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大孝心少年的名字和事例
姓名:黃鳳,性別:女,所屬地 區:安徽省蚌埠市 10年前,一次意外的摔傷,爸爸高 位截癱,媽媽離婚改嫁,當時年僅6歲 的安徽女孩黃鳳獨自撐起了一個家,10 年如一日照顧著癱瘓的爸爸和年邁的奶 奶。為了給父親治病,2008年5月黃鳳 自己做了一個安了輪子的鐵板床,推著 父親,與奶奶一起踏上了赴上海求醫的 旅程。在好心司機的幫助下,祖孫三人 到達上海,黃鳳推著板車在上海邊乞討 邊求診,但在吃盡苦頭後未能實現治病 的願望。第二年暑假,黃鳳央求同鄉把 他們捎帶到北京,用板車載著父親在北 京求醫問診。2010年4月,黃鳳再次帶 著父親到北京求醫,武警總醫院收治其 父黃志仁住院,並成功為他做了神經干 細胞手術
姓名:趙文龍,性別:男,所屬地 區:包頭市包鋼八中初一五班 12歲,正是一個男孩貪玩兒好動、 頑皮叛逆的年齡,可在趙文龍臉上,這 些特質都沒有,很多時候他都在默默地 沉思。不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里,他都陪 著媽媽去醫院透析。雖然只有12歲,趙 文龍幾乎會做所有家常菜。因為媽媽患 有脊椎裂和尿毒症,這么多年,他幾乎 從未有過玩耍時間,最大的樂趣就是生 日那天去趟八一公園;他是包鋼八中一 名普通的初一學生,而他每天需要承擔 的卻是一般學生父母雙倍的責任。來到 位於少先路31號街坊的趙文龍家,家裡 幾乎沒什麼電器,只有卧室里擺放的一 台老式冰箱,這是為了給李英存放葯品 用的。李英正在整理醫院的收費單,與 媽媽的大床相隔一張桌子的小床是趙文 龍的,床頭整整齊齊碼著三十幾本書, 雖然陳設簡單,家裡卻收拾得一塵不 染。李英說,每天早上,即使時間緊 張,龍龍也會收拾完家,給她做好早飯 再走,他自己則在學校買早點吃。
姓名:吳林香,性別:女,所屬地 區:重慶忠縣馬灌鎮桂陽村 吳林香,生於1999年,家住重慶市 忠縣馬灌鎮桂陽村,她被稱為中國最堅 強的女孩之一;她只有13歲,卻勇敢地 扛起一把鋤頭撐起全家。吳林香六歲 時,她的父母離婚,從此她跟隨母親、 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她的外公摔倒致 使右手殘疾,從此穿衣、洗臉等基本的 生活,均要人幫忙;接著她的外婆患腦溢 血半身不遂。母親也緊跟著查出肺癌, 已是晚期,雖動了手術,但已完全喪失 勞動力,吃葯、打針都得人伺候。由於 吳林香母親再婚,幾年前,還生下一個 男孩,林香也從此多了一個弟弟。為帶 著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前行,也為賺錢 給三位親人治病,一年前小林香讓繼父 外出打工。從此,她一人挑起了照顧外 公、外婆、媽媽、弟弟的重擔。
姓名:徐沁燁,性別:女,所屬地 區:長興縣林城鎮中心小學太傅完小 她有一個幸福小家。媽媽在家養豬 料理家事,爸爸外出做些零工,一家人 的生活雖然平淡、不富裕,但幸福和 諧。然而2011年12月,母親被診斷出患 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要先做化療,然 後進行骨髓移植,才有生的希望。母親 得知自己的病況後,一度想要放棄。懂 事的小沁燁每天都開導母親,告訴她「沒 有錢可以湊,骨髓可以找,一定要堅 強」。母親在病重期間強忍著病痛,堅持 綉了一副長約 2米,寬約1米,名為「旭日東升」的十字 綉,想把這份最後的禮物送給女兒做嫁 妝。小沁燁深知這份禮物厚重,但她也 知道母親的苦心,母親綉十字綉時她幫 母親理理綉線,和媽媽說說話,母親綉 的疼痛時,她就幫母親按摩,並安慰 她,「媽媽不疼,媽媽不哭……」
姓名:林章羽、何秀巡姐弟,性 別:女男,所屬地區:湖北恩施 何秀巡是湖北恩施大河村小學一名 學生。2011年,母親因肝癌醫治無效,不 幸去世,家裡因給母親治病已經家徒四 壁,負債累累。無奈,父親不得不長期 外出打工掙錢還賬。家裡賴以生存的幾 畝茶園,何秀巡和上初中的姐姐從沒敢 掉以輕心。忙完學業,姐弟倆就會跑到 茶園,為茶樹剪枝、施肥。不僅如此, 家裡還有年邁多病的姥姥需要照顧。媽 媽去世後,前兩年,膝下無子的姥姥就 被何秀巡和姐姐接了回來照顧。
姓名:高雨欣,性別:女,所屬地 區:黑龍江省望奎縣第三小學 黑龍江省望奎縣第三小學畢業生高 雨欣,對她來講這個暑假沒有一點兒玩 耍時間,因為她要和媽媽一起為全家的 生計忙碌。在同學眼裡,高雨欣是個堅 強樂觀的女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她就 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全家的重擔。每 天傍晚,在熙熙攘攘的望奎體育廣場 前,高雨欣和她的媽媽都會准時出現在 街邊的夜市上。11歲正是女孩愛玩兒愛 笑愛打扮的年紀,但高雨欣卻幾乎沒有 玩耍的時間,小雨欣8歲父母離異,跟 著媽媽和姥姥一起生活,那一年,媽媽 又被患有精神疾病的舅舅砍傷,右手落 下殘疾,從此小雨欣變成了家裡的主要 勞力,幫助媽媽照顧年邁的姥姥和幼小 的妹妹。 姓名:路玉婷,性別:女,所屬地 區: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 路玉婷,女,15歲,居住在成都市 西大街。現就讀於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 2013級7班。路玉婷的父親很早就離開 了她們到外地去了,她生活的家庭只有 她、她媽媽和年近70歲的外婆。她小時 候沒有條件上幼兒園、學前班,五歲開 始就能幫媽媽煮飯、拌菜、甚至洗衣 服。路媽媽為了生計一直在外面給客戶 送機票。路玉婷的外婆身體很不好,年 輕的時候曾出過車禍,留下了腿疾。工 作的艱難和家庭的重任,讓路媽媽積勞 成疾,患了嚴重的慢性腎衰竭。2011年 11月6日晚凌晨12點過,路媽媽突然昏 迷。照顧母親和外婆的重任落在路玉婷 的肩上。在母親住院期間,她正好上初 三,白天上課,晚上照顧母親。路媽媽 想放棄治療。路玉婷哭著勸媽媽,只要 媽媽在,這才是她最大的幸福。母親和 外婆需要照顧,家裡生計需要維持,於 是路玉婷決定「退學」。學校知道了她的 情況後作出決定,希望她不要退學,暫 時休學回家照顧母親,任何時候,只要 她條件允許,她都可以回到學校繼續學 習。老師、同學,甚至家長們知道後, 都很關照、幫助她。但路玉婷不希望大 家捐款給她,她覺得她應該靠自己的雙 手,自食其力。除了課業以及照顧家裡 以外,路玉婷還要給媽媽買葯、熬中 葯,為了節約醫葯費,她都精打細算, 每次醫院開了葯她都沒有在醫院取,而 是騎車到各個
❷ 求全國十佳少年的事跡
全國"十佳"少年譚海美"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馬尾辮,大眼睛,有著12歲孩子的稚氣,卻也有著與12歲年齡不相稱的剛毅。她靠撿破爛攢起的學費勤奮讀書,她用柔弱的身軀照顧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她將愛心灑向身邊的每一個像她一樣的「留守兒童」,她用自強不息寫就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樣童年。
她叫譚海美,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鎮初級中學七年級(初一)學生。
■幼年遭遇父離母棄
譚海美出生在肥東縣六家畈鎮湖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她6個月的時候,父親在打工中不幸被坍塌的廣告牌鐵架軋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多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讓原本貧困的家庭債台高築。看著丈夫從此失去勞動能力,譚海美的媽媽拋夫棄女一去不返。母親出走後,生活難以自理的父親只得將3歲的她帶到合肥郊區由爺爺奶奶撫養,自己隻身外出謀求生計。
爺爺奶奶臨時寄住在一座廟里,爺爺用一輛破舊的摩托車載客,奶奶撿破爛,兩人勉強度日。小海美的到來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海美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一道撿破爛,3層樓高的垃圾堆,她每天跟我爬上爬下。上學後,她每天放學都幫我從垃圾堆里掏破爛。看到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喝著易拉罐飲料,她就悄悄站在一旁,等人家喝完後,將丟在一旁的易拉罐撿走。我從她的眼神里知道她很想喝,可實在買不起啊,看到孩子咽口水,我的心裡好難過。」說到這里,71歲的奶奶泣不成聲。
「我記得向奶奶要過一次易拉罐飲料,奶奶沒錢買,蹲在地上哭。一位好心的過路阿姨給我買了一罐,我捨不得喝,給奶奶喝,她不喝,只是一個勁地哭。我看奶奶傷心,以後再也不敢要飲料喝了,渴了就到別人家要點自來水喝。」海美說,「芒果汁易拉罐是鐵的,一毛錢3個,健力寶罐子是錫的,一毛錢1個,塑料瓶一毛錢3個……」她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種飲料的名稱和瓶罐價格,卻沒有嘗過是什麼滋味。她說她最多一天撿到了60多個飲料瓶,掙了兩塊六毛錢。
由於郊區學校學費貴,爺爺只得帶小海美回鄉下讀書。海美學習很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小海美都會來到郊區幫奶奶撿破爛,在垃圾堆里爬得滿身污垢。「你撿破爛怕羞嗎?」記者問。海美搖了搖頭:「最初有的同學瞧不起我,奶奶告訴我,我們不偷不搶,不丟人。我覺得奶奶說得對,我撿破爛是為了攢錢讀書,幫爸爸還賬。」
■「海美是個孝順孩子」
由於農村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海美和爺爺住在鄉親家的兩間毛坯房裡。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掃屋子和庭院,做好早飯,洗完衣服,騎車去7里外的學校上學。放學後,她趕緊回來幫爺爺劈柴、燒飯、做農活,給爺爺捶捶背、梳梳頭。
「小海美是個孝順的孩子。」六家畈鎮黨委書記張小紅說,「去年暑假,我請家教輔導女兒英語,讓海美和女兒一道學習。這期間,她聽說奶奶病了,急得直掉眼淚。每天一補完課,她就坐公交車趕到幾十里外的奶奶那裡,給奶奶端水、做飯,陪奶奶看病、輸液,第二天一早又趕回來補課。奶奶病好了,小海美瘦了一大圈。」
艱苦的生活讓海美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從不買零食吃,掉在桌上的飯粒也要撿起來吃下去;她用鉛筆做作業,寫滿後用橡皮擦掉接著用,直到紙被橡皮磨破為止……2005年10月,她應邀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兒童發展國際論壇」,會議期間,海美每天都把會員們吃剩的糕點裝到塑料袋裡,等會後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和同學們品嘗。
■「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海美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她有感而發,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奶奶》,文中充滿了對奶奶真情的流露和對完整家庭的渴望,這篇文章參加一家雜志社作文比賽獲得了銀獎。看到班裡很多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留守孩子小隊」,互幫互助,「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她的想法得到了輔導員的支持。2004年,第一個「留守孩子小隊」在她當時就讀的六家畈鎮養正中心小學成立了。通過留守小隊的活動,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互相之間也成了知心朋友。然而,海美還有一個更為驚人的想法。她告訴記者:「我聽社科專家卜衛阿姨說,我國農村有十幾萬名『留守』兒童,他們都很孤獨,需要幫助。如果今後我有電腦,我想建一個留守兒童網站,讓留守兒童們可以自由地在一起交流、學習。」
海美的自強精神感動了周圍的人。由於表現突出,海美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多次獲得「優秀少先隊員」「文明少年」等榮譽稱號。2005年10月,她榮膺第十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今年1月又同楊利偉、劉翔等人一起,當選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新華視點)
❸ 2014年度十大孝心少年都多大年齡
一、王抄丹
襲性別:女
年齡:14歲
地區:吉林
二、張俊
性別:男
年齡:12歲
地區:河南
三、梁榮
性別:女
年齡:5歲
地區:內蒙古
四、梁維月
性別:女
年齡:16歲
地區:甘肅
五、許卓婧
性別:女
年齡:11歲
地區:天津
六、鍾岳峰
性別:男
年齡:15歲
地區:遼寧
七、游柘楠
性別:女
年齡:10歲
地區:湖南
八、袁德旗
性別:男
年齡:11歲
地區:安徽
九、向娜
性別:女
年齡:14歲
地區:湖南
十、吳金棋
性別:男
年齡:9歲
地區:黑龍江
❹ 中國十大孝子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❺ 在最美孝心少年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嗎
可以告訴你,一半真一半假。采訪內容都是提前准備好的,我不知道別的最美孝心少年是不內是真的,我只容知道我們市有個學校出了一個最美孝心少年,聽他同學說他每天抽煙打架,給媽治病的錢拿去自己花。考試成績特差,最後還上的我們市最好的高中。真的吐了。我的話是真實的因為他們學校的人都這么說,這做不了假。
❻ 感動中國十大孝心少年有獎勵,比如說獎金嗎
沒有
這種屬於榮譽獎勵
不包括物質獎勵
❼ 全國十佳少年的事跡介紹
全國"十佳"少年譚海美"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馬尾辮,大眼睛,有著12歲孩子的稚氣,卻也有著與12歲年齡不相稱的剛毅。她靠撿破爛攢起的學費勤奮讀書,她用柔弱的身軀照顧著年邁的爺爺奶奶,她將愛心灑向身邊的每一個像她一樣的「留守兒童」,她用自強不息寫就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樣童年。
她叫譚海美,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鎮初級中學七年級(初一)學生。
■幼年遭遇父離母棄
譚海美出生在肥東縣六家畈鎮湖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她6個月的時候,父親在打工中不幸被坍塌的廣告牌鐵架軋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多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讓原本貧困的家庭債台高築。看著丈夫從此失去勞動能力,譚海美的媽媽拋夫棄女一去不返。母親出走後,生活難以自理的父親只得將3歲的她帶到合肥郊區由爺爺奶奶撫養,自己隻身外出謀求生計。
爺爺奶奶臨時寄住在一座廟里,爺爺用一輛破舊的摩托車載客,奶奶撿破爛,兩人勉強度日。小海美的到來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撿破爛讀書不丟人」
「海美5歲的時候,就跟著我一道撿破爛,3層樓高的垃圾堆,她每天跟我爬上爬下。上學後,她每天放學都幫我從垃圾堆里掏破爛。看到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喝著易拉罐飲料,她就悄悄站在一旁,等人家喝完後,將丟在一旁的易拉罐撿走。我從她的眼神里知道她很想喝,可實在買不起啊,看到孩子咽口水,我的心裡好難過。」說到這里,71歲的奶奶泣不成聲。
「我記得向奶奶要過一次易拉罐飲料,奶奶沒錢買,蹲在地上哭。一位好心的過路阿姨給我買了一罐,我捨不得喝,給奶奶喝,她不喝,只是一個勁地哭。我看奶奶傷心,以後再也不敢要飲料喝了,渴了就到別人家要點自來水喝。」海美說,「芒果汁易拉罐是鐵的,一毛錢3個,健力寶罐子是錫的,一毛錢1個,塑料瓶一毛錢3個……」她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種飲料的名稱和瓶罐價格,卻沒有嘗過是什麼滋味。她說她最多一天撿到了60多個飲料瓶,掙了兩塊六毛錢。
由於郊區學校學費貴,爺爺只得帶小海美回鄉下讀書。海美學習很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小海美都會來到郊區幫奶奶撿破爛,在垃圾堆里爬得滿身污垢。「你撿破爛怕羞嗎?」記者問。海美搖了搖頭:「最初有的同學瞧不起我,奶奶告訴我,我們不偷不搶,不丟人。我覺得奶奶說得對,我撿破爛是為了攢錢讀書,幫爸爸還賬。」
■「海美是個孝順孩子」
由於農村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海美和爺爺住在鄉親家的兩間毛坯房裡。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掃屋子和庭院,做好早飯,洗完衣服,騎車去7里外的學校上學。放學後,她趕緊回來幫爺爺劈柴、燒飯、做農活,給爺爺捶捶背、梳梳頭。
「小海美是個孝順的孩子。」六家畈鎮黨委書記張小紅說,「去年暑假,我請家教輔導女兒英語,讓海美和女兒一道學習。這期間,她聽說奶奶病了,急得直掉眼淚。每天一補完課,她就坐公交車趕到幾十里外的奶奶那裡,給奶奶端水、做飯,陪奶奶看病、輸液,第二天一早又趕回來補課。奶奶病好了,小海美瘦了一大圈。」
艱苦的生活讓海美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從不買零食吃,掉在桌上的飯粒也要撿起來吃下去;她用鉛筆做作業,寫滿後用橡皮擦掉接著用,直到紙被橡皮磨破為止……2005年10月,她應邀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兒童發展國際論壇」,會議期間,海美每天都把會員們吃剩的糕點裝到塑料袋裡,等會後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和同學們品嘗。
■「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海美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她有感而發,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奶奶》,文中充滿了對奶奶真情的流露和對完整家庭的渴望,這篇文章參加一家雜志社作文比賽獲得了銀獎。看到班裡很多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留守孩子小隊」,互幫互助,「讓『留守孩子』不再孤獨」。
她的想法得到了輔導員的支持。2004年,第一個「留守孩子小隊」在她當時就讀的六家畈鎮養正中心小學成立了。通過留守小隊的活動,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互相之間也成了知心朋友。然而,海美還有一個更為驚人的想法。她告訴記者:「我聽社科專家卜衛阿姨說,我國農村有十幾萬名『留守』兒童,他們都很孤獨,需要幫助。如果今後我有電腦,我想建一個留守兒童網站,讓留守兒童們可以自由地在一起交流、學習。」
海美的自強精神感動了周圍的人。由於表現突出,海美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多次獲得「優秀少先隊員」「文明少年」等榮譽稱號。2005年10月,她榮膺第十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今年1月又同楊利偉、劉翔等人一起,當選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新華視點)
❽ 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孝心少年簡介
201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辭簡短事跡
---2013年2月央視播出
一、林俊德---縱死終令汗竹香
頒獎辭
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雲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胡占凡這樣評價林俊德:
把能夠擁有的時光都獻給了崗位,最後還在向目標沖鋒。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撐起生命尊嚴的軍人。
推選委員張瑞敏說:
以智殉國,鑄就成中華民族的銅牆鐵壁;致死攻堅,綻放成死亡之海的倔
強馬蘭。
事跡:
林俊德入伍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臨終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馬蘭。馬蘭,一種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大漠中仍能紮根綻放的野花。坐落在那裡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就是以這種野花來命名的
二、陳斌強---孝更絕倫足可矜
頒獎辭
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背著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這樣評價陳斌強:
陳斌強自身的朴實行為給他的學生,也給整個社會上了極為生動的一課。他是一個真正有師德的好老師。
推選委員吳孟超說:
陳斌強付出的孝心,不僅撫慰母親,也撫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這種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可以作為社會的良葯。
事跡: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2007年,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一連五年,風雨無阻帶著媽媽上班。
三、何玥---何處春江無月明
頒獎辭
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時文朝這樣評價何玥:
12歲的小女孩坦然面對生死已屬難能,在病痛中還不忘善濟他人。這一場生命最後的告別,不知敲動了多少人的心靈,平凡善舉,可以開啟一個有愛的未來。
推選委員阿來說:
今天,當我們懷著悲傷提起這個名字時,卻又懷著欣喜,為她的生命與另外的生命合二為一,仍在這個世界上熠熠生輝。
事跡:
2012年4月,何玥即將小學畢業,卻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住院進行了第一次手術。9月初,病情突然復發二次入院,腫瘤已擴散至腦部組織。當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腦死亡,父親根據她的遺願將她的腎和肝捐給了三個人。
四、陳家順---動人以行不以言
頒獎辭
為鄉親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群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於丹這樣評價陳家順:
在辦公室當局長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險卧底當局長是情份。用情份去擔當本分的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僕。
推選委員彭長城說:
主動為民生奔波,體恤民生艱難,小可幫扶一家一戶,大則微而不弱,燭照未來。
事跡:
雲南沾益縣是勞務輸出大縣,陳家順擔任副局長後,積極組織家鄉農民到浙江義烏等地務工,並關注他們的切身利益,為他們排憂解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五、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頒獎辭
粗糙的手支起課桌,寬厚的背擋住風雨。有了愛,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壯起來。你的心和泥土一樣質朴,你灑下辛苦的種子,善良會生長成參天大樹。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彤這樣評價高淑珍:
14年的奉獻讓愛變成了接力賽。志願者讓愛心小院更幸福。這一切都緣於這個普通的農村婦女。
推選委員王振耀說:
十幾年如一日為一群不幸的孩子遮風擋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懷使她成為最偉大的母親。
事跡:
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裡地方有限,還債務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終說不出口。無論多麼艱難,她總是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六、張麗莉---冰雪為容玉作胎
頒獎辭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許多。都說人生沒有綵排,可即便再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雨露這樣評價張麗莉:
她播撒下的大愛種子,必將被無數的奔跑接力,從黑土地傳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師心中有愛,孩子的世界才會綻放光芒!
推選委員孫偉說:
危急時刻,她憑直覺挺身而出。那直覺的背後是最具魅力的純正師德。
事跡:
2012年5月8日,放學時分,張麗莉在路旁疏導學生。一輛停在路旁的客車,因駕駛員誤碰操縱桿失控,撞向學生,危急時刻,張麗莉向前一撲,將車前的學生用力推到一邊,自己卻被撞倒了。
七、李文波---能受天磨為鐵漢
頒獎辭
二十年堅守,你站成了一塊礁石,任憑風吹浪打。卻只能愧對青絲白發。你也有夢,可更知肩上的責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裡,祖國的風帆從不曾落下。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童年這樣評價李文波:
位卑未敢忘憂國,大浪孤膽守海疆。
推選委員劉姝威說:
李文波用自己的行動告訴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選擇人生。
事跡:
為了守礁,李文波虧欠家裡太多。他新婚5天後回到南沙,20多年來,與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不到3年。李文波說:「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榮耀,就算下輩子坐輪椅,也沒什麼後悔的!」
八、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別離
頒獎辭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閻肅這樣評價高秉涵:
這海峽好淺好淺,深不過我的遺憾。抱回的豈止百十個骨灰罐,抱回來的人心啊,成千上萬上萬。堅信著親情骨血相連,誰也隔不斷隔不斷。
推選委員張會軍說:
75歲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牽動所有遊子的夢回家鄉的願望。我們敬佩他的無私和親情。
事跡: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灣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20多年間,先後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願,回歸故鄉的懷抱。
九、周月華、艾起---清香傳得天心在
頒獎辭
她背起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裡裝的全是她,而她的心裡還裝著整個村莊。一條路,兩個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華皎潔,愛正漫漫地升起。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李小林這樣評價周月華、艾起:
無論是純粹的愛情,還是無私的奉獻,他們都讓我們淚盈於睫。
推選委員陸小華說:
看了周月華的行醫路,誰還好意思再說行路難。古人說,醫者仁心。她這醫生小而仁心大。丈夫背上的女村醫,一對普通中國夫婦, 合拼成了大寫的人。
事跡:
周月華出生後8個月被診斷為先天性小兒麻痹症,左腿殘疾。20多年來,她硬是靠著拐杖和丈夫的後背,「爬」遍了方圓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嶺,為近5000村民帶去醫療服務
十、羅 陽---長使英雄淚滿襟
頒獎辭
如果你沒有離開,依然會,帶吳鉤,巡萬里關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燈看劍,夢一回再吹角連營。你聽到了么?那戰機的呼嘯,沒有悲傷,是為你而奏響!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黃宏這樣評價羅 陽:
羅陽用生命詮釋了國防科技工作者的報國情懷,你倒下了,夢在起飛。
推選委員陳小川說:
戰機起飛和英雄隕落,讓我們的心靈受到同等的震撼。羅陽是中國知識分子報國情懷的高度凝聚,是兩彈一星元勛們的精神後人。中國需要更多的羅陽。
事跡:
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隨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參與艦載機起降訓練的羅陽,在大連執行任務時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經搶救無效,於12時48分在工作崗位上殉職。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不知疲倦,勞心勞力,沒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集體獎:湄公河「105案」專案組
2011年10月,東南亞緬泰邊境的「諾康集團」製造「湄公河105慘案」,殺害13名中國船員,震驚世界。公安部禁毒局局長劉躍進帶領專案組成員,深入案發地,經過6個多月的努力,將策劃實施「105」案特大武裝販毒集團首犯糯康抓獲。湄公河「105」案成功偵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屬,維護了我國法律的尊嚴,彰顯了我國政府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和能力,也樹立了國際警務和司法合作的典範,有力打擊了跨國犯罪活動,有效維護了湄公河流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