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時候皇室的人分別怎麼稱呼
帝王是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一些專用的名號與稱謂,別人不得冒充。
商:王
周王:天子
秦王:始皇帝
皇帝自稱:聯、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對皇帝的稱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萬歲,萬歲爺,縣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對於剛剛故世的還未有謚號的皇帝,通常稱為「大行」等。
後宮稱謂
1、後、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後稷、後羿
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
的專稱。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2、皇後: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3、王後:國王的正妻。
4、皇孋:皇後的別稱。《後漢書。皇後紀贊》:「祁祁皇孋,言觀貞淑。」
5、元妃、元嫡: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6、元後、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後。《明史。後妃傳二》:「穆宗即位
,禮臣議:『孝潔皇後,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7、女主:女子為君者,多指臨朝執政的太後。《史記。呂太後本紀》:「太
後女主,欲王呂氏。」
8、君婦:君主正妻的稱呼。
9、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10、慈壺、慈闈:對帝王母親或皇後的敬稱。宋范成大《丙午東宮壽》詩:
「晨昏兩慈壺,詩禮一賢王。」
11、中宮:皇後的住處,代稱皇後。
12、國陰:後妃的別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後妃稱國陰。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婦之下。《禮記。
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
聽天下之內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對皇後的敬稱。《漢書。元後傳贊》:「及王莽
之興,由孝元後,歷漢四世,為天下母。」
15、娘娘:皇後或宮妃的稱呼。
16、坤極:皇後的別稱。《後漢書。梁皇後紀》:「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極。」
17、妃: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後,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19、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歷代帝王妃嬪眾多。《禮記。昏義》:「古者,天子
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秦始
皇滅六國,盡收其宮女充實內廷;漢武帝妃嬪有昭儀、婕妤等四級;晉武帝有宮
女近萬人;康熙有妃嬪五十一人。
20、嬪、九嬪: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嬪,也稱嬪婦。《周禮
。天官。內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嬪。據說,宮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歷代多用其制,但名稱不一。唐代以昭儀、昭容
、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新唐書。後妃傳》)
。
21、妃嬙、嬪御、嬪嬙: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嬙地位高於嬪
御。
22、貴人:宮中女官,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於皇後。
此後,歷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並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
妃、妃、嬪之下。
23、貴妃:妃嬪的稱號,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後。南朝宋武帝
時始置,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歷代均沿置。
24、貴嬪: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後。以後
,歷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25、德妃、賢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時為正一品。
26、淑妃: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於貴嬪和夫
人。以後歷代多設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
皇貴太妃、貴太妃。
28、椒房:又稱「椒室」。漢代皇後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香料和泥塗抹
牆壁,取其溫、香、多子之義,以表示吉利。後來就以椒房代稱皇後。應劭《漢
官儀》:「皇後稱椒房……」
29、淑媛: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
30、惠妃、麗妃、華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玄宗開元時
置。《舊唐書。後妃傳。序》:開元中,「乃於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
三位,以代夫人,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諸侯之妾的稱呼。
32、儲妃:太子妃。
33、東妃:太子妃。
34、美人: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嬪
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號。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稱號,始於西漢。此後,魏晉至隋唐後宮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稱嫡妻為女君。
37、內寵、內嬖、嬖人:帝王寵幸的姬妾。《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
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別稱。
39、側室、別室、別房:妾的別稱。
40、繼室:諸侯次妃的別稱。
41、大娘、小娘:皇後與妃妾的別稱。清梁章鉅《稱謂錄》:「天子妻古稱
大娘。」
42、細君:原為古代諸侯之妻的稱呼,後來轉化為妻子的通稱。
43、夫人:周代諸侯的嫡妻。《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
夫人。」後來,諸侯之母也可稱夫人。漢代皇帝的妾皆稱夫人。魏晉以後,或稱
夫人,或另立名號。
44、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禮記。曲禮》下:「夫人
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後來臣民對別國也謙稱本國國
君的夫人為寡小君。
45、內官:先秦時諸侯妻妾、宮廷女官的稱號。後代多有沿用。
46、內主: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後。《晉武帝立皇後大
赦詔》:「以儀刑萬邦者,必須內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時稱諸侯的妻子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漢書。外戚傳》:「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諸妾的合稱。年長者為娰,年幼者為娣。後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常以妹妹或侄女從嫁為侍妾,稱
為媵。
51、媵御、媵妾:隨嫁的侍妾。又稱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為女奴。帝王後妃之下的侍女通稱為妾或侍妾。
53、長妾、貴妾:古代諸侯有子的妾。
54、賤妾、副妾: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時侍妾的別稱。
56、昭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後
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57、昭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時始置。魏晉至隋唐多被
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
58、昭華: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亦有置此名號
者。
59、修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0、修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
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
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
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2、娙娥: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三。後世沿用此稱號者不多。
63、容華: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四。後世亦有沿用此稱號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漢宮女官名,亦是妃嬪的稱號。漢武帝始置。在漢宮妃嬪十四等
中位列第七。後世亦多沿用此稱號,但名稱略有不同。南朝宋稱「充衣」,隋代
稱「充儀」。
皇後為何稱「梓童」?
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正妻皇後,統攝六宮,母儀天下,地位相當顯赫,但是皇後有一個奇怪的稱號,常常被皇帝稱為或自稱為「梓童」。
「梓童」之名是何意?對此人們頗費猜詳。
據有的專家考證,「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見於《全相平話五種》:「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武王伐紂平話》)
「呂後:『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前漢書平話》)
「高祖聖旨言:『..寡人去游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
中,害其性命』。」(《三國志平話》)
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逐漸被「梓童」所替代,用於對皇後的稱呼。例如《西遊記》中「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後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西遊記》八十四回)
最早出現「子童」名稱的《全相平話五種》,其著作的年代當在南宋之中或元至元之初。此時正是通俗文學大發展之際,隨著通俗文學的發展,一大批新語匯產生,「子童」當是其中之一。
「子童」這個詞彙實際上有根源,它應該是由「小童」衍化而來。
「小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配夫人的自稱。《論語·季氏》中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
皇帝
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我國,皇帝的稱號始於建立秦王朝的贏政。皇帝在封建社會里至高無上,被稱為「至尊」、「國家」、「聖上」、「上」等。他們視國家為自己的私產,提倡忠君,宣稱忠於他們就是忠於國家。中國古代常以「龍」與「日」作為帝王的象徵。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多以「御」稱之,如:御用;御旨;御覽;御駕等。《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朕為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唐杜甫《北征》詩:「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宋史.司馬光傳》:「先帝親郊,不受尊號。末年有獻議者,謂國家(指皇帝)與契丹往來通信,彼有尊號我獨無,於是復以非時奉冊。」參閱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皇後
亦稱「中宮」。皇帝的正妻。先秦只稱「後」,秦以後天子稱皇帝,其嫡配方稱皇後。《國語.周語中》:「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漢書.外戚傳上》:「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顏師古註:「適讀曰嫡。後亦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後土,故天子之妃,以後為稱,取象二儀。」《三國志.吳志.吳主權步夫人傳》:「權為王及帝,意欲以為後,而群臣議在徐氏,權依違者十餘年,然宮內皆稱皇後,親戚上疏皆稱中宮。」
皇子
皇帝的兒子。年稍長,一般均封王侯,統稱諸王。在宮廷里常是子以母貴;如能繼帝位,則又母以子貴。清代皇子又稱「阿哥」。《史記.孝武帝本紀》:「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後。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北史.魏紀》:「武泰元年春正月乙丑,生皇女,秘言皇子。」《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墮地,即有保母持付乳媼手。一皇子乳媼四十人,保母、乳母各八,此外又有針線上人,漿洗上人,燈火上人,鍋灶上人。既斷乳,即去乳母,增諳達,凡飲食言語行步禮節皆教之。六歲,備小冠小袍褂小靴,令隨眾站班當差,教之上學,即上書房也。黎明即起,亦衣冠入乾清門,雜諸王之列,立御前。門限不得跨,內侍舉而置之門內。唯與生母相見有定時,見亦不能多言。十二歲,有滿文諳達教滿語。十四歲,教弓矢騎射。至十或十八而婚。」
長公主
簡稱「長主」。皇帝姐姐的稱號。《漢書.外戚傳.孝文竇皇後》:「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竇姬為皇後,女為館陶長公主。」顏師古註:「年最長,故謂長公主。」又《孝昭上官皇後》:「昭帝始立,年八歲,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共養帝。蓋主私近子客河間丁外人。上與大將軍聞之,不絕主歡,有詔外人侍長主。」《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後]治家嚴毅有禮法。生邕王光濟、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贊、燕國陳國二長公主。
貴人
宮廷女官名。東漢光武帝置,位次皇後,金印紫綬。歷代沿用其名,而尊卑不一。《後漢書.皇後傳》:「及光武中興,斬雕為朴,六宮稱號,唯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又「光武郭皇後諱聖通,真定槁人也......更始二年春,光武擊郎,至真定,因納後,有寵。及即位,以為貴人。」《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咸豐元年,後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按,孝欽即慈禧。
修儀
亦寫作「修儀」。宮中女官名。起於三國魏。位處修容之下,比關內侯。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十五:「修儀承寵住龍池,掃地焚香日午時。等候大家來院里,數看鸚鵡念宮詞。」大家,指皇帝。《文獻通考.帝系四》:「魏因漢法,母後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文帝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宋高承《事物紀原.嬪御命婦.修儀》:「魏明帝所置修儀,隋煬帝以為九嬪。」
閼氏
漢代匈奴稱其君主的妻妾為閼氏。《史記.陳丞相世家》:「其明年,以護軍中尉從征反者韓王信於代。卒至平城,為匈奴圍,七日不得食。高帝明陳平奇計,使單於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裴駰集解:「蘇林曰:『閼氏音焉支,如漢皇後。』桓譚《新論》:......彼陳平必言漢有好麗美女,為道其容貌天下無有,今困急,已馳使歸迎取,欲進與單於,單於見此人必大好愛之,愛之則閼氏日以遠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漢得脫去,去,亦不持女來矣。閼氏婦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惡而事去之。」《漢書.匈奴傳下》:「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後漢書.南匈奴傳》:「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單於
漢代匈奴人稱其君長為單於。《史記.匈奴列傳》:「[孝文四年]單於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單於敬問皇帝無恙。」《漢書.匈奴傳》:「單於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於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於然也。」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太後
1、帝王母親的尊稱。《史記.呂太後本紀》:「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後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新唐書.後妃傳上.高宗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後稱皇太後,遺詔宮國大務聽參決。」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聖母並尊》:「唐宋人主妃為嬪所出者,御極以後,尊後為太後,而進所生母為皇太妃。雖恩禮無異,而嫡庶尚分也。至後唐庄宗,以嫡母為太妃,而以生母為太後,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後出者,比臨御時,多不並尊。唯景帝初登極,尊皇太後孫氏為上聖皇太後,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後。」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為皇太後。
2、列國諸侯或諸王的母親的尊稱。《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按:趙太後為趙孝成王之母。《史記.外戚世家》:「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後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後......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後改號曰皇太後。」
婕妤
亦寫作「倢伃」。宮中女官名。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倢伃、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顏師古註:「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又《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
福晉
滿語。清朝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有正、側之分。《清史稿.後妃傳序》:「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後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又《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後》:「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又「皇後,烏喇那拉氏,佐領那布爾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清會典.宗人府》:「凡福晉夫人之號,各視其夫之爵以為差。親王正室封親王福晉,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晉,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晉。親王封側福晉四人,世子、郡王封側福晉三人。」
格格
1、滿語,「小姐」之義。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清會典.宗人府》:「格格之等五,不入五等曰宗女。」《清稗類鈔.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2、清代親王的妾,位次於側福晉。《清史稿.後妃傳.孝聖憲皇後》:「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又《純愨皇貴妃》:「純愨皇貴妃,耿氏。事世宗潛邸,為格格。」
宮眷
宮廷中妃嬪、宮女的統稱。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內有噦鸞宮、喈鳳宮,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嬪、無名封之宮眷養老處也。各有應答養膳銀,吃用至病終之後,該號殿看門官稟知司禮監,監官典簿題知,奉旨著照某封某氏例發送。」又《飲食好尚紀略》:「七月初七日夕節,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乞巧山子。」《清稗類鈔.宮闈.宣宗殺宮眷》:「道光中,某夜,宣宗在乾清宮,盛怒,厲聲呵斥,立召值班侍衛王某入宮門,授以寶刀,令一宮監帶至某宮第幾室,於床上取一宮眷首覆命,不知其為何事也。」
昭容
宮廷女官名。《陳書.後妃傳序》:「世祖天嘉初,詔立後宮員數,始置貴妃、貴嬪、貴姬三人,以擬古之三夫人。又置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修華、修儀、修容九人,以擬古之九嬪。」《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上官昭容》:「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台侍郎儀之孫也。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襁褓,隨母配入掖庭。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自聖歷以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宋史.後妃傳上.苗貴妃》:「妃以容德入侍,生唐王昕、福康公主。封仁壽郡君,拜才人、昭容、德妃。」
良娣
太子妾中的品級較高者,地位僅次於太子妃。《漢書.外戚傳上.衛太子史良娣》:「衛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史良娣家本魯國......以元鼎四年入為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又《元後傳》:「會皇太子所愛幸司馬良娣病,且死謂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太子憐之,且以為然。及司馬良娣死,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因以過怒諸娣妾。」《舊唐書.後妃傳下.肅宗張皇後》:「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太子與良娣俱從......肅宗即位,冊為淑妃。」清吳偉業《永和宮詞》:「比來歡笑同良娣,奉使龍樓佩賈蘭。」
額駙
清朝公主的丈夫稱額駙。《清史稿.職官志四》:「公主額駙,位在侯、伯上。尚固倫公主曰固倫額駙,秩視固山貝子;尚和碩公主曰和碩額駙,秩視超品公。」又《禮志八》:「額駙及其父母見公主俱屈膝叩安,有齎賜必叩首......逮道光二十一年,宣宗以為非禮所宜,稍更儀注,額駙見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見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
可敦
我國古代鮮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治者可汗的正妻。亦寫作「可賀敦」、「可孫」、「恪尊」、「合屯」、「合敦」。《新唐書.突厥傳上》:「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於也,妻曰可敦。」《魏書.蠕蠕傳》:「大會國人,號地萬(人名)為聖女,納為可賀敦。」
親王
皇族中封王者稱親王。親王之名始於南北朝後期。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天子
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天子氣」。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真龍天子」。《詩.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史記.高祖本紀》:「高衣,沛豐邑中陽時春,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晉書.天文志中》:「天子氣,內赤外黃,四方;所發之處當有王者,若天子俗有游外處,其地亦先發此氣。」《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祖拜太後於堂上,眾,皆賀。太後愀然不樂,左右進曰:『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太後曰:『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凈鞭響了三下,內官一隊隊捧出金爐,焚了龍涎香,宮女們持了宮扇,簇擁著天子升了寶座,一個個嵩呼舞蹈。」
公主
帝王、諸侯的女兒的尊稱。周朝稱王姬,戰國始稱公主。漢代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後世沿之。《史記.呂太後本紀》:「齊內史士說王(齊王)曰:『太後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後,為公主湯沐邑,太後必喜,王必無憂。』」裴駰集解引如淳曰:「《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宋書.前廢帝紀》:「山陰公主淫恣過度,謂帝曰:『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韋庶人 》:「後主優寵親屬......又欲寵樹安樂公主,乃制公主開府,置官屬......安樂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又請自立為皇太女,帝雖不從,亦不如譴。所署府僚,綿猥濫非才。又廣營第宅,侈糜過甚。長寧及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女於其母,較皇子尤疏,自墮地至下嫁,僅與母數十面。其下嫁也,賜府第,不與舅姑同居,舅姑且以見帝禮謁其媳。駙馬居府中外舍,公主不宣召,不得共枕在保母,即管家婆是也,否則必多方阻之,責以無恥。雖入宮見母,亦不敢訴,即言不聽。故國朝公主無生子者,有亦駙馬側室所出。若公主先駙馬死,則駙馬當出府,房屋器用悉入官。」又《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本朝公主有二稱,皇後所生固倫公主,妃嬪所生曰和碩公主。」
美人
宮廷女官名。自漢代至明朝,宮中均的美人名號。《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顏師古註:「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耳。少上造,第十五爵。」《舊唐書.職官志三》:「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婦之位也。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宋史.後妃傳上.沈貴妃》:「沈貴妃......大中祥符妝,以將相家子被選。初為才人,歷美人、婕妤、充媛,至德妃。」
女秀才
明代宮廷女官名。從知書識字的宮女中選拔。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宮闈.女秀才》:「凡諸宮女曾受內臣教習,讀書通文理者,先為女秀才,遞升女史,升宮官,以至六局掌印,則為清華內職,比外廷通顯矣。但止六品衙門。」又「永樂二年,左都御史陳瑛誣駙馬梅殷與女秀才劉氏為邪謀,則女秀才之名久矣。嘉靖初年行皇後親蠶禮,內賜酒飯,以夫人秀才為第一等,而供事命女輩反次之。」
諸侯
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2. 明清時期孝廉和秀才有區別嗎
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內長、廉能正直容」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清對舉人的雅稱。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所以,他們有著級別上的差異。
3. 孝廉是明清時期對進士還是舉人的雅稱
朱孝廉的「孝廉」二字,本是明清時期對舉人的雅稱。也就是說,朱孝廉極有可能是一個進京考進士的舉人。舉人是省級最高功名獲得者,明清時期,他們每三年都有一次機會去京城參加國家級的進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