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的習俗有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三、飲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四、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五、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2.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50字左右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2)重陽節禁止設宴擴展閱讀
近現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3. 重陽節習俗有什麼
剛過完農歷八月十五,轉眼九月初九要來了。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寓意長型鏈久長壽。西漢時就已在此時設宴求壽。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那麼直至今日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菊花酒
重陽節習俗之一就是登高望遠,其實,重陽節的登高寓意很是簡單,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這個節日登高是為了懷念遠方的親人,寄託著自己的思念之情。
古時傳說這是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凶氣的捕捉。因為相傳這一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最後,溫馨提醒老年人,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哦。
4. 閩南人重陽節的風俗是什麼
閩南地區重陽節的習俗有進補,吃雞和送順風脫草鞋這三種習俗。
1、進補。閩南人習慣在重陽日進補,稱為「補重陽」。民間多以家禽肉燉當歸、川芎、黨參等中葯吃。《漳州雜詩》寫到漳州的重陽節俗:「菊酒茱萸典不傳,重陽只樂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罷芝山看紙鳶。」可見閩南人在重陽要吃地瓜、芋頭、紅柿、板栗這幾樣正當時令的食材。近年來鐵皮楓斗、金線蓮等受大眾青睞的滋補品也合時宜地進入選擇行列。
2、吃雞。閩南民間還有一個獨特有趣而且保健強身作用的「吃雞進成年」節俗。這一天,凡是年滿15歲的少男少女,人人都要進食一隻用「十全大補」葯,或用中葯田七、人參、汪鉛洞高麗參等名貴滋補葯材燉熬的全雞,男的吃雄雞,女的食雌雞。當地民間諺語用「重九一隻雞,來年好身體」形容。
3、送順風脫草鞋。舊時閩南重陽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送順風」。閩南自古有海上遠洋貿易的傳統,海上貿易一直是閩南經濟的重要命脈。閩南九月東北季風起,俗稱「九月展秋風」,前往南洋的帆船便紛紛揚帆啟航。在親人們將要遠洋之時,親朋好友都會准備公雞、線面、名貴中葯材和家鄉土特產,上門饋贈或設宴餞行、敘別,祝其一路平安,俗稱「送順風」。來年的四、五月,商船平安歸來,則親朋好友們又要來送禮、探望,為其接風洗塵,俗稱「脫草鞋」。廈門水仙路口海邊有望高石,據說便激宴是舊時九月送親困枯人出海,四五月盼親人歸來佇立的地方。
5.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習俗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迎女贈糕、插茱萸等。
登高
關於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認為山神能保佑人遠離災害,所以人們在「九為老陽,陽極必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災禍,之後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其二,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人們閑暇時間相對較多。此時,山野的野果、葯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當時,人們稱之為「小秋收」,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時長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台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國和晉朝時,這種活動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范圍也擴大到高山。重陽節時秋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水果成熟,莊稼金黃……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既鍛煉身體,又留梁手連風景,很有樂趣。在這一天里,年輕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遊,回歸大自然,活動筋骨,陶冶性情。
相傳,東漢時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災,家人縫囊盛茱英系於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桓景到這一天照著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卻看到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賞菊
重陽節賞菊,是重陽節的習俗,堪稱國人一大雅興。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開,其千姿百態的艷容,傲然挺立的氣質,使人傾慕,堪稱國花。
重陽節賞菊的習俗始於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370叫27)。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是個「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他的賞菊名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詩中寫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
重陽節賞菊,又洐生出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當菊花花蕾含苞待放,採花蕾葉莖和適當的茱萸葉莖,雜以黍米釀制,待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又名葯棗皮,果實可吃,莖葉入葯,古人將其為驅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佳品,美名「延壽客」。
吃重陽糕
重陽節的習俗一定會吃重陽糕。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仔漏料有棗、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橡戚嫌,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紅紙旗則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陽糕,仍沒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樣,各地重陽節的習俗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
迎女贈糕
重陽節素來就有女兒節之稱,重陽節的習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兒回家吃糕餅、設宴款待女婿的習俗。女兒回家時,父母還要贈給她們糕餅,以祝福她們事業通達隆盛。陝西同州,此日不只贈送時物給歸省的女兒,待嫁女兒也要一並贈送,稱之為逆節。河北邢台稱之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陽節時迎接女兒的情形,頗為生動有趣:「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花糕,是以麥粉為糕,將棗、栗、糖果妝點其上,或者上面放置雙羊像,北方地區極為盛行)。或不得迎,母則垢,女則怨,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兒節。」其痴情重視到如此地步。河北張北地區有民諺道:「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
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所以人們又將重陽節稱為「茱萸節」。早在唐代就已盛行。關於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釋是辟惡氣、御初寒。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有治寒驅毒之功效。重陽節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陽節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陽節之時,婦女和孩子會將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製成香袋佩掛在身上,也有人將其插在頭上。其實,宋元之後,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們內心想法發生了改變。在早期,重陽節人們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關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期盼,期盼長生與延壽。
6. 重陽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重陽節的習俗有賞菊、祭祖、飲酒、登高和放紙鳶。
1、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2、祭祖: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3、飲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4、登高: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5、放紙鳶: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7.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與意義
重陽節 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陽節的 文化 內涵與意義,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重陽節相關內容推薦↓↓↓
重陽節的習俗禁忌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叫重陽節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與意義
敬祖——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魏晉時期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代沿襲。受儒家影響,至今國人將重陽節與 除夕 、 清明 節、中元節統稱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以祭拜先人的方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敬老——新時代的「老人節」
九九與「久久」同音,重陽節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內涵。西漢時人們就開始設宴求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優秀傳統產生自蒙昧時期,經歷了風風雨雨和時間的考驗。由傳統上升至法律,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敬孝——孝道傳統的承載
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於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謂五常,是家庭和睦興旺的根本。中國諸子百家思想雖各異,但無不注重孝道。老人渴望孝道,因為其急需人贍養;中年人渴望孝道,因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沒有孝道也就沒有慈愛;社會渴望孝道,沒有孝道,社會將變得冷漠;國家渴望孝道,沒有孝道,國人將不忠於國。
感恩——蘊含普世價值
重陽節最廣泛、最普世的價值,便是「感恩」。有祭祖、敬老、孝親等內涵組成的感恩的精神更是重陽節承載的文化意義。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雙手,解除生活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高峰;你最終戰勝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幸福彼岸。那麼,你能不思回報嗎?感恩的關鍵在於回報意識。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感恩是一條人生基本的准則,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礎。更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是一種處世哲學,一種生活智慧。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即農歷的九月九日,又稱「九月九」。在古代,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因而便稱為「重陽」。早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已初現端倪,開始以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來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魏晉時代,無數的文人騷客爭相吟誦,使得重陽節的節日氛圍更上一層樓;直到唐代,重陽節正式被定為民間的節日。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賞菊飲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必不可少,此後的幾千年,這些習俗也隨之傳承,一直經久不衰,流傳至今。18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旨在倡導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氣。2006年,國務院將重陽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習俗
唐朝詩人王維一首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除了把自身思鄉懷親之情傾訴,還把當時重陽節的習俗道明。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曾有無數人賦詩吟誦。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陽習俗感懷時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菊、喝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季節,因此,農歷九月又稱「菊月」。在此期間,常常舉辦各種賞菊大會,吸引著全城的人爭相前往,觥籌交錯之際,賦詩抒懷。菊花素來有養生的成分,用菊花製成的菊花酒,也因此成為重陽節的特飲,含「祛災祈福」的寓意。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一座寶塔,頂頭還要做兩只小羊,以表「重陽」之意。古人常在這天,將重陽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 祝福語 。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很普遍。茱萸本身是一 種植 物,茱萸味道濃郁,可驅蟲、逐風邪,將其制酒可養身祛病。古人認為九月九是逢凶之日,這一天將茱萸帶在身上可辟邪。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與意義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 重陽節有哪些寓意
★ 重陽節相關簡介介紹
★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 九九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 重陽節的特點和寓意是什麼
★ 關於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8. 遼代以後的重陽節習俗
歷史悠久的重陽節,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瑰寶,在漫長的歲月中,重陽節及其習俗不斷演變、發展,形成了豐富的內涵。那麼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遼代以後的重陽節習俗。
遼金元三代搜塵:拜天射獵東北契丹人的九月九日是拜天日,重陽拜天是契丹族固有的傳統習俗。這天皇帝要率領群臣打圍射虎,獵獲物多者為勝,少者為負,輸了要罰。金朝重陽節仍然以拜天、射獵為主,不像孫首漢人喜歡賞菊、登高。
元朝時,受蒙古族習俗的影響,九月九日和四月九日,要灑馬奶酒進行祭祀。皇家也開始學習漢人賞菊、飲宴,宮中有了菊節,還有馬球游戲。
明代:設宴登高吃柿子明代時,重陽設宴之風更盛,登高習俗更加濃厚。朝廷也會給大臣休假。還有個與前代不同的習俗,那就是吃柿子。
說到重陽節和柿子的關系,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則漏數倡的。有一年,朱元璋微服私訪出城,感到飢餓口渴,見有一樹紅柿子,就摘了吃下10枚才飽,回宮後下旨封柿子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陽節都吃柿子,以示紀念。
從此,重陽吃柿子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山東泰山、千佛山等地九月九廟會上賣柿子的很多,大家都叫它柿子會。「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趕大集。」這是當地的諺語。
清代:重陽已成「尋常節」清初,重陽節已成為「尋常節」,順治十三年定禮制:「唯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陽、重陽皆尋常節」。皇帝在重陽節這天也要設宴,宴會上君臣也要賦詩。
此時民間百姓過重陽節,已經成為他們生活時間表上的重要一環,並產生了一些地方性的節俗。比如,華北、東北的一些地方還把重陽稱為女兒節,這一天娘家要迎回出嫁女,食菊花糕。
在河北保定等地還要追節,娘家人要攜帶禮物去出嫁姑娘家走親,不僅看望同輩姐妹,也看望姑姑,攜帶的禮物主要有包子、饅頭、糕點、掛面等。
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還有重陽節祀神祭祖之俗。如山西平遙、大同此日祀天地,河南西華以鮮魚祭家神,陝西清澗此日去葯王廟燒香。山東有些地方有說此日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行祭。
河南汲縣、滑縣等地也都祀財神。山東長島、文登一帶稱重陽為鬼節,家家要上墳祭祖。比較奇特的是,浙江浦江地區有重陽建灶之風,當地有「重陽灶,節節高」的諺語。
從唐代開始的小重陽之俗,在近代也頗為盛行,湖北來鳳、宣恩等地以九月九日為小重陽,九月十九日才為大重陽。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9. 重陽節禁娛嗎
重陽節不禁止娛樂活動,戚歲棗但有一些禁忌,不能說節日快雀並樂,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高拆那天不能回娘家,夫妻不能同床。
10. 九月初九宜什麼忌什麼2O20
九月初九宜尊老愛幼忌,忌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鬧鉛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液雹好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10)重陽節禁止設宴擴展閱讀:
發展至近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政府將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將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佳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式節日肆鎮。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