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是:在上古時代,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傳說故事是:登高尋九節菖蒲、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
1、重陽節來歷
重陽節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民俗活動
賞菊花: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登高: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陽節
㈡ 重陽節的來歷和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和故事如下:
來歷: 起源時間: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 名稱由來: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故事: 歡樂節日:在起源之初,重陽節是一個歡樂的日子。此時正值仲秋季節,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常在此日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祭祖掃墓:隨著歷史的發展,九月,嚴寒的冬季即將來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同時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逐漸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文化習俗: 登高: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這一習俗相傳始於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這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賞菊並飲菊花酒:據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習俗。
㈢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在陰歷九月九日。按照中國古代關於數字的二元分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為陽數,所以稱為「重陽」,也稱「重九」。
那麼你們知道有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嗎?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評論區里告訴我吧。
㈣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關於年、清明節和端午節的傳說。
一、過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突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二、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走到僻靜處時;
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三、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4)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國的古老傳統節日,基本與原始信仰、祭祀神靈與祖先、天文歷法、物候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春龍節(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另: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傳承
在綿延不斷的時間流動中,人們設立了一個個的節點,這些日子叫作節日。 節日是人們為了適應生產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