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
導讀:重陽節之所以叫做九九重陽,那是因為這個節日的時間是每年農歷九月九,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說起五月五,八月十五就知道是端午節和中秋節。雖然九九重陽不能列為法定節假日,但是重陽節的地位在我們心中是很重要的,那麼你知道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嗎?想知道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五、登高出遊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寧縣,重陽節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歷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七、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八、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婦女休息
農歷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十、吃糕吃面
農歷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民間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有賞菊、登高望遠、喝菊花酒、插茱萸、放紙鷂等一些習俗。賞菊重陽節也叫菊花節,每年重陽節的時候,正是菊花開放的好時候,菊是長壽之花,是文人們贊美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在重陽節的時候,民間經常會舉辦。
重陽節登高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鄉親。並告知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勝瘟魔。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貳』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
01:49
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節還有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除外,還有曬秋,吃重陽糕,賞菊,放紙鶴等習俗。
『叄』 重陽節主要的是什麼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1][2][3][4][5]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4][5][6][7][8]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選網路
『肆』 關於重陽節的內容資料簡短有哪些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詳細解讀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伍』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重陽節是一個古老而又神聖的中國傳統節日,它象徵著一年之交,以紀念父母、健康、壽考等。重陽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傳統節日,讓我們在它裡面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溫情,也能讓我們真正體會到相聚同樂、和平安康的精神。
『陸』 九月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九月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重陽節來歷
陰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代出年。
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柒』 重陽節文字內容是什麼
重陽節文字內容是:
1、雙九重陽佳節到,簡訊祝福來問好:相逢總是很奇妙,生活無憂無煩惱,工作壓力瞬間消,傷心失落全跑掉,鍛煉身體多散步,願你重陽更美好!
2、九九重陽,願你甜蜜蜜的生活一重重;美滋滋的好事一重重;樂呵呵的笑容一重重;沉甸甸的收獲一重重;金燦燦的果實一重重;重陽節祝你好運一重重!
3、九九重陽到,祝福跑不了,送一縷秋風給你,願它拂去你所有的不如意;送一杯菊花茶給你,願它沖走你所有的煩惱火氣;送一枝茱萸給你,願它帶走你所有的倒霉氣;送一條簡訊給你,願它帶給你歡喜。重陽節快樂!
4、九九重陽風光好,登高遠眺心舒暢;山清水秀迷人眼,胸襟開闊樂逍遙;折枝茱萸掛門頭,鴻運當頭步步高;重陽佳節送祝福,情誼濃濃入心田;願君福壽都安康,幸福快樂笑開顏!
5、重陽到,祝福到!祝你白天黑夜,家家團圓;祝你昨天今天明天,家庭美滿;祝你春夏秋冬,家家幸福。九九重陽節,祝您家庭和和美美!
6、走過了重重疊疊的足跡,交織了重重疊疊的目光,模糊了重重疊疊的背景,度過了重重疊疊的時光,積蓄了重重疊疊的思念,九九重陽,祝你及家人福壽安康!
『捌』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活動有哪些
重陽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下面是我整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活動,一起來看看吧!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習俗。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社會的提前到來,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到我國總人口的10%以上。在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沖擊下,敬老孝親、尊老敬老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
作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
『玖』 九月九日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下面是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登高遠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視,特別受老人重視,是因為人們認為登高意寓「登頂長壽「。除此之外,人們還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長壽。重陽節登高在唐代就開始盛行了。
賞菊花
菊花產自中國,最早記載始於公元前5世紀。菊花在陰歷九月盛開,它有一個美稱「長壽之花」。因此每年重陽節也是觀賞菊花的好時候。
飲菊花酒
菊花酒的釀造十分獨特。古時,人們在九月九日採摘新鮮的菊花和菊花葉,把它們和穀粒一起釀製成酒。等到來年的同一時間再打開品嘗。據說,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減肥降血壓,治療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飲菊花酒可以使人長壽。
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中草葯,茱萸香味濃,有驅蟲祛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古人重陽節會在帽子上插上茱萸,主要是為了避邪求吉。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名「菊花糕」或「花糕」。重陽糕的歷史可追溯到周朝。相傳,最初人們是為了慶祝秋收而製作重陽糕的。到現在,逐漸發展為在重陽佳節人們常吃的一種糕點了。常見於江浙滬地區。
登高辟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食物大都來自採集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九九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