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

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

發布時間:2023-06-12 19:03:41

❶ 於丹《論語》感悟 一共就7集嗎

http://hi..com/28gl/blog/item/936a1ddb9aead162d0164ed8.html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

〔迅雷下載〕〔於丹〕百家講壇-孔子論語(全集)(RMVB清晰版 & MP3版)
〔於丹〕孔子論語(一)-天地人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二)-心靈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三)-處世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四)-君子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五)-交友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六)-理想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七)-人生之道
訪談《本色於丹》 (柴靜解讀於丹 半路殺出易中天)

【百家講壇在線點播、迅雷下載及講稿】於丹《論語》感悟
〔MP3迅雷下載〕〔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第一部精彩回顧
於丹百家講壇特別節目:感悟《論語》(上)(張越對話於丹)
於丹百家講壇特別節目:感悟《論語》(下)(張越對話於丹)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一)孝敬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二)智慧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三)學習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四)誠信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五)治世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六)忠恕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七)仁愛之道
http://hi..com/28gl/blog/item/936a1ddb9aead162d0164ed8.html

❷ 百家講壇 於丹論語感悟 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

看於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這是我在網路上搜的 你在根據自己的情況稍微的修改一下 就OK了

❸ 讀完論語的對孝感悟200字

《論語.為政》中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供養父母、為父母做點事兒、好東西讓父母先吃,這些在當時對於大家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所以對於孝就不能滿足於「能養」,這個層次太低了。給予父母物質的滿足和照顧相對很容易,但是照顧父母的心理,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難以做到一如既往。要讓父母心情舒暢,首先要對父母和顏悅色。可是家庭成員之間往往是沒有感情克制的,對於父母更是這樣,很難整天笑臉相對,所以就存在「色難」的問題。對於父母的和顏悅色是裝不出來的,刻意擠也擠不出來,只有發自內心的真誠。也許只有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甚至祖父母,體會到為人父母之心的時候,當看到雙親日漸年邁,對衰老產生悲憫之心的時候,才能對孝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❹ 於丹講論語孝 要感想

《於丹<論語>心得的激盪與感悟》講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實這樣回的一種提升,也仍然是答要輔助其它元素的。為什麼孔子說你還要了解別人呢?就是因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應該是能讓我們減少迷惑的一種通途。

什麼是智者?智者知人而已,無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別人。其實了解別人容易嗎?我在這里還不跟大家講,你想想你了解你鄰居嗎?了解你團隊嗎?了解你學生嗎?

我覺得都說得太遠,我只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不是了解自己?第二個問題:你是不是了解身邊的親人?如果你這兩個問題都說:我了解!那你就是大智者,很不容易。因為我們人對自己的評價,是永恆的斯芬克斯之謎,人最難評價就是自己。

定呼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所謂「崇辱不驚」,人真正在面對大榮辱的時候,內心對自己還有判斷嗎?比如說無故加之,世界上有些羞辱就這么來臨了。當韓信胯下受辱的時候,他當然可以為一時的尊嚴拔劍相向,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兒了。他日後就不會成為淮陰侯,為漢高祖劉邦決勝於千里之外了。所以他在那時候想一想,人為了未來,有時候可以忍受當下,他可以坦然受之。其實難得的是淮陰鈁嬲

❺ 論語中孝的感想

下面是我整理的論語中關於孝的感想,給大家閱讀。

【一】《論語》中的孝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簡潔洗練的吟詠,卻無疑是細致入微的描摹,彷彿可以瞥見夜深人靜的時候,一位慈祥的母親借著搖曳的微弱燭光為即將遠行的孩子縫補衣服的動人情景。

先鋒詩人食指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背景下創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其中就寫道: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親情是世上最難以割捨的感情,人們在奔赴茫茫前路之時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母親。

中國人喜歡把把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黃河稱為母親河,把培養教育自己成人的學校稱為母校;英語中稱祖國為motherland。

可見古今中外每一位人子都對拳拳的母愛充滿感激與眷戀。

華夏民族以源遠流長的孝文化聞名於世,而早在春秋時期,《論語》就對孝道做出過系統全面的闡釋。

孔子有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論語·學而》篇中,孝悌是與謹信、博愛、親仁並列的優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為人的基本准則,也是“學文”的重要基礎之一。

對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愛。

情感透支造成生命體驗的缺失,即使勉強學習也無法體會先人的情感與思想。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侍奉父母竭盡全力,為君主謀劃才能竭盡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中,人君如同人父,為人孝子,方能為人忠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將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作亂的人是很少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修養孝悌精神,仁與道都以孝悌為根本,孝悌不但是為人子、為人臣的根本,還是追求仁與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與學生討論對待父母的態度時認為,當時的社會普遍把贍養父母當作孝順,然而贍養父母是犬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僅僅贍養父母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尊敬他們,那麼人子與犬馬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

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遊在外,要保持身體健康,不讓父母牽掛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時候,孩子經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遠游,如果一定要遠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蹤,這也是對於父母牽掛的一種慰藉。

而意氣風發的少年常常嚮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顧父母苦苦勸阻挽留背井離鄉,無論衣錦還鄉或浪子回頭往往為時已晚,不免釀成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孩子不可以不記得父母的年齡,一方面要為父母高壽慶賀喜悅;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漸高,離我們遠去的日子也就越來越近,作為子女要時常感到悲傷,才會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時光,盡心盡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認為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件難事。

家庭內外事務由子女去操勞,有美味的食物讓父母先享用,但並不能僅以此作為孝的標准。

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要多次婉轉勸諫,如果父母沒有採納自己的意見,仍然要尊敬地侍奉,雖然內心憂慮,但對父母仍然不怨恨。

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禮”的規則。

孔子的學生宰我覺得為父母守喪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說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後要在母親的懷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為父母守喪三年是為了報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時付出的辛勞,而宰我連這樣的報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去世以後,觀察他的行為。

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強調孝的實際行動,孝不僅僅是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活中任勞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懷念都是不夠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點。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作為孝子,要讓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續下去。

詩人說母親是珠蚌,因為培養一粒頑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她並沒有因此拒絕撫養,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寬宥的母愛將它一層層包裹起來,直至它成為一顆光澤耀眼圓潤無瑕的珍珠。

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餘光中先生在《母難日》中寫道:這世界從你走後已變得不能指認,唯一不變的只有對你永久的感恩。

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經是千百年來華夏子孫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條,也將會成為千千萬萬後來人的道德准則。

【二】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

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

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

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

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

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

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去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

❻ 論語孝的句子及感悟

論語孝的句子及感悟
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7、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總是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好吃的,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順了嗎?其實還不夠。)
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去遠方求學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訴父母去的具體地方)
1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❼ 於丹《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 觀後感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是令人深思的。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要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說能移植心臟,那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事情,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麼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搶著做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與大樹的故事) ...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麼人到最後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麼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麼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麼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這么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閱讀全文

與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歷年繳費基數統計 瀏覽:171
靈活就業只交養老保險大概多少錢 瀏覽:459
談孝敬作文800字 瀏覽:84
什麼面條可以做甜的長壽面 瀏覽:731
長壽到重慶汽車多久 瀏覽:123
50歲女人還很純情 瀏覽:526
揚州哪裡招55歲電焊工不體檢 瀏覽:409
臨洮養老院在什麼地方 瀏覽:146
杭州市養老金上調的方案和補發時間 瀏覽:852
有沒有長壽的操盤手 瀏覽:71
西湖社區養老驛站有哪些 瀏覽:22
養老金打了嗎 瀏覽:118
養老金一卡通怎麼激活 瀏覽:607
如何體諒父母的嘮叨 瀏覽:612
20女孩和50歲男結婚生子 瀏覽:363
市區養老保險 瀏覽:79
預防老年痴呆新葯 瀏覽:834
東莞南城哪個醫院可以駕照體檢 瀏覽:717
學校體檢檢查視力看不到怎麼辦 瀏覽:955
社保局是買什麼養老保險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