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閔子騫孝順閱讀答案
閔子騫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是愛護兄弟顧全大局。
㈡ 閔子騫單衣順母中的閔子蹇有怎樣的品質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大概是閔子騫的後母有兩個兒子。後母給自己生的兒子穿上版棉絮做權的冬衣。後母妒恨閔損,給他穿的是蘆花填充的冬衣。父讓閔損駕車,閔損因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連駕車的皮帶子都掉了。父親察知了中的緣故,便想要休掉後母。閔損說:「母親若在,只是我一個兒子寒冷;母若離去,三個兒子都寒衣單薄。」其母聽到後,後悔不已,從而改過。
道理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比如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又或者「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再者可以說寬容,以一份大愛包容不公總會結有善果。等等。
㈢ 閔子騫兄弟二人品質
閔子騫:講究孝道、兄友弟恭。
閔子騫
閔子騫兄專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復生屬二子。子騫為父御,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溫,衣甚厚。即謂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寒兒,汝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㈣ 閔子騫為什麼挽留後母,他身上有何品質
中國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閔子騫不僅是七十二賢人,而且還是二十四孝圖之一,是咱們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所以他身上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孝順。
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其孝順可謂家喻戶曉。故事發生在閔子騫的少年時期,閔子騫是家裡的大兒子,但是自己的母親去世了,父親又娶了一個後母。因為閔子騫畢竟不是自己親生兒子,而是家裡的大兒子,很有可能會繼承家裡的所有。所以這個後母就很看不慣他,曾多次虐待閔子騫。但是閔子騫也從未向自己的父親告狀。
相比於閔子騫,現在的孩子可謂是嬌生慣養,可是一旦不如意,甚至有的孩子會罵自己的母親父親,更有甚者會出手打。現在應該相當重視,孝順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這個東西不能丟,希望教育部門能夠多多注意。
㈤ 論語第十一章原文
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孔子說:「先學習禮樂,鄉下人啊;後來學習禮樂,君子啊。如用的,那麼我們從前輩。」
11-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譯文:孔子說:"跟從我周遊陳蔡之間受苦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了。「
11-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道德修養好的人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善於辭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貢。長於政事的學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文學才華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啊!對於我說的話沒有不高興。」
11-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大孝子啊!人們從來不挑剔和懷疑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孝順的話。"
11-6、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南容經常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的詩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11-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季康子問:「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孔子回答說:「有顏回的好學,但他不幸早死!顏回死了。」
11-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譯文:顏淵死了,顏路請求你的車來為他買槨。孔子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啊。鯉死,有棺無槨。我不步行來為他買槨。因為我從大夫的後代,不可能步行的。「
11-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顏淵死的時候,孔子說:"啊!蒼天滅我啊!蒼天滅我啊!"
11-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顏淵死了,兒子哭得悲痛。隨從的人說:「你哭了!」他說:「有痛嗎!不是他自己的是悲痛,誰是!」
11-11、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死了,學生想厚葬的,孔子說:「不可。「守門人厚葬的。孔子說:「顏回把我像父親一樣,我不能看還你的。這不是我的過錯呀,那你們呢。」
11-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季路問侍奉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怎麼能侍奉鬼神?」他說:「請問死?」他說:「我不知道生,焉知死?」
11-13、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文:閔子騫侍奉在孔子一側,恭敬和悅的樣子;子路表現出剛強的樣子;冉有和子貢體現出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的樣子。孔子很高興。又說道:"像子路這個樣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11-14、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魯國人翻修長府。閔子騫說:"老樣子,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說:"這個人不輕易發表意見,一開口說話就很中肯。"
11-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彈的這手瑟,怎麼是我的門徒呢?"因為這個,學生們便不尊敬子路。孔子說:"子路的水平已經進入廳堂了,但還沒有進入室內罷了。"
11-16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賢能?"孔子說:"子張有些過頭,子夏有些不足。"子貢接著說:"那麼說就是子張要好一些了?"孔子說:"過頭和不足是一樣的。"
11-17、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季孫氏比周公還富有,而作為季孫氏的家臣的冉求還幫助季孫氏聚斂搜刮更進一步增加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聲討他。"
11-18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口彥。
譯文: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差不多,多次空。賜沒有稟受天命,而做買賣;行情多次中。」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麼做好人。孔子說:"不跟著前人的腳步走,就很難進入很高的境界。"
11-21、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譯文:孔子說:"言論篤實的人可以稱許他為善人,但還要進一步判斷,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出來的呢?"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子路問:"聽說一個道理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麼能夠聽到就去做呢?"冉有也問:"聽說一個道理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聽到了就要去做。"公西華問老師:"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冉有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的回答是聽到了就去做。我很疑惑,敢問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冉有做事退縮不前,所以我就鼓勵他大膽地做;子路膽子太大,好勇爭勝,所以我要約束他。"
(5)閔子騫孝順品質擴展閱讀:
論語第十一章是整部《論語》中較長的一章,集中談論的是師徒五人的願望。有述有評,人物個性鮮明,畫中有畫。曾點的回答很有道家的意味,儒道兩家文化,很值得細細品味。
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贊賞曾點的主張,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這一章,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人做人做事一直都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說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
這個「度」就是分寸,萬事萬物皆有分寸,時間有分寸,它公平地給予了每個人相同的時間,不長也不短;自然有分寸的,四季有規律地輪回。人,做事更應該懂得分寸,把握分寸。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實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㈥ 孔子是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
孔子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孔子是按照學生的專不同的品屬行與才性施以教育,培養出參政與從教的不同人才,如德行以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修養最高;政事以冉有、季路最出色;言語有宰我、子貢;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像冉求、子路、宰我、子游等,曾為列國大夫或邑宰,子貢常相魯、衛,在施政上很有政績。
㈦ 論語描寫顏淵的句子(衣食住 品質等)
1.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3.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4.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者也。」
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憾,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8.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遜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9.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10.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11.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12.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
㈧ 閔子騫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是什麼
孝悌之道,其為人之本與。孝悌是做人的基礎,閔子騫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都做到位了回。
子騫對後母並不記答恨,反而有些同情後母,小子騫覺的不能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後母,於是他跪下來對自己的父親說:「父親,請你不要趕後母走,因為畢竟還有兩個小弟弟呀!有
母親
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會挨餓受凍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在這種情形之下,閔子騫至誠的孝心絲毫不減,而且還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樂。這一分真誠讓他的父親息怒,這一分真誠也讓他的後母生起慚愧之心。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所以,「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