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與蘇東坡有什麼關系
沒有.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回《易經》中把「六」答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Ⅱ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有哪些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有: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5、《九日齊安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6、《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7、《採桑子·九日》——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8、《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Ⅲ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與蘇軾的 定風波 重陽 什麼關系啊,怎麼這么像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注釋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東南。
⑵翠微:指齊山上的翠微亭,其為杜牧於唐會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贈秋浦柳少府》中的「開簾當翠微」句意,在齊山之巔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牛山,在今山東臨淄。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定風波·重陽
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雲嶠:聳入雲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而淚流滿面:「我怎麼捨得這么美好的國都而死呢?」
古代的雷同,都叫做借鑒,或者是陳舊推新,哈哈
Ⅳ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的哪首詞
《九日次韻王鞏》
Ⅳ 尋找與節日有關的詩句,並寫出節日!!!(10句以上)
1.
有關除夕的詩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專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屬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有關春節的詩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有關元宵節的詩句: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有關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有關七夕節的詩句: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有關中秋節的詩句: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有關重陽節的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Ⅵ 明日黃花是什麼意思
明日黃花解釋:黃花是指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拓展資料:
出處: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切記不是明天的黃花。
此外,史稱「三蘇」之一的宋代大學士蘇東坡,曾寫下過詩篇《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向朋友表示: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在蘇東坡這首重陽節所作的詩中,「明日黃花」之意甚明,無需注釋我們也能理會到是指過了時節的東西。
若這首詩是作在端五節的,便不可解了。可見詞語的意義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因具體的語境而發生新意義,這個新意義離開了那個具體的語境是不能成立的。賦有巧思,又能對語言文字駕馭自如的人,往往能利用具體的語境對一尋常的詞彙注入不尋常的意義,使之鮮明,生動,耐人尋味。
「明日」指重陽過後,「黃花」即菊花,古人照例在重陽節觀賞菊花,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因以「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這里明顯地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從蘇東坡詩詞來看,明日應是實指重陽節的次日,即舊歷九月十日,而不應含糊其辭地說成重陽過後。第二,菊花花期長,且以傲霜知名,重陽前後正是菊花盛開之時,離開霜降還有一些時日,說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也不合乎事實。
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疑難字詞辨析集》,書中收錄林衡先生《「明日黃花」的喻義和寓義》一文,對上述說法作了有力的辨正。
林衡引了唐末詩人鄭谷的一首題為《十日菊》的絕句:「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認為將此詩與東坡詩詞對照來看,可知東坡詩詞實淵源於此詩,而對於「明日黃花」一語的含義,也就可瞭然了。鄭詩題為《十日菊》,十日正是重陽節的明日。
古人在重陽賞菊時,往往折下幾朵養在瓶中,以為清玩,此即所謂「折殘枝」。而明日曉庭中蜂蝶所圍繞的既是「折殘枝」,則說明花已不復存在,這樣將「明日黃花」比喻為過時的事物,就有了著落,也容易理解了。
林衡的說法證據確鑿,無可置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明日黃花」條下,先引鄭谷詩,再引東坡詞,做法是對的,但釋文中未能說明兩者的淵源關系,也不無遺憾。
本來漢語中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但不知從何日起又冒出一個「昨日黃花」來了。於是,這兩個成語竟有了「競爭」之勢,甚至有人提出依「從眾」原則,立「昨日黃花」,廢「明日黃花」之建議。這就不免引起一番討論。
蘇東坡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中有雲:「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詩寫於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中國古代習俗,重陽節是賞菊的日子。據說,過了重陽菊花即將凋謝,成了過時的東西了。因此,用「明日黃花」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花的正經日子。過了今日才是明日,花當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不鮮艷了(這里「明日」宜作寬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說成「昨日黃花」就缺乏理據了。細想,「昨日」菊花也許尚未盛開,也許尚在作蕾,怎麼會成為「過了時的東西」呢? 由此可見,用「昨日黃花」來比喻過時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語的原意,也有悖於邏輯,實在不可取。
因此,只有當暗含「出於前因的,主動的,有限度的」之意時,方與原典貼合,用之,言簡意賅,才有意味兒。再如,魯迅先生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中「千夫指」,「孺子牛」,皆有出典,但不知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詩意,且不會誤解。知道典故的人,則能理解更深。這樣使用成語典故,才算是恰當得體。
寓意·辨證相逢不必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九日次韻王鞏》)「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對於成語「明日黃花」所表示的意義,各種詞典的解釋大致是相同的———「明日」指重陽過後,「黃花」即菊花,古人照例在重陽節觀賞菊花,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因以「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
這里明顯地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從蘇東坡詩詞來看,明日應是實指重陽節的次日,即舊歷九月十日,而不應含糊其辭地說成重陽過後。第二,菊花花期長,且以傲霜知名,重陽前後正是菊花盛開之時,離開霜降還有一些時日,說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也不合乎事實。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疑難字詞辨析集》,書中收錄林衡先生《「明日黃花」的喻義和寓義》一文,對上述說法作了有力的辨正。林衡引了唐末詩人鄭谷的一首題為《十日菊》的絕句:「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
認為將此詩與東坡詩詞對照來看,可知東坡詩詞實淵源於此詩,而對於「明日黃花」一語的含義,也就可瞭然了。鄭詩題為《十日菊》,十日正是重陽節的明日。古人在重陽賞菊時,往往折下幾朵養在瓶中,以為清玩,此即所謂「折殘枝」。
而明日曉庭中蜂蝶所圍繞的既是「折殘枝」,則說明花已不復存在,這樣將「明日黃花」比喻為過時的事物,就有了著落,也容易理解了。林衡的說法證據確鑿,無可置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明日黃花」條下,先引鄭谷詩,再引東坡詞,做法是對的,但釋文中未能說明兩者的淵源關系,也不無遺憾。
「明日黃花」搜狗網路
Ⅶ 描寫節日的詩句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在爆竹的聲中舊的一年悄悄溜走。早春的暖風吹過,人們歡快的喝著屠蘇酒。晨曦的陽光照進千家萬戶,大家都用新桃符來替代舊的。這首王安石寫的詩描寫了春節時大家除舊迎新的祥和的景象。生動的描寫了春節時老百姓的一些習俗,展現出了濃濃的年味。也表現了作者當時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4、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春節看花市》林伯渠
和大家約好一起去看花市,街上的樓閣熱鬧非凡,好似在畫中一般。盆栽里的植物像隊列一樣整齊的擺放著,花草更是爭香斗艷。整個晚上燈火通明,人們絡繹不絕,大家都歡樂的縱情歌舞。正是今年優美的景象,連花草都爭先恐後的傳遞春色。這首詩描寫作者在春節看花市的情景,燈火通明,人們載歌載舞。表現了作者在春節時的愉快心情。
5、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除夜》白居易
老弱多病整夜無眠不並不是因為守歲,遲暮之年的我感嘆又是一年春節。等到天亮燭火燃盡,我就是六十歲的人了。這首詩與寫春節歡樂的氣氛不同,作者在春節時期,感嘆自己已經到了老年,又一年過去了,自己不僅年齡大了,而且體弱多病。表現了詩人感慨青春不再的悲涼之情。
Ⅷ 蘇軾重陽節的詩句有哪些
《浣溪沙·重九舊來韻》(北宋·蘇自軾)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異鄉風景卻依然。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這是蘇軾在九月九日與楊繪(字元素,蘇軾好友)分別時寫下的送別詞,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寫離愁別緒。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別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里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
Ⅸ 清明節 元宵節 中秋節 重陽節 春節 端午節怎麼排序
順序是: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農歷的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這一天,人們凌晨起來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
正月初一這天歷來是拜年的高峰,人們互相拜訪,名為「賀新歲」。拜年時,長輩還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叫做「利事」(也叫利市、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晚輩。在初一這天一般吃齋,祈求來年更順利,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間俗傳正月初一是掃帚生日,所以忌動掃帚,否則會掃走好運,引來「掃帚星」。另外,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