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武鳴山歌仙湖孝敬山歌

武鳴山歌仙湖孝敬山歌

發布時間:2023-05-23 11:31:01

⑴ 武鳴三月三活動安排

2023年武鳴「壯族三月三」文化旅遊節在武鳴主城區和8個鎮及各大景區精彩舉行。八方賓朋聚集武鳴,趕歌節、品美食、賞美景,感受駱越文化的豐厚底蘊和壯族風情的迷人魅力。

「壯族三月三」文化旅遊節期間,在武鳴區老年人活動中心和香山兄仿宏河河畔,武鳴區委、區政府舉辦「壯鄉歌海」活動,沿江設1個總歌台和2個分歌台。

前來趕歌節的平果、都安、大化、馬山、上林等地的「山歌王」、山歌手與武鳴本土山歌手、學生歌手等,以「駱羨冊越山歌千年唱壯鄉兒女頌黨恩」為主題進行自由對歌。十里八鄉的群眾聚集在歌台前,如痴如醉地徜徉在山歌的海洋中,共享山歌盛宴。

在武鳴體育館廣場舉行的2023年武鳴「壯族三月三」文化旅遊節啟動儀式上,「魅力武鳴·多彩非遺」非遺項目展示展演、「錦綉雲裳·美麗壯鄉」壯民族服飾展示、「情滿壯鄉·美食共享」非遺美食節等活動精彩紛呈,現場人山人海。

精彩民俗內容:

武鳴區8個鎮都各自舉辦了「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除保留傳統的斗山歌、跳竹竿舞、拋綉球活動,還推出了「土味」十足的民俗活動。

太平鎮舉辦了大型蠻樂舞展演以及剝玉米、運糧食、滾鐵環、走板鞋、包粽子、吃糍粑、捉泥鰍比賽等;寧武鎮開展了斗雞、垂釣等活動;鑼圩鎮開展了駱垌舞表演、舂糍粑、罩雞等活動;府城鎮舉大亂辦了醒獅表演;兩江鎮舉辦了龍母文化祭活動;羅波鎮舉辦了駱越祖母王祈福、羅波街踩花燈等。

以上內容參考:廣西南寧市人民政府—壯鄉三月歌悠揚駱越古韻譜新篇

⑵ 武鳴山歌對唱視頻拼音什麼寫

您好,武鳴山歌對唱豎液視頻拼音寫法如下:
武:襪纖信wu 第三聲
鳴:ming 第二聲
山:shan 第一聲
歌:ge 第一聲
對:i 第四聲
唱:chang 第四聲
視:shi 第四聲
頻:pin 第二告輪聲

⑶ 請詳細的介紹壯族山歌

壯族山歌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綉球一直流傳至今。關於綉球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 ,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 , 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 , 這便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綉球稱作飛砣 ( 駝 ) 的原因。
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因而壯族山歌的表現形式淳樸、自然、真實,鄉土氣息格外濃厚,尤其是結構短小,韻味和諧,琅琅上口,易歌易記,流傳方便,使得壯族民間歌謠題材十分廣泛,內容非常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形式形形色色,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壯族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所撰《談僮歌》一文和所著《壯族通史》(合著)以及《壯族民間歌謠集》(注1)等論著中可知:壯族古代民間歌謠包括訴苦歌(長工苦歌、媳婦苦歌、單身苦歌、嘆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問歌、贊美歌、討歡歌、示愛歌、定情歌、交友歌、發誓歌、分別歌等等)、風俗歌(慶賀歌、祝禱歌、儀式歌、敬酒歌、迎賓歌、送客歌、搖籃曲、哭喪歌、哭嫁歌等等)、生產勞動歌(農事歌、農閑歌、時令歌、節氣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盤歌(又稱問答歌、碰頭歌、猜謎歌、鬥智歌,以對唱形式表現)、歷史歌、時政歌、童謠、革命歌曲等等。
「壯族山歌……從體裁方面來分.主要的有壯話稱為『話謅』、『話雖』和『雖條』三種,即『詩謅』、『唱歌』和『詩曲』。此外尚有自由體的山歌,每首無定句,每句無定字,可長可短。詩謅又名『詩太排』。它是陳述故事之長篇詩歌.有謅人物、謅事物和謅猜謎(壯語稱為『謅鼓要』)等、如謅甘羅、謅乾隆皇.謅祝英白、謅蚊蟲。歌詞數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唱法是男子唱完之後,婦女同樣地重唱一遍.若不會唱或唱錯了,就會被對方取笑。反之,婦女先唱亦然。山歌老手才能唱『詩謅』,新手則不敢唱。故未唱時先問對方是否能唱,不是貿然就唱。唱的人若非聰明有敏才,則難以應付。如『謅猜謎』,即「鼓要」,男方先唱兩句,說一件事物。如唱「聲音嗡嗡地進攻,整個一夜都攻不通」給女方猜,答復的人也唱兩句:說是『蚊帳』,這就非有敏才不可。這種歌,今人能唱者已經很少。次為「唱歌」,詞句一般是十句八句,較『詩謅』少,句中限於七言.沒有五言九言。所唱的人物或事物,不注重陳述他們的身世,而注重於淡情說愛,如同是唱祝英台,『詩謅』說她去讀書的經過,「唱歌」則說她和梁山伯相愛的情況。所以青年男女最愛唱這種歌,流行非常廣泛。再為『詩曲』,它與『詩謅』和『唱歌』不同,歌詞每首隻限三句,句句七言,唱第二句聲音較短,第一第三句聲音拉長,男子先唱三句,女子接唱三句,輪流地唱,與前兩種男子唱完一條十多二十句後女子才接唱不同。詩曲較前兩種歌容易唱,某些地區初學唱的人,多唱它,流行比『唱歌』更廣。壯歌又分無韻的和押韻的兩種體裁。有韻的壯歌又有單押腰韻的,有重復句的不重復句的,有腳韻互押的,也有腳韻和腰韻互押的,以及腳韻頭韻互押的,尤以後者較為奇特,為各種詩歌所少有。」(2)
壯族山歌中的詩謅,即長篇敘事詩歌,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一大王》等,其中尤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嘹歌》不是以敘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並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一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一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
壯鄉山歌開唱時,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范,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麼場合唱是有傳統規矩的。例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盡情地唱,而在家裡,在父母面前不能唱。風俗歌中,祭祀唱什麼,婚嫁唱什麼,喪禮唱什麼,皆不能顛倒亂唱。連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樣有不同的迎客歌。
壯族山歌由於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等五種。在壯族地區,每一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包括敘事用的平調、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據粗略統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山歌調的演唱方法,有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都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其中以富寧皈朝山歌調、靖西馬隘及漢隆山歌調、田陽古眉山歌調、馬山山歌調、環江山歌調等尤為著名。山歌旋律與歌詞相結合,能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除了單聲部壯歌,還有雙聲部和三聲部壯歌。獨特風格的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各部之間圍繞著主旋律,時而平行,時面交叉,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悅耳動聽。壯族多聲部山歌各地不同歌腔約有100多種。在廣西境內的壯族多聲部山歌,遍及廣西六個地區30多個縣,就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寧等幾個地區流傳最廣泛。壯族多聲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藝術形式上比較成熟和完美,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種形態,被視為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突起的高峰。
壯族人人愛唱歌,傳說古壯人是以山歌來跟先祖布洛陀對話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有壯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間地頭、晚間勞作之餘以及紅白喜事上,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各種大小節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興。不同地方壯族原生態山歌曲調還不一樣,如一個區不同縣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調,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轉動聽的那坡山歌,馬山的三聲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等,多以對唱為主。不僅平時唱,家裡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歷三月初三,但在春節、四月八、中元節、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形成歌圩似乎習以為常,偶爾甚至在趕集的路上會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壯族歌圩習俗源遠流長。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夥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據說以寧明花山為代表的左江崖壁畫,展現的便是秦以前壯族先民駱越舉行盛大歌圩的場面。關於壯族歌圩習俗的漢文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其中,不少資料來源於南寧一帶的壯族鄉野。南朝梁代有記載,在晏城縣(今賓陽一帶):「鄉落唱和成風。」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壯族「男子盛裝……聚會作歌。」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寫道: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書中強調了「自撰」二字,這正是對歌的特徵。卷十《飛駝》載:「上巳日 ( 農歷三月三 ) ,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壯族最大的節日。明代鄺露《赤雅》等書記載「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男女「采芳拾翠於山淑水湄」、「唱和竟日」。明朝天順進士劉大廈在南寧寫的《聞從者談土俗寫懷柬王憲僉》詩中也提到「男女歌謠成巹禮」等,皆描繪了壯族歌圩情景。明清之際,曾有不少詩歌、文章贊道壯族歌圩盛況:「木棉飛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聽誰慧舌制新詞。」《武緣縣圖經》記載:「答歌之日,武緣(今武鳴)仙湖,廖江二處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解放前編寫的《廣西邊防紀要》記載:「沿邊一帶風俗,最含有人生意義的,則為歌圩。」例如武鳴的山歌圩長期盛行不衰,在陸斡、馬頭、小陸、包橋、靈馬、王橋、方合等地極為盛行。以農歷三月最為面廣、規模最大,九月次之,有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當地人民政府自1985年起,在縣城舉辦壯族「三月三」歌節,每年一屆。歌節之日,靈水湖畔,武鳴河沿岸,明秀園、圩場上、公路旁、山坡上,人山人海,簡直「無處不飛歌」,壯鄉成了歌的海洋。至今,國外已有日本、泰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和民間歌手踴躍前來參加歌節活動。橫縣圩逢同樣盛況空前。橫縣是廣西歷史上西甌駱越人、烏滸人、俚人、僚人、壯人的集居地。歷代有「興歌」、「好歌」之俗,壯人稱為「圩逢」,當地漢人稱之為歌圩。據不完全統計,橫州境內有圩逢38個點,分布在境內各歌圩鎮。橫縣人田間勞作,家庭對語,出口是歌,喜、怒、笑、罵皆是歌。橫縣歌圩,大都是利用寺廟進行(即廟會)。其中最為盛名是農歷四月十四日烏蠻山下的伏波廟歌節,有來自當地各鄉鎮和南寧、邕寧、賓陽、武鳴、欽州、靈山、合浦、浦北、貴港等縣(市)三四萬人參加,甚至遠及港澳也有專程回來參加廟會歌節活動的同胞。民間歌瑤在橫縣比較流行,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歌瑤來自百姓或出自歌手,只要有興趣,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唱,這些歌瑤可分為:勞動歌、堂歌、兒歌、尼度歌、船歌、喪歌、情歌。據史料記載,田陽敢壯山歌圩形成於隋唐之前,是廣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到初九,都有十餘萬人自發來到敢壯山,唱山歌、紀念壯族始祖布洛陀。(右上圖為田陽三月三布洛陀歌圩上當地壯人與外國人對唱情歌場景--圖片摘自平果供電新聞網圖片中心)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歌節」定為「廣西民族藝術節」。1999年,在民族藝術節上演變發展而成的「廣西國際民歌節」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定於每年的11月舉行,由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至今已辦了8屆。
壯族歌圩活動內容豐富,除了行歌互答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搶花炮、打扁擔、唱師公戲、壯戲、採茶戲等精彩的民族活動。邕寧縣還盛行一種還球歌圩,即由一村莊向另一村莊送去綵球,相約對方還球,至期舉行山歌比賽,如還球一方唱不贏,綵球就還不過來,只好待來年再賽。此事宋代有記載。歌圩流傳到近代,增加了買賣生意等經濟活動,以及打籃球、賽跑等體育項目。
壯族歌圩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歷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過公開聚唱來選擇婚配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們便盛裝艷服,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場,通過歌唱顯示才能,披露心聲,交流思想,找尋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對唱是主要的活動方式。對唱是一對一對進行的,當一對男女青年對唱的時候,雙方的朋友都圍在身旁相助,甚至還有歌師在旁出謀劃策。對唱的程序是非常復雜而嚴格的。一般來說,從初交到初步確定戀愛關系,要經過下列對唱階段:引歌、初會歌、大話歌、初問歌、盤歌、贊美歌、追求歌、初戀歌、結交歌、定情歌、贈禮歌、囑別歌等等。各個環節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緊密相聯。每個環節的歌都很長,很豐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幾天幾夜。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涌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壯族山歌概而言之,具有幾個方面的藝術形式美和特點:表現在:
1.壯歌具有令人回味無窮、嘆為觀止的比喻、比興美。壯族人的性格特點之一,是在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時比較委婉、含蓄,與西方人那種赤裸裸的表達有明顯的不同,這或許是比喻比興手法在壯歌中得以普遍運用的原因。
2.壯歌具有一揮而就、出口成章的特點。古人雖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得來一個字,擰斷幾根須」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來說明詩歌創作的艱辛,但同樣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詩的「快手」敏才。所以壯族歌手們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對答如流,對唱幾天幾夜而不重復的令人叫絕唱功同樣不足不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詩」的速度望塵莫及。壯人的嘴巴幾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壯歌具有整齊嚴謹、琅琅上口的辭藻美和押韻美。正如名史家黃現璠明確指出:「壯族詩歌最擅長於譬喻和生動的描寫,能給予唱者和聽者極大的感動。故清代閔敘說:『壯人生於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韻則天籟,譯而通其意,殆亦工於詞者。』」(《粵西筆述》引《粵西偶記》)(3)
注1:《壯族民間歌謠資料》,廣西科委會壯族文學史編輯室,1959年7月編印。
注2:引自黃現璠撰:《談僮歌》,載《廣西日報》1957年2月10日)
注3:引自黃現璠撰:《談僮歌》,載《廣西日報》1957年2月10日)

⑷ 誰能詳細介紹武鳴三月三的風俗文化越詳細越好!謝謝!

歌圩,是武鳴壯族人民最有特點的一種文化形式,其中最為熱鬧的是「三月三」歌圩。
「有口就唱歌,有手同舞樂;兄廳
有腳同心走,有酒大家喝。」
可以這樣說,山歌是壯鄉文明的先聲。壯鄉武鳴歷來就有民眾匯集唱歌、聽歌的習俗,每場聚集成千上萬人,唱和競日,形成市集,壯人一般稱「市」為「圩」,故皮李有「歌圩」之稱。清光緒年間編成的《武緣縣圖經》記載,清道光年間,「答歌之習,武緣仙湖、廖江二處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可見壯族歌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每年「三月三」 歌圩這天,武鳴壯家接待親戚、朋友,客人越多越榮耀,先用蒸好的五色糯米飯招待,下午,以自釀米酒及白切雞、檸檬鴨、生魚片等壯族特燃塵遲色豐盛宴席共同暢飲;傍晚,各家主、客人就在村邊的開闊地或山坡旁、小河邊依山傍水對唱山歌,山歌聲此起彼伏,聽歌唱歌者逐漸雲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對歌三天三夜才散場。山歌的內容一般以天文地理、農耕活動和談情說愛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增加了黨的政策、歌唱新生活、風土人情等內容。
每年的「三月三」歌圩舉辦期間,武鳴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壯族群眾像過節一樣集中到文化廣場、街上的主幹道觀看演出、唱歌對歌,鄰縣的山歌好手也紛至沓來,匯集到武鳴賽歌。

⑸ 武鳴壯族山歌採集(要求有歌名和歌詞)

武鳴燃叢臘壯族山歌皮滑鄭豎譜!

⑹ 我是武鳴人,想找幾首有武鳴山歌特點的歌譜,能發給我嗎

我也是武鳴人,但是不會唱山歌。我想學漢族的扭秧歌,誰教我

⑺ 廣西三月三山歌對唱歌詞

廣西三月三山歌對唱歌詞如下:

三月三日唱山歌,我來唱嘍你來合,壯族的姑娘歌喉美,山歌一唱滿山響,三月三日唱山歌,我來唱嘍你來合,壯族的小夥子歌喉亮,山歌響起幸福長,比比誰人唱的高,快樂笑容映臉龐,歌聲繞著那山谷跑,一浪更比一浪高,比比誰人唱的妙,愉悅的笑聲沖雲霄,小夥子壯來姑娘俏,壯家兒女都是百靈鳥。

山下三峰蒼蒼,旱地晴空翠竹。青峰拔地攢翠庭,映水彩睛紅錦。太陽中午的時辰,山裡的蒼蠅少聲鳴。河流上快樂齊叝吟,山谷中春色芬芳。泉水潺潺滴滴,天空里飛舞翩翩。三月三日歡唱山歌,歡歌螞州笑語相娛樂。

三月三的介紹

三月三(壯族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2008年10月10日,由武鳴區文化館申報悶談蔽的「三月三」歌圩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100。

三月三(壯族三月三),又稱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是壯族祭祀祖先、倚歌擇配的傳統節日,是壯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下,經過日積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種具有壯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主要流傳在武鳴區東部羅波鎮、兩江鎮、陸斡鎮、馬頭鎮以及武鳴區西部的鑼圩鎮、侍擾靈馬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月三(壯族三月三)

⑻ 三月三山歌對唱歌詞

三月三山歌對唱的歌曲是《三月三日唱山歌》,歌詞如下:

三月三日唱山歌

我來唱嘍你來合

壯族的姑娘歌喉美

山歌一唱滿山響

三月三日唱山歌

我來唱嘍你來合

壯族的小夥子歌喉亮

山歌響起幸福長

比比誰人唱的高

快樂笑容映臉龐

歌聲繞著那山谷跑

一浪更比一浪高

比比誰人唱的妙

愉悅的笑聲沖雲霄

小夥子壯來姑娘俏

壯家兒女都是百靈鳥

三月三日唱山歌

我來唱嘍你來合

壯族的姑娘歌喉美

山歌一唱滿山響

三月三日唱山歌

我來唱嘍你來合

壯族的小夥子歌喉亮

山歌響起幸福長

比比誰人唱的高

快樂笑容映臉龐

歌聲繞著那山谷跑

一浪更比一浪高雀笑

比比誰人唱的妙

愉悅的笑聲沖雲霄

小夥子壯來姑娘俏

壯家兒女都是百靈鳥

三月三的介紹瞎歲慶

三月三(壯族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2008年10月10日,由武磨握鳴區文化館申報的「三月三」歌圩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100。

三月三(壯族三月三),又稱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是壯族祭祀祖先、倚歌擇配的傳統節日,是壯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下,經過日積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種具有壯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主要流傳在武鳴區東部羅波鎮、兩江鎮、陸斡鎮、馬頭鎮以及武鳴區西部的鑼圩鎮、靈馬鎮。

⑼ 壯族山歌的典故

壯改孫族歌圩習俗源遠流長。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夥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據說以寧明花山為代表的左江崖壁畫,展現的便是秦以前壯族先民駱越舉行盛大歌圩的場面。關於壯族歌圩習俗的漢文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其中,不少資料來源於南寧一帶的壯族鄉野。南朝梁代有記載,在晏城縣(今賓陽一帶):「鄉落唱和成風。」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壯族「男子盛裝……聚會作歌。」周去非[/url]《嶺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寫道: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書中強調了「自撰」二字,這正是對歌的特徵。卷十《飛駝》載:「上巳日 ( 農歷三月三 ) ,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壯族最大的節日。明代鄺露《赤雅》等書記載「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男女「采芳拾翠於山淑水湄」、「唱和竟日」。明朝天順進士劉大廈在南寧寫的《聞從者談土俗寫懷柬王憲僉》詩中也提到「男女歌謠成巹禮」等,皆描繪了壯族歌圩情景。明清之際,曾有不少詩歌、文章贊道壯族歌圩盛況:「木棉飛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聽誰慧舌制新詞。」《武緣縣圖經》記載:「答歌之日,武緣(今武鳴)仙湖,廖江二處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解放前編寫的《廣西邊防紀要》記載:「沿邊一帶風俗,最含有人生意義的,則為歌圩。」例如武鳴的山歌圩長期盛行不衰,在陸斡、馬頭、小陸、包橋、靈馬、王橋、方合核並鏈等地極為盛行。以農歷三月最為面廣、規模最大,九月次之,有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當地人民政府自1985年起,在縣城舉辦壯族「三月三」歌節,每年一屆。歌節之日,靈水湖畔,武鳴河沿岸,明秀園、圩場上、公路旁、山坡上,人山人海,簡直「無處不飛歌」,壯鄉成了歌的海洋。至今,國外已有日本、泰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和民間歌手踴躍前來參加歌節活動。橫縣圩逢同樣盛況空前。橫縣是廣西歷史上西甌駱越人、烏滸人、俚人、僚人、壯人的集居地。歷代有「興歌」、「好歌」之俗,壯人稱為「圩逢」,當地漢人稱之為歌圩。據不完全統計,橫州境內有圩逢38個點,分布在境內各歌圩鎮。橫縣人田間勞作,家庭對語,出口是歌,喜、怒、笑、罵皆是歌。橫縣歌圩,大都是利用寺廟進行(即廟會)。其中最為盛名是農歷四月十四日烏蠻山下的伏波廟歌節,有來自當地各鄉鎮和南寧、邕寧、賓陽、武鳴、貴港等縣(市)三四萬人參加,甚至遠及港澳也有專程回來參加廟會歌節活動的同胞。民間歌瑤在橫縣比較流行,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歌瑤來自百姓或出自歌手,只要有興趣,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唱,這些歌瑤可分為:勞動歌、堂歌、兒歌、尼度歌、船歌、喪歌、情歌。據史料記載,田陽敢壯山歌圩形成於隋唐之前,是廣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到初九,都有十餘萬人自發來到敢壯山,唱山歌、紀念壯族始祖布洛陀。(右上圖為田陽三月三布洛陀歌圩上當地壯人與外國人對唱情歌場景--圖片摘自平果供電新聞網圖片中心)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歌節」定為「廣西民族藝術節」。1999年,在民族藝術節上演變發展而成的「蔽悄廣西國際民歌節」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定於每年的11月舉行,由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至今已辦了8屆。

⑽ 武鳴三月三活動安排

武鳴三月三活動安排如下:

三月三桂林有對歌的活動。

歌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歌墟是在罩羨拿農歷三月三舉行的節日歌會。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派態壯族群眾的熱切願望,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歷三月三為壯族歌節,並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盛會。

傳統節日從此煥發了青春,更受到壯族人民的喜愛。到「三月三」那天,武鳴各地按傳統的風俗習慣過節,由於壯族人民十分好客,所以不管遠近的朋友都在那一天來趕歌圩。主人家接待親戚、朋友,以客人越多越榮耀。白天用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土產的雞、鴨肉和生魚片以及自釀的純米酒與客人同桌暢飲,大有不醉不歸之勢。

傍晚,各家主、客人就在村邊的開闊地或山坡旁、小河邊依山旁水對唱山歌,山歌聲此起彼伏,聽歌唱歌者逐漸雲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對歌三天三夜才散場。青年男女通常是唱情歌,相互問答賽輸贏,通宵達旦夜以續日。

對於山歌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愛情理想為主題。山歌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旋盤旋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對山歌也要有一定的規矩,在野外對山歌必須首先問明對方姓名、婚否、家庭情況等。對歌者更需保持一定距離,以能聽清歌聲為度。在屋裡對歌,不唱深交歌,開始時首先要熱情贊頌主家、然後才唱其他歌。

閱讀全文

與武鳴山歌仙湖孝敬山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園送給敬老院禮物 瀏覽:7
臨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哪個好 瀏覽:380
老年人集郵 瀏覽:653
黑龍江殘疾人養老金 瀏覽:274
長壽花長白色棉絮用什麼葯 瀏覽:614
明朝最長壽王爺 瀏覽:387
需要父母幫忙貸款怎麼說 瀏覽:508
嘉興哪裡周日體檢 瀏覽:659
養老社保憑證丟了怎麼辦 瀏覽:941
2020陝西省退休養老金最新消息 瀏覽:616
75歲老人的肺功能應該在多少 瀏覽:516
關愛老年人口號 瀏覽:507
上海養生館300萬事件怎麼樣了 瀏覽:721
老年人嫖娼被罰款 瀏覽:615
農保會延遲退休年齡嗎 瀏覽:300
養老保險號碼怎麼查 瀏覽:702
新秩序會有延長壽命 瀏覽:430
開養生館有哪些難度 瀏覽:880
研究生復試體檢掛什麼科室 瀏覽:624
婚後如何跟雙方父母相處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