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三字經孝敬父母的故事

三字經孝敬父母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3-07-25 22:50:16

『壹』 《三字經》中講述的古人孝敬長輩的故事是哪一句

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版.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權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愛.

『貳』 香九齡,能溫席的具體故事

「香九齡,能溫席」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是意思是: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具體故事如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人。 他九歲那年,他的母親去世了。 盡管他還很小,但他知道孩子應該孝順父母。 為了照顧父親,黃香在夏天用風扇站在父親的床旁,將枕頭墊子冷卻,將蚊子趕到很遠的地方,然後恭敬地請父親休息。

冬天,當他擔心父親的受凍,他便為父親暖被子。就這樣, 黃香長大後知識淵博,也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受到人們的稱贊和愛戴。 

(2)三字經孝敬父母的故事擴展閱讀

黃香的生平事跡

1、門下孝子

黃香字文強,是江夏安陸人。九歲時他的母親去世,黃香思念至極,致使形容憔悴差點死去,被鄉里人稱贊為孝子。十二歲時,他的事跡被江夏太守劉護聽說,劉護即徵召他到自己府里做官,代理門下孝子的曹吏,十分喜愛、敬重他。

黃香家境清貧,家裡沒有僕人婢女,自己親自操勞家事,盡心奉養長輩。並且廣泛地誦習儒家經典,深求精通道德學術,寫得一手好文章。

2、曉習邊事

永元十二年(100年),東平、清河二地報告稱卿仲遼等人謠言惑眾,此案牽連到近千人。黃香分別據實上奏,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對郡國的疑案,往往從輕處理,愛惜人命,只恐無法做到。他熟習邊防事務,調度軍政,都很適當。

和帝知道他勤勞為國,多次賞賜他,生病時派人慰問,又賜他醫葯。黃香在任內還推薦了不少的賢才,和帝對他十分寵信,輿論都譏諷他得到寵信過了頭。 

3、免官病卒

延光元年(122年),黃香升任魏郡太守。魏郡里原有的園田,常常與人分種,一年收獲幾千斛的穀物。

同年,郡中發生了水災,百姓都陷入飢荒的狀況,黃香把自己的俸祿以及得到的賞賜,全分給災民,富豪大族也各自提供義谷,來補公家貸放災民的不足,災民因此獲得保全。 但在不久後,黃香還是因水災被免官。幾個月後,便在家中去世。

『叄』 三字經中關於孝敬父母的內容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內便從他們那裡學容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以上是全部提到孝悌的文字,其實具體地就是「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這一句

『肆』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故事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講的是東漢人黃香孝敬父母的故事,如下:

黃香是東漢時期的江夏人,他的母親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只靠父親一個人養育他。

黃香非常的孝順,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4)三字經孝敬父母的故事擴展閱讀:

黃香字文強,是江夏安陸人。九歲時他的母親去世,黃香思念至極,致使形容憔悴差點死去,被鄉里人稱贊為孝子。十二歲時,他的事跡被江夏太守劉護聽說,劉護即徵召他到自己府里做官,代理門下孝子的曹吏,十分喜愛、敬重他。

黃香家境清貧,家裡沒有僕人婢女,自己親自操勞家事,盡心奉養長輩。並且廣泛地誦習儒家經典,深求精通道德學術,寫得一手好文章。京師的人稱贊他說:「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延光元年(122年),黃香升任魏郡太守。魏郡里原有的園田,常常與人分種,一年收獲幾千斛的穀物。黃香說:「《田令》說『商人不務農』,《王制》說『做官的不耕田』,做官拿俸祿的人,不應與百姓爭利。」一到郡里就把內外的園田都出租給別人耕種。

同年,郡中發生了水災,百姓都陷入飢荒的狀況,黃香把自己的俸祿以及得到的賞賜,全分給災民,富豪大族也各自提供義谷,來補公家貸放災民的不足,災民因此獲得保全。但在不久後,黃香還是因水災被免官。幾個月後,便在家中去世。

『伍』 《三字經》中誰懂得孝敬父母

黃香。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香」是指黃香,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人,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北安陸。在《後漢書》中有黃香的傳記,皇帝曾經委任他擔任過尚書令,東郡太守。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皇帝贊嘆過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之所以叫童,說明那個時候,他還是個孩子,是少年英才。

故事如下:

黃香是東漢時期的江夏人,他的母親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只靠父親一個人養育他。

黃香非常的孝順,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陸』 三字經和二十四孝里同一個孝敬父母的故事

三字經和二十四孝里同一個孝敬父母的故事:王祥卧冰求鯉獻母親。

『柒』 三字經中誰懂得孝敬父母

是黃香。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7)三字經孝敬父母的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啟示

黃香侍奉父母親的故事反映出一個孩子細致、純真的孝心,是一個孩子從內心深處發自內心自然萌發、激發出來的孝,又是出於天性的、並盡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關心他們。要知道,他們把我們照料成大人時有多麼辛苦。

『捌』 三字經經典故事和原文

三字經經典故事和原文

引導語:《三字經》想必很多人都看過,而三字經裡面有哪些經典的故事呢?接下來是我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黃香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小黃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賦棋】

李泌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開元十六年(728),剛剛七歲的李泌就能為文賦詩,一次儒、道、釋三教學者聚會,玄宗把他也召人宮中,而此時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學才能征服了與會的君臣。《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弈,因使說試其能。說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願聞其略。』說因曰:『方如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張說是當時一位才華橫溢的名詩人,被時人稱為「燕許大手筆」,他與李泌的這兩首小詩都是即興之作,相比之下,七歲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遠遠超過已經五十多歲的張說的作品。也難怪詩成後,「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新唐書·李泌傳》)其後,重臣張九齡、嚴挺之等對他都非常器重。七歲兒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孔子相師】

有一天,七歲的項橐和小夥伴們在路上玩築土為城的游戲,正巧孔子率眾弟子經過。他們只顧埋頭游戲,沒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車。孔子弟子下車責備,項橐回答說:從古至今,只有車避城,哪有城躲車?孔子看小小的項橐說得頭頭是道,心裡歡喜,便令弟子繞道而行。

孔子心想,這小孩聰明,我倒要考考他,便問: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短?什麼天長?什麼樹沒有枝兒?什麼城裡沒有官兒?什麼人有名沒有字兒?

項橐想了想,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裡沒有魚兒,空門沒有門閂,輿車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沒有環,螢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長,枯樹沒有枝兒,空城沒有官兒,小孩子有名沒有字兒。

孔子聽完,暗暗吃驚項橐的`聰明。項橐接著反問孔子:鵝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雁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鵝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雁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樹心堅實。

項橐笑著說:不對!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竹子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竹心堅實嗎?

孔子知道項橐非常聰明,知識淵博,驚嘆:後生可畏也,後生可畏也!又對弟子們說:項橐雖幼,可以為師。這就是孔子師項橐的由來。

【趙普夜讀】

一個人即使已經當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學不懈,「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說的「在職進修」,進一步追求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的學問。不是為了晉升,而是為了工作能夠順利的推展,對老百姓更有利益。下面就舉趙普的故事來說明:

趙中令是指宋朝的趙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書的中書令這個大官,白天處理國政,晚上仍然不忘讀論語。

古人讀書,有些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考中進士,求得一官半職,而趙普已經做了那麼大的官了,為什麼還要讀論語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因為有國家大事,要和趙普商量,因此駕臨趙普家中。看見趙普正在讀論語,太祖很訝異的說:「論語小時候就讀過了,為什麼現在還讀它呢?」

趙普回答說:「論語中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前我以半部論語助您平天下,現在以另外半部論語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論語是一本最為簡要精粹,不可多讀的好書,一個平民百姓讀了可以修養身心,成為正人君子;官吏讀了可以仁政治國,成為忠臣良相。

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大官尚且如此虛心好學,何況我們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學呢?

【溫舒抄書】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製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境如此優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孫敬懸梁】

西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一頭系在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

『玖』 三字經小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讓梨》
中國人尊敬長輩叫「孝」,尊敬兄長叫「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孔融是東漢末年人,他四歲時,一次有人送來一筐梨,他和幾個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個。有人問「你怎麼不拿大的?」他說「哥哥年紀大,應該吃大的。」孔融這么小年紀已知道傳統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並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說「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著對母親說,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著說,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3、《孟母斷機》
有一天,孟軻讀書厭倦了,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十分生氣,就把梭子折斷,在了地上。孟軻很奇怪,問母親為什麼發火。孟母說》「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織,你的學習也像織布一樣,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學業未成就厭倦了,就像折斷的梭子一樣,還能織布嗎?」孟軻聽後恍然大悟,從此學習更用功,終究成為著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人,年輕時人品極差,家裡本來已經很有錢,還貪得無厭,盤剝窮人。他妻妾成群卻沒有兒子。一次他做夢,夢見父親對他說,如果再心術不正,上天會懲罰他。醒後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壞事了,並開始幫助窮人。後來有夢見父親對他說,他將會有五個兒子,還能長壽。果然他生了五個兒子。他記住自己的教訓,對兒子嚴加管教,後來五個兒子,都當了大官,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遷》
孟軻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親就去世了,家裡十分貧窮,但母親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孟軻就模仿做喪事。孟母很擔心,就搬到集市上,與一家屠夫為鄰,孟軻又模仿起殺牛羊來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著專心學習禮議。孟軻從小受到教育,最終成為著名思想家。
6、《鐵杵成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老奶奶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他奇怪地問這是干什麼,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他不理解,這么大的鐵棒要磨到什麼時候?可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深受啟發,從此發憤學習,終於成為天下最著名的詩人。
7、《鴻門宴》
秦末,劉邦攻下秦都咸陽,其手下告訴項羽說,劉邦有野心,項羽聽後很害怕欲殺劉邦,即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席間指使項庄舞劍要殺劉邦,多虧項伯保護倖免於難,後來在劉邦護衛的斥責下,項羽才放棄殺劉邦的念頭。
8、《韋編三絕》
孔子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一生都沒有鬆懈過。那時候還沒有紙,書都是用竹簡作成的,再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孔子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閱竹簡,結實的牛皮繩居然因磨斷而換了三次。可見沒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
9、《殺妻求將》
戰國軍事家吳起,其妻子是齊國宗室的女兒,他們住在魯國。不久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有人推薦吳起率兵抵抗,魯穆公因吳妻是齊國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吳知道後,為了功名,居然殺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後打敗了齊軍。吳雖成名,但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鄙視。
10、《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洪水泛濫,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由於方法不當,洪水越來越大,鯀因此被殺。大禹後來接替父親,繼續治水,並吸取父親的教訓,採取疏導法終於制服了洪水。其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歷代人的稱贊。

『拾』 三字經有那些故事(至少5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親。丈夫死後,和兒子孟子生活在一起,為了教育兒子曾經三次搬家。

到孟子年齡大一點,孟子經常逃學,一天,他很早就回來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看見他,便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

孟母非常氣憤,用剪刀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織布機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的聖人。

3、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4、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5、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字經

閱讀全文

與三字經孝敬父母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附近哪裡有賣老人自行車 瀏覽:605
曲靖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656
退休倒掛養老金怎麼算 瀏覽:989
為什麼退休年齡是60歲 瀏覽:880
農民養老金每月多少錢呢 瀏覽:468
父母農村有多少存款可以養老 瀏覽:552
50歲大媽像少女拍寫真 瀏覽:205
新娘被父母拆散是什麼意思 瀏覽:634
退休金會往社保卡轉嗎 瀏覽:268
重陽節上賦白菊詩意 瀏覽:78
養老保險回老家劃算嗎 瀏覽:52
教育局體檢要多少錢 瀏覽:318
河北邯鄲交養老保險需要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121
莫沙必利片導致老年痴呆 瀏覽:796
戶口變動與退休金 瀏覽:381
甘肅省企業女職工退休年齡是多少 瀏覽:560
老人腿長骨刺怎麼辦 瀏覽:459
進監獄之前為什麼體檢 瀏覽:76
退休領養老金一定要檔案嗎 瀏覽:652
養老金入市時間2017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