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父母孝順調查問卷

父母孝順調查問卷

發布時間:2023-09-07 22:50:38

『壹』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1

前言:

為了了解中學生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我准備了一次調查活動,此項調查旨在了解當前中學生的孝順父母的程序及水平。

調查方法及對象:

此次調查活動,採取普遍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為高中生的部分學生及部分的農村人口,此次活動得到了積極的支持。

調查主要內容:

1、對高中生來說,回家會利用零用錢往家裡買些水果之類的情況。

2、對打工子女來說,一年會往家裡打電話次數的情況。

3、對於打工子女來說,一年會往家裡寄錢的情況

4、農村的媳婦對婆婆及公公的孝順情況

調查結果分析:

1、高中生回家會給家裡帶水果之類的:

大部分高中學都對父母十分地盡孝,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叛逆心理很強,認為父母管得緊,因此十分地厭煩。大部發高中生表示因為有父母,才有自己的今天,因此感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多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在學校里守本分,讓父母少擔心,而少數的則感覺過激,認為父母的管教是錯的,只有父母改變了態度,才可能再談感恩。

2、了解農村子女孝順的程度狀況的途徑

報紙15% 廣播5% 網上查閱10%

朋友介紹10% 電視10%

課堂教育15% 社會宣傳10%

課外閱讀5% 走訪20%

3、對現行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狀況的看法

對於課堂上的教育,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還不夠,不完備,只有通過語文老師才獲知一點,但學校並沒有特地的開設這堂課進行教育,希望從此來使自己更加懂得感恩,來孝順父母,比如開展什麼活動,感恩的活動……

4、打工女子的孝順心理

大多數農村子女因沒有錢而踏上了輟學——打工的道路。然後他們在外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他們難道不想家嗎?不,我訪問過一位打工的人,08年9月30日,下午16:40。我忍不住問了她,我說:「杏子姐,你在外五年,難道不想家嗎?」她說:「想,怎麼不想啊?可是沒辦法啊!上不成學,就只能出去了,打工很累,很多次累得不行時,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時候,就忍不住地哭了,那滋味特別不好受,但是後來有朋友了,就一起出去玩,人多也就不那麼難受了,後來也就習慣了,沒什麼了?」「可是,一旦與親人通話時,親人噓寒問暖的,就又難受了。」還有一則也是,10月2日,我碰到了打工3年回來的辛榮,我訪問她,情況也一樣,她們有的定期往家裡打電話,有的定期寄錢回家,因此,兩邊都特別的思念。

5、學生所關心的問題

(1)、感恩教育

(2)、中國的孝順狀況

調查結果說明:

學生具有較好的感恩意識,也反映了當前學生的現狀,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離開家時總會說一句:「爸爸、媽媽,我永遠愛你們,我上學去了,再見!」這是很平常的,見到家長也總會喊一聲,這是極為普遍的,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對我們起影響,我們完全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建議:課堂教育應全面實施,課外閱讀也不能少,注重實踐,做出一些實際的東西,養成好習慣,要學會感恩。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2

一、何為孝道

古語有雲: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裡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這個日新月異,進步神速的社會,人們容易蔑視老人的閱歷和經驗,輕視老人的社會地位。

「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爹媽個好臉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作為子女的我們,有沒有對父母盡過孝道呢,是一句親切地問候?還是一次關懷的行動?孝順父母,不僅要外安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內安其心。如果我們真的孝順父母,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明天。

二、城鎮和農村是如何對待「孝」?

中國城市孝心調查:國內曾有過在孝道實踐方面,該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者行為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

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孝道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最好之行為為尊敬長者,最差的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在正在香港召開的「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上,公布了一份《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報告。

當研究人員把不同城市的背景加以統計學的調整後,顯示出北京樣本對父母的孝道實踐分值最高,上海樣本分值最低,而香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一項分值最高。

分析認為,道德教育對當地的孝道有明顯影響,並以此解釋為何北京、南京孝道實踐水平較高,且傳統多代家庭較為普遍;反之,亦看出上海、廣州及香港道德教育相對薄弱。

進一步變數分析顯示:中年人的孝道實踐較多,因為他(她)們多有年邁的父母健在,社會經歷促使其有更豐富的孝道實踐技巧。

另一個具影響性的變數是收入,中等收入階層較高收入者,更為熱衷孝道實踐。而多數已婚女士是孝道的忠實實踐者。

說起孝敬父母,可能有時候農村出來的孩子比城裡長大的孩子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是他們的童年生活的艱辛讓他們盡早的就體會生活的艱難,也許是因為在純朴簡單的環境中,更能讓他們感悟真情,總之,他們熱愛土地,並且格外的懂得感恩。

城市的孩子大多從小依賴感就很強,他們被溺愛、嬌慣得太多。和農村相比,家庭環境的優越沒有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像溫室的花,被呵護著安逸的長大。大小的場面他們都見識過,繁華中的都市雜燴他們都諳熟,相比之下,感恩對於他們來講,會略顯陌生。

三、如何盡到孝?大學生們的理解,父母的期望。

我們大學生們理解:我們家是嚴父慈母,我對父親非常尊重,但畢竟是兩代人,也難事事讓他們如意。下學期就要畢業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我卻想出去闖一闖。在外面雖能掙多些錢,卻又不一定能滿足父母。這真是一種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見到兒女,享受天倫之樂。不管將來工作怎樣,我都會盡力讓父母稱心如意。

孝敬父母經濟上一定要有所體現。我父母是農民,將來年紀大了不能種地,就沒有生活來源了。現在對父母只能是回家時多陪陪他們,特別是過節時一塊看看電

視,聊聊天,他們就很高興。在家裡我受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從小教育我要爭氣,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給她帶點禮物,她雖然嘴上說不用,可心裡挺高興。將來自己工作了,經濟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擔些。

我認為經濟方面很重要。上學給家裡造成很大負擔,兄弟姐妹中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最多,將來也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特別是對父母經濟上一定要保證。農村一個村考上大學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學給家裡樹立了地位,將來能否出人頭地,關繫到父母和家族的聲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父母眼裡這才是最大的孝順。現在我覺得責任心很重,壓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後自己跟家裡人一樣,干農活、做飯、洗衣服、挖土,樣樣都做。

自從上大學以來,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對家、對父母的感覺逐漸淡了,以前寫信一次寫幾頁紙,現在一頁也寫不滿。因為學校里的事比較多,去年放假就沒回家。曾經看過一幅漫畫,大意是說孤獨是對老人的最大傷害,我看了以後感覺很內疚。

現在講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節假日打電話問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們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濟上不可能給予他們。將來工作不在父母身邊,回家機會少,要多跟父母通通電話,盡量回家看望他們。如果有條件,與父母共住是很好的盡孝心的機會。

我覺得「孝敬」就是盡量與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你記著他們,至於經濟上的東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現在都還在工作,老是問我需要贊助不,所以,再給錢似乎有點假惺惺的,還不如多打幾個電話。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讓他們知道我一個人在外地過得挺好,讓他們互相照顧,別牽掛我。我有時回家給家裡添置一些小東西,記得那次我買了一塊厚塑料桌布,媽高興得要命,說兒子懂事了,會給家裡買東西了,並將它拿到鄰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給家裡買東西,後來,想到媽那麼高興,我就每次都注意家裡缺什麼,然後帶回去。

父母的期望: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學習好,能獨立,有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孩子能自立於社會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父母對子女全身心地投入,當然希望孩子能以關心回報,不過也沒有太多的要求。現在孩子還小,能幫我拿拿東西,累時捶捶背,感覺就很滿足。

有時她在家裡干一點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干不好,心裡也很高興。現在的孩子太順了,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感覺上不如經過生活困難時期的孩子孝順。那時父母與孩子共度難關,感情很深。不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而變化了,不像從前那樣要求孩子承擔太多,減少了對孩子的依賴。將來孩子的工作壓力要比現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們經濟上比較寬裕,不想增加孩子這方面的負擔。只要過生日、生病時,孩子能打電話問候一聲就滿足了。與孩子的關繫上,希望既有威嚴,也能保持一種朋友關系。生活方面,將來年紀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單的家庭生活沒有意思,不如去過集體生活。有人認為進老人院顯得孩子不孝順,自己沒福氣,我不這樣認為,孩子的愛代替不了老人之間溝通的需要,這樣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於身心健康,有什麼不好?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能與子女在思想上不斷溝通,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夠統一。我們生活不成問題,更渴望親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時子女能關照關照,有不能做的事幫幫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與我們聊聊天、說說知心話。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們的意見。以順為孝的傳統總的來說還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則問題兒女可以讓步,盡量讓老人高興。老人有自己的脾氣,作子女的要尊重他們。兒女在成長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父母都原諒了,父母也可能犯錯誤,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麼差錯,兒女也要原諒。

孩子現在好好學習,長大能出人頭地,就算孝敬。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為了孩子。

我們有保險,生活沒有問題,寧願孩子將來遠走高飛,也不願她守在眼前下崗。父母撫養孩子是為了了自己的心願,期望他們將來能自立,能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將來孩子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會對父母好,父母也就什麼都有了。

致 謝: 對有助於本項目所開展工作的其他人員表示感謝,對實踐地點的領導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對給予理論指導的老師和協助開展工作的同學表示感謝。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3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蘊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著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於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後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沖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路(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對象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布范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年齡段16-2021-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對象家庭所在地分布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

三、調查數據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數據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了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範,家裡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由於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了解有著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於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采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並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5、你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說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群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說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於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湧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舍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了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遊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於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於一通電話、一條簡訊,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多麼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說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於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沖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於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著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系父母:

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頻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系他們,可是只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系的居然佔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後,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著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於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後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麼關系。生死事大,活著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後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准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脫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體,其中參與弔唁的人越多,彷彿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麼心態,保持中立的佔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說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14、你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可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這個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根據「去養老院網「統計,很多到養老院的老人們中,30%是可以自理。現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願意到養老院養老,因為那裡不但有專業的護理,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同齡的朋友。如今16%的人覺得如果養老院條件好就贊成把老人送去養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對這樣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工作事業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顧,所以抽不出時間來照顧老人。老人去養老院不僅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養老院里飲食起居都比較穩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後顧之憂。不過這也是在老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養老院之後也不能不管不問了,還是要經常的去探望他

『貳』 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內容是"父母對子女的幫助:(早期、近期、正在給予的幫助)急急急!!謝謝!

僅作參考:
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

學校名: 姓名:

學生號: 入學年份

年級:

學習成績: 你認為你的成績在班級中為: 上 中上 中 中下 下

性別: 男 女

年齡:父母情況:雙親家庭 單親(母親死亡) 單親(父親死亡)

單親(父母離異,跟母親)單親(父母離異,跟父親) 父母死亡

地區差別: 城市 鄉村,鎮

年級:小一 小二 小三 小四 小五 小六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四高一 高二 高三

在回答問卷之前,請您認真閱讀下面的指導語: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發展和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讓您確切回憶小時父母對您說教的第一細節是很困難的。但我們每個人都對

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有深刻印象。回答這一問卷,就是請您努力回想小時候留下的這些印象。問卷有很多題目組,每個

題目答案均有四個等級。請您分別選擇最適合您父親和您母親的等級。每題只准選一個答案。您父親和母親對您的教養方式可能是相

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請您實事求是地分別回答。如果您幼小時候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親或母親一欄。如果是獨生子女,沒有兄

弟姐妹,相關的題可以不答。問卷不記名,請您如實回答。下面舉例說明對每個題目的回答方法。

1父母經常打你嗎?

從不 偶爾 經常 總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父母對你很親熱嗎?

從不 偶爾 經常 總是

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我覺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

2我能通過父母的言談、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歡我。

3與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更寵愛我。

4我能感到父母對我的喜愛。

5即使是很小的過失,父母也懲罰我。

6 父母總試圖潛移默化地影響我,使我成為出類拔萃的人。

7我覺得父母允許我在某些方面有獨到之處。

8父母能讓我得到其他兄弟姐妹得不到的東西。

9父母對我的懲罰是公平的、恰當的。

10我覺得父母對我很嚴厲。

11父母總是左右我該穿什麼衣服或該打扮成什麼樣子。

12父母不允許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為他

們害怕我會出事。

13在我小時候,父母曾當著別人的而打我或訓斥我。

14父母總是過分擔心的我的健康。

15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能感到父母在鼓勵我,使我得到一些安慰。

16父母總是過分擔心的我的健康

17父母對我的懲罰往往超過我應受的程度。

18如果我在家裡不聽吩咐,父母就會惱火。

19如果我做錯了什麼,父母總是以一種傷心樣子使我有一種犯罪感或負疚感。

20我覺得父母難以接近。

21父母曾在別人面前嘮叨一些我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這使我感到很難堪。

22我覺得父母更喜歡我,而還是我的兄弟姐妹。

23在滿足我需要的東西上,父母是很小氣的。

24父母常常很在乎我取得分數。

25如果面臨一項困難的任務,我能感到來自父母的支持。

26我在家裡往往被當作「替罪羊」或「害群之馬」。

27父母總是挑剔我所喜歡的朋友。

28父母總以為他們的不快是由我引起的。

29父母總試圖鼓勵我,使我成為佼佼者。

30父母總向我表示他們是愛我的。

31父母對我很信任且允許我獨自完成某些事。

32我覺得父母很尊重我的觀點。

33我覺得父母很願意跟我在一起。

34我覺得父母對我很小氣、很吝嗇。

35父母總是向我說類似這樣的話「如果你這樣做我會很傷心」。

36父母要求我回到家裡必須得向他們說明我在做的事情。

37我覺得父母在盡量使我的青春更有意義和豐富多彩

(如給我買很多書,安排我去夏令營或參加俱樂部)。

38父母經常向我表述類似這樣的話「這就是我們為你整日操勞而得到的報答嗎?」

39父母常以不能嬌慣我為借口不滿足我的要求。

40如果不按父母所期望的去做,就會使我在良心上感到很不安。

41我覺得父母對我的學習成績,體育活動或類似的事情有較高的要求。

42當我感到傷心的時候可以從父母那兒得到安慰。

43父母曾無緣無故地懲罰我。

44父母允許我做一些我的朋友們做的事情。

45父母經常對我說他們不喜歡我在家的表現。

46每當我吃飯時,父母就勸我或強迫我再多吃一些

47父母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批評我既懶惰,又無用。

48父母常常關注我交往什麼樣的朋友

49如果發生什麼事情,我常常是兄弟姐妹中唯一受責備的一個。

50父母能讓我順其自然地發展。

51父母經常對我粗俗無禮。

52有時甚至為一點心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父母也會嚴厲地懲罰我。

53父母曾無緣無故地打過我。

54父母通常會參與我的業余愛好活動。

55我經常挨父母的打。

56父母常常允許我到我喜歡去的地方,而他們又不會過分擔心。

57父母對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有嚴格的限制而且絕不讓步。

58父母常以一種使我很難堪的方式對待我。

59我覺得父母可能對我出事的擔心是過分的,誇大的。

60我覺得和父母之間存在一種溫暖、體貼和親熱的感覺。

61父母能容忍我與他們有不同的見解。

62父母常常在我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對我大發脾氣。

63當我所做的事取得成功時,我覺得父母很為我自豪。

64與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常常偏愛我。

65有時即使錯誤在我,父母也把責任歸咎於兄弟姐妹。

66父母經常擁抱我。

『叄』 我們的教育親子問卷調查(父母篇)

1.你愛你的孩子嗎?他的生日是什麼時間?

2.你覺得你的孩子優點有哪些?(列舉三條)

3.你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和未來)

4.你和孩子在一起做過怎樣的一件事,你印象最深刻(好的和壞的)

5.你和孩子一般多久溝通一次?(單獨面對面溝通的)

6.你覺得你了解你的孩子嗎?(他最喜歡吃啥,最討厭吃啥,最想要什麼,最好的朋友是誰?)

7.你覺得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環節是什麼?

8.你覺得孩子現在能理解你嗎?為什麼?

9.你覺得孩子現在最大得擔心是什麼?最需要什麼?

10.你是不是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優秀的孩子比較?

11.你願意為你的孩子做出改變嗎?(做哪些改變,列舉三點)

12.如果孩子天生不會讀書,你該怎麼辦?

13.你覺得孩子會對什麼書籍比較感興趣?

14.你覺得現在的家庭氛圍好嗎?為什麼?

15.作為一個爸爸媽媽,如果滿分100分,你們給自己打多少分?

閱讀全文

與父母孝順調查問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過度擔心父母是什麼症狀 瀏覽:161
軍隊退休幹部退休工資包括哪些 瀏覽:194
怎麼給全家辦體檢 瀏覽:915
汽車駕駛證體檢有哪些項目 瀏覽:744
單位養老基數怎麼改 瀏覽:719
農村養老保險脫保該咋辦 瀏覽:129
2o18年四川企業退休工人漲工資 瀏覽:452
2016湖北省養老金漲幅 瀏覽:89
幼兒緣60歲生雙胞胎視頻 瀏覽:661
吉林怎麼查個人養老賬戶 瀏覽:183
富陽社保退休電話 瀏覽:138
測老年痴呆答案 瀏覽:470
60歲後每個月的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315
無錫補發的養老金什麼時候發 瀏覽:883
老年人三高如何養生保健 瀏覽:153
老年人總是頭暈是怎麼回事 瀏覽:521
失智老年人的行為和精神症狀簡稱什麼 瀏覽:929
女孩重陽節出生好不好 瀏覽:402
解決民生養老機構的對策 瀏覽:826
社保領退休養老金死亡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