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一杯酒下一句

孝敬一杯酒下一句

發布時間:2023-09-10 09:42:07

A. 《在家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老師,在社會奉獻他人》作文

爸爸媽媽是把生命給我們的人,他們用世上最無私的愛養育我們,使我們長大成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孝順和尊敬我們的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賜予我們生命。我們從呱呱落地到成長為今天的學生,爸爸媽媽犧牲了多少的時間和心血,花費了多少的精力和財力。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恩情深厚而無私,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起碼的道德。
孝敬父母是從點點滴滴做起的,並不是轟轟烈烈才是孝敬父母的。作家畢淑敏曾言「孝心無價」。 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好字。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價的。
――畢淑敏《孝心無價》
既然父母對兒女如此恩重如山,做兒女的又有什麼理由不孝敬父母呢?不僅沒有任何理由,而且做兒女的對父母的孝敬無論好到什麼程度都不為過。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子女者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在中國歷史上,從古到今,沒有哪個朝代不重視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視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當代不少倫理學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處理人際關系的第一台階,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關心他人、自覺上進、熱愛祖國等品德形成的基礎。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凡是精忠報國、事業有成的人,都和聽從父母善言、尊敬奉養父母、不忘父母養育之恩是分不開的。凡是不敬師長、不講信用、不思進取、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無惡不作、干盡天理不容、危害社會和人民利益的人,都是敗家子、逆子;尤其是對父母忘恩負義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選用良才時,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子。他們認為: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麼會對我君王盡忠呢?此說十分有理。因為孝敬父母的人忠心耿耿,實在可靠。可見,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所以,中國古代是以孝道作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盡孝的好榜樣。
一個人無論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如果飲水思源,他都不應該忘記老師在自己成長道路上所花費的心血。老師,是心靈的拓荒者;老師,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師,是培育我們成材的辛勤的園丁;老師,為我們付出無私的勞動。蒙昧的童心,有了老師的辛勤耕耘,便萌發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機,萌生出翱翔於未來世界的理想的翅膀,我們沒有理由不尊敬老師。
老師不僅是我們學識上的啟蒙者,還是我們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生活上的益友。老師為我們嘔心瀝血,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們愛學生勝過愛自己的親人。學生就是老師的一切。
老師為了上好40分鍾的一堂課,要查閱資料,要翻參考書,花去的何止兩、三個40分鍾?老師的工作沒有八小時的界限,他們為了學生,即使滿臉皺紋,滿頭白發,也在所不辭。老師為我們操碎了心,我們還能不尊敬他們嗎?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是護花的園丁;老師,是那擺渡的船工。他們用自己的「楫漿」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求知者,使他們朝著確定的方向前進,而自己,卻把青春年華留在此地彼岸之間。老師們唯一的願望,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讓學生超過自己,使我們的民族前進。
古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尊師,是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傳統。一個人若是連他的前途指引者----老師也不尊敬的話,那麼還能想像他會孝順父母,熱愛祖國,為祖國建設出力嗎?
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古今中外有哪一位偉人不是將自己的老師敬若上賓的呢?曾經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在她成名之後,還念念不忘她的小學老師,並在公開場合向她致敬,奉獻給她一束鮮花。偉大的革命家導師毛澤東同志對他的老師徐特立先生也十分尊敬,他在祝賀徐老60歲生日的信中說:「徐老同志,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偉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呢?
老師的工作不僅是辛苦的,而且是崇高的。有了老師的辛勤勞動,中國才能成為世界強國;有了老師的辛勤勞動,中國才能保持文明古國的稱號……老師們具有創造性的勞動,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尊敬。
願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很好地來孝敬父母、尊師敬師,並以此為基點,來面對家庭、社會,面對他人,面對工作等,那麼,我們所得到的將會是天下太平,福滿人間。

母親節,不買禮物

――致所有的中小學學生

臨近母親節,學生們都會躊躇該送母親什麼禮物,絞盡腦汁地想到底該買什麼禮物母親收到後會高興,又想該怎麼把禮物送出去才能給母親一個驚喜。
其實,不管你買什麼禮物送給母親,母親都是高興的,她們都會想啊:我這平日毛毛躁躁的孩子居然也會留意到母親節,並且還會這么精心地准備一份這么令人驚喜的禮物!想到這里,母親的心裡都會充滿欣慰。但欣慰歸欣慰,母親在母親節這一天最希望得到的,是孩子買來送她的禮物?
不。為什麼呢?
第一,買禮物勞神。有的為了准備這份禮物,特地逛完城裡所有的商店,回到家,像得了相思病般想啊想,買什麼送母親最好呢?這樣不但影響你的學習狀態,又讓母親為心事重重的你擔擾,這反而起了反效果。
第二,買禮物傷財。要買禮物,花錢是必不可少的。自己這么小的年紀,有能力賺錢買禮物嗎?有的說可以用平日攢積的錢來買啊,可是,這平日里攢的錢,不又都是從母親那兒拿來的么?父母賺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不該隨意花。這里說「隨意」,是因為大家所買的大都是吃的用的,在家裡,母親需要什麼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也明白在什麼時候買最合適,萬一你買的母親現在並不需要或已經不想要了,那豈不是浪費?如果說禮物買的是飾物之類的,那比實用的東西更沒價值,買了的話更是浪費。像這種勞神傷財的事,母親一定不希望發生。倘若你真的想給母親祝福,一個親吻,一個擁抱,一句問候,一次談心或幫幫做家務或許比買禮物送母親來得實在。
綜上所述,母親節還是不買禮物的好。但這並不代表不要送禮物,可是送什麼呢?那一個親吻或是一個擁抱或者一句問候,一次談心,幫忙家務,就是在母親節送給母親最好的禮物了。既能表達你對母親的敬意和感激,又同樣能給母親帶來驚喜和寬慰。
呵呵,話說完了。今年的母親節,或許還在苦惱買什麼母親的你是否要改變一下你原來的想法呢?

《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啟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倘若沒有父母的撫養,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嗎?世間最可報答的人是誰?依我看就是父母親。自己本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過河拆橋。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乳恩。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愛別人呢?
小時侯,常聽祖父講過這么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說:有一個耄耋老人,他眼花耳聾,膝蓋不停地哆嗦著,他兒子和兒媳婦把他趕下飯桌,讓他用木板吃飯,老人的孫子看見了,也想用木板給他父母做碗,讓父母老了以後用。父母知道後,明白自己錯了,把老人接上了飯桌和他們一起吃飯。第二個故事說:一個男人很討厭他的父親,讓他的父親帶著一條毛毯出去「闖闖」。這時他不會說話的兒子居然說:「父親,你不必給爺爺一條毛毯,給他半條就行了。剩下的半條請你好好收藏起來,等我長大後可以把它給你們,讓你們到外面『闖闖』」。孩子的父母幡然悔悟,急忙留住了老父親。這兩則故事說明,你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孩子就怎麼對待你。可見,孝敬父母不但是自己的良心使然,也是為兒女做典範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別人的老人,對待公公、婆婆,也應和自己的父母親一樣,公公、婆婆老了,不能自理了,理應我們贍養。人都有老的一天,將心比心,當自己老了,無人關照,自己是什麼滋味?有一種人,生前不孝敬老人,一旦老人一口氣咽了,就大辦喪事,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來。這也是不應該的,生前對老人孝順一點,讓老人活得健康愉快,死後,喪事簡單一點,也沒人說你不孝順。即如古人所說:「生前能孝方為孝,死後盡孝枉徒然;孝順傳家孝是寶,孝性溫和孝味甘;羊羔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類實可憐.
其實,尊敬自己的父母親並不難,老人們大都要求都很低,沒有生活來源的老人,你可每月寄些生活費;在鄉下住的老人,你可以接到城裡享幾天清福;分隔兩地者,你可以常回家看看,每周打一次電話問候;回家去,親手為老人做一頓飯,洗一次鍋,燉一杯茶,敬一杯酒,同時,教育自己的子女經常問候老人;經常為老人買些衣服食品,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家裡遇到什麼事情,也讓父母親參與民主討論;吃飯時,讓老人先吃;老人有病,要及時治療,要捨得為老人花錢;作為妻子,要多關心老人的飲食起居,作為丈夫,也要關心岳父、岳母的生活和健康。

B. 笑敬一杯酒的下一句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出自唐代李白的《結客少年場行》

閱讀全文

與孝敬一杯酒下一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短暫說話不清楚 瀏覽:806
長壽多喝水吃什麼 瀏覽:306
重陽節快樂國畫圖 瀏覽:179
以孝順為主題的話劇 瀏覽:945
農行養老金怎麼計算 瀏覽:63
老婆得宮外孕男人需要體檢什麼 瀏覽:953
母親節送什麼顏色的長壽花 瀏覽:375
體檢復檢報告什麼意思 瀏覽:614
老人和孩子溝通怎麼辦 瀏覽:790
老人過生日要帶什麼禮物好 瀏覽:348
父母親起訴兒子不養老又不出錢怎麼判 瀏覽:969
60歲老人開什麼店較好 瀏覽:351
老年痴呆說家不是家 瀏覽:356
玉龍雪山60歲以上票價 瀏覽:693
50歲適合哪個牌子護膚 瀏覽:445
在婚禮現場女方父母怎麼講話 瀏覽:912
50歲人群三高發病率 瀏覽:972
干什麼工作能養老婆 瀏覽:349
重陽節中央一節目 瀏覽:765
遷安教師證體檢去哪個醫院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