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陽江風箏的沙扒重陽風箏
陽江是著名的風箏之鄉,平時重陽節陽江人一般會在鴛鴦湖舉行盛大的風箏比賽,但是這種盛會卻缺少了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句裡面的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境。由於以前信息技術的落後,很少有人知道地處陽江西南部的沙扒灣對重陽節的狂熱程度是何等的熱烈,比之於陽江更是有過猶不及。沙扒灣左側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白額嶺,地勢150米高左右,正是白額嶺佔有利於登高的優勢,90年代的沙扒灣鎮政府每到重陽節都會起到帶頭大哥的作用組織全鎮各級機關、中小學校、企業單位悉數出動舉辦一年一度的重陽盛會。
由於舉行的風箏比賽有獎金等物質的獎勵,因此很多中小學生都很熱衷自己親手製作一隻風箏參加比賽,正是熱衷於此,當時製作的風箏可謂是百花齊放,種類繁多,時隔多年相信很多人都忘了很多當時很有特色的風箏的名稱了(即使當年是個狂熱的風箏迷),那時候做風箏所需的材料竹子供不應求,要想買一根很好的竹子要跑到很遠的農村去找竹子。由於風箏比賽有規定外觀造型的台風要求,很多人都在風箏的棉紙上面畫了很多別出心裁的美麗圖案。因此製作風箏不僅是要求對削竹子有一定的嫻熟技巧,更是考驗一個風箏製作師的審美感觀要求。技術高超的人製作出來的風箏放上天後是不需要帶尾巴的,因為有的人製作的風箏有時會頭重尾輕,不帶上尾巴風箏就會打筋斗。當然也有人做的會出現頭輕尾重的風箏出來,但是很少見,因為頭輕尾重的風箏無論風多大是放不上天的。
記得當時的比賽規定是風箏分:硬翅、軟翅兩大類。按年率級別又分小學組、初中組、成人組。
常見的硬翅類風箏有:雙桃、靈芝等。
常見的軟翅類風箏有:沙燕、喇叭褲、老鷹等、龍莉、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
還有怪胎類的風箏有:百足蜈蚣、天女散花、豬八戒、魚蝦蟹等
在90年代的沙扒,在重陽節前的一兩個星期前是每位學生最為興奮的時候。大家三三兩兩都各自組織自己的一小團體商量好AA制合夥買好重陽野炊的美食材料飲料等、各自都會把家裡的凳椅桌等搬到白額嶺上去,有些人為了占個好位置,一般會提前幾天開著自家的小車將家當搬到嶺上甚至會與白額嶺上面的孤墳陪伴幾天。重陽節那天的白額嶺上面真是車水馬龍,人聲吵雜,甚是熱鬧,幼至剛出生的嬰兒長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這一天都匯集都這個白額嶺上,鎮上反而是空空盪盪的成了空城計。那一天相信每一個野炊的人旁邊多少會陪伴著一座孤墳,但是大家甚至小孩都不會害怕,因為相信先人也會因為這一天人氣高漲而高興。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樣的記憶永遠的停留在每個沙扒人的心目中,沙扒鎮的老齡化日益嚴重加上如今的鎮政府和中小學校對於如今的問責制度的恐懼以及沙扒漁業經濟日益低下,因此如此盛會沒一行政單位願承擔組織責任和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