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童自身哲學活動的表現
兒童自身哲學活動的表現:兒童不同於成人,同樣,兒童的哲學也有異於成人的哲學,兒童哲學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兒童的生活稚氣、單純,他們的生活在成人看來似乎有一些單調,有異於成人生活的多樣化。兒童由於年齡尚小缺乏社會經驗,認知的發展水平也相對較低,因此兒童的生活觀念是相對空白的。而兒童哲學又是兒童生活的反映,因此兒童哲學的特點也具有兒童生活與觀念樸素的特點。
2、兒童的哲學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兒童愛好智慧,喜歡聆聽神話故事和童話的天性是兒童愛好智慧的突出表現,這些虛構的故事帶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故事或返清也常常給他們帶來思考與想像,讓他們在富於想像的情境中追求智慧。因此,兒童的哲學也充滿著浪漫情懷並具有幻想的特點。
3、處於兒童期的孩子,其情緒、情感還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情緒情感不穩定是兒童期心理特徵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一不穩定的因素會影響兒童的許多方面,也包括兒童的思考和哲學性質的發問。
哲學的產生發展: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在古代,哲學研究衫前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世盯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2. 兒童哲學是什麼
P4C (Philosophy for Children),即兒童哲學。 它是對發展兒童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幫助培養兒童主動思考習慣起著極大支持作用轎閉的教學方法,也是一項基於團隊探究、哲思對話的教學方法。 兒童哲學的探究活動提倡將批判式思維、創新式思維、關愛式思維、協作式思維四種思維方式的培養相融合。
3. 什麼是兒童哲學
兒童哲學主要是以思想、思考為主,為兒童提供哲學訓練。
兒童哲學首先在美國興起,其主要知笑的意義是為兒童提供哲學訓練。
這種訓練的方法主要是以思想、思考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也就是哲學教育。
因此,所謂「兒童哲學」,就是教導兒童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質,讓兒童親自體驗哲學討論的過程,和眾人一起做推理的活動。
美國的兒童哲學是以兒童為中心,去思考問題,但在歐洲的兒童哲學就與美國的兒童哲學不一樣,歐洲的兒童哲學,是跳脫兒童敗猛尺的思想的窠臼,以鳥瞰的方式來看待兒童哲學,是理論探討的方式。
兒童哲學建立的時間不很長,可以說還在起步階段,這種剛起步察高的學科,比較有開創性,有發展的活力。
4. 關於《兒童哲學》的讀後感
溫暖晨光從陽台照射進來,地板上印著窗戶桿的影子,囤囤在影子旁瘋狂地在玩著逗貓棒上的小鈴鐺。打開公眾號,挑了新課程評論中的一篇,認真看起來。
這是一篇關於兒童哲學的文章。一開始我心想,哲學教育對於兒童會不會太早了。另外,哲學教育應該是關於啟發孩子思辨精神吧。帶著疑問,我開始了這篇文章的閱塌好讀。
首先這篇文章在開頭就消除了讀者的疑慮,提出了哲學並非是大學哲學系師生的專利,所以我們要解放思想,給思想松綁,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思考和探姿判索哲學。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因為兒童時時處處都會好奇和發問。我覺得這點是兒童寶貴的品質,成年人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不一定會去琢磨和深挖問題背後的原因。某種程度上,我們要像孩子學習,經常提問,去尋找答案。
其次文中提到,思考和探索人生是兒童具有的一項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引導和啟發團冊鉛兒童原有的思考潛力,同時教育兒童學習的態度,培養他們推理,判斷,創造的思考能力。兒童哲學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兒童成為一個良好的思考者,能夠為他們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出自己的意義。
接下來文中提到如何通過活動來貫徹兒童哲學,在貫徹活動中提到了4C思維,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 ,care thinking, cooperative thinking。
每個孩子自身都有真理存在,不需要教師從外面強加給他。如果一個孩子生命中本身的真理沒有展開,那是他還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引導者。
看完這篇文章啟發如下:
1.鼓勵孩子思考,可以通過鼓勵大量閱讀,激發孩子的思維。
2.在以後的教學課堂中,多設置活動,啟發引導孩子的思考,讓孩子在合作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思索能力。
3.教師本身要勤於思考,做孩子的榜樣。思考力是要勤奮地去鍛煉,大腦跟身體一樣,不去鍛煉,都會進入萎縮狀態。
5. 兒童哲學的闡述論文
兒童哲學的闡述論文
兒童哲學螞皮基於國家的不同傳統,它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反向性。美國兒童的哲學發源於大本營,它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美國的兒童哲學是專門准對兒童訓練的哲學,它的實現途徑是包括編撰一些思考的故事,哲學手冊等,把思想和思考帶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大人或者老師帶領兒童親身體驗哲學討論的過程,藉此改進和增益其推理能力。
歐中的兒童哲學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傳統的深厚文化底蘊,哲學的重點是教導兒童喜愛智慧,它是帶領大人和兒童一起做哲學游戲,大人和兒童互相互動,又可以互相收益,但是強調的是以兒童為中心的觀點與視野。
而在我國古代,就有聖人對兒童的教育哲學,但它始終沒有上升到學派的領域。
現在國內學者對兒童哲學的把握正逐漸融合、趨近共識,是從最初單純側重思維訓練到注重培養綜合哲學素養,讓兒童數襲在哲學的研究中體驗樂趣,尋找生活的意義,建立自身的.世薯物兄界觀。雖然有很多學者把兒童哲學分為很多層面的,但是可以大體總結為以下:
兒童哲學應由三部分組成的:承認兒童有自己的哲學的、成人以某種形式維護兒童自己的哲學的以及成人世界探討如何維護兒童自己的哲學的。這是兒童哲學的基本體系,並且是研究兒童哲學的基礎,是探討兒童哲學的理論體系和根源。
;6. 兒童哲學故事及其道理
【 #能力訓練# 導語】生活中處處是哲學,處處是學問,我們不能忽視那些小故事,因為它們蘊含太多的哲理了。下面是 考 網分享的兒童哲學故事及其道理。歡迎閱讀參考!
1.兒童哲學故事及其道理
一位農夫有兩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只水桶去河邊汲水。
兩只水桶中有一隻有一道裂縫,因此每次到家時這只水桶總是會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隻桶卻總是滿滿的。就這樣,兩年以來,日復一日,農夫天天只能從河裡擔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無缺的桶很為自己的完美無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縫的桶自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經過兩年的失敗之後,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主人開了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這邊有裂縫,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
農夫回答它說:「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的路沿上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有漏,於是在你的那一側的路沿撒了花籽。我們每天擔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給它們澆水。兩年了,我經常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裝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為你的所謂的缺陷,我怎麼會有美麗的鮮花裝扮我的家呢?」
道理:我們每個人都好比那隻有裂縫的桶,各自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倘若我們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懂得發現對方的長處,並且能夠揚長避短,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和豐富多彩。
2.兒童哲學故事及其道理
有一個人的家裡有一片魚塘,他每年都要靠這片魚塘賺些錢,來養活自己和家人。可是魚塘附近有好多魚鷹,常常一群群地來抓魚吃,趕也不好趕,抓又抓不住,養魚人為此很是發愁。
有一天,魚鷹又來吃魚,養魚人跑過去沖它們揮揮手,魚鷹便受驚跑了。養魚人忽然靈機一動,想出個好辦法。他扎了一個稻草人,讓它伸開兩臂,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還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個養魚人的樣子。養魚人把稻草人插在魚塘里嚇唬魚鷹。起初,魚鷹以為是真人,因此很害怕,只敢在草人的上空盤旋,一點都不敢接近它。
這樣過了幾天,魚鷹果然沒再來吃魚。可是漸漸地,它們見魚塘里的人總是一動不動,就起了疑心,不斷地大著膽子飛下來看。這樣一來,它們很快就發現這是個假人了,就又飛下來啄魚吃。魚鷹吃了一條條的魚,肚子吃飽了,就站在草人的斗笠上,邊曬太陽邊休息,很是悠閑,還不停地發出「假假、假假」的叫聲,好像是在嘲笑養魚人說:「假的,假的,這個人是假的啊!」
養魚人櫻歲衫生氣極了,他恨恨地盯著得意洋洋的魚鷹,良久,他忽然心生一計。
趁著魚鷹不在的時候,養魚人悄悄把草人從魚塘里拔出來拿走了,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裡拿根竹竿,像草人一樣伸開雙臂站在魚塘裡面。
過了一會兒,魚鷹又來了,它們以為魚塘里還是原先的假人,就又放心大膽地下來吃魚。吃得飽飽的,魚鷹又飛到養魚人的斗笠上休息,「假假、假假」地叫喚著。養魚人趁著它不注意,一伸手就抓住了魚鷹的爪子。魚鷹使勁地鼓動著翅膀,可是怎麼也掙不脫。養魚人笑呵呵地說:「原先是假的,可是這一回是真的啊!」
道理:事物總是雀培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一成不變地憑老經驗辦事,不注意發現新情況,就免不了會吃大虧。
3.兒童哲學故事及其道脊腔理
大師在自家空地上豎了一塊牌子:「這塊地將無償送給真正知足的人。」
一個富有的農民騎馬路過,說:「既然大師如此大方,我何不笑納,因為我有錢有權,當然有資格來擁有這塊土地。」於是,他敲開大師的門,把自己擁有的財富和權利抖了出來,又說:「我現在很成功,也很知足。我覺得自己有資格得到你那塊土地。」
大師問道:「你真的很知足嗎?」
「對,確實如此。」
「朋友,如果你確實很知足,為何還在乎我這塊破地?」大師問。
這個小故事雖短小精悍卻寓意深刻,對「知足」提出質問,給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大師問得對,既然這位富人知足了,為什麼還想要這塊地呢?顯然,富人是不滿足的,他想佔有更多的財富。對於大師來說,他並不富有,卻想把自己的地給予別人。可見,大師是知足的,知足者常樂!
4.兒童哲學故事及其道理
一天,大灰狼在小河邊散步,突然,覺著很餓,它就捉了五條大魚。
可是大灰狼吃得太快了,所以魚刺就卡在了大灰狼的喉嚨里了。
丹頂鶴正准備從這里經過,看到了被魚刺卡住的大灰狼,它沒有來得及仔細想,就到小溪邊去幫助大灰狼。
丹頂鶴來到了大灰狼的旁邊說:「狼先生,你怎麼了?是不是吃魚刺卡到了,如果是的話,那就讓我幫你啄出來吧!」丹頂鶴想都沒想的說。
丹頂鶴又說:「我可以幫你啄出來,但是你不要恩將仇報!」大灰狼掙扎地說:「知道了,快幫我把魚刺弄出來吧!什麼條件我都答應你!」
丹頂鶴答應了,就幫大灰狼把魚刺啄了出來,誰知大灰狼竟然恩將仇報。正好,有一隻小白兔看見了就大喊:「丹頂鶴姐姐小心!大灰狼要吃你了!」丹頂鶴聽見了,就趕緊飛了起來,大灰狼氣極了,又去追兔子,幸好,兔子跑得快,還提前料想到大灰狼來捉它,就提前讓小狗幫它挖了一個洞,它就躲在了那個洞里,大灰狼在森林裡迷路了,再求也沒誰願意救它了。
道理:人不能背信棄義,也不要恩將仇報,要知恩圖報,這樣別人才會幫助你,相信你的。
5.兒童哲學故事及其道理
一個年輕人正值人生巔峰時卻被查出患了白血病,無邊無際的絕望一下子籠罩了他的心,他覺得生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拒絕接受任何治療。一個深秋的午後,他從醫院里逃出來,漫無目的地在街上游盪。忽然,一陣略帶嘶啞又異常豪邁的樂曲吸引了他。不遠處,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正把弄著一件磨得發亮的樂器,向著寥落的人流動情地彈奏著。還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懷中掛著一面鏡子!年輕人好奇地上前,趁盲人一曲彈奏完畢時問道:「對不起,打擾了,請問這鏡子是你的嗎?」「是的,我的樂器和鏡子是我的兩件寶貝!音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我常常靠這個自娛自樂,可以感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可這面鏡子對你有什麼意義呢?」他迫不及待地問。
盲人微微一笑,說:「我希望有一天出現奇跡,並且也相信有朝一日我能用這面鏡子看見自己的臉,因此不管到哪兒,不管什麼時候我都帶著它。」白血病患者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個盲人尚且如此熱愛生活,而我……他突然徹悟了,又坦然地回到醫院接受治療,盡管每次化療他都會感受到死去活來的痛楚,但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逃跑過。他堅強地忍受痛苦的治療,終於出現了奇跡,他恢復了健康。從此,他也擁有了人生彌足珍貴的兩件寶貝: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屹立不倒的信念。
道理: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和命運的人,一定要有樂觀和堅強的品質,因為樂觀和堅強是掌管人生航向的舵手,是把握命運之船的動力槳。
7. 兒童哲學——讓孩子像蘇格拉底一樣思考
「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美國著名哲學家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創立的。他在大學任教期間,發現大學生的思考能力普遍比較薄弱。經過深入研究,李普曼認為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兒童時期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1969年,他的著作《哈利·史圖特麥爾的發現》發表,成為「兒童哲學」誕生的標志。
李普曼借用古希臘哲學對話的形式,創造了具有啟發性和民主合嘩空咐作精神的研究性團體——哲學教室。哲學教室的最大特點就是尊重兒童,鼓勵兒童以談話的方式來增進彼此對問題的了解。兒童在討論問題時,不僅要說出自己的看法,還要能夠說清楚自己的理由。理由比答案本身的正確與否更為重要,因為思考過程才是兒童哲學教室的重點。哲學教室的老師們不進行講授,更不灌輸,而是與孩子們一起進行群體研究。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虧畝,有一次,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父親說:「我並不是雕刻獅子,我只是在喚醒它。」「喚醒?」蘇格拉底疑惑地問。「是的,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頭中,我只是將它從石頭里解放出來而已。」教育孩子其實就是要做喚醒工作,當孩子的求知慾望與生命力量被喚醒之後,孩子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而這個探索過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喚醒心靈智慧的過程。
「兒童哲學」認為,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的大腦中潛藏著豐富的思考能力。他們充滿好奇,甚至經常提出成年人難以回答的、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如「為什麼人會說謊?」「我從哪兒來?」「人類比動物高級嗎?」然而,由於學校和家庭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灌輸,不注重孩子思考能力的引導與喚醒,孩子的探索精神便隨著長大而減退。
兒童哲學課堂注重傾聽、思考與表達。學生圍城圓圈,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其他人的表情動作,也能清晰地聽到他人。課堂一般以游戲開始:拿一件刺激物(如:一瓶礦泉水,一根繩子,一張紙……),依次傳遞,第一個拿到刺激物的同學用這樣的句式說「我想用它……」,下面的同學則使用「感謝你用它……,我想用它……」,每個人說出的都不能跟別人重復。這亂純就要求兒童認真傾聽他人,同時不斷思考調整,集中注意力。
接著,老師講一個故事,或播放一段視頻,兒童根據這個故事/視頻分組討論,提出相關問題,並記錄下來。然後各組成員用「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因為……」並在組內確定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討論結束,各組派代表說出本組最有價值的問題,並陳述理由,各組陳述完畢,全員投票,選出所有有價值的問題中最有價值的問題。
最後,使用最初的刺激物,依次說出自己從這個故事/視頻中得到了什麼。
這個流程,用在語文探究式教學中也適用。如,二年級語文課《樹之歌》,可以以樹作為刺激物「你了解什麼樹,它有什麼特點?」「柳樹春天發芽。」「感謝柳樹春天發芽,椰子樹生字在南方。」接著,利用圖片引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並討論有價值的問題。最後通過閱讀課文,小組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如此,語文課文教學就不再是簡單地讀課文,學知識,而變成兒童發散思維,探究問題的過程。
當然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故事內容以及流程要簡化,最好用在班會課上,討論與他們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
兒童哲學引導孩子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具備更強的提問能力和討論概念性問題的能力。這不僅體現於兒童哲學課程中,更顯現貫通於整個課程體系,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兒童哲學課程對孩子們的幫助,還體現在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中。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否定、敢於質疑不同觀點、更願意傾聽他人的一件、通過不斷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
8. 對兒童哲學的認識和理解
高振宇
兒童哲學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在教育界和哲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它不僅預示了兒童與哲學之間天然的姻緣關系,也強調了在現行非高等教育體系中引入哲學教育的大膽設想,而這些理念一直遭到學界有關人士的批判和質疑。
如果兒童哲學在西方這樣一片自古以來就強調理性思辨的區域尚且引起如此熱議,那麼在東方這樣一個更注重情感熏陶與道德感召的地域,其所引發的爭論勢必更為激烈。為了解這些爭議的種種方面及各自的理論依據,我們有必要重新回顧兒童哲學的起源及其走過的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詳述中外學者在各個基本維度上的論述與爭辯,及它在全球各地實施的歷史與現狀,才能獲得一幅關於兒童哲學的完整圖像。
兒童哲學的創立可以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那正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時期。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當時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邏輯課,他對美國教育進行了以下三點系統反思,促使他萌生了開發兒童哲學的念頭。首先,他在教授邏輯學時,發現許多大學生的思想已然僵化,缺乏周全辯證的思考能力,變得毫無生氣,喪失了最基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完全沉溺於那些受輿論倡導而未經自己消化的「美麗言辭」之中,李普曼稱他們為「the Woodstock Generation」(榆木腦袋的一代)。李普曼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學生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未曾得到良好的訓練。那麼對這些學生進行補救性邏手鋒喚輯教育來得及嗎?李普曼堅信這很難,因為在大學之前的漫長時期中所積累的謬誤以及種種不當思考的習慣已經把他們的心靈牢牢束縛住。所以最好的解救之法就是把推理能力的訓練推廣到中學乃至小學階段,使孩子們從小就接受優質思維的培育,這樣他們才能夠最終成長為一名良好的思考者。李普曼設計兒童哲學的最直接動機即在於此。
其次,李普曼意識到當時對教育所採取的補救措施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充其量只能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為此必須依據使教育具有最大限度的內在價值、意義、合理性及教學法的統一等標准重新設計教育。他特別關注教育中的「意義缺席」現象,認為孩子們在學校中無法找到那些與自己相關的意義,兒童以好奇心、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步入校園,出來時這些元素卻統統離他們遠去了。然而毫無疑問,孩子們不僅天然地希望並且有權利從一切教育過程中獲得意義,所以學校必須根據意義來重新界定,新的教育計劃只有使兒童的校內外生活經歷都富於意義才是合理的。
為了設計他理想中的教育方案,他提出了以下5點建議:1.生活的意義只能由每個兒童自己去獨立發現,而不是採取打包的辦法統一分配給所有兒童,為此他強調探究的必要性,而這種探究又最好被置於一種探奇冒險的歷程之中,因為它能提供大量產生驚奇的機會,是孩子們幻想中的理想生活場景,最能激發兒童去主動探尋意義,這就為後來李普曼設計新型的哲學文本埋下了伏筆。2.教育應該以教會兒基察童思考特別是獨立思考作為重要目的,因為思考是能夠幫助兒童獲得事物意義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但思維有優劣之分,它也能通過一定的訓練而日臻完善,這種訓練的目的是要使兒童更有思想、更富創見、考慮周全,最重要的是,使其判斷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李普曼認為邏輯最能達此目的,因此新的教育方案必須容納大量的邏輯元素,系統地提升兒童的推理能力。3.閱讀和思考並行不悖、相輔相成,藉助閱讀,兒童更能有效地獲取生活中的意義,但要使兒童對閱讀產生持久的興趣,又必須確保閱讀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相關,即圍繞兒童所關心的問題展開;同時文本自身有淺層意義和深層意義之分,要想揭示後者,則必須發展兒童的推理能力,推理天然地具有從字面意思中推斷出隱含意義的功能,而這一點能進一步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4.思維活動可有靜態和動態之分,前者只是個人的自我對話,是一種內心活動,而後者是一種與他人的對話,最能引起廣泛持久且深刻的思考,李普曼借用維果斯基(Vygotsky)和米德(G.H.Mead)的觀點,強調課堂討論的積極作用,認為在同伴和成人的協助之下,兒童更能有效地獲取生活的意義,但是既有的教育計劃不僅沒有創造出一個智力和情感上安全的探究共同體,而且嚴重低估了課堂討論的作用。5.積極引入哲學的常見概念,如真、善、美、宇宙、自畢凱由、友誼等,一方面是由於這些概念覆蓋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理解這些概念有助於兒童更全面認識自我及所處的社會;另一方面,當時教育系統中流行一種過度分化或專業化的傾向,把人類知識的完整圖景分隔得支離破碎,難以滿足兒童對所學知識之完整性的正常需求和興趣,而哲學課程恰恰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包含大量的分支,對倫理道德、知識的本質、存在的本性等研究超越於各門學科之上,但同時又與各學科自身所探討的問題息息相關,故能較好地發揮綜合課程的作用。
再次是對在童年階段實施哲學教育之可行性的思考。李普曼將反對兒童學習哲學的理論稱為舊教育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學生至少要到高中以後才能學習哲學,鼓勵小學甚至是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嘗試哲學思考是不可思議的,且哲學本身自有其復雜性,只會使兒童覺得枯燥乏味、望而卻步,更進一步來說,嚴肅的思考本身會扼殺兒童的形象思維和擁有審美特性的想像力。但新的教育理論則不同,它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激發受教育者的思維,對兒童進行哲學教育是完全可能的,一是由於適當的哲學教育必定會產生適當的哲學思考能力,而這種素養的達成與兒童的年齡大小無關;二是哲學教育不僅包含了對哲學概念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更重要地是對思想見解、邏輯論爭及系列概念的理解與認識,它本身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主要是思維的訓練;三是兒童學習哲學的方式理應多種多樣,把哲學思考融入通俗的故事文本中,兒童不僅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會覺得津津有味;四是新的哲學教育力圖避開傳統的令人生畏的哲學術語,盡可能利用兒童所熟悉的日常詞彙或概念來進行哲學思考。
9. 兒童哲學的特點是什麼
哲學是系統化的世界觀、方法論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必定與客觀世界相接觸
作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兒童會產生對世界一些規律的感知,從而形成自己零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是不能稱之為哲學。
兒童哲學是大人們對於兒童的這些世界觀和方法論扮姿的集中總結和研究,是從兒童思想到否定兒童思想,再到否定之否定而逐漸形成的讓缺兄坦襲。
對兒童哲學的研究有利於研究兒童心理狀態,發展先進的教育方法。
以兒童哲學處事,可以減緩現代化對人們產生的消極影響。
10. 當前國際上兒童哲學的幾種內涵
兒童哲學:內涵與意義
自18世紀開始,以「發現兒童」為標志的現代兒童觀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並為人們所接受。兒童觀的日益成熟與飽滿為兒童哲學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普曼對兒童哲學的發展起到開創性的作用,而同一時期的馬修斯也對兒童哲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李普皮和曼於1969年在其著作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中譯本為《聰聰的發現》)裂族中提出了「兒童哲學」一詞,並被稱為「兒童哲學之父」。而馬修斯則從理論的角度,將這一概念系統化、學科化。 [1 ]
一、兒童哲學的內涵
兒童哲學就其廣義上說,並不只是指李普曼所發起的兒童哲學探究計劃。我國學者劉曉東指出「兒童哲學」作為一個學科,包括「兒童的哲學」(children』s philosophies)、「童年哲學」(philosophy of childhood)及「兒童哲學探究計劃」(philosophy for children)等三部分。燃源盯
(一)兒童的哲學
「兒童的哲學」可以界定為兒童關於世界(即常說的宇宙人生)的觀念,既包括兒童的好奇、困惑、探究,又包括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與闡釋。 [2 ]美國學者馬修斯在其著作《哲學與幼童》中收集了大量的兒童言論,並從哲學方面對其進行了細致的探討和分析,用實際的案例證明了兒童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及對世界的看法。無獨有偶,我國學者林德宏通過對兒子苗苗的童年時期的觀察,也確認了兒童具有哲學思維的事實。
(二)童年哲學
「童年哲學」則被視為與科學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等學科類似的哲學分支。童年哲學主要研究以下問題:童年的概念、童年的歷史、童年的比較文化研究、兒童觀、兒童的權利、兒童的藝術、兒童的社會地位、兒童認知和道德發展的理論流派等問題。 [2 ]馬修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