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清明節放風箏還是重陽節放風箏

清明節放風箏還是重陽節放風箏

發布時間:2023-09-06 17:27:27

A. 重陽為什麼放風箏

重陽為什麼放風箏

重陽為什麼放風箏,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我們在重陽節的時候往往會開展各種風俗活動,有些地方在重陽節當天會放風箏,下面我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為什麼放風箏的相關信息。

重陽為什麼放風箏1

傳說,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廣東《鶴山縣志》載:「於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雲。」

可是與之相對,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箏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兩種解釋針鋒相對,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莞爾。

雖說「九九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與氣候節令有關。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與傳說的渲染,放風箏,不僅僅成了娛樂的項目,也成了重陽節必做的一件事。相傳這源於漢代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農歷九月初九,桓景向費長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葯,迷路山林,後經鴿子引路,才找到費。後人為紀念此事,以紙糊鴿子,登高時隨帶上山發放,有祈福去除晦氣之意。

放風箏要注意的事項都在「風箏線」上。有的地方風箏斷線是好事,意味著把晦氣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區,風箏斷了線,千萬別撿,小心把別人的「衰運」撿回家。

在潮汕農村,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為每逢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轉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並任其飄流,以償心願。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撿到別人的「衰運」。

在福州,撿斷線風箏到底晦不晦氣,沒有一個准確說法,但是福州人重陽登高放風箏,最忌諱的就是「風箏斷線」,連提到這幾個字都是不被允許的。「斷線風箏」不吉利。意味著有不好的事會發生。過去人們嫁女兒,剛過門或還沒進門,女婿就死了或毀婚,就叫「斷線」,可見對風箏線斷了這件事,人們很忌諱。

台灣重陽放風箏的習俗,則與之相反。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斗艷,還以「風吹相咬」(就是玩風箏「打架」)為樂事。好鬥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後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如果不幸風箏被扯下墜地,也往往成了眾人搶奪的目標。俗語說∶「風吹斷落土,搶到溶糊糊。」就是說這種激烈爭奪風箏的場面。戰敗者則以「風吹斷了線,傢伙(財產)去了一半。」來形容自己的損失慘重。

重陽為什麼放風箏2

重陽節的來歷與意義

據現存史料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重陽的民俗活動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為什麼放風箏3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為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游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為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松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為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里,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游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為「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為業的手工藝人。

放風箏活動逐漸為人們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健身、養目關系極大,是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宋李石《續博物志》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古人講究養身,入春後走出室外,到空氣清新之處,盡量多活動,這樣使得春氣之升有序,陽氣之增長有路,符合《內經》「春夏養陽」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的要行。放風箏還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較好的調節,對保護視力極為有益。在放風箏時多昂首遠視,綠地、藍天還可以防止、減輕近視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風箏在天,以能清目。」就是這個道理。

B. 為什麼九月九要放風箏呢這個風俗習慣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轉的

陽江風箏節

放風箏既然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就自然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並與各地農時相關,形成一種節令性的活動。從我國地理氣候來說,北方地區,一般自十月起,玩賞和製作售風箏者,逐漸活躍。由於新春天始到清明節前的三個月內,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這是因為北方這個季節風向最穩,適宜放風箏。過了清明季候風一來,黃沙滿天,放風箏就不適宜了,所以,所以清明節放風箏成了習俗。清明一過,農活漸忙,天空上幾乎連一隻風箏了看不到了。 而在南方,如台灣等地則習慣於重陽節前後(農歷九月九日)放風箏,廣東陽江風箏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陽江背山面海,曠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每逢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正是紙鷂放飛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成了民間最興盛的賽事。陽江是南國風箏之鄉為南派風箏的代表之一。
由於山、海之間的特定地理環境,每年中秋至重陽期間,天氣晴朗,秋風勁且順,是紙鳶上天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自然成了民間的活動。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風箏陽江俗稱「鳶」)。據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於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陽江縣志》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雲:「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C. 重陽為何要放風箏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為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游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為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松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為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里,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游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為「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為業的手工藝人。

放風箏活動逐漸為人們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健身、養目關系極大,是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宋李石《續博物志》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古人講究養身,入春後走出室外,到空氣清新之處,盡量多活動,這樣使得春氣之升有序,陽氣之增長有路,符合《內經》「春夏養陽」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的要行。放風箏還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較好的調節,對保護視力極為有益。在放風箏時多昂首遠視,綠地、藍天還可以防止、減輕近視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風箏在天,以能清目。」就是這個道理。

閱讀全文

與清明節放風箏還是重陽節放風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過度擔心父母是什麼症狀 瀏覽:161
軍隊退休幹部退休工資包括哪些 瀏覽:194
怎麼給全家辦體檢 瀏覽:915
汽車駕駛證體檢有哪些項目 瀏覽:744
單位養老基數怎麼改 瀏覽:719
農村養老保險脫保該咋辦 瀏覽:129
2o18年四川企業退休工人漲工資 瀏覽:452
2016湖北省養老金漲幅 瀏覽:89
幼兒緣60歲生雙胞胎視頻 瀏覽:661
吉林怎麼查個人養老賬戶 瀏覽:183
富陽社保退休電話 瀏覽:138
測老年痴呆答案 瀏覽:470
60歲後每個月的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315
無錫補發的養老金什麼時候發 瀏覽:883
老年人三高如何養生保健 瀏覽:153
老年人總是頭暈是怎麼回事 瀏覽:521
失智老年人的行為和精神症狀簡稱什麼 瀏覽:929
女孩重陽節出生好不好 瀏覽:402
解決民生養老機構的對策 瀏覽:826
社保領退休養老金死亡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