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的故事和傳說
重陽節的故事和傳說有孟嘉落帽、白衣送酒、驪山傳說、求壽之俗、重陽節的神話故事,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一、孟嘉落帽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
突然,一陣風刮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
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二、白衣送酒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
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
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三、驪山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庄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陞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四、求壽之俗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五、重陽節的神話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⑵ 重陽節的神話傳說
重陽節的神話傳說
重陽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傳說,你知道都有哪些嗎?下面我帶你看看吧。
傳說民間有一對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壓逃出家鄉,在一個蘆盪里搭起了草房遮風避雨,並就地種糧糊口,日子過得很艱苦。一天他倆在田裡幹活,忽然走來兩個衣裳破舊的人,一個眉粗眼大,持著個破爛袋,一個是面目清秀,腰裡掛著個寶葫蘆,開口就要討飯吃。這對夫妻二話沒說把准備自己吃的兩只黃面籠糕給了他們,自己餓著肚子。這倆人高興地邊吃邊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藍如寶,穿得化化爛,顏色依然好。」邊走邊撒下許多小草。
冬去春來,這里長滿了許多草,鋤也鋤不掉,夫妻倆覺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這草是去年那兩個人撒下的,聽他們唱著說,可以染色,然後夫妻倆割下草,漚在兩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變藍了,但染不上色,心想這下可上了當。沒過幾天,晚上颳起了大風,剛睡下,門外有人敲門,說要借一宿。這對夫妻便起床開門點上油燈一看,是去年討飯的,看他們可憐就把客人留下來,安排他們睡在大缸上並鋪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牆多餘的一袋石灰粉墊在草下做枕頭。小夫妻安排好,准備去睡覺。
客人說今天我討了點菜,另一個說我葫蘆里還有點酒,咱們一起喝,說著就拿起酒喝上了,說來也怪,葫蘆里有倒不盡的酒,一會兒大家都喝醉了。半夜裡他們酒性發作,把吃的酒菜都吐進缸里,並把當枕頭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兩個人用木棍一攪,挾起破袋和葫蘆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倆發現缸水變黃了覺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試染,拿出後很快布由黃變成藍色。丈夫便追上那兩人,問了個明白,他們說這種草名叫藍草,加上適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從此夫妻倆就開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那兩個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們專教窮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麗的青藍布衣。梅、葛兩仙發明的用灰酒發酵使藍靛還原的方法,在各地廣為傳授,後人便將梅、葛二位師傅尊為染布的祖師爺。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區染坊內都掛上梅、葛二仙紙禡。
在湖南、湖北地區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染坊內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時除放上梅葛二仙紙禡外,還要放上觀音、財神、家堂的板印紙碼及酒菜等,供奉結束後祭品一起燒化,染坊內的師傅及幫手聚集一起開懷暢飲,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來年染出的布品質好、色度牢,故舊時的民間染坊常見牆壁上貼有「缸水調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詞幅。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卻飛出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汝河裡狂風怒吼,隨著幾聲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來,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村子裡直奔瘟魔而來,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家裡很窮,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葯,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綉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裡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綉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⑶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和哪個人物有關
問:重陽節的傳說和哪個人物有關?
答:重陽節的傳說相關人物:桓景、費長房。
重陽節的神話傳說: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重陽節的神話傳說譯文: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譽圓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鬥,最後答基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慶舉塌,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⑷ 重陽節來歷以及相關神話故事…誰知道
1、重陽節來歷: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2、重陽節相關神話故事:在東漢時期,一名年輕人住在渭河附近的一個村莊。他的家庭有父母和妻子,一個家庭和一個和睦的家庭,日子很開心。
事故將會發生。有一年,一個惡魔突然出現在渭河。岸上的許多村莊都受到瘟疫的歡迎,很多人都死了。看到村民們正在死亡和非常焦慮,他們決定為人民尋求獎學金和犧牲。賴靜回到家中,告別了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他一個人走在路上。
賴靜參觀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山脈,在東南山區找到了一個名叫費昌芳的仙女。
賴靜在路上帶了一袋干糧。他一路走來,一路詢問,一個接一個地翻過一座山,一條又一條地砸了一條河,砸了一雙鞋,終於看到了那間長長的房間。
費昌芳和炎帝對他說:「我看到你要殺人,你會接受你的學徒。」他遞給他一把青龍劍,並教他魔鬼的武術。徐晶晶每天都努力學習並練習,最後訓練了劍法。
有一天,費昌芳把現場稱為前線,說:「在今年的前九天,惡魔會出來殺人。你會回到家鄉去殺人。」他送了一捆葉子,一瓶菊花酒和幾句話,讓村民們爬上高級災難,然後去找惡魔殺手。我從手裡拿起一把起重機把它帶回了我的家鄉。
9月9日,賴靜將整個村莊帶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他把蠍子的葉子給了每個人,這樣蠍子就不敢挺身而出:倒入菊花酒,讓大家喝一口。安排完成後,他帶著青龍劍回到村裡,等著殺死惡魔。
中午,有幾聲奇怪的尖叫聲,惡魔爬上河岸,匆匆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沒有人。他環顧四周,發現村民們躲在山裡,在山上大喊大叫。剛剛到達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桉樹葉和菊花酒沖到了臉上,愣了一下突然暈了,噢呀在同一個地方。晶晶手持劍從山上沖下來,與惡魔搏鬥。
魔鬼看到情況不好,轉身就逃之夭夭。李靜猛擊他的劍,將他摔死。
從那時起,渭河兩岸都沒有瘟疫。這一天是農歷的第9天。之後,在一年的這一天,人們將舉行攀爬,移植,飲用菊花酒等活動,以紀念粉碎惡魔和殺害人民。因為9月9日是另一個重陽日,人們稱這一天為「重陽節」。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活動
1、綜述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
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2、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
⑸ 重陽節有什麼傳說起源又是什麼
九月九日,太陽和月亮合二為一,所以叫重陽節,也叫重陽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代都沿襲下來。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是爬山。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登山節」。走到哪裡都沒有統一的規則。一般都是爬山,爬塔。
⑹ 重陽節神話傳說簡短(重陽節的神話傳說)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稱為「重九節」,有許多神話傳說與之相關。以下是其中一些神話傳說的簡介:
1. 後羿射日。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用弓箭射下了十個太陽,救了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後羿射日的故事,也被視為是重陽節沒液的起源。
2. 南山老人。傳說南山山腳下有一位仙人,他會為人們求神問卜,也會教人長生不老之術。因族蔽此,許多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會前往南山拜訪這位仙人,並祈求健康長壽。
3. 菊花仙。傳說在重陽節這一天,菊花仙會下凡為人們賦予福氣和長壽,因此人們在這一天會賞菊、品茗,並掛菊花以祈求長兆察州命百歲。
總之,重陽節有許多神話傳說與之相關,這些神話傳說都強調了長生不老與健康長壽的重要性,也展現了中國古代人們對於長壽、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⑺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我國很多傳統節日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來歷和歷史,那些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背後深藏著的是一段段或唯美浪漫或傳奇神秘的故事,下面分享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1、重陽節的傳說
相傳東漢汝南縣境內有個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會出來作惡。瘟魔奪去了恆景的父母,於是他決心防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他拜師練功,終於學成降妖劍術。
恆景回到家鄉,按照仙長的囑咐,在九月初九這天,發給每位鄉親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並帶著鄉親到山上避險。當瘟魔出現時,突然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進。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陽,插茱萸、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風俗。
而在民俗觀念中,九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農歷九月九日又被定為敬老節。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重陽節的來歷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3、重陽節習俗
我國重陽節的風俗有很多,在有些地方選擇登高,也就是登山或者登高塔。有些地方還選擇吃重陽糕,也就是一些糕點。有的還會跟親朋好友一起賞菊花、飲菊花酒。或者是插茱萸、簪菊花,總之各地的風俗不一樣。
在中國古代很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因為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意義所在,或者是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為了紀念那個日子。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攪拌,加紅板糖,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星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二、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4、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5、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三、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傳說之一、與道教有關
這是一個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沒,散布各種瘟疫,害得百姓死傷無數。當地一青年恆景看不下去,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強的神仙為師,學得武藝准備返鄉殺瘟神時,他師傅送他一包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
恆景回鄉之後登上高山與瘟神搏鬥,經過幾百個回合終於消滅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後人們就為紀念這件事就有了重陽節,其中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乃是恆景返鄉時殺瘟神的時間。經過時間的推移,重陽節當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葉和飲菊花酒的習俗。
傳說之二、與賞菊和飲菊花酒有關
很久以前有一農夫叫做阿牛,在他七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而母親也因此傷心欲絕患了眼疾,阿牛用過無數辦法都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夢夢到一姑娘跟他說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盪,於盪中尋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親的眼疾。
阿牛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死馬當活馬醫,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盪尋菊花,沒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湯葯給母親服下,不久後就重見光明,至此後阿牛開始種植白菊,民間也把九月初九這一天稱為菊花節,也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吃什麼食物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風俗不同,但很多地區都會選擇吃重陽糕。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後來會選擇使用一些菊花糕寓意長壽。還有的人會在重陽節時飲菊花酒。
重陽節不管是來歷也好還是寓意也罷,都是在寓意長壽美好久久。而且菊花在早些年間就成為眾多詩人詩中的一景。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看來菊花在中國的古代就很盛行,有一句陶淵明的一首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的甚是悠然自得,也代表著人民的美好祝願。
●重陽節為什麼是老人節
重陽節之所以是老人節,是因為在19 89年,重陽節被正式定為了老人節。其實重陽節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了,當時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人們會和親朋好友一起登高躲避災禍,希望老人們可以健康長壽。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一直以來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再加上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就被稱之為重九,也叫做重陽。
在古代的時候,重陽節到來的時候正是秋天風景最美麗的時刻,於是當時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普通百姓,都是會和親朋好友一起出門登高望遠,賞閱菊花,有消災減禍的寓意。
九月九日還被稱為老人節,因為九九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將這天稱之為老人節,就是希望老人們可以長命百歲,將最好的祝福送給老人家。
⑻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
重陽節的名稱得來是因為,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則是雙九,也就是重陽日。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篇【1】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重陽節的傳說故事(5篇)。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篇【2】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篇【3】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猜你喜歡:
1.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2.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3. 關於重陽節的神話故事精選
4.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5.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