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百善孝為先。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1、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出處《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
2、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是一個會意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個小孩兒(「子」)在老人的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的形狀,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孝」的原意。
孝字從戰國楚簡開始就有了隸書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簡、漢初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孝字直接承襲戰國楚簡孝字形體而來,把老人的頭、發、身、手合並簡化為「耂」(「老」字頭),最後演變為漢魏隸書及今天的楷書形體。
《說文》篆文孝字形體是直接承襲西周金文孝字形體而來,而出土秦漢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體略晚於《說文》小篆孝字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