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幹嘛去

重陽節幹嘛去

發布時間:2023-12-25 00:13:29

重陽節干什麼

重陽節一般會進行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擺敬老宴、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節日習俗: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Ⅱ 重陽節要干什麼

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鼓勵啊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花,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凶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凶氣、戰勝凶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Ⅲ 重陽節干什麼

重陽節的風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尊老敬老、吃重陽糕等。

1、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佩帶茱萸或者登高望遠時插茱萸的習俗,還可以將茱萸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

2、飲菊花酒

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3、登高望遠

重陽時節,農忙秋收大多已經結束,這時候老百姓比較清閑,山裡的野果、葯材又是成熟季節,所以人們這時候就會去山上採集野果、葯材等等,後來逐漸將活動集中到重陽這一天,演變成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

4、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為了慶祝糧食豐收,喜嘗新糧。因為「高」與「糕」諧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後來才有了重陽節登高吃糕的習俗。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幹嘛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藝術類考試父母不答應怎麼辦 瀏覽:17
去計生站體檢都需要什麼 瀏覽:179
我很不孝順父母 瀏覽:466
廣豐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938
培訓班如何解讀父母心結 瀏覽:93
適合老年人的洗面奶 瀏覽:65
老人身份證遺失怎麼處理 瀏覽:481
安慶社保養老保險查詢個人賬戶 瀏覽:612
敬老院的老人吃什麼 瀏覽:633
廠里做滿60歲辦理退休手續 瀏覽:368
4850非首次交納養老保險如何辦理 瀏覽:476
如何寫80歲生日請柬 瀏覽:408
養老和指望兒媳哪個靠譜 瀏覽:250
廣東省有多少個養老院 瀏覽:74
老年人孤寡醫療費怎麼算 瀏覽:55
哪個動物孝敬媽媽 瀏覽:473
敬老院黨政廉政建設 瀏覽:954
父母害我該怎麼處理 瀏覽:582
養生粉多少一盒 瀏覽:825
老年人猜疑如何治療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