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動畫視頻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動畫視頻

發布時間:2023-08-08 10:21:32

A.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各地習俗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福建】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B.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重陽節 是 中國傳統節日 ,也是我國老人節,每年重陽都有出遊賞秋,登高望遠,飲酒吃糕等習俗,還有相關的尊老敬老活動在進行。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供大家閱讀參考。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於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 天蠍座 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後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怎樣過有意義

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給他們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於工作原因,實在無法回家陪父母。那麼就一定要給他們打一通電話,或者發一個視頻,讓父母知道遠在異鄉的你,時刻掛念著父母的身體。當然,子女們也可以給父母買一份禮物以示孝心!

重陽節的習俗

雖然世人對重陽節已經有了新的解釋,但是慶祝重陽節的一些傳統活動仍然被世人所接受,並流傳下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出遊賞景、遍插茱萸、觀賞菊花、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並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遊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並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人們或將茱萸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為婦女或 兒童 ,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人們還喜歡頭戴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後來歷代盛行。宋代,人們會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互贈送佩帶。到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4.賞菊飲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正是賞菊之時。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菊花酒均起源於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可謂是晉代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則被看作是重陽必飲、去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為了重陽節的一種風俗習慣。

5.吃重陽糕

在重陽節眾多的食品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因為「糕」與「高」諧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尤為盛行。在九九重陽節當天天明之時,父母會將片糕搭兒女頭額上,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彷彿一座寶塔,上面還要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

★ 重陽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意義

★ 老人節為什麼定在重陽節

★ 重陽節由來和習俗

★ 重陽節是紀念誰的

★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C.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與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民間農歷九月稱為 菊月,賞菊成了一項重要內容,賞菊配美酒,清代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D.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盂蘭盆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民間歌謠:

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

重陽節,又試話登高。究竟年年如是,雖則系如畫嘅秋山,游嚇亦好,做乜偏要嚮往重陽個日,至曉得風騷。你話敢樣就可以避災,亦何不大早。點解你單身前往、又試剩落個的妻孥。開講話一部通書,都唔睇得到老。

況系個的區區陳跡,重駛乜咁心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慳嚇腳步,何苦去尋煩惱。不若靜坐思量,想嚇邊一樣可圖。

九月九,個個都去登高,你睇個班嫩仔,走得氣嘈嘈。放起個只紙鷂在高處舞,扶漢聲聲(響弓聲),喚起個的懦夫,總系企在個處風頭,須要努力正好。雖有聲威,可惜你未滿羽毛,怕只怕失足雲霄,個陣就遺恨萬古。

咪估個條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個佬流災流難,邊處唔流到。唉!難把身世顧,只望得天憐憫,俾你有點功勞。

E.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F. 重陽節由來和節日風俗

重陽節的由來和風俗如下:

由來: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彎帆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燃鬧閉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風俗: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皮裂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寓意和象徵

重陽節的意義和象徵在於重視孝道、懂得感恩。用敬祖、尊老、敬老行為體現孝道思親和慎終追遠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數字九是陽數,古人極其重視九月初九,認為這一天是萬象更新的開始。農歷的每年九月初九,兩個九正對應兩個陽,兩個九重疊兩個陽,所以這一天被稱為重陽節。

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重陽節,人們通過祭祖、登高、敬老等活動來表達對對已逝祖輩的懷念和對長輩盡孝道、感恩情的情感。

G.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和習俗

1 陰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代出年。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胡唯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於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2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4、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棗談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5、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凳做碰,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動畫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名人名言 瀏覽:665
陌生老人稱呼什麼 瀏覽:295
親戚給父母掃墓怎麼答謝 瀏覽:458
老河口駕駛員體檢在哪裡 瀏覽:285
重陽節郊遊通訊稿 瀏覽:563
現代人長壽的是 瀏覽:80
富順哪裡有養生 瀏覽:608
浦北為什麼有長壽之鄉 瀏覽:729
父母都在工地受傷了該怎麼辦 瀏覽:537
農村養老費多少 瀏覽:897
新聞中心走進老年大學拍攝 瀏覽:525
累計繳納社保多少年可以辦理退休 瀏覽:115
癌症體檢怎麼做最有效 瀏覽:575
今年徵兵體檢在哪裡河北 瀏覽:391
老年人肺臟主要變化 瀏覽:31
老人不聽話怎麼辦視頻 瀏覽:123
長壽是指 瀏覽:165
2017至2020山東養老金上調多少 瀏覽:753
社保繳15年未到退休年齡怎麼辦 瀏覽:837
養老院常用物品清潔消毒制度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