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中國人為什麼孝敬

中國人為什麼孝敬

發布時間:2023-07-29 23:42:56

① 為什麼中國人重孝道

中國的「孝道」是害人的毒瘤
孝道」這個從古至今被中國人推崇的東西,實質是奴隸制度在家庭中的縮影。它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變成一種主僕關系。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否則就是不孝。父母在身體健康時如果讓孩子給自己洗腳,孩子嫌臟不洗,便是不孝。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管束子女,子女不願受父母管束,如果反抗,便是不孝。父母有權打罵侮辱孩子,孩子如果還手、還嘴,不但是不孝,而且是大逆不道。

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有權視為私人物品。遺棄女嬰或殘疾嬰兒的有之,孩子生多了送人的有之,殺子的也有之。打罵侮辱孩子者更是人人樂此不彼。

中國的父母判斷孩子好壞最基本的標準是:聽不聽話。就象奴隸主判斷奴隸好壞最基本的標準是聽不聽話一樣。

在「孝道」教育下的中國人,由於被洗腦而被迫屈從這種觀念,不敢反對「孝道」,怕因此成了眾矢之的,被天打五雷轟,從而世世代代的在「孝道」的陰影下委曲求全的生存著。

不少成年人在談論起小時候被父母打罵的經歷時,還會說:那時我一犯錯誤,我爸就把我吊起來打,現在想想是對的。別人也紛紛點頭表示同意和支持。支持他被吊起來打......這真可笑。

在我們要建立的「新教育思想」下,「孝道」是被摒棄的,我們要建立的是「人道」,「人道」是建立在平等、互敬、互愛基礎上的,是符合人性的。

而我們當今的教育者們,不但完全不懂這些,而且自己就深陷其中。

② 為什麼中國人以孝為先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親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我們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
孝作為一種社會意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與確立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之語,充分說明了孝之原始意義。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中,為乞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
殷商、西周是傳統文化的開端和創造時期,也是孝觀念的初步形成和確立時期。
殷人把祖先視為喜怒無常、令人懼怕的鬼神,他們對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祈求,並沒有更多的倫理內涵。
到了西周,人們依然對祖先進行虔誠而隆重的祭祀,不過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對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種宗教行為和政治行為,又包含著濃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緣親情,是一種倫理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觀念除了祭祀祖先這層含義之外,還增添了奉養父母的新意義。
祭祀祖先是貴族的特權,奉養父母作為平民的義務,使孝觀念向著「子德」的方向演進,並逐漸取代祖先祭祀,成為後世孝道德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開創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是眾德之總,而「孝弟」則又被視為眾德之源、之總的「本」,其地位在整個傳統理論中升到了核心,同時確立了「孝」對於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調親子關系的倫理規范,並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並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對孝的論述,已經涉及到後世孝道的方方面面,從而確立了傳統孝道的基本面貌。
漢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漢代是中國帝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它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隨著儒家思想體系獨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對於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更加凸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
《孝經》、《禮記》以及「三綱」學說集中體現了孝治理論的風貌。
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國」的王朝,並實施了一些舉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系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
魏晉至隋唐五代七百餘年,孝道觀念雖然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但各朝統治者都堅持漢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舉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致為後世所承襲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進宮入仕的重要途徑。
其間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領域的全面滲透,憑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理學家認為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倫理屬性,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與此同時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約束性進一步增強,對父母無條件順從成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兒子不可不孝」成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進一步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在實踐上走向極端愚昧化。
族權的膨脹和愚孝的泛濫,就是孝道畸形發展的具體表現,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後來的「割股療親」就是愚孝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這時孝道被異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適應
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
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里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里,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 為什麼要孝順父母

第一,父母生育來了我們,給予自我們生命,滴水之恩,尚且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
第二,父母為家庭作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不辭辛苦的在外賺錢養育我們,還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們,一切都是為了能讓我們在最好的狀態下成長,此愛無私,不求回報,更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和孝敬。

第三,拋開個人感情,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其道德、法律都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孝順父母的心,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人類能延順到現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我們沒有做好孝順父母的榜樣,怎麼有說服力讓自己的孩子以後孝順我們呢?

④ 為什麼中國人以孝為本

因為儒學以孝為本,而儒學的基礎是中國古代社會,而中國古代社會是精耕小農的熟人社會。這就要求古代中國以家庭為基本單元聚族而居,所以家庭的穩定是中國古代社會、國家組織起來的基礎。所以中國人講的是家國,是先有家再有國,化家為國。

現在的社會環境已經完全變了,孝的地位當然要下降,商業社會要求的就是個人獨立、自由,孝的消極作用還是比較明顯,但在中國這個環境下,完全否定也不應該。

⑤ 中國人為什麼要強調孝

傳統的中國不僅是以農立國,而且是以孝立國。自古以來,孝是最重要的善回行與德行。在諸善答之中,孝最具有超越性;在諸德之中,孝最具有普遍性。為了強調孝的超越性,孔子曾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來源。為了強調孝的普遍性,又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意思是說,孝可充滿宇宙之間,能貫通天、地、人三才而為一。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孝道是如此的重要,儼然成為事親、治家、治國、平天下的極則(李國良,1973)。時至今日,我們甚至可以說:孝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⑥ 中國人為什麼要敬老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句話,無論在我們多大的時候,都是經常聽到的。所以敬老這種事情已經深入到我們的骨髓和血液中了。

中國本身也是禮儀之邦,對於這個的教育也是很深刻的。

我認為我們敬老就是在尊敬我們家中的老人和老了之後的我們自己。

我們家中都有老人,當他們出去的時候,我們就希望能夠有人去尊重他們、愛護他們。

那麼在我們出去的時候就要做到這些,去將這個美德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可以做到。那麼有一天,你家中的老人一定會受到尊重。

我們也終會有老的一天。當我們老了,我們一定是希望年輕人可以敬重我們。

但同時也應該注意的是敬重該尊重的人。現在有很多新聞都是反映「倚老賣老」的。

我們需要傳承敬老的美德。但也要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⑦ 為什麼中國人要孝順父母

這個問題,首先是很多國家的人都會孝順父母不僅僅只有中國人。其次,中國人孝版順父母主要是因為權根植在中國傳統裡面的觀念,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而且,我們從小到大,父母都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給與我們所要的東西,而且在我們成年之後也還一直擔心我們,還一直為我們付出。所以我們孝順父母不管從義務上還是情理上也是應該的。

⑧ 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對

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對

因為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當然要孝敬。
具體怎麼樣做,比如說常給父母打電話,經常回家看望父母,幫父母做做家務,陪父母逛逛街,看看電視,嘮汪運嘮家常之類的

人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對

父母為什麼要養你?

對於各種節日,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親?

為什麼會有父母親節? 0分 回答: 越詳細越好 該使用者用手機上愛問知識人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愛問知識人的觀點 一、弘揚優秀傳統,推崇和諧文化 其一,「孝敬父母」一向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也是中華兒女最為崇尚的美德,中國有句古訓——「百善孝當先」,「孝敬」是構建社會和諧的情感基礎,全社會要推崇「敬崗敬業」、「愛黨愛國愛人民」,從根本上就要從推崇「孝道」做起,但有史以來,我們從來沒有為「孝敬父母」制定一個很好的節日或固定一種很好的表現形式,這種缺乏實體的文化,對於當今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推廣是非常難以想像的。其二,從當前我國國情看,各家庭成員組合發生了變化,三口之家成了社會家庭組合的主流,父母年高後精神寄託只能在獨一子女的關愛上,然而,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環境異地變遷,物質追求強化及一些人際關系的微妙變化,使得很多做子女淡化了對家庭的責任心,缺少了對父母的感情交流,甚至有些青年對父遲擾母缺乏應有的關愛和理解近成陋習,與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格格不入,成為嚴重的社會性問題,從大多數人如飢如喝的認同外國的「母親節」和「父親節」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社會對這種節日的需求已處於極度慾望。其三,我們要保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廣泛的汲取外來先進文化中的精髓,創造性的整合成果,推助我們的孝敬文化更加發揚光大。其四,現代社會資訊傳播極其發達,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也會因各種文化的催生而千變萬化,「文化的推廣」猶如「品牌的營銷」,我們不去主動弘揚,去主導,就等於自動摒棄,就等於被動「挨打」,就等於等待接受「感化」,中國既然擁有千年悠悠「孝敬文化」,就要樹起大旗將她推崇於世,確立「父母節」(「孝敬節」),將更有利於宣揚中國和諧文化。 二、「洋父洋母」永遠代替不了「養父養母」 很多人覺得現在流行過洋節挺好,至於誰的「母親節」和「父母親」不重要,搞個中國的「父母節」不是太多了嗎?其實 「母親節+父親節=父母」,有了「父母節」,就不存在「母親節」和「父親節」了,更何況,前兩個節日是美國法律規定的節日,盲目的拿來,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踐踏,我們應當質疑: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呢」?還是 「心甘情願的認別人為親爹親娘」!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母的結合講究「合家歡樂,攜手到老」,生搬硬套的拿來主義,把中國人的「父親」和「母親」分開更是對民族文化的不尊重,極不和諧。因此,拿外國的「父親節」和「母親節」做為我們的節日是最最不明智的做法,中國人應該清醒:「洋父洋母」永遠代替不了「養父養母」,中國孝敬文化才是我們的母文化。

父母年紀大了,我們應該怎樣孝敬他們?

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困旦梁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我們應該怎樣孝敬老人?

首先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但物質對於漸漸老去的父母,已經淡了!他們要的,只是兒女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沒事多陪陪他們,多嘮嘮家常,僅此而已!父母為我們操勞了一生,好好陪陪他們吧!
麻煩採納,謝謝!

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對父母負責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牽掛,首先我們得照顧好自己,別令家人擔心。其次,不管再累再忙,也不能忽略冷落了父母,有條件有空多陪陪他們,沒條件那電話資訊不可少。物質條件也是不可或缺的,盡量讓爸媽生活開心愉快。家事要多關心,為父母排憂解難,諸如此類

「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一切順從父母 」對嗎

不對,人無完人,就算是父母也會犯錯,如果一切都聽父母的,沒有主見,那就是盲從了,所以這種情況要看事決定了

我們應該怎樣孝順我的父母?

1、有空多陪陪他們,幫父母做一點家務,有什麼事情要適當地告訴他們,不管是高興的事或不開心的事。讓父母感到你們永遠沒有分開。
2、做好自己的工作,多花點時間學習,搞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和睦的家庭生活,帶給父母的慰籍是用金錢換不來的。
3、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注重對下一代的培養,也可以讓父母心裡得到最大的滿足。
4、在社會上做一個穩重、大方、誠信、守禮之人,與同事、鄰居、同學、朋友關系融洽。
5、在家庭發生重大變故之時能夠挺身而出,勇於擔當。
我想對父母的孝順無外於此。當然對每個人來說可採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毋須求同。

孝敬父母,我們怎樣做的作文

孝敬父母是一種美德,也是做為子女的我們應該做的。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唱給父母的歌,不需要華麗樂章,因為—真心似金;唱給父母的歌,不需要加以詮釋,因為—自己讀懂,唱給父母的歌,不需要慢慢加熱,因為—早已溫存。」是啊,父母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整天不辭勞苦地工作,原本帥氣的爸爸和漂亮的媽媽臉上的皺紋與額頭上的白發也是越來越多,父母為了我們犧牲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以前那個頑皮、動不動就對父母發脾氣的女兒現在已經長大了,懂事了,我們該讓父母歇歇了。
每天清晨是誰為你做好了可口的早餐?是誰叫你起床?是誰每天都准備了香噴噴的飯菜?是誰幫你把衣服洗干凈?是誰在你對什麼有所疑問時耐心地指導?又是誰一直在為你默默地付出而沒有一句怨言呢?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的父母,父母為我們做得夠多了,該讓他們歇歇了。
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幫父母洗洗鞋呀!幫父母拿一下鞋呀!幫父母錘錘背!以前我們受到別人的幫助,以及老師同學的鼓勵都會銘記在心,可是,父母為我們做的卻認為是理所當然。每次我們過生日,父母就會給我們一個個驚喜,可是,又有誰曾記得父母的生日呢?俗話說:「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當我們都高興得慶祝自己的生日時,別忘了對母親說一句感恩的話 。
當父母幸苦一天後,回到家,幫母親倒一杯水,說一句: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父母都會感動不已,激動地誇贊我們說:「哦!我的孩子終於長大了,懂事了。」
父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最單純的,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細心地照顧著我們、保護著我們,為我們遮風擋雨,當我們取得成功時而高興時,父母親也在為我們高興,當我們難過時,父母親卻比我們還難過。
唱給父母的歌,不需要華麗樂章,因為—真心似金;唱給父母的歌,不需要加以詮釋,因為—自己讀懂,唱給父母的歌,不需要慢慢加熱,因為—早已溫存

我們應該怎樣向父母長輩盡孝

首先最基本的要把自已個人的事情工作做到位,不讓父母操心,不讓父母蒙羞!
然後,要經常與父母談心,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從一些小事情小動作中讓他們感受到年輕人對他們的愛·

⑨ 為什麼中國人認為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另外,為什麼說盡孝是頭等大事。
一方面,養育之恩,高於一切。不管父母生養我們出於什麼目的,養兒防老也好,傳宗接代也好,意外懷孕也罷,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在座的各位,不論你現在有多大權有多大勢,要是沒有父母的生養,地球上沒有你這個人,你現在的一切從何談起?所以說,養育之恩,高於一切。
還有一個原因,盡孝不能等。父母一去世,說什麼都晚了。別的事情你推後幾年還可以做,盡孝,父母一走,哪裡還有機會?人能活多大歲數,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說離開就離開了,真可謂生死無常,有太多的偶然性。比如說:出門走走,車撞了,家裡坐著,地震了,睡著睡著,升天了,醫院一查,癌症了。例子有點極端,但都是事實,生命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佛家講生命在呼吸之間,有呼吸的時候,說明還活著,呼吸一停止,就等於跟人世說再見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為什麼孝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才能不介意自己父母的粗俗 瀏覽:882
發現父母的情緒該怎麼辦 瀏覽:505
養老改革後退休金計算方法 瀏覽:537
為什麼父母總認為孩子撒謊 瀏覽:41
老人便盆消毒方法是什麼 瀏覽:1
上黃驊高中體檢要多少錢 瀏覽:23
你知道的養生知識有哪些 瀏覽:28
老人醫療保險買什麼好 瀏覽:451
父母如何給孩子做出傾聽的示範 瀏覽:876
老公的表弟叫女方的父母怎麼稱呼 瀏覽:90
雲南老年大學報名 瀏覽:586
黑養老院存在的問題 瀏覽:326
關於農村養老保險的論文 瀏覽:100
西寧養生食材哪裡有賣 瀏覽:339
長壽不衰 瀏覽:976
燕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瀏覽:923
養老保險申請的身份證怎麼上傳 瀏覽:51
徐匯梅隴敬老院 瀏覽:961
鄞州老年大學首頁 瀏覽:708
老年人祛疤痕有什麼方法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