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東煙台宋女士花2萬元買新手機送父母!對父母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買手機也是孝順,這份貴重的禮物足以讓父母自豪很久,逢人就炫耀,滿足了虛榮心。父母空灶嘴上說浪費錢,但心裡無比高興。
父母要的並不多,三言兩語就足矣。網友們不必學該女子,同時買兩部蘋果手機不便宜,孝順父母要量力而拿塌行,先保證自己的生活,然後在能力范圍內給雙親送禮物。
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對節日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該女子平時就一直給家人買東西,本來是要用這些錢犒勞自己的,但考慮到母親的生日就要到了,她才選擇買手機。父母撫養我們長大,希望我們過得好,經濟能力暫時不足的朋友,不用打腫臉充胖子,給爸媽斗敏扮花太多錢,平時多打打電話就行。
1、不要反駁他們,多聽父母話。
即使雙方觀點相悖,也不要正面起沖突,表面上先答應老人,然後再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這樣既可以避免家庭矛盾,又能不讓他們擔心。
你給爸媽送過東西嗎?他們是什麼反應呢?
⑵ 山東人風俗習慣是什麼對父母如何盡孝的
山東是孔孟之道發源地,山東人骨子裡烙印的就是儒家思想文化,而儒家思想對於孝道又是倍加推崇,所以山東人很孝順受儒家文化的很大影響。
在《論語·里仁》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從孔子這句話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於孝道的重視,作為子女應該在父母身邊孝敬他們,但孔老夫子也並不反對有目標有目的的外出奮斗,這種思想牢記在了每一個山東人心中。
20180919-DSC_0272_愛奇藝.jpg
除了孔子之外,山東還有一個歷史人物被尊稱為「孝聖」,這個人就是琅琊王氏的王祥,今山東臨沂人。
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對於繼母的打罵欺壓,他不僅不生氣,反而更加盡心盡力的照顧他的繼母,這份孝心感動了上蒼,也感動了他的繼母。
山東人之所以這么孝順離不開這些歷史名人的熏陶,《二十四孝》故事中,山東佔了十個,每一位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孝文化對山東人的影響。
20180925-DSC_0625_愛奇藝.jpg
山東人對於自己的父母非常重視,每逢佳節的時候在外的遊子們都會帶上豐盛的禮物,回家和父母歡聚一堂,這是孝道。
而且山東小伙喜歡帶媳婦回老家,和父母分享一下自己的喜悅,讓父母在街坊四鄰面前臉上有光,這也是孝道。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多父母都想讓兒女們早點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但山東人即使是在大城市定居結婚了,也要回老家擺酒席宴請賓朋,讓父母感受一下親朋好友送來的祝福,這就是最好的盡孝。
⑶ 山東的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
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元代郭居敬輯錄的,他根據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這24個人物成為中華民族「孝」的代表,而其中有10個山東人。□
郭巨墓石祠與孝堂山的故事
西出濟南50來里有個長清區孝里鎮,讓這個小鎮聲名鵲起的是座小山——孝堂山。這孝堂山高不過30米實為土坡一座,而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此「仙」謂誰?郭巨。
酈道元《水經注》載文,埋兒事母、位列二十四孝中的大孝子郭巨死後就葬在這里。故事中說郭巨家貧,有子3歲,母嘗減食與之。為了不讓自己的母親挨餓,郭巨和妻商量將自己的孩子埋掉,省下食物給母親吃。就在他們挖坑准備將孩子埋掉的時候,突然挖到了一罐金子,裡面還有用硃砂寫著的一張帖子,上書:「今賜孝子,官不得侵,私不許取」。郭巨因此抱著孩子和這罐金子回了家,從此一家人再不為衣食發愁,而郭巨的孝名也由此傳遍天下。
東漢之初,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墓前建了一座石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於是,此山便被改稱為孝堂山。不為世人所知的孝里鎮亦因此揚名。
根據古書記載,郭巨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封建社會宣揚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
魯迅在《舊事重提》中談到郭巨時寫道:「我最初實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從現代人角度看,郭巨埋兒實在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倒是石祠的藝術價值不可小覷。
傅雷在《傅雷家書》中認為:孝堂石祠畫像「孝堂山與武梁祠為吾國古雕塑兩大高峰,不可不加註意」;「那種寬袍大袖、簡潔有力的線條、渾合的輪廓、古樸的屋宇車輛、強勁雄壯的馬匹,已使我看了怦然心動,神遊於二千年以前的天地中去了。」
二十四孝的首席位置
除了郭巨,濟南還有二十四孝里兩個重要人物的傳說:舜和閔子騫。
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元代郭居敬輯錄的,他根據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這24個人物是中華民族「孝」的代表,其中有10個山東人:虞舜、曾參、閔損、仲由、剡子、老萊子、董永、江革、王祥、楊香。
這二十四孝的首席位置,一直被一個山東人占據著,他就是大舜。據我國最早的典籍《尚書·堯典》記載,早在4000多年前,堯帝在選擇接班人虞舜時,就特別注意到虞舜的「克諧以孝」。也就是說,堯帝是因為舜的孝仁之德,而把帝位傳給他的。
舜是孝的化身。他幼年喪母,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在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濟南有一條閔子騫路,還有一個閔子騫墓,記載著另一個山東人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的傳說已被列入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史書記載: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孔子首批弟子,德與顏淵齊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同時,作為孔子最優秀的學生之一,他對儒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列為聖門十二哲之首,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里,把閔子騫排在第三位。
閔子騫與濟南孝文化
閔子騫的墓地位於濟南市百花公園西鄰,又稱濟南孝文化博物館。走進大門是一處新建的仿古廟堂,再往北走20多米,就是一座突起的墳墓。只見該墳墓呈圓形,高約3米,封土直徑約5米,上面長滿了稀疏的雜草。它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馬等石像,還有兩棵古樹,北側立著一塊刻有「閔子騫墓」字樣的石碑。
最能體現閔子騫孝心的,是一個「鞭打蘆花」的故事。宋朝《說苑》里收入的《閔子騫單衣記》說:閔子騫小時候,他的後母待他不好,冬天做棉衣,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襯,而對閔子騫卻用不能禦寒的蘆花。閔子騫終日凍得打寒顫。
有一次,閔子騫駕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凍僵了雙手,屢次把拉車的皮帶掉在地上,被父親呵斥鞭打,結果衣破露出蘆花。其父猛然省悟,回家想休妻,閔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哀求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規勸父親不要休繼母,而拋下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父親見兒子如此知禮,就去掉休妻的念頭,繼母也非常感動,痛改前非,從此視閔子騫為己出。有人做詩稱贊:「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孔子對閔子騫極力贊賞,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間。」朱熹《論語集注》。閔子騫很重視道德修養,淡漠仕途名利。魯國季桓子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開始他不同意,認為季氏是通過篡奪才當上國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違背了忠信。後來經孔子勸說,他任了費邑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治理費地很有成績,但因看不慣季氏行為,最後還是毅然辭官,追隨孔子去列國游學,最後病死於山東長清縣境內。
據當地一位老人說:閔子騫墓十分龐大,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墓冢周圍還有合抱粗的古樹30餘棵,歷代碑刻十餘尊。另外,還有閔子騫銅像一尊,可供人憑吊。可惜,文革期間,這一切均遭破壞,墓地冷落蕭條。而現在的閔子騫墓,已經是濟南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
⑷ 山東一位106歲奶奶被兒女搶著照顧,在你看來真正的孝順該是什麼樣子
山東一位106歲的奶奶被兒女搶著照顧,引來網友一片贊美之聲。大家紛紛稱贊這位老奶奶的兒女非常孝順,也為這些兒女能有一位百歲的母親感到幸福。
孝敬父母是一個人最優良的傳統美德,我們從小也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也要給他們做榜樣,孝順我們自己的父母,言傳身教,那麼孩子也會以我們為榜樣,更懂得什麼是孝順。
⑸ 山東人民因春節給長輩磕頭出名,你認為這種習俗該保留嗎為何
任何習俗在不影響到他人的前提或者對社會未構成危害之下,個人覺得是無傷大雅的。
像有些婚鬧陋習,經過網上傳播發酵,對當事人產生了惡劣影響,對我國的文化以及對外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個人覺得是不應該保留的。
所以。山東人民因春節給長輩磕頭,這樣的習俗只要不帶來負面影響,未妨礙到他人,保留下來又如何?
⑹ 山東106歲老人被兒女搶著照顧,孝順老人應該從何做起
山東有一位106歲的老人被兒女搶著照顧,大家也都覺得這是非常孝順的做法。有很多網友也是引起了關注,大家也都覺得這么孝順的子女很少見。還有很多網友也是發表了不同的意見,大家也都覺得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好的。有很多人也都覺得照顧老人是每一個子女應盡的義務,這也是給大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孝順老人也是應該從平時當中的小事做起,也應該關照老人的一言一行。因為父母養我們小,我們也是應該照顧父母老。
所以說很多人也是應該學會照顧父母,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也能夠有一個更好的表現,也會讓大家感覺到很溫暖。因為照顧老人也是應該從這些小事做起,這樣也是能夠體現出不一樣的感覺。希望大家也都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樣也能夠給孩子做一個更好的榜樣。
⑺ 山東106歲老人被兒女照顧,這種孝心應該如何傳遞下去
我認為,當代社會的親子關系中根本不應該有"孝"這個義務。年過而立,有時免不了思考與未來孩子有關的問題。我理想中的親子關系,大概是這樣的:設想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神奇的面紗,戴上它之後,我的孩子就會忘記我是TA的爸爸,同樣我也會忘記TA是我的孩子。假如我們分別戴著神奇面紗在世界的某一角相遇,站在為人父母的角度,我想,要實現這個理想,首先得把“孝”這個道德義務從孩子身上解除。正所謂百孝不如一順,百順不如一用,讓父母永遠感到自己有用,還能給孩子幫忙,而不是一個讓人操心的累贅,這才是讓他們晚年快樂的支柱。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當父母年長,我們應該盡力照顧好父母而不要讓他們獨居,即便不能一起住也要經常前去照看、打電話報平安。愛父母,讓他們尊嚴的享受快樂的老年時光。這樣可以把愛心逐漸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