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活一輩子誰都不容易是什麼歌
人活一輩子誰都不容易是《孝敬父母》歌手:馮海龍,根據查詢相關信息,《孝敬父母》歌手:馮海龍,專輯:孝敬父母,發行與2016年4月20日。歌詞:人活一輩子誰都不容易,再苦再難別忘記父母養育恩,什麼樣的辛酸能勝過別離,當你糾結歸期父母已老去,生活不如意難免會哭泣,只有愛你的父母為你擦淚滴,什麼樣的遺憾能痛徹心底,當你要珍惜父母已經離去,孝敬父母誰也等不起,不要等失去了才後悔不已,沒有誰像父母不離不棄,因為你們有最貴的血緣關系,生活不如意難免會哭泣,只有愛你的父母為你擦淚滴。
⑵ 在孝順老人的家庭中,會對子女有怎樣的影響
讓孩子學會孝順,學會有情有義。
孝順老人的家庭,有父母做榜樣,子女也會變得孝順。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唯獨親情還在。如若父母不孝順老人,孩子長大了也不會孝順。所以孝順不是嘴巴說說就行,是需要做出實際行動的。孝順只有父母做到了,將來孩子也會孝順回父母。
一、孩子會做什麼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做榜樣告訴孩子,孝順老人是美德。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就是他們年老了我們孝順回報的。爺爺奶奶培養我們長大不易,我們有責任讓他們過一個幸福的晚年。不斷給孩子灌輸孝順的思想,平常時讓孩子主動承擔起照顧小朋友或者老奶奶,老爺爺的工作。孩子的言行舉行都是說明父母是怎麼教育的,只有孝順的父母,才有孝順的孩子。
⑶ 一個人在小的時候很孝順,長大以後還會孝順嗎
很多人小時候的孝順長大了之後仍然會超級孝順的,這樣就要看一看他的父母他身邊的人是怎麼樣去教育他的。
⑷ 你覺得孝順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嗎
我認為是受過教育的原因,我媽沒文化,經常會罵我外公老棺材,但她會買東西專孝順外公,經常屬回家看外公。我聽過爸爸說媽媽,要做好子女,不然小孩會學樣,是我要父母孝順長輩,不然我們學樣,大概這樣,父母對長輩很好。
⑸ 為什麼有的老人年紀越大,子女越是搶著「孝順」
老人年紀大了,身體情況不好了,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子女來孝順了。但是,很多人是別有心機的來照顧老人,無非就是惦記老人手裡的那些存款和房子,這就是因為那點小心思,所以有人搶著老人去家裡。但是,老人的錢一旦分完了,你們看看,不少老人的晚景大不如從前了,因為鷹都撒出去了,兔子也就沒了。
今年年前終於在村裡主任的調節下,才吐出了3萬元給了二兒子,讓二兒子和兒媳婦伺候老人。唉,這個親戚真是糊塗到家了,這錢和房子怎麼能分呢?整整40多萬就給了大女兒一個人,真是糊塗不糊塗啊。所以,老人千萬別糊塗,誰也不跟,到老了再說吧。
⑹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小時候就有這3個信號
都說百善孝為先,孝順這個品行也是從古至今最為看重的一種。
對於父母來說,兒女是否孝順,影響了自己是否能安享晚年,畢竟誰也不想勞碌一輩子,到老還要為子女操各種心。
都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到這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老家有個親戚孫阿婆,63歲的年紀,生育了3個兒子。
她說雖然沒有兒女雙全,也有些遺憾,但是3個兒子都待她十分孝順,3兄弟之間感情也很好。
甚至老三的婚事,都是由老大和老二一手操辦的。
出於好奇,就問起孫阿婆,是怎麼將孩子培養得這么孝順的?
她說:以前家裡窮,但凡有盆肉菜家裡幾個人分,一個人也分不到幾口,幾個孩子也體諒到父母的不容易,日子過得辛苦卻沒有埋怨啥。
甚至,幾個孩子還會特意就吃些肉里的配菜辣椒下飯,把肉留給大人吃。
其實,孩子長大後是否孝順,小時候就已經有了信號。自己的3個孩子,包括現在也在帶孫輩了,多少總結出了一套規律。
第一點:體諒父母的難處,不會因為自己不順心而頂撞父母
有些孩子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感到不開心,也會體諒父母的難處,不會頂撞和為難父母。
孫阿婆說:以前家裡一個舊玩具槍,還是別人送的,3個孩子輪流玩,孩子們也沒有說吵著要一人一把。
所以,不管是體諒父母的難處,還是以後踏上 社會 的高情商性格,這種控制力都源於孩子的共情能力。
而共情能力最好要從小培養,最好的培養時間段是在3-9歲。
因為這個時間段的孩子,他能明顯感受到他人的情緒,並且有主動安慰他人的表現。
而2歲左右的孩子,能感受到他人的悲傷和歡樂,但是無法把感受轉化為行動。
第二點:願意和父母分享
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日常的生活和學習,有喜悅的事會第一時間想到父母。
孫阿婆說:自己孩子小時候去縣城讀寄宿制高中,每周都會記得打電話給她報平安,說說學校和學習上的事情。
後來孩子去大城市打工,仍然保留著這個習慣,基本隔三差五就會打電話回家。
這種孩子長大後無論離開家多遠,他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家人,這樣的孩子,以後一定會孝順。
因為家在他心中一直是充滿溫暖和愛的,他願意將自己的生活分享給父母,讓父母能安心、放心他在遠方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樂意主動做家務
會主動做家務的孩子,他們的家庭幸福指數更高,更會懂得感恩父母。
可能有些人會說,不求孩子做家務,只求他能乖乖學習。
但是你知道嗎?孩子做家務,不僅不會不利於學習,還會有很多好的影響。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
「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 健康 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
愛做家務的孩子在學業上,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孫阿婆說:以前家裡農忙,娃上小學,就各各都會參加家務勞動。年紀小的會幫著洗衣服,晾衣服,年紀大些的會去地里放牛。
有一次快下暴雨了,看到老二還牽著牛要去山上吃草,她鼻子一酸,孩子們都太懂事了。
她趕緊把老二喊回家,可不能淋雨給凍壞了。
筆者寄語:
現在養育子女,不求養兒防老,能有多孝順,只是希望兒女們更好地生活。
如果子女們長大後能孝順體貼,那更是錦上添花的一件事。
那要如何能養成孝順的孩子呢? 看來家庭環境是第一要素,有時候富足的物質生活倒不是最重要的。
關鍵是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能否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常懷感恩的心。
⑺ 父親不孝順母親孝順那兒子會孝順嗎
父親不孝順母親,那將來他的兒子也不會孝順的,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父親是怎樣對待他母親的兒子將來也會怎樣對待他。
⑻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百德孝為先,講的就是作為一個人,首先要孝敬老人,孝順老人。
孝順的孩子,不是單靠說教能夠教育出來。而是要靠你給孩子做出的榜樣,從小帶領孩子參加孝順老人的實踐活動。在孩子的內心處打上深深的烙印,成為孩子的行為道德規范。
要培養孝順的孩子,還要讓孩子感受生活的艱難。該孩子自己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吃的苦讓孩子去品嘗一下苦難的滋味。從小要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做一些生活自理的事項。只有孩子自己體會到了為人處事的艱難,才能更深刻的感悟到做父母的不易。
其三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讓孩子了解嬰幼時期父母為自己的奉獻。學生時代為自己做出的犧牲。成人以後,為自己成家立業付出的心血。甚至自己有了孩子以後,父母對子孫的關愛和付出的辛勞。
其四要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要為父母做出孝順的行動。生活上要贍養老人,關照老人。精神上要讓老人得到慰藉。在一些生活具體事項中,只要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要順從老人。孝更多的是贍養,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關心,尊重和感恩。
培養孝順的孩子,要從娃娃抓起。在6歲以前的教育是最容易見效的。有很多事例說明,如果錯失了這個階段的教育黃金期。孩子不僅不孝順父母,甚至於加害父母,這都是在孝道教育上失敗的案例。
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順的孩子誰不愛,但是教育培養出孝順的孩子不易。
首先,要從小進行教育。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從栽植下去之日起,就得按時澆水,修理枝叉,不至於長歪。現代家庭都是獨苗,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怕磕怕碰,對長輩沒有尊敬的意思,就像小祖宗。這和平時的教育分不開的,父母只重視灌輸知識,而忽略了道德教育。所以對孩子要從小進行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教育,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恆。
其次,父母要以身示範,起到表率作用。若父母對自己的老人不孝順,孩子一定會跟著學。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對老人的態度,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裡。作為家長一定要對自己老人盡到孝心,父母養我們從小到大不容易,孝敬老人是應該的。
最後,學校開展孝敬長輩活動。孝順也要從尊敬長輩做起,學校的平台要比家庭平台豐富的多,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比如關於孝順的主題班隊會,徵文比賽,文藝節目等等。
我認為孝順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應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生活中、從閱歷中、從課本、從家長的為人處事中,潛移默化的形成。孩子會慢慢領悟家長的不容易,也會從父母的對待爺爺奶奶,對待外公外婆的方式中,感悟孝順。
換言之,如果我們大人從小對自己的父母孝順,那麼孩子也模仿大人的行為,當我們老人,孩子也會像我們孝敬爸媽一樣,孝順我們。
家長並不是天天把孝順掛在嘴巴,孩子就孝順了。而要是要以身作則,聽父母話,多陪伴老人,給自己的爸媽洗腳,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職責。這樣,孩子才會以你為榜樣,孝敬你!
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家長們教育孩子長大了一定要孝順家裡的長輩,一個孩子因為孝順這項美德,也會被長輩們誇獎。
孝順並不是孩子天生就能明白,就能去做的行為。教育孩子要孝順沒錯,但是一定要選對方法,不要光靠講道理。那麼怎麼讓孩子學會孝順才是正確的呢?
1. 家長通過言傳身教教育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成長環境是父母造就的,年紀還小的孩子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爸爸媽媽,孩子也會學習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以自身為榜樣,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去孝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2. 家長通過講故事、觀看影片教育
很多的孝敬父母的故事都是我們從書上看來的,比如「卧冰求鯉」、「綵衣娛親」還有「黃香溫席」等等。一些教育片段也可以用來教育孩子孝順,比如曾經很火的「媽媽洗腳」。
家長小時候能從這些故事中學習,並且變的孝順,那麼給孩子講這些故事,孩子也會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關愛老人。
3. 家長通過適當的獎勵教育
當孩子做出了一些孝順的舉動,家長應該馬上誇獎並給予獎勵。獎勵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擁抱親吻等,目的是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舉動是正確的。
孩子得到獎勵,下次還會去這樣做,慢慢養成習慣,孝順就變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4. 家長通過適當的懲罰教育
當孩子作出對長輩不禮貌的舉動,家長應該馬上制止並給孩子小小的懲罰。比如孩子比較活潑,就讓他安靜的罰站一會。
等孩子冷靜下來就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應該對長輩不禮貌,這樣孩子才會明白道理,對待長輩應該尊重並且有禮。
5. 家長通過公開收支教育
把孩子當成家裡的一員,平等的對待他。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賺錢養家的辛苦,並且讓孩子了解養一個孩子要付出的精力和金錢。
但是這里有需要注意的一點,教育孩子賺錢辛苦但是要以平和輕松的口吻敘述,不要帶有抱怨。
許多家長帶有抱怨的對孩子說自己的辛苦不易,孩子就為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時間長了就會變的不自信、做事畏手畏腳起來,所以這里要注意態度。
家長教育孩子孝順沒有錯,首先是自己先做到孝順長輩。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長久且復雜的事情,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做到有耐心、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怎麼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但有些遺憾的是,我的回答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因為我壓根就沒想著讓我的孩子對我「孝順」。
為什麼這么說呢?原因如下:
一、 父母與子女是平等的
作為父母的,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有義務將子女養大成人。 孩子出生的一剎那,最快樂的一定是父母,這快樂是誰給的?是孩子給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所有為人父母的人都曉得,養孩子不易,傾注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已知道,對子女的付出是一種多麼快樂的事情。是孩子,給了父母釋放愛心的機會。 善良的人都有一種感覺:付出愛心的快樂遠遠大於得到的快樂。
二、「你不孝順父母,你的孩子將來也不孝順你」。——這種教育是錯誤的!
這是赤裸裸地將感情商業化,且有威脅的意味。
我孝順父母,不僅是我的義務,更重要的是父母對我有恩。而且自私地講,孝順我的父母,我可以從中獲得快樂。我為什麼不孝順呢?
話說回來,如果我孝順父母是為了換取我的子女對我的孝順,那這裡面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有誰敢確定地講,你孝順你的父母,那麼你的子女一定會孝順你?
如果這個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在一個宗族中,只要有一個孝順的,那麼一定可以推出,上下幾十代都是孝順的。可能么?
三、 我只教育我的子女,讓子女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
《弟子規》有講道:「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前
半句「親愛我,孝何難」很容易理解,但後半句「親憎我,孝方賢」就顯得很扯淡了:父母可以很憎惡孩子,孩子仍以孝示賢。
這是有悖於人性。因為現實中我見過多個這樣的例子。我就想問一下句,父母憎惡孩子的行為算什麼行為?還要求孩子「孝方賢」?有平等的意識嗎? 沒有平等就不有文明, 你養孩子難到是在是蓄奴?
三、「養兒防老」有錯嗎?沒錯!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歷程,誰也繞不過去的。
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大,無欲無求,就為了老有所依,不該將孩子孝順嗎?應該的。但凡對孩子好的父母,孩子一般都對父母好,這是大概率事件。經常對子女說「我是為了你好」的父母,你確定不是為了自已?
我們也許見過,對孩子嬌生慣養,就差沒將生命給孩子了,但最終孩子非常不孝,是何因?也許,你對子女所有的愛歸根結蒂還是為了你自已。 表象可以用眼睛看,但內心的想法只能用心去感受。
四、「孝順」的邊界很模糊。
什麼是對父母的孝?
讓父母吃飽穿暖?讓父母快快樂樂?讓父母 旅遊 休閑? 但沒有心與心交流的「孝」是沒有靈魂的,但心與心怎麼交流?至少要兩個同樣用心的人,缺一便是殘缺的。
所以,「孝順」難嗎?易嗎?自在人心。
五、 或許,「愛」的教育比「孝」的教育更有意義。
最後,祝願天下所有老人快樂度晚年,希望天下所有子女有一顆愛父母的心。所有的人都成為一個有愛的人,讓世界更美。
你好,我是燕子伊人,孩子孝不孝順,這跟他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做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孝順。就不要期待孩子以後會有多孝順!正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光知道說要孝順,但行動上卻沒有體現出孝順,言行不一,在孩子心裡難免會有一種想法,你們自己對老人都不順,憑什麼就要我孝順?
經常參加這樣的一些活動,能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洗禮,這樣的環境更能讓孩子體會孝的意義,明白孝的重要,更懂得感恩。
言傳身教最重要!
前兩去去朋友家裡玩,發現他剛上一年級的兒子,突然懂事了許多——這個7歲的男孩,看到爸爸下班回來,很累的樣子,立即從冰箱里拿出一瓶冷飲,遞給爸爸,還說:「爸外面很熱吧,你趕快喝瓶飲料吧!」
「咦,你家這孩子什麼時候變得這么懂事啊?」我說。
「哈哈,你不知道吧。我兒子就是變懂事了,因為這段時間我們經常帶他去看望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於是他也跟我們學會體貼人了。」
「哦,明白了。你這叫以身作則培養孝順孩子啊!」我說。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養兒不知道父母恩。」作為年輕的父母,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才大後能孝順我們,體貼我們,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體諒自己父母的對自己的辛苦付出,然後尊重他們、孝順他們,才能換來孩子對自己的孝順與尊重。雖然父母不要求我們回報,但孝順雙親卻是我們做人的良知。可是現在 社會 ,涌現出的「啃老族」,卻越來越多,讓很多老人慾哭無淚,一輩子辛辛苦苦,到老了孩子還知道感恩。其實,發生這種「啃老「情況,多與小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關。
有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表現怎樣全在家長的教育。想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平時多做出一些感恩的行為給孩子看。比如,經常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如果老人不在身邊要經常打電話,有時間就常去探望,逢年過節多給老人送禮物等。父母對上一輩的孝順行為,就是孩子心中的一盞明燈,會引導著孩子也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只要做好這5點,不怕孩子不孝順:
1、從小讓孩子分擔家務
家是我們和父母共同的,愛護它、美化它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所以,做家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這種責任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雖然平時父母總是不讓我們做那些又臟又累的家務活,因為他們對我們總是非常的疼惜和愛護,但是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就應該孝順父母,盡量替他們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這樣才是父母的好孩子。
2、加強孩子道德行為
當孩子意識的良好的道德行為會得到成人的稱贊時,他往往會積極的履行這種行為,做做出更多有道德的事跡。所以,當孩子做好事時,爸爸要及時的稱贊,以提升孩子的道德水準,比如,你能把好吃的給爸爸吃,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如此,孩子往往會更樂意表現這種行為。
3、培養感恩之心
一個人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心中有愛,才能照顧他人,關心 社會 ,關愛國家。所以,那些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才能心中有愛,才能知恩圖報,才能孝順父母,尊重他人。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與人為善、才能樂於助人,才能形成 健康 的人格,才能活得更 健康 更快樂。
4、不要溺愛
溺愛的孩子往往沒有感恩之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人生將會孤獨而寂寞的。因為他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老人,不知道關心朋友,更不知道感恩於 社會 ,報效於祖國。試想一個連親愛的父母也不知道關愛的人,他還會關心什麼呢?
5、大人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爸爸媽媽既要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平時,自己要孝順父母和長輩,關愛家裡每個人的需求。而不要把孝敬老人,變成了孝敬孩子。要知道,感恩的心是一種美好的心理能力,它不僅讓孩子懂得回報,也讓孩子在感激他人的時候獲得了自我幸福感的提升。
一句話,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就是最好的教育!再多的說教都沒用,如果家長嘴上說孩子要孝順,自己卻對父母卻是天壤之別,那恐怕是沒任何用處,還會讓孩子混亂:爸爸媽媽說的跟做的怎麼不一樣?
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說教育的話,不如說以身作則,自己去給孩子做榜樣,
因為就我來說,小時候我媽媽做的一些事,我現在都還記得,對姥姥姥爺怎麼樣?對爺爺奶奶怎麼樣?
長大了以後,孩子會有他自己的一個判斷,
說教育孩子不如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