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九月九要看菊花
復雜的話我不說,自己文字來給你答案吧!九九是重陽節,要登高登山,廣東這邊就叫拜山,去拜山當然要帶菊花啊,菊花就是送給故人的花!
2. 香港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香港的春節習俗
貼揮春
揮春是粵語中的叫法,實際上它指的就是過年時貼的春聯、門聯、福貼等。但近年來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的漸漸不再僅限於春聯、年畫,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舞獅、舞龍燈
舞獅、舞龍燈等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但在市區街頭上很難看到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吃港味年菜
最具港味的招牌年菜當屬「盆菜」,這道菜是在盆狀食器內加入魷魚、冬菇、花膠、大蝦、發菜、紅燒豬肉等豐富食材一起燉煮而成,象徵合家團圓、滿堂吉慶的寓意。而「發菜蚝豉」則是使用發菜與牡蠣干一同燜煮而成,取發財好市之寓意;象徵年年高升的年糕,更是香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傳統美食。
香港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全盒」來招待客人,以象徵吉祥圓滿之意。內有數小格,裝有多樣帶有好兆頭的糖果小食,例如瓜子象徵抓銀子、糖蓮子象徵連生貴子、糖蓮藕象徵佳偶天成、糖椰絲象徵有爺有子、油角象徵荷包滿滿等,真可謂是美味與美意兼得。
團年飯畢逛花市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討「利是」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親人之間不可缺少的習俗。
3. 唐詩宋詞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宋詞是我國民俗的重要文獻之一。近年來,將宋詞引入文化學、民俗學的視野,已日漸增多。黃傑同志的這本《宋詞與民俗》,則是從民俗學的觀點和角度,重新審視宋詞價值的一部系統性著作。 詞由於其本身特點,較之詩文更能適應民俗、容納民俗和善於表現民俗。二萬多首宋詞中,與當時民俗直接間接有關的,佔有很大比重。然而過去不論研究宋詞或研究民俗,對這一點都缺少應有的關注。兩宋詞中涉及南北社會的大量民俗現象,未能予以重點開發和廣泛運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現在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開展,宋詞在文化學、民俗學上的價值,將會得到更多的認同。 民俗是約定俗成、世代積累、長久穩定的,往往超越歷史階段而存在。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續至今,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歷史光澤。宋詞中所展現的兩宋民俗,並不是深埋於岩層之下的化石。相反,在現實生活中幾乎隨處可以發現它們的遺存。 民俗總是與人民生活形影相隨,結伴而行。後代的人們對於前代的民俗,也總是懷有興趣,感到親切和易於理解的。問題是要對延續至今的這些古代民俗給予現代詮釋,除了追本溯源,還要證明其歷久不衰、與時變易的內在原因。黃傑此書就在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努力。 兩宋歷時三個多世紀。北宋定都開封,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國的南北疆域。民俗有舉國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異性。以開封為代表的中州民俗,以杭州為代表的江南民俗,與前此以關中為代表的漢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繼的歷史傳承,但也呈現出隨著社會文化變遷所帶來的若干新的風貌。 有的民俗逐漸褪色淡出,有些民俗則新近生成、日趨流行,這樣的例子在漢唐至宋的民俗演變中並不少見。總的說來,在宋代,中州民俗和江南民俗上升至主流地位,而且從宮廷到民間,從都市到鄉村,從北方到南方,都更為豐富多彩,閃現了前此少有的一些亮點,在社會生活中也愈益顯要。 且以時令節日為例。宋代有關時令節日的民俗來源甚古。但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梁錄》、周密《武林舊事》、陳元靚《歲時廣記》等書的大量記載看,同樣一個時令節日,較之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唐韓鄂《歲華紀麗》所記,就遠為隆重繁盛,鋪張揚厲,多姿多彩。宋詞中的節序詞,也多至數百首,成為宋詞的一大宗,與兩宋時令節日之盛正相呼應。 宋人作節序詞是一種獨有的時代風氣,為時令節日點綴應景所必需與必備。兩宋名家,幾乎沒有不作節序詞的。他們的名作在佳日良辰傳唱遐邇,遠播人口。要知道,詞在宋代,不僅是置之案頭的書面讀物,更是應歌而作訴之口耳的一種音樂文藝。 宋人詞集有不少作為唱本傳刻,就是適應時令節日、公私宴飲、征歌選舞的民俗需要。柳永的《樂章集》、張先的《子野詞》,皆按宮調編排,周邦彥的《片玉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單題、雜賦幾類編排。南宋最流行的坊間選本《草堂詩餘》,前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類,後集分節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飲饌器用、花禽七類,每一類又分子目,凡六十六目。如節序類分元宵、立春、寒食、上巳、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除夕等十個子目,詞集這樣的分類分目編排,完全是便於人們按照不同時令和宴唱場合,選詞以備唱。 柳永、周邦彥多作節序詞,在樂壇歌席、西樓南瓦傳唱不絕,成為他們得盛名的原因之一。柳永的元夕詞宮內應制,蘇軾的中秋詞遍行南北,都是宋代時令節日的勝事佳話。《水滸傳》第三十回,說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應景的曲兒」,唱的就是「一隻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據說蘇軾的中秋詞一出,而余詞盡廢,可以想像宋代的中秋月夜,中國南北上空飄盪著怎樣的歌聲。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詞選釋》,對所選詞的民俗背景,每有專門的詮釋。從戴復古詞只選了一首,別具見地: 賣花擔上,菊蕊金初破。說著重陽怎虛過。看畫城簇簇,酒肆歌樓,奈沒個巧處安排著我。家鄉煞遠哩,抵死思量,枉把眉頭萬千鎖。一笑且開懷,小閣團欒,旋簇著幾般蔬果。把三杯兩盞記時光,問有甚曲兒,好唱一個?(《洞仙歌》) 此詞純用當時口語,寫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在酒樓的小閣上大家圍桌而坐,三杯兩盞之餘,請歌妓唱曲,唱的必須是重陽應景的時令曲子,以酬佳節。就是一幅真實的與宋詞相關的節日民俗場景。 再以茶詞為例。宋時習俗,客來進茶,客去進湯。進茶時唱「茶詞」,進湯時唱「湯詞」,其作用與當時酒筵上歌妓勸酒常用的「酒詞」相仿。「茶詞」與「湯詞」同為宋時「茶道」的內容之一。兩宋飲茶之風極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時講究飲茶的方法、器具和場合。 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說:「臘茶出於福建,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鑄,紹興山名,其地產茶)為第一。自景祐已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製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數十斤養之,用辟暑濕之氣,其品遠出日註上,遂為草茶第一。」這種雙井白芽,就是黃庭堅家鄉特產的名茶。 從黃庭堅《滿庭芳》(北苑龍團)、《西江月》(龍焙頭綱),《阮郎歸》(烹茶留客,歌停檀板,摘山初制)、《品令》(鳳舞團團餅)等茶詞,可以了解宋時茶藝之精和以「茶詞」待客的特有的飲茶風尚。宋人的酒詞,前人已有匯輯。宋代獨擅的「茶詞」、「湯詞」,至今還沒有專門的匯集整理。時下各地招待貴賓經常舉行茶道表演,但已不知道宋時客來進茶之際,伴有唱「茶詞」這項禮儀與藝術表演;而且即使知道,也沒有人手執拍板按照曲譜付之歌喉了。 上述諸事,黃傑書中都有切實展開。我這里再提一筆,不過稍引其緒,略作申說。宋詞中展示的兩宋民俗,非常豐富。有關婦女生活、婚喪喜慶、飲食服飾、百工伎藝、音樂歌舞、各地物產、市井游樂、宮廷慶典、神怪靈異、社會交際、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蟲魚、行話俗語、醫卜星象,都有生動如實的記錄。這些蘊藏豐富的民俗跡象,很少已被運用,有待今後加強研讀和考索。
4. 重陽節溫嶺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又名「老人節」、「敬老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
在溫嶺,過重陽節主要慶祝活動有敬老、祭祖、插茱萸(漸漸消逝)、賞菊、喝酒、吃糕和登高。敬老,它的來源是與「九」相關的。「九」在個數位屬於「至陽」。重陽節的敬老習俗,其主要活動是請家中長者坐北朝南,子嗣頂禮膜拜,祝賀長壽。後來演變為祭祖。活動與清明掃墓大同小異。
賞菊,菊花,是重陽節節花,「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形容菊花在重陽節盛開的古詩。臨海一帶,至今還有一些地方的老者還有重陽節當天頭上戴花的習俗(民間也有頭戴茱萸之風)。
重陽節喝酒和登高、吃糕。酒,即喝菊花酒。登高,包括賞菊、飲酒、看遠景和吃重陽糕。葛洪《西京雜記》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未知其由。」關乎菊花酒的釀造,葛洪說,菊花酒是採集去歲的含苞即開的菊花和莖葉,並和黍米、酒粬,與一般發酵釀酒工藝差不多,到了重陽節時熟飲。
吃重陽糕。人們會在重陽節這天,邊登高處,邊飲酒,邊吃糕點,以寓「高途」。重陽糕,俗名糯米糖糕。其之所以能進入重陽節取「糕」諧「高」音,祝福前途節節拔高。
除此之外,溫嶺等地有些地方,如臨海、黃岩、三門等地還存在重陽節搗麻糍的習俗。一般都是在廟觀等宗教場所里。在溫嶺石橋頭等鄉鎮,至今還有子女,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重陽節當天回到娘家省親。所以,現在很多溫嶺老人還把「重陽節」叫作「囡節」、「女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