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完整的話應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詳細解釋:
1、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這是一種不孝。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從《孝經》中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趙岐所分析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孝經》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學子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為官,但趙岐為什麼說不為祿仕呢?這應該和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有關。但即便是這樣,為了侍奉雙親,也要去做。孔子也說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樣也都要盡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對於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給人們套上的枷鎖。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結婚生子,這個社會還能延續下去嗎?我們不排除在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家需要更多的人來勞動,來打仗。可這點這無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規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經》的,人更三聖,世更三古。《易經》就是一本揭開宇宙自然規律的書。孔子贊《周易》,為《易經》寫了一本《易傳》,成為後世讀《易經》必讀之書。結婚生子是自然的規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應該的。正因為這樣,孟子也許才會說無後為大。
2. 為什麼現在大力宣傳的是孝順父母順從長輩,而不是尊重孩子給孩子人權,我覺得中國現在更缺的是後者為什麼
一個家族好像是一棵大樹,老人是樹根,夫妻是樹干,孩子是枝葉,交人要交心,澆樹要澆根,根深則葉茂,樹根不動,樹的枝葉就是搖能搖到哪兒去,家族這棵大樹要想繁茂,必須懂得把水澆在根上。家庭是復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如果復印件上有錯誤,那麼我們首先要改的原件呢還是復印件呢?因此不難看出原件的重要性...,原件的原件更為重要。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懂得孝順,那麼Ta會熱愛自己的國家嗎?會對朋友講誠信嗎?會愛自己的妻子(丈夫)嗎?會對領導忠誠嗎?會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嗎?對待同事會團結友愛嗎?每個人都應該有人權,但前提是不去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因為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空里,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有五種關系,我們只有處理好這五種關系,才能與自身,與家庭,與社會和諧相處。因此任何人的人權,都是在,一定的規范限定的范圍之內的,尊重人權,不等於放棄規范,不等於不講道德,講道德,還是離不開百善孝為先。
3. 和父母有不同意見是不孝順父母那不同的意見不是意味著不順從了嗎那這樣說來子女都不能有自己思想了
那就把理想定高點,遠的,和眼前的事不發生關系,就不會碰撞,既能順從父母,又不忘理想,既孝順,又有思想。
4. 兩個人的將就真就好過一個人的幸福,年齡大了被逼婚,是該順從家人,還是該說存本心,順從本心就是不孝,
順從本心,還是順從家人,這個要看你結婚對象人是怎樣?結婚不能再看人長的帥不帥,漂亮不漂亮,一個人的人品最重要,婚後生活,瑣事太多,一個人品不好的人,會讓你的生活過的倍加艱辛。
結婚沒有說自己談的一定就好,媒妁之言就一定不好,有人談了很久,但還是沒結婚,這中間肯定是有問題的,分分合合。婚後再加上父母公婆,孩子出世。生活也是會免不了爭吵,媒妁之人,也許也會遇到一個知冷知熱的人,所以結不結,都要你自己想清楚…這畢竟是人生大事。
5. 孝順到底是怎樣的,是每件事情都要順從嘛
凡事都不是那麼絕對的,孝順不一定是每件事都順從,得分怎麼去看待問題,每個人看問題的觀點不一樣,由其是上了年齡的人,所以對待老人孝順這件事上看你的聰明才智了,盡量讓年齡大的人高興了。
6. 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一一順從父母意願,無論錯或對,我們都服從,那是不是孝順什麼叫真正孝順
孝順,可分為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孝順,另一種為出世間的孝順。所謂世間的孝順,即是兒女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長大之後侍奉父母,讓他們快快樂樂。也有六親之間後輩對長輩的孝順。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之中首先說的第一條就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孝順是我們為人的基本,孝順之人得到眾人稱贊,反之,忤逆之人眾人指責;天地鬼神敬重孝順父母之人,而懲罰不孝之輩!
世間孝順之中,也有真孝與假孝之分。何為真孝?發自內心的尊重報答,並從行動上落實者稱之為真孝;而假孝雖然從外表上看則和真孝無異,但其內心若是只為了別人的評議,實際上並不想這樣去做,但為了不遭到眾人的指責而偽做孝順,此則稱之為假孝。真孝之人有大福報,而假孝之人雖辛苦一場,但由於只是逢場作戲,發心不真,因而也就沒有什麼福報。如果外面之人不明其中原因,對假孝之人稱贊不絕,那假孝之人由於受不起這種名聲,便會有不祥的事情發生。因此,我們對於父母以及長輩,要發自內心真正的報恩,恭敬供養承侍,做名副其實的孝順之人。
只是世間之孝順,已得到很大的福報,何況出世間的孝順呢?何謂出世間的孝順?所謂出世間的孝順,則是為了幫助一切父母眾生出離六道生死輪回,而毅然舍家離眷出家修行,成就之後回來度化他們的偉大行為。與世間孝順相比較,出世間的孝順方可真正報得父母恩情。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記載: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告諸大眾:『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決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飢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由佛所說之經文我們可以知道,父母之深恩非是世間的孝順可以報答的。然而,孝心卻是可貴的,雖然只是世間的孝順,也已獲得很大的果報,得以人天之善趣福報!那出世間的孝順則是真正的報答父母深恩。以佛法來鐃益於他們,讓他們也都可以脫離三界苦宅,證得涅槃盤之樂!
世間之人為無明所覆,顛倒黑白,他們贊嘆世間的孝順行為,而對於去出家求道以出世間的法來報答親情並饒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則百般指責。說他們不孝不順,自私自利等等,目的是想阻止其的出家之念。我們須知,世間之孝順是短暫的,給不了親人永久的快樂,而出世間的孝順則可讓他們到達涅槃之樂。因此,我們有緣的佛弟子應當實行出世間的孝順,不僅是讓親人,並讓所有眾生都得到永遠的快樂。
孝順,並不止於外表的尊重,內心的恭敬才是最為重要的。有了發自內心的這份孝順,我們從而對一切如母如父之眾生發起悲心,為了讓他們得到解脫,先得出家苦行成就自己,再回來以佛法之甘露潤醞報答眾生。這,就是真正的孝順!
7. 你是如何看待順從就是孝順的
順從真的和孝順是兩回事。
"孝順"強調的是"孝"而不是"順",一昧的順從只會毀了你自己,並給你的未來帶來超級多消極作用,甚至說會毀了你自己的未來。
要知道,"百善孝為先",不是"順"為先。對父母,大部分是孝,少部分的順才對。
現代社會不就有很多媽寶嗎?就是凡事都聽媽媽的,這不就是順嗎?不過,你問問,媽寶男現在真的是女性最煩的物種了。有媽寶男的家庭註定不會平靜,註定不會很幸福。
而且,對父母的順,應該是讓父母放心順心,不是順從。因為父母就算是真的是為了我們好,但是父母不是每個方面,你生活的每個方面都有了解。所以父母的建議就算是過來人的建議,但也是過去式的建議,不一定會對你的生活和問題有幫助。
所以,孝順,要孝,要順,不過是更應該讓父母順心。
8. //、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順父母 。
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孝敬老人是每一個子女都應該做到的事,也是應盡的義務。簡單說說現在的子女該如何孝順父母長輩
9. 孝順就是順從嗎你都做過哪些孝順或者順從的事情
孝順,其中特別強調順,因為古人認為順從是孝的最明顯的表現,但對順從的理解要靈活,它並不要求人無原則的順從,只是強調不違逆父母。所以,順從只是孝的一部分,順從,不必然會變成一個孝順的人。
10. 孝順一定是順從么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總好過於走別人讓你走的路,然後你一路抱怨,尤專其遇到屬不順和坎坷的時候,你就大可以給自己找個理所當然的借口,你看,是你讓我走這條路的,我過得不好,我遇到了麻煩,都怪你們,都是你們的錯。何必呢,這是你想要的嗎?得到好處的又是誰呢?!
一個人就活一輩子,人後悔的永遠只是那些他們想做而沒有去做的事,以後又永遠的失去的機會!你不能強硬的去否定家長的意見,溝通、然後互相理解。家長永遠把子女當小孩,他們替子女做決定拿主意,殊不知子女已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作為子女的你要去跟他們溝通。另外認定的事就要堅定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