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資料顯示,獨生子女固然有聰明伶俐、善解人意、責任感強等優點,但是,他們嬌氣任性、自私冷漠、叛逆心重、耐挫力差,依賴性重,不合群,不團結,紀律性差,不知感恩等等,有這些統計,說明獨生子女人群確實有這些共性。
80後90後這一代的獨生子女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了上一代父母養育獨生子女上的長久傷害,作為當今的獨生子女父母,不管是自己是否是獨生子女都需要在養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則:
1) 從小與孩子的溝通、互動,關系要保持雙贏而不是雙輸。不存在「聽孩子的還是聽家長的」悖論問題。
2) 我們做的選擇和決定一定是在充分考慮雙方的要求的基礎上,磋商得來的。當家長尊重孩子,不是只命令你、要求你聽話,孩子不僅會建立起良好的自尊,還會主動尊重家長。
3) 當家長在孩子任性時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引導,就不是壓制孩子,而是讓孩子學會根據外界環境、他人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調節自己的行為。
4) 客觀地了解和接納孩子的能力和特長,不要把一切美好的東西東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既希望孩子聽話、對自己有感情,能待在自己身邊,又希望孩子有創造力、有成績,遠走高飛。
② 獨生子女家庭,孩子不孝順,父母該怎麼辦
文/母嬰期刊
過去有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特別是90後這一代人,趕上政策的大環境,家裡要麼一個兒子,要麼一個女兒,孩子被父母和老人寵愛有加,他們從小坐享獨寵,在生活、教育等方面占據有利資源,不像多子女家庭,什麼事情都要瓜分,分得不公平還會影響手足親情。
獨生子女家庭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家裡的資源都會讓這一個孩子受益,在萬般寵溺之下,孩子生活奢華,父母的過度滿足,讓其失去獨立成長的時機,在外面經不起考驗,對內靠啃老生存。
曾仕強說,有一位媽媽向他講述兒子的事情,他去學校食堂吃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過一會兒問,怎麼飯還沒有端過來。食堂都是自己盛飯的,他說從小未盛過飯,都是媽媽端到跟前。媽媽後悔自己毀了孩子,過度關愛孩子,害得兒子沒有自理能力。
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要自己盛飯,還要給父母盛飯(但要確保不會燙傷),孝順的孩子離不開父母從小的教養。
如果父母對孩子不設限,他的要求會不斷「加碼」,就變成了縱容、溺愛。嬰兒通常用哭聲表達不滿情緒,也是一種生存技能,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會哭鬧的孩子有奶吃。如果孩子不哭不鬧,大人會當什麼事情都沒有。有的小孩「不哭則已,一哭驚人」,是非常厲害的角色,父母就會火急火燎。一旦拿捏住父母,只要哭鬧,甚至全部家人都會參與進來。所以,嬰兒非常懂得「生存之道」。
孩子超過兩歲後,父母見多了孩子的「鬼點子」,再哭鬧,父母已經有了「免疫能力」了,不再相信孩子的「套路」了。孩子是「善變」的,當他們的「表演」不再有效時,就會改變風格。
孩子長大後,跟你處於「斗氣」的狀態,父母這輩子跟「氣」關系密切。讓人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搞不懂這個,教育孩子無從著手。
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壓力大
古代的《二十四孝圖》中,他們的孝多是侍奉父母為主,也就是「父母在,不遠游」式的孝道。現在交通比較發展,孩子「雲游四方」,想要看望父母,不僅耗時、費力,還費錢,倒不如直接給父母發紅包,網購寄禮物方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 孝道與金錢是掛鉤的 。
白岩松說:想要養兒防老,幾乎不可能,不是孩子不孝順。一對年輕父母,上面四個老人,再往上可能還有兩三個,也就是年輕人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普通人能養起嗎?
從此數據和過去數據對比上來看,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老齡化 社會 正在到來,而且形勢嚴峻。而年輕人不婚不育以及生二胎壓力重重,我們正在進入「低生育陷阱」,新生人口減少,意味著將來養更多老人,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延遲退休目的就是緩解這一問題。
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們經常提到「言傳身教」,孩子生而一片空白,父母就是榜樣,父母用心侍奉老人,孩子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做到不溺愛、不嬌慣孩子,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為父母做一些事情,不要為其包辦一切,把孩子養成「媽寶男」,孩子學會了一味地「索取」,並以此為樂,將來怎麼可能孝敬父母呢?
養孩子不必苛求孩子孝順,你做好父母的本分事務,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盡力做好教養,不要用所謂的責任、道德、責任去約束和牽制孩子,孩子只需要走好自己的路。
古人的智慧令人嘆服,如果父母孝順,生出的孩子也會孝順;如果父母不懂孝敬老人,出生的孩子也會成為逆子。可見,古人已經深知「言傳身教」的力量。
孩子長大後也有他們的壓力,結婚後生兩個孩子,也要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困境,父母如果提前做好養老規劃,可以減小兒女的負擔。
有調查顯示,退休領導晚年相對比較幸福,他們有不錯的退休金,甚至比孩子的收入都要高,完全可以不依賴兒女,逢年過年還會給孩子發紅包。晚輩當然希望老人長壽,他們自己也這么希望,多活一年就會多領一年養老金。
而普通家庭而言,只靠養老金可能不足以防老,有的地方一個月可能只領幾百上千,一線城市數千元甚至過萬。老年人醫療、旅行、飲食等都需要開銷,所以,應提前做好儲備,比如存款、房產、投資等。
作為父母,應養老生活,規律作息、 健康 飲食、加強鍛煉,愛惜自己的身體,一個 健康 的身體,才能年老時少痛苦,不給孩子添麻煩,生活能夠自理,就是孩子最大的福分。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你連帶孫輩都不夠格。
因此,父母用心養好孩子,提前規劃養老生活,為自己築起緊固的「保障能力」,至於孩子孝不孝順,那是他們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孝順,父母應該反思當年家教是不是出了問題,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
③ 獨生子不孝養父母怎麼辦
當然是要起訴這個孩子啦。現在孩子知道,現在的法律是多麼的牛逼。讓他知道,孩子是有義務要贍養父母的。如果這個父母是有財產的話,那麼就剝奪他的繼承權
④ 獨生子女的好處優點,獨生子女的壞處
一對夫妻生育(包括依法收養)一個子女後不再生育,其子女在十八周歲回以內的,由夫答妻雙方申請,經所在單位核實(沒有單位的和農村居民,經戶籍所在地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核實),由女方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憑證享受以下獎勵和優待:
(一)每月發給10元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獎勵費自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之月起發至其獨生子女滿十八周歲止;
(二)女職工除享受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休假外,經所在單位批准,可以再增加產假三個月,但減免三年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
(三)獨生子女的托幼管理費和十八周歲之前的醫葯費,由夫妻雙方所在單位依照有關規定報銷;
(四)獨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滿五十五周歲,男方年滿六十周歲的,每人享受不少於1000元的一次性獎勵;
(五)農村在推行養老保險制度時,應當為獨生子女父母優先辦理養老保險。農村安排宅基地,對獨生子女父母應當給予優先和照顧;
(六)鄉鎮人民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扶持獨生子女家庭發展生產。
⑤ 獨生子不孝,養父母怎麼辦
如果獨生子對自己不孝,那就嚴加管教,對他進行心理開導,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一輩子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如果你要是不孝順,我們也不強求,放你離開,讓你去尋求自己的天空
⑥ 獨生子女嫁到外地或者去外地工作不在父母身邊是不是不孝
我覺得不是不孝。孝順不是你在不在父母身邊,而是你心裡有沒有父母。孝順可以表現在很多面。你真心的為父母著想,就是一種孝順。父母的生日,你會記得,會給父母買禮物,讓父母知道,你一直記掛著他們。一些重要的節日的時候可以回去陪著父母過節,讓父母多看看你。對於父母的要求,不要不理會,盡量的去滿足。父母的年紀大了,就會越來越像個小朋友。他們偶爾也會任性、也會發小脾氣、也會莫名其妙的傷心。這都是他們覺得需要在你面前刷存在感,因為他們在尋求你的關注。這時候不要拒絕父母,不要去傷害父母的心,你要表現出來你很在乎他們,很愛他們。他們年紀大了,更加需要愛,所以不要吝嗇自己對他們的愛。
離父母很遠,記得時常接自己的父母去玩。父母也是很希望看看你生活的地方。看看你過得怎麼樣。所以經常帶父母出去玩,這樣就算你離得比較遠,他們也會感覺,你就在他們身邊。
⑦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哪個更有孝心
應該是非獨生子女
因為獨生子女從小就以自我為中心認為父母給予的都是應該的
自然不會抱有感恩之心也不會有孝心
不過
獨生子女大多數長大後也是有孝心的
雖然不及非獨生子女
但執迷不悟的畢竟佔少數
⑧ 獨生子女為啥不懂得孝順父母
先普及一個概念:什麼是「老年人」?
根據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也就是說,
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老年人。
01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養兒防老是虧損
在一定程度上,養兒防老可以理解為一種投資與回報的關系。
兒女出生以後,父母有責任和義務撫養兒女長大成年。在這個過程中,兒女的衣食住行、
吃喝拉撒、學習成長等都由父母出資,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二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
當孩子工作、成家後,父母仍在工作:一方面要從事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幫助兒女帶小孩、收拾家務,
這個過程一般也會持續十幾年。
經歷上述兩個過程,父母年齡多在50歲以上,這時候的父母仍然不會需要兒女的直接照顧。
據《中國健康城市建設研究報告(2018)》顯示:
2017年底,中國65歲以上人口為1.58億人,其中有3/4的老年人處於「帶病生存」的狀態。
另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世界衛生統計》判者顯示,
中國人均壽命預測為76.1歲。
也就是說,按照平均壽命來說,父母需要兒女直接照顧的時間為十幾年。與父母照顧兒女的時間相比,相差甚多。
所以,如果將養兒防老看作是場投資與回報,父母大概念是會虧損的。
02 雖然養兒防老是一種「虧損」,
但父母很少計算沉沒成本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經濟學》一書中說:
「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並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sunkcost)。」
對於兒女的成長,
父母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時間和精力並不能挽回,而父母也從來沒有想過去挽回,也就是沒有考慮過沉沒成本的損失。
03 養兒防老更多的是情感寄託,而不是單純的投資行為
關於兒女和父母之間的親情,高爾基曾經說過:
時間的流逝,許多往事已經淡化了。可在歷史的長河中,
有一顆星星永遠閃亮,那便是親情。時間可以讓人丟失一切,可是親情是割捨不去的。即使有一天,親人離去,但他們的愛卻永遠留在子女靈魂的最深處。
事實上,在親情面前討論養兒防老的話題塵芹未免太過功利,親情作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情感之一,本身無法用金錢或其他標准來衡量。
另外,
父母口中的養兒防老也並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希望得到兒女的慰藉,對於失去另一半的單身父親或母親尤為如此。
04 當今社會,「養兒防老」除卻子女的責任,還需要社會的關愛
對於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來說,孩子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夫妻雙方父母的生活、爺爺奶奶的生活,這些生活壓力太大,緊靠個人根本無力負擔。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經說過,
未來中國會出現一種「9037」的養老模式:
90%老人居家養老,3%機構養老,7%社區養老。
其中,90%的居家養老並不是單純靠兒女在家伺候,而是需要社區和社會的幫扶派沖畢。
綜上,養兒防老並不是最大的騙局,因為養兒防老並不僅僅代表投資與回報。
養兒防老如果嚴格按照經濟學的角度理解,
其實是一種入不敷出的虧損,但是這種虧損父母從來沒有計較過,也可以理解成「心甘情願被騙」,因為有永遠也剪不斷的親情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