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國的人拜不拜祭祖先如何拜祭
外國人(主要指歐美等西方國家)不祭拜祖先,他們的家族觀念是不如我們中國人的,他們信奉的是上帝,因此他們不會祭拜,只會祈禱。
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1]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1)歐洲人孝順擴展閱讀: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於遠古時期,古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
他們認為祖先雖然過世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在歷史演變進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2]嶺南一帶重視傳統習俗,祭祖習俗至今仍盛行。
中國數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
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⑵ 西方人有「孝敬父母」的說法嗎
各有利抄弊。兩邊的不同襲主要是因為文化觀念的不同。西方父母讓成年子女離開家,本意並不是給孩子自由,而是還 父母自由。子女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只是客觀效果。而一些老年人的凄涼晚景則是另一個客觀效果。中國對子女贍養父母做一些法律規定既是道德觀念的體現,也是為了減輕社會負擔(很多老年人並沒有足夠的養老金)。
我個人認為應該讓成年子女出去,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發展機會(貌似現在是孩子不肯出去)。但子女還是應該承當一些養老的義務。想想年邁的父母孤卧病蹋,淚眼空洞,身邊卻沒有一個親人,我們又居心何忍?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老人因病住進了醫院,最後醫生宣布無治了。因老人身邊無親人,由教會的朋友們同意停止治療,老人被移到專門的病房等死。老人曾買過一塊墓地,便讓朋友們去他家拿證件。朋友們遍尋不著,老人就遲遲不咽最後一口氣。直至一星期後朋友們終於找到,老人才閉上眼睛 。
⑶ 歐洲人孝敬嗎
這要看你怎看"孝"了.
歐洲人與中國不同,中國的孝是不論父母對與錯,父母永遠是對的.
而歐洲人不論你是不是父母,錯就是錯,對就是對.
這種觀念使人感覺歐洲人不"孝".
但歐洲人信守承諾,遵守規則.
不會圖小利耍小聰明.
⑷ 美國人。歐洲人以及日本韓國人是如何看待孝道已經如何看待那些不孝的人
一般文化來說,
美國人父母對孩子是以長者身份和朋友身份灌輸觀念。 這也形成 孩子18後對父母的依賴減少。但同時也要看孩子本身在外面社會的經歷來斷定他們對父母的態度。而父母當然會對孩子有牽掛。但知道要讓孩子獨立去,因為自己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在這階段的父母就會對(祖父母)產生共鳴與感激而變得更多交流,形成 18-29歲年輕的出去1年見一次,30歲+的對父母更孝義。
對不孝的 就一般會貿然君子的指責一番,指責完了該干什麼干什麼去。沒什麼的。
歐洲看是那個國家, 太多不同的了,有的會嚴重指責親戚里的排斥和不認同,有的就覺得你不孝是因為你嚮往自由 而你父母也應該體諒什麼的。
日本就和中國比較相似,但他們把孝道里 父親的孝敬被視為對家族姓權威的尊重和立世的根本。對母親的孝是對父母與家庭成員(兄弟姐妹)里的維系。對那些不尊重父母親的直接鄙視
⑸ 請問西方注重孝道嗎
請允許我假設你說所得西方是歐洲或者歐盟國家這個概念。
整個歐洲的文化,受基督教影響很深,甚至可以說歐洲人的思想,都建立在對聖經理解的基礎上。
你可能也聽過《聖經》中的【十誡】,這是神賜給以色列人的誡命。
【十誡】的前四條描述的是神和人的關系,第五條就是【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的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後面幾條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佳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歐洲人的文化是,神是第一位,之後父母最大,並且要孝敬父母。只是現在情況和中國這邊差不多,遵守的人也不多。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