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秋節和重陽節來歷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內國容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㈡ 中秋中中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端午節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清明節是四月四號,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
個人最喜歡端午節。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㈢ 中秋節與重陽節的區別
重陽節,時間: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節名由來:漢中葉以後的內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容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
習俗:此日進行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登高。
來源:《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㈣ 春節、清明節、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七夕的順序
按時間順序排列為: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日、七夕七月初七、中秋節八月十五、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㈤ 重陽節,七夕節,中秋節,元宵節,除夕,端午節,排序
1、按時間排序: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清明節(陽歷4月4日-5日期間)、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除夕(農歷臘月三十)
2、按過節排序:
除夕(農歷臘月三十)、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清明節(陽歷4月4日-5日期間)、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㈥ 元宵,重陽,清明,端午,中秋怎麼排序
按時間排序: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四月五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除夕(年尾最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