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孝敬父母的主持稿
所謂的家庭教育,說白了就是教孩子。怎樣教孩子?這是擺在每個父母面前不可迴避的一件人生大事。
現在做父母的可真不容易,為了教育好孩子可謂「任勞任怨」、「費盡心機」。盡管如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還尚有很多疑慮。父母既想讓孩子領略和闖盪多彩的世界,又怕他受到各種傷害;既想讓孩子做個正直、善良的人,又擔心他會受到委屈,會吃虧上當;既想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又時常憂慮他會在以後的競爭中遭遇失敗---在保護與放手之間,在理性與寵愛之間,在快樂與煩惱之間,到底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很多父母都孩子設計了人生,許多事情都一手包辦,但令人遺憾的是,往往父母使的力氣越大,孩子受的罪就越多,家庭教育的失敗性就越大。其實,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教育本身,讓他認為受教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父母也才不會白費心血。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明白,再淵博的父母,也代替不了圖書館;再富有的父母,陳舊民不是搖錢樹。父母最終能給孩子多少具體的知識和物質享受呢?孩子終究是要自己面對未來的社會的。其實,父母給孩子什麼都不如給他教育,這才是送給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
著名教育學家王東華認為,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可以說,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最經典的詮釋。好父母不是天生的。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要不斷地進行學習,學習一些教育理念,學習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要教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重要的不是父母一定要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大學,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即啟蒙之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在眾多的教育方法中,言傳身教是最常用、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言傳身教是指從言行兩方面對孩子進行教育,即在口頭上傳授講解,在行動上以身作則。要想使家庭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父母就要真正地做到言傳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教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當然,這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並會極力仿效。所以,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應該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有句話說得好:一兩的身教等值一噸的說教。父母教育孩子,對於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聽父母講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父母怎樣做。如果父母能夠率先垂範做出榜樣,那麼其感召力和威力所產生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父母。父母應該做孩子成長中的知心朋友,從尊重與理解出發,用心去感悟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情去激發孩子向上的動力,用愛去締造孩子成功的未來。
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長。父母對孩子要多贊揚、多鼓勵,少批評、少責罵。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讓孩子帶著興趣去學習、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培養孩子的成功意識、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從容應對孩子的無理要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㈡ 家庭教育的想法和做法有哪些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如今我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了,入學是孩子生活的新起點,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的里程。從孩子背上書包,興高采烈地走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意味著告別了無憂無慮的游戲為主要活動方式的幼兒時代,開始正式跨入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學生時代。這個時期既是孩子學習的知識含量大幅度增長、開啟智慧之門的黃金時期,又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孩子課前認真准備的習慣
女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以後,首先我要讓她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小學生了,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就要課前做好一些准備。如: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課程表提前自己准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書本、削好的鉛筆等學慣用品,一樣不少地准備齊全,這樣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亂,又可保證第二天能夠帶齊學慣用具,不形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
在家中,剛開始的時候,我在一旁耐心指導孩子怎樣收拾學慣用品,應該怎麼樣擺放整齊。這樣讓孩子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後,她就會慢慢養成習慣。經過半年的訓練,女兒逐漸能獨立准備好所需的學慣用品,我並及時根據她的准備情況進行評價獎勵。半年以來,女兒在一次次的鼓勵中慢慢形成了課前准備這一良好的習慣。
二、培養孩子課前預習的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麼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准備,也是具體內容的准備。預習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慾、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對於一年級的女兒,我的語文預習要求是:一畫,大聲地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問,問家長自己不認識的字或詞,自學字、詞,並寫下來。三析,對課文進行分析,說一說課文里的主要內容,最好能夠用圖畫把課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四答,嘗試性回答課後作業題。五提,提出通過預習後還不懂的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預習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上,在聽課時就能產生一種積極主動、輕松自如的心理狀態,就能充滿自信,這正是成功的學習所需要的一種心理優勢。學習主動,走在前面,心情好,充滿自信,於是成績就好。成績好了,學習更主動,學習興趣更濃,成績會更好,良性循環鏈就形成。所以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一種最有效途徑。
三、培養孩子課後復習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把不能鞏固地掌握知識比作喝醉酒的馬車夫,忘記了所裝載的東西捆在車上,也不往後看看,只是一個勁地往前趕路,東西顛簸丟了也不知道,結果趕回家去的僅是一輛空車。中國「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更可謂婦孺皆知,熊瞎子每掰一個苞米,便夾在腋下,同時扔掉了前一個舊苞米,這樣忙了很長時間,還只是有一苞米。我就是用這個故事告訴女兒要及時復習,溫故知新。雖然她懂得了復習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樣復習才能事半功倍的問題,卻並沒有引起她足夠的重視。
如:一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認讀400個生字,孩子認為:復習嘛,太簡單了,一遍又一遍的讀,一遍又一遍的記就是了。結果是「讀卡片的時候什麼都知道,合上卡片什麼都忘掉。」 所以只有科學的復習,才能有好的效果。還需要家長的指導,為了搞好課後復習,需要她做好二件事:一試圖回憶、二認真看書,而試圖回憶,就是「過電影」,在大腦的熒光屏上,放映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具體地說,就是下課後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老師主要講了幾個字?哪些生字會寫了?那些生字還不會?二認真看書。復習時的看書,是在預習、聽課、回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必然會有新的收獲和體會。看書時,還可以不時的加以對照,看看書上是怎樣寫的,老師是怎樣教的,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於聽課中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時間;對於沒聽明白的地方,還得讓孩子知道不會的內容應該主動地詢問,及時補上沒有學習好的知識。不同的學習內容應該要注意交替復習一句話,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四、培養孩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升華,作業可以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理解。要求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獨立地按老師要求完成當天的全部作業。這樣做既能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又可防止養成拖拉作業的壞毛病。一年級的女兒尚未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而這一習慣對於她以後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我首先要培養女兒認真寫字的習慣,例如在書寫生字時,我要求她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眼睛要看清字結構;心到,字形要牢記心中;手到,字寫的正確美觀。我經常在家展開比賽,展出她寫得漂亮的作業,在展出的作業上給他寫出一些激勵的評語,家裡來了客人也讓他們觀看,進行評價。經過這種展示制度的實施以後,她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興趣變得也越來越濃。這樣,認真寫作業的習慣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五、培養孩子發現錯誤及時改正的習慣
這是訓練學生的自改能力,要養成孩子自覺改正的習慣,一要先讓孩子認真讀老師的批語和評語,要認真思考,從而不斷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二要看看書,考慮自己的錯誤,不懂就問,弄懂為止,想想自己該如何做。三要針對教師的評語自改。四要改後再認真檢查一遍。這樣做可以及時彌補學習中的漏洞,防止錯誤過多過久,從而影響以後的學習。孩子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㈢ 我國中小學德育應遵循哪些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2、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連貫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5、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7、實踐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8、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9、正面教育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10、共產主義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對學生的德育要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聯系起來。
(3)家庭教育中孝敬教育擴展閱讀: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小學教育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㈣ 孝順不孝順其實不是社會風氣影響的,而在於家庭教育
孝順不孝順其實不是社會風氣影響的,而在於家庭教育----
非常贊同此觀點。因為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的品性主要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㈤ 如何教育孩子孝順老人
孩子有許多的性格、為人都是受到父母言行舉止的影響的。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果要讓孩子孝敬長輩的話,那麼首先得保證我們本事可以做到這一點。自己可以做到的話,孩子或多或少也是會受影響的。 而平時我們要多與孩子講講孝敬老人的典型人物這些。 這樣的話我相信孩子是會成為一個孝敬長輩的人的!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祝愉快!
㈥ 教會孩子感恩究竟有多重要溺愛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作為家長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如果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以後是很難成大事的。
教育子女,要讓他們知道父母養育的不容易,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要讓孩子懂得珍惜,並且有感恩之心。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要引導孩子知道,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別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父母不能只知道奉獻,而不把自己的艱辛告訴孩子,這樣做並不是說讓父母一味地訴苦,而是要對孩子既展示自己的成功,也要讓他們知道背後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
讓孩子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懂得尊重,如果能夠對父母的養育有感恩之心,那對其他任何人的幫助自然也能有敏感的認知,而不是忘恩負義。
感恩是父母首先要教會孩子的做人美德,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要得到他們精神回報的,一旦孩子懂得了回報,父母的愛才有積極的意義。
㈦ 孝順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嗎
孝順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嗎
是的
這樣的問題 很多時候不在於你如何教育, 而在於你如何身體力行的去做, 你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將來你的孩子, 十有八九就會如何對待你
㈧ 家庭教育的徵文3000字關於敬老孝道方面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老人是一座活著的圖書館」,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美德是黑夜裡的一盞燈;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時的一場甘霖。美德,其實就是需要幫助時,伸過來的一隻溫暖的手;需要談心時,遞上來的一顆火熱的心;需要關心時的一句親切慰問。只有在這種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才能遠離孤獨,才能欣慰地走完屬於他們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個世界充滿歡聲笑語。
美德,其實就是需要幫助時,伸過來的一隻溫暖的手;需要談心時,遞上的一顆火熱的心,需要關心時慰問。只有在這種世界的老人,才能感受到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才能遠離孤獨,才能欣慰地走完他們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個世界充滿歡聲笑語。讓我們一起行動,做到敬老、愛老、助老!這是每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光榮責任。
㈨ 教育部嚴處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現象,這樣做是給老師增壓還是為家長減壓
肯定是在給家長增加壓力,因為教書育人和批改作業,本人就是老師的工作職責!為什麼非要把他們的工作,要家長來分擔呢?像這樣的現象出現,必然是有人率先推出以後,受到了推崇和效仿才使得這個現象在很長的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