雷,震撼人心。人們簇擁而來,目睹大鼓的威嚴,因此,大鼓成為迎祀隊伍的主導。每逢祈雨祭祀,橋頭大鼓必定引領隊伍,成為祈雨文化的核心象徵,古老的祭祀活動與迎祀麻衣仙姑的傳統緊密相連。因其鼓聲激盪,猶如九龍渾天雷公,故得名「九龍渾天雷公鼓」。


(2)山西大鼓孝敬擴展閱讀

橋頭大鼓,流傳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種民間鑼鼓音樂,橋頭大鼓,來源於當地祭祀風俗並與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血脈相連,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祈雨民俗的縮影,對研究文水的歷史、文化、風俗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主要特點是:鼓大,聲大,陣勢大。因其鼓音聲似滾雷轟鳴,被稱「九龍渾天雷公鼓」。列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山西大鼓孝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渝北江北哪些醫院可做體檢 瀏覽:774
注冊造價師到60歲以上作廢嗎 瀏覽:390
公務員體檢表既往史怎麼寫 瀏覽:120
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拒不退休 瀏覽:98
關於孝順故事 瀏覽:437
黑龍江城鄉養老保險 瀏覽:964
突然老年痴呆怎麼回事 瀏覽:992
長壽區黃桷灣小學附近規劃什麼 瀏覽:648
南通哪些醫院可以做幼兒入學體檢 瀏覽:864
父母賣房給子女如何辦房產證 瀏覽:521
農村健康生態養老院 瀏覽:261
個人賬戶十萬能領到多少養老金 瀏覽:386
海南養生旅居住哪裡 瀏覽:778
退休工資交個人所得稅 瀏覽:875
長壽花玉米油9斤裝多少錢 瀏覽:571
老年痴呆預防圖 瀏覽:322
養老外地保險怎麼買最劃算 瀏覽:398
適量飲酒如何養生 瀏覽:685
新疆退休職工漲工資 瀏覽:506
老人想孩子怎麼回事啊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