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1949年重陽節

1949年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3-08-09 20:50:35

1. 重陽節 七夕節 中秋節 元宵節 除夕 端午節 清明節的時間順序

按時間先後排序依次為: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五月初五、七版夕節七月初七權、中秋節八月十五、重陽節九月初九、除夕十二月三十。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 「重陽節」是國家法定假期嗎

重陽節不是法定假日。

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節,放假3天(農歷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

(四)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節,放假1天(農歷端午當日);

(六)中秋節,放假1天(農歷中秋當日);

(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3. 國慶節中秋節重陽節的來歷簡單一些

國慶節來歷: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委員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托我來對大家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1949年10月1日。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准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重陽節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清明節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中秋節來歷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 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 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 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4. 慶國慶迎重陽手抄報內容

慶國慶迎重陽手抄報內容有:國慶節、重陽節的來歷;國慶節、重陽節的風俗;國慶節、重陽節的意義。

1、國慶節、重陽節的來歷:1949年9月21日會議的開幕詞中宣告了我國的誕生。為了慶祝國家的成立,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人民參加的我國的開國大典。在1949年12月2日,經會議通過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為我國的國慶日。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2、國慶節、重陽節的風俗:國慶節的風俗有用燈籠和國旗慶祝節日;國慶7天假期;高速公路免費;國慶閱兵;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等。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

3、國慶節、重陽節的意義: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

陽節選在陰歷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賦予了長壽的意思,這一天也就被稱為「老人節」,代表了小輩對老一輩的祝福和孝敬。孝道為首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所以重陽節里要孝敬長輩。

國慶節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十一」、「國慶節」、「國慶日」、「中國國慶節」、「國慶黃金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49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稱為國慶節。

5. 七夕節、中秋節、國慶節、清明節、重陽節和春節的來歷習俗

1七夕節來歷: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習俗: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2.中秋節來歷: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
習俗:中秋祭月、文人賞月
國慶節來歷: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
習俗:懷念祖國,熱愛祖國。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重陽節來歷: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習俗:城樓登高吃,辣蘿卜湯,以菊花、菊糕相饋贈
春節來歷: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食俗: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
習俗: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貼春聯,看春晚

6.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一、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二、清明節,

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三、端午節,

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

四、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五、重陽節

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7.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的全詩賞析及作者出處

詩句「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出自毛澤東的詩作《採桑子·重陽》。全詩的鑒賞如下:

【作品鑒賞1】

據《毛澤東年譜(1893—1949)》記載:「(1929年)10月11日,農歷重陽節,當時臨江樓庭院中黃菊盛開,汀江兩岸霜花一片,觸景生情,填詞《採桑子·重陽》一首:『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通過度重陽,詠菊花,贊秋色,抒發了詩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獨具神韻,極富曠古絕倫的藝術魅力。毛澤東以特有的胸懷、氣魄和藝術眼光,譜寫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壯美頌歌。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6月下旬,在龍岩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黨代表大會上,紅四軍內部關於建軍原則和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等問題發生意見分歧。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未能被多數同志理解和接受,他也因此未能繼續當選前委書記。此後,他身患疾病,在閩西一邊養病,一邊開展地方工作。10月,毛澤東帶病坐著擔架趕到剛解放不久的上杭,住在汀江岸邊的臨江樓。第二天,適逢重陽節,毛澤東倚樓遠眺,詩興油然而生,吟成這首《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是毛澤東身處逆境時寫的感懷之作。大病初癒的毛澤東心情復雜、百感交集。起句「人生易老天難老」,人生短暫,而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則比較緩慢,好像不容易衰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這里反用其意,以「天難老」反襯「人生易老」。1964年1月,毛澤東對英譯者口頭解釋說:「與人間比,天是不老的。其實天也有發生、發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機界,如細菌、動物。自然界、人類社會,一樣有發生和滅亡的過程。」

「歲歲重陽」,每年都有重陽節。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有飲宴祈壽之俗。「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既是「天難老」的特點,也是「人生易老」的證明。每年都有重陽節,景色依舊,而人的年齡卻不斷增加,特別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暫。面對重陽節,想到人生短暫,悲觀者嘆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觀者表達「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1929年的毛澤東年富力強,但又身處逆境,對於像他這樣一個胸懷宏圖大志而又深感創業維艱的人來說,內心的體驗是極其豐富的。單純看詞開頭這幾句似乎有些沉悶,略感壓抑,但毛澤東終究是有偉大抱負的政治家,不會因時間無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頹,反而更加激發起「及時當勉勵」的緊迫感。

「戰地黃花分外香」,作者筆鋒突然一轉,寫出今年重陽節獨特的感受和不同尋常的意義。「黃花」即菊花,典出《禮記》:「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菊花與重陽習俗有密切關系,重陽節也被稱作菊花節。早在西漢,我國就有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重陽節登高賞菊,也是千百年來詩人吟詠的傳統主題。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杜甫《復愁》:「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句在不同的手跡中有不同的文本。初稿作「但看黃花不用傷」,後改為「野地黃花不用傷」和「大地黃花分外香」。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才定稿為「戰地黃花分外香」。客觀地說,初稿的「但看黃花不用傷」最能反映毛澤東當年寫詩時的心境狀態,但它的境界不如定稿。改成「戰地黃花分外香」,給讀者創造出一個色香俱佳的非凡意境,原來的感傷情緒一掃而空,顯得格外開朗灑脫。著一「戰」字,把戰地的環境和氛圍烘托出來了,從而為此詞塗抹了一筆革命色彩。

古代詩人中,把菊花和戰爭、戰場聯系在一起的並不多。唐代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寫道:「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表達了詩人濃重的思鄉之情。唐末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人把菊花與戰爭相提並論,但充滿了血腥殺氣。

「戰地黃花分外香」化用楊萬里的「若言佳節如常日,為底寒花分外香」,與元好問「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的句意完全相反,將消沉情緒轉化為激揚的格調。毛澤東筆下的戰地菊花與革命戰爭聯系在一起,經受丹心熱血撫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1996年1月28日,《文匯報》所載《舒同與毛澤東》一文中寫道:「1932年春漳州戰役結束,毛澤東同舒同第一次會面。打掃戰場時,毛澤東握著舒同的手說,早就知道你了,看過你的文章,見過你的字。毛澤東邊走邊從彈痕遍地的地上撿起一顆彈殼,輕輕地說:『戰地黃花呵!』舒同會心地一笑,他為毛澤東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結句所觸動。」這是革命家的視角, 這是思想家的氣魄, 這是革命樂觀主義的自然流露。

詞的下闋通過吟詠秋景表達對待秋天的態度。「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風猛烈地吹來,與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秋季不及春天那樣萬紫千紅,嫩綠嬌黃,香郁迷人,但秋風具有掃盪酷暑、盪滌塵埃的巨大威力。「勁」字寫出了秋天強勁有力的個性,也隱隱透露出詩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

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蕭瑟凋敝、滿目蒼涼等特質給人以悲傷之感。「睹落葉而悲傷,感秋風而凄愴。」絕大多數古代詩人每每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系在一起,以蕭瑟的清秋意象傳達人生的煩悶、生命的憂患。無論是風格婉約的柳永、李清照,還是詞風豪放的蘇軾、辛棄疾,在紅衰翠減、萬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傷身世,悲從中來。

然而,毛澤東沒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調。「勝似春光」一句,寓意非凡。在毛澤東看來,秋色比春光更加美好,更有魅力。他打破了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贊秋情愫,展現出遼闊豪邁的藝術境界,彰顯了豁達激越、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

「寥廓江天萬里霜」,秋高氣爽,水天相接,這是對「勝似春光」的具體詮釋。雖是繪景寫實,卻又胸襟寬廣,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壯闊之感。如果說「戰地黃花分外香」是芬芳秀麗的近景,表達詩人對戰斗勝利的溫馨心境,那麼「寥廓江天萬里霜」則是遼闊壯麗的遠景,寄託詩人對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韻悠揚。「萬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斕,絢麗迷人。

這首詞的原稿是下闋在先,先描寫秋天的壯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詩人進行修改時,將上、下兩闋互易位置。採用這種「挪移法」之後,原先字里行間透出的抑鬱情緒銳減,先抑後揚,境界變得更加開闊,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達的活力。這是毛澤東創作於逆境中的作品,有沉鬱的思索,但全然不見怨天尤人、消沉鬱悶的牢騷與哀嘆,呈現給世人的是積極樂觀、豁達昂揚的人生追求與灑脫心態。

【作品鑒賞2】

《採桑子·重陽》是現代革命家、文學家毛澤東於1929年創作的一首詞。此詞通過重陽述懷,表達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戰爭的贊美之情;表達了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前後闋都是由議論轉入寫景,寓情於景,景中抒情。哲理寓於直敘,議論,寫景之中;深情寓於宏觀秋光之中。整首詞寫得鮮明爽朗、氣度恢宏,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出處】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易衰老,重陽節年年都會到來,今天又逢重陽日,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麗,遼闊的江面水天相接,秋高氣爽。

【關鍵詞註解】

  1.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2.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 黃花:指菊花。

  4. 不似:不類似,不像。

  5. 寥廓:空闊遠大。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里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年),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8.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元旦的來歷和習俗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元旦、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如下:

一、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們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曬秋節、敬老節、老人節等。重陽節最早起源於上古時代,秋天農作物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的活動。在戰國時代,在王宮就有了重陽祭祀活動,兩漢三國時期,「重陽」活動漸漸多起來,求壽,賞菊,飲酒。

九月正式菊花盛開的時候,這個時候正是賞菊的好時候。帶上家裡的老人去外面看看花,爬爬山,都是不錯的。吃重陽糕,我們這里一般都是用各種豆類,煮爛兌上糯米面成糕。現在自己做的很少,基本上都是買上一塊送給家裡老人吃。此外還有插茱萸,祭祖等活動。

二、元旦

元旦是公歷的1月1日,很多的國家都會過,「元」有開始的意思,「旦」指的是早上,元旦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在農村大家更習慣稱為「陽歷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在這個時候決定使用公歷,而且把1月1日定為「新年」,注意這個時候還不叫元旦,我們現在說的元旦,是在1949年的時候,國家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所以才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現在的「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在我們國家剛剛開始慶祝元旦的時候,慶祝時的風俗習慣和現在的春節相差無幾,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微縮版的春節,雖然在元旦的時候,用到了很多傳統節日的慶祝方法,像放鞭炮、敬鬼神、拜祭祖先等等,但畢竟不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重要和重視的程度與春節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到現在元旦的慶祝習俗也就簡單了很多。

三、聖誕節

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教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也就是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來慶祝耶穌的降臨,因此也稱為「耶誕節」。所以聖誕節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聖經上實際並無記載耶穌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在羅馬基督徒慣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因此人們逐漸相信12月25日是耶穌的降生日。

人們會在聖誕節寄贈聖誕卡來表達慶賀聖誕的歡愉,向親友祝福,以表想念之情。成人戴一頂紅色帽子入眠,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和外,第二天你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而小朋友最喜歡聖誕襪,因為晚上聖誕老人會從煙囪進入到屋裡,然後悄悄把禮物放在好孩子床頭的襪子里,小朋友會收到期待已久的禮物。


閱讀全文

與1949年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名人名言 瀏覽:665
陌生老人稱呼什麼 瀏覽:295
親戚給父母掃墓怎麼答謝 瀏覽:458
老河口駕駛員體檢在哪裡 瀏覽:285
重陽節郊遊通訊稿 瀏覽:563
現代人長壽的是 瀏覽:80
富順哪裡有養生 瀏覽:608
浦北為什麼有長壽之鄉 瀏覽:729
父母都在工地受傷了該怎麼辦 瀏覽:537
農村養老費多少 瀏覽:897
新聞中心走進老年大學拍攝 瀏覽:525
累計繳納社保多少年可以辦理退休 瀏覽:115
癌症體檢怎麼做最有效 瀏覽:575
今年徵兵體檢在哪裡河北 瀏覽:391
老年人肺臟主要變化 瀏覽:31
老人不聽話怎麼辦視頻 瀏覽:123
長壽是指 瀏覽:165
2017至2020山東養老金上調多少 瀏覽:753
社保繳15年未到退休年齡怎麼辦 瀏覽:837
養老院常用物品清潔消毒制度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