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順的人也不一定有好報
現在社會就這樣,孝順有加的人過得平平淡淡,反而不孝順的人過得順風順水、事業有成。
鄰村的一個男的,五十多歲,在家裡靠種地為生,順帶著照顧自己的老娘。
那位老太太如果活著也得高壽八十多了吧!半癱已有好幾個年頭。老太太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種地,二兒子在外地成家立業,小兒子去了市區。據我所知,兩個小兒子不管不問,也許只是偶爾掏錢出來吧!唯一的要求就是不伺候老娘。
老太太不能動,大兒子一天三頓伺候吃喝,也算是對老太太盡心盡力。
幾年後老太太去世了。
偶然有一天,老太太的大兒子在村不遠處的地方出了車禍,至今也沒找到肇事者。
就這樣的例子,我想應該很多。人人都提倡孝道,可是越孝順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得好報。
② 孝順的人會人品不好嗎
對別人也能要善良才行。如果不確定對方的人品。可以多花點時間了解對方。日久見人心嘛。時間長缺點都會露陷
③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這句話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從“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角度上來看,雖然不能算強盜邏輯,但已是用片面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的以偏概全,確實有失偏頗。為什麼這樣說呢?
提倡孝敬老人,“百善孝為先”、“孝不如順”可以理解,生活實際中是美好的願望。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過了,而且孝也不能愚孝。
所以,表述要准確。事實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也真不一定是壞人。
2.理是孝順的理
孝順,是順從父母之意願而去執行,但是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註疏》的批註是對孟子“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的解釋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兒女對父母的第一不孝就是看到父母有作出違背道德倫理,危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不應該去支持,要做思想工作,勸說和制止他們有危害的行為,以免讓父母遭到別人的嫌棄。
所以說,孝順父母也包括要幫助父母中止不對的行為,不是盲目地孝順。
對父母盡孝是必須的,但好的傳統是靠人們自覺自願遵守並傳承的。對於善惡必須有正確的理解,並不是要靠壓服來順從。“不孝之人不可交”,針對的是真不孝的人,不是不順父母的人。
贊同孝道與一個家庭具體存在的情況是兩個概念。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的說法,確實存在強迫性邏輯思維。“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母慈子孝”,孝順是相互的。
在外作惡多端,對父母十分的孝順的人有沒有,有。有個強拆民房的人,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要去拜佛,他馬上送去,還幫母親出錢開光物品。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的人對外人好的也大有人在,在外面幫助別人,得到人們的好評。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們判斷事物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不黑即白,不白即黑,這種非此即彼的判斷本身是比較愚昧的,存在思維邏輯的問題,才會產生這種具有偏執的認識。
看事物不要絕對,不能非此即彼。那些從小虐待孩子、把孩子不當人對待的父母,孩子長大不孝順不一定就是壞人。
另外,不孝順也不是不贍養,這也是兩碼事。有的子女也贍養,能盡責任盡孝,但做不到噓寒問暖,被父母說成不孝,不見得是不孝。
現實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樣子?孝不孝順的標準是什麼?是憑父母說,憑兒女說?還是憑外人說?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所以,“不孝順一定不是好人”說得太過,存在錯誤認知。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不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說得過於絕對化。不能為了要讓人孝順,或是為了提倡孝順道就用這種偏激的邏輯一概而論,一刀切的說法反而讓人難以接受。
事實上不孝順也存在不得已的原因,比如國家利益至上的人,那些當兵、搞科研、堅持在一線崗位的人,沒法盡孝父母,就不是好人?
所謂孝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最基礎的感恩心理。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虎毒不食子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父母不值得孝敬的情況也有存在。可是要追根溯源,有些情況就與老人的教養方式有關,有的是對孩子太溺愛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孩子不孝順,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父母完成了責任把孩子撫養長大,父母老了,不贍養父母,兒女不孝順父母的確實沒做得好。
所以,“不孝順父母的人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觀點,確實存在邏輯混亂,有行道德綁架之實,不分情況地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是邏輯混亂的道德綁架。
3.孝順父母理所應當,但不能搞道德綁架
孝順父母無可爭議,但確實也有為一己私利打壓子女、無事生非、無理取鬧的父母。生而不養就是遺棄,老了子女不贍養,是因果報應。
凡事都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孝順父母做得好的人,有愛心、善心、孝心。
父母不善,孩子從小就受父母行為觀念影響。父母怎麼對待爺爺奶奶的行為會深深的印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因果報應。
或者由於父母性格使然而使孩子小時侯並不快樂,而孩子大了認為這都是父母的罪過,沒考慮到這是父母本身的匱乏所致,這屬於是不能體諒父母的表現。
身為父母者在對待子女上做到大公無私,心無偏袒,一視同仁,教育子女時以身作則,父母做得好,兒女不用道德綁架也會孝順。
有些家庭會出現父子如仇讎的現象。像這種家庭就不能用統而概之的普世道德觀來對應。
這種個例屬於特例,不能用這種例子推翻整個普世道德觀。每個人不光有父母,可能還有子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懂孝道,不尊重父母。
普世的道德觀是道德觀,特例是特例,不能一概而論。說事情最怕斷章取義,孝順也不能搞斷章取義的一刀切。
“下堂老母不贍養”是“男尊女卑”思想造成的。
人非聖賢,相信大多數父母都願意給孩子好的教育和影響。不能原諒父母過錯的人,需要調整心態,增加“同理心”,“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說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敬,但是你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實,一定也有受別人影響的看法參雜其中。母親改嫁可能存在著不得以的苦衷,兒女要能體諒為母的苦楚。
“子不孝,父之過”,不行道德綁架的孝道。
望設身處地想想如果自己父母中有一方拋棄另一方和孩子,老了回來了讓孩子養老的事,孩子心裡有何感受?
自己沒有攤上無情無義,拋妻棄子,從未盡過撫養義務,卻胃口特大,貪心不足的父親的人,不要指責別人不孝。
事有多面,人有多樣。父母有教導孩子的責任,但本身有局限性沒法引導孩子,就要靠孩子自己努力改變自身。孝與不孝,不必道德綁架。
不論旁人怎樣說,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真的別再用混亂的邏輯道德綁架孝道。
電視節目中那些對比十月懷胎的母親,拋妻棄子的老父更令人討厭。父親沒盡過養育責任,可老了老了,落魄至極卻涼薄之心不改,極盡惡行還振振有詞逼兒女贍養。不是當事人,永遠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道德綁架成就的只能是表面的孝,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用賭咒發誓的話威逼的孝不如順,是愚孝。
父母是山,給弱小的兒女以真切地依靠,父母是水,無私的滋潤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兒女自然會孝順。
有書君覺得老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說得有道理。所有的善行首先講求的是孝,要看心中有沒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為,如果考究行為的話,那麼許多人就沒法遵循孝道。
孝順父母包含著親情、感恩、尊重。作為兒女,父母是每個人小時侯的依靠,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最親的人,你可以因為無親情不感恩,但至少別侮辱父母,尊重父母是孝順父母最後的底線,也是做人的底線。
為了自己的後代不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自己要做好父母的角色,要盡力做到孝,以此來改變家風,造福後代。
期望在子女和父母之間,建立一種相對民主的關系,遵紀守法形成良性循環,放棄愚孝。
④ 孝順的人人品會不好嗎
人品是廣義的,孝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個人很孝順的話,但是也你不代表他就是一個人品很好的人。
⑤ 孝順的人一定是善良的嗎
不一定,有的壞人也很孝順.有的殺人搶錢可能是家庭中有難.坐牢了.所以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善良的。他對他父母正唯是比較好的,他氏滾在外面,可能就會做些心狠手辣的事情。就比如說舉核培人販子吧!他不殺她自己的女兒.雖然說她不殺自己的兒子女兒.但是在外面也做過很多虧心事的.他們從不會想別人的父母會怎樣.他不告訴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她是做什麼工作的.那也是為他們好.所以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善良的 .
⑥ 他很孝順能代表人好嗎
我覺得這種表現不能完全代表他一定是個好人,看他究竟是不是一個好人,要看他對待一般人的態度,要知道父母和子女的親情有時是可以超越理智的,而這種超越並不總是合理的。其實關鍵是對你好不好啊,是不是心裡有你。
⑦ 孝順父母的男人才是好男人嗎
正常情況下,孝順父母的男人未必是好男人,但是不孝敬父母的男人一定不是好男人!(特殊情況例外)如果一個人從骨子裡不能孝敬父母的話,那麼這個人對其他人絕對難以真正的尊重或者愛護。
無論父母對與錯,對於子女的恩德都會比較大,即使是父母本身有很多缺點,但是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子女都是有一種無法取代的愛的。有理由相信,幾乎所有丟棄孩子的父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後悔,甚至有許多懊悔終身。母親尤甚!
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殺害自己子女的就只能用病態來形容了!
⑧ 孝順的人是否人品就一定是好的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在家裡確實是個孝女。在外面對人那就不敢恭維了,特別是過的稍比她好的身邊人,嫉妒心極強,而且老是喜歡去拆散別人和睦的家庭,當面人背面鬼的。
⑨ 孝順自己父母的女生不一定孝順未來的婆婆對嗎也不一定是什麼好人對嗎
未必所有事情都像你想像的那樣,第一種孝順自己父母的人她的人品一般都不太差,第二種孝順父母的人她自己本身態度很好,對未來公婆的態度也會很好並且會協助老公照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