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寫心得體會
寫作思路及要點:給出一定的建議與想法,然後再切合實際寫出幾點想法,最後做出一定的總結。
一、思想引導
行動的落實在於思想,我們做一個有心的父母要抓早、抓小善於引導,從課外讀物、動畫故事等方面入手,可以適當選些孝敬方面的名人、名事陪孩子一起學習、觀看、講解,從小將孝敬的道理植根在孩子的思想里。從小築牢孩子心中有愛、心中懂禮,尊老、敬老的好思想。
二、行為引導
在行為上制止。孩子的壞習慣需要父母及時糾正、化解,將不好的習慣和認識消除在萌芽狀態,要懂規矩。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抓養成,從「父母呼,唯而不諾」。
是要有正業思想。要從小引導、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是多元化的,不只是單一的關心、尊敬父母,做一個有遠大理想、遠大抱負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人,也是對父母的孝敬。
讓自己的孩子孝敬,首先做父母的要孝敬,以自己日常孝敬父母的行為,以自己對人對事的態度,給孩子樹好榜樣,潛移默化的熏陶孩子養成良好的尊老、敬老和敬業習慣。
(1)給自已的孩子做榜樣孝順父母擴展閱讀:
人們都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因為孩子有超強的模仿力,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以身作則的父母,他們的行為將讓孩子終生受益,有時候我們感覺是很小的一個事情,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但是孩子卻深深地印在了心裡。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家長對自己的父母或者長輩是否孝順,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是否孝順,是騙不了孩子的。因此為人父母的同時,要自己有孝心,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裡去。
㈡ 怎樣教育兒女孝順父母
教圓配育孩子孝順父母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教育孩子孝順父母:
1. 以身作則: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純豎成為孩子的榜樣。我們應該盡力表現出對我們自己的父母的尊重和關愛,這樣孩子才能從我們身上學到正確的行為。
2. 培養感恩之心:教育孩子要感恩,讓他們明白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讓他們知道父母是為了他們的幸做腔大福而努力工作和生活。
3. 培養責任感:教育孩子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讓他們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
4. 培養關愛之心:教育孩子要關心和照顧父母,讓他們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的關愛和陪伴,讓他們知道父母的健康和幸福是他們最重要的責任。
5. 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教育孩子要獨立自主,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責任,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為家庭做出貢獻。
總之,教育孩子孝順父母需要我們的耐心和努力,我們需要不斷地引導和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和意義。
㈢ 讓孩子學會孝順父母的4個方法,家長照著做,孩子越來越孝順
孝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他又怎麼會愛朋友、愛同學、愛老師,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呢?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學處事。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
支招一:父母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
爺爺老了,行動不便,吃飯時手總發抖,有一次不小心把吃飯的碗給打碎了,兒媳破口大罵:「老東西,以後給你做一個木碗吃飯算了。」
過了幾天,夫婦二人發現兒子拿著刀子在搗鼓一塊木頭,於是不解地問:「兒子,你在干什麼呀?」
兒子一本正經地回答:「爸爸媽媽,我在給你們做木碗啊,等你們老了就用它吃飯,免得把碗打碎。」
這對夫婦聽完之後猛然醒悟,趕到十分羞愧,於是請父親請回來一起吃飯,從那以後,夫妻倆開始孝敬老人。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模仿父母。父母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也會變得孝順。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因為「身教重於言傳」。
支招二:從生活細節開始培養孩子的孝心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黃香,黃香九歲的時候喪母,他非常孝敬父親,夏天每當睡覺前,小黃香就坐在父親的床上把蚊子驅走,把蚊帳掛好,再用扇子把席子扇涼;而每當冬夜,他就先睡進父親的被窩,把自己的體溫捂熱,再請父親睡下。
要把孝心變成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只有在孩子切身體驗時,才能體會父母付出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能力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解愁。
支招三: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周末父親騎車待曉蕾去公園玩,看完各種動物的表演後,曉蕾特別興奮。回家的路上行人非常少,父親問他想不想試試騎自行車,曉蕾高興地表示同意。於是父親騎坐到後車架上,雙手扶住自行車,曉蕾跨上自行車騎了起來。
可他畢竟還小,騎了七八百米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小汗珠。最後她喘著粗氣停了下來,好奇地問:「爸爸,你每天這樣送我上學,是不是也這么費力?」 父親說:「盡管我力氣大些,但是每天也是挺累地,尤其是上坡路上比較費力氣。」
星期一父親照常騎車送女兒上學時,騎到一個上坡處時,坐在後面的曉蕾突然跳下來,用一雙小手推著車,父親感到很欣慰,真誠地說了一句:「女兒,你長大了,知道關心人了,爸爸特別高興。」
現在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時怎麼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認為父母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理所應當的。為此,父母應該有意識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孩子自然就會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之情。
㈣ 如何培養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怎麼做美篇
1、給孩子做孝敬父母的榜樣
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對長輩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有些家長,要求孩子孝敬自己,自己卻冷落甚至虐待長輩,正所謂「為長不尊」,他們對孩子的「孝心」教育肯定是無效的。因此,家長應做孩子孝敬父母的榜樣,善待長輩,關愛自己的父母,盡做子女的義務,回報養育之恩。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自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2、讓孩子學會感恩
感恩是孝心的基礎。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必須通過教育。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感恩的心也需要經過教導才會產生。愛孩子,就應該要在你忙的時候,讓孩子幫你做些家務;在你累的時候,讓孩子為你捶捶背;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也因此而愛父母,在愛中領略被愛。孩子漸漸長大,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會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3、孝心教育從小事入手
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孝心」,需要家長循循善誘,耐心指點,讓其從小養成好慣。
㈤ 母慈兒孝家和睦孝順家風代代傳,我們該怎樣給孩子做榜樣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往往比學校教育重要,在家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有個錯誤的地方,那就是我覺得你要怎麼做,但是自己卻做不到,比如父母叫孩子吃飯不能看電視、玩手機,但是自己卻回在吃飯的時候拿出手機刷朋友圈或是回復消息。所以家庭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以身作則,要想孩子做到,父母就必須給他們做一個好的榜樣。
現在的我們都是手機不離身,不管去哪都要帶上手機。經常有父母刷著手機,孩子走失或者是孩子亂跑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在一次去拜訪親戚的過程中,我看到父母在沙發上玩手機,小孩子在地上玩玩具,並且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都是很敷衍的回答。作為父母,應該在閑暇時間多陪自己的孩子,手機里的東西都會過時,而對孩子的教育卻是有著終生影響的。
㈥ 想讓孩子變孝順,家長該怎麼做呢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想讓孩子變孝順,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孝順父母,才能家庭美滿幸福,才能社會和諧安定。一個不孝順的孩子,對父母的養育之情都不知道感恩,還怎麼能指望這個孩子為社會做出貢獻。父母養育孩子長大成人不容易,孩子要學會孝順。那麼想讓孩子變孝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家長要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學會孝順。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對夫妻,嫌棄年老的父母,不想照顧他們,想把他們送走。這對夫妻的孩子知道了,也跟這對夫妻說,以後也跟他們一樣,等他們老了,也送走他們。你看,很明顯孩子會跟家長學。所以家長要自己做好榜樣,孝順好自己的父母,孩子才能學會孝順。
總的來說,想讓孩子變孝順,家長要以身作則,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家長要跟孩子看一些關於孝順父母的影片,要培養孩子孝順父母的觀念。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變得孝順。
㈦ 都說孝了你就順了,如何培養孩子孝順老人你做好榜樣了么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個不經意間的善行就可以讓置身焦慮情緒情況的老人處理切身的難題,因此家長在日常文化教育時,家長必須塑造尊老愛老的思想,讓孩子自小都可以耳聞目睹,讓孩子尊老愛老產生一種習慣。
九九重陽節也被稱為老人節,那在節日的這一天,孩子們要做點什麼事兒,可以為身旁的老人傳遞快樂呢?一個簡單的問候,一個貼心的禮物,一段愜意的守候歲月都能給你老人,們產生溫暖與開心,家長可以藉助這種節日,教孩子在這種節日中做點什麼,讓孩子搞清楚這一節日的真諦,真真正正學好尊重老人、關注老人。家長們能通過交談、點拔、暗示著這些方式引起孩子優良個人行為。家長還能夠考孩子:「明日是xx節,你就應該做點什麼?怎樣使祖父(姥姥)開心呢?」孩子便會認真地說:「我幫祖父切蛋糕,祝爺爺生日開心,健康平安」「我送奶奶一件禮物」、「我給爺爺、姥姥拜早年...
㈧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有哪些方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起碼規范,不會孝敬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就不會寬容別人。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
1.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要百倍珍惜,並要有感激之情。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了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家境困難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朴,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樣對待長輩,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父母。當孩子明白他有為家人的歡樂、幸福出一份力,並能自覺地為維護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願望時,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它要求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對社會、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自覺抵制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要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擴大為社會責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親屬,當知道他們當中有人生病了,帶上孩子去探望,當他們求助時,盡自己所能給以幫助。然後引導孩子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鄰居,進而關心幫助社會上不相識的人。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並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
4.教會孩子同情、體諒和憐憫別人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權歡樂、幸福,孩子不僅應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的需要和願望。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人有同情心,告訴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可以適當地限制或放棄自己的部分需要和願望,比如父母應堅持讓孩子把好吃的先讓給長輩;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幫助拎些東西;父母下班回家,應主動讓父母安靜休息,當家裡條件不許可時,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與願望等等。
5.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孩子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就可以形成習慣。
孩子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內心無愛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全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真可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如果用畫圖表示,那麼圖上的箭頭都是指向孩子的,這就是現在很多家庭中大人對孩子的愛。孩子在這種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孩子內心沒有愛,就無法去愛他人,也就不懂得孝敬父母。案例中的巍巍不懂得孝敬長輩,就與家長的溺愛有關。
二、父母重智輕德使孩子問題多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以德育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然觀和道德觀,從而建立起實現其自身發展的思想道德基礎。但事實上,家長大都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文化、教育、科研或醫務工作,對孩子智育方面的關注大大超過德育方面。這種“重智輕德”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沒有把學會做人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當然也就不會顧及如何孝敬父母。
三、父母對長輩的不孝影響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模仿性更強。父母待人接物、對待爺爺奶奶的態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種影響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案例中,巍巍對父母和爺爺奶奶不敬的表現,就是父母對爺爺奶奶不敬的翻版。
四、家長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有些家長在言語上要求孩子體諒父母,孝順長輩,而在實際行動中,卻沒有嚴格要求孩子,如在長輩面前,總是先將好吃的食品拿給孩子吃,家長常常抱怨孩子不孝順父母,實際上是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導致的。案例中,巍巍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五、家長忽視了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孝心
家長要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長期培養,點滴做起。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具備孝順父母的美德。案例中,巍巍的父母很少下廚房,七十多歲的奶奶不僅要做好飯菜,飯後還要洗碗刷鍋、打掃廚房,巍巍的父母不幹家務活,巍巍更不做這些事情,培養巍巍孝敬父母就成了一句空話。
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習慣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綆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
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虎,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
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猜你喜歡:
1.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2. 孩子在家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3. 父母在家裡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4. 怎麼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的方法
5. 好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