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順的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孝順的天子瞎舉友的故事講的是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劉邦在當上漢朝的天子之後每次出去巡視之前都會去問候自己的父親,回來之後也會馬上去像父親報平安,退朝後也會主動去磨槐跟父親聊天,即使在自己的父親死後也依然保持著這個習慣。這個故事講述了及時答遲劉邦貴為天子也依然尊重和孝順自己的父母。
他告訴我們,作為人,無論是什麼身份,尊重和孝順自己的父母都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我們無論成為什麼樣的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父母,回家要多多陪陪父母,多跟他們聊聊天。我們要向劉邦學習,真正的愛自己的父母。
② 劉邦當上皇帝後,是怎麼樣對待他自己父親的呢
劉邦當上皇帝後對自己的父親劉太公還是不錯的,雖說劉太公在劉邦年輕時罵他是個混蛋臭小子,整天吊兒郎當不務正業,可父子就是父子,劉太公這第三子劉邦還是疼愛的,所以劉邦做了皇帝後也是奉養了父親,讓父親安度晚年。
當然劉邦有時也會調侃老爸,一天未央宮建成了,豪宅新入伙劉邦自然要請客吃飯,劉太公也被請來了,劉邦高興喝酒喝多了,就胡言亂語了,他問老爸,你當年老說大哥二哥比我有出息,說我是個混混臭小子沒出息,可現在你看看我多牛啊,我是皇帝,大哥們都要跪在我腳下,老爸你著實看錯眼,我才是最有出息的兒子,說完哈哈大笑。劉太公聽了很氣憤,真想罵劉邦,你這個混蛋兒子還好意思說你牛,當初你和項羽打,我和家人都被俘虜了,你不但不向項羽求情,還說項羽如果把我當肉燉了,就分給你一碗肉湯,有這么混蛋沒心沒肺的兒子嗎,劉太公真想罵劉邦,可是這個場合劉太公還是忍了,畢竟兒子喝醉了嘛,何必要計較呢,大臣們很精明集體高喊萬歲就把尷尬對付過去了!
安度晚年的劉太公活到了85歲,這也算高壽了,可見劉邦沒有虧待老爸!
③ 劉邦是不是孝子
劉邦是孝子,並不是他的父親去世後,他才封的叢液父親為太上皇
漢朝之所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以孝治天下」的王朝,恐怕與劉邦這個大孝子不無關系。在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中,劉邦仁而愛人、事父至孝仍「孝跡」彰彰,栩栩如生。
當年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因實力不濟狼狽之間一度父母妻子俱為項羽所獲。項羽擄得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後,在一次作戰中竟以劉太公的生命作為籌碼相要挾。項羽表演了一個類似於行為藝術的行刑,他置劉太公於一個特製的大砧板上,說: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給煮了吃了。劉邦說:我和你項羽都受命於懷王誅無道秦,相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滲胡物親,你這個沒人道的傢伙實在要煮「你」的父親,就請分我一杯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項羽固然是天下的大不孝子,但也被孝子劉邦大義至孝所感動,才不至於弒耄耋之長輩,毀兄弟之情分。
最難能可貴的是,昔日的沛公在成為皇帝以後,仍然堅持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不久,劉太公的家令看不過眼,勸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在高祖皇帝雖說是你的兒子,但他是人主呀;你老人家縱然是父親,那也不過是人臣,哪裡有人做鍵主拜人臣的呢?這以後,當高祖皇帝再來拜見太公時,老人家竟嚇得直往後退,邊退邊說:你是皇帝,莫以我亂了天下法。司馬遷說劉邦「心善家令言」,哪裡知道孝子劉邦苦惱不已,更怕嚇壞了父親,最後只好封太公為太上皇,據說還賞賜太公家令五百金,好代自己盡孝道。
又過了幾年,漢朝第一大工程未央宮竣工。高祖置酒未央前殿,遍請賓客、大宴群臣,更是沒忘了把太上皇請為坐上賓。劉邦為了讓父親開心,親自捧著卮酒,起為太上皇祝壽,說:起初您老人家以為我是無賴,不務正業,不如老二劉仲有成就,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為高祖皇帝如此盡孝而激動不已,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④ 劉邦當上皇帝後,是怎樣對待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的
劉邦對待父親劉太公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在他當上帝王後,對劉太公那叫一個孝順又加。不僅以帝王之尊去給劉太公請安,而且最後還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也安享晚年。
也許劉邦的前半生對劉太公不算太好,畢竟那時候他也只是個無所事事之人,沒有能力孝順劉太公。等到他坐上帝位後,他富有四海,想孝順父親就容易很多,所以劉太公的晚年是尊貴又幸福的。
⑤ 漢朝憑什麼以「孝」治天下呢
劉恆推崇“孝道”,就是要在整個西漢形成一種“孝”的氛圍,讓他的“大宗”身份在得到諸侯王認可的同時,也讓百姓自發的擁護他的正統地位。百姓就像是一滴又一滴的水滴,他們卑微弱小卻又無比強大,當“孝”的氛圍形成,當“孝”的理論深入人心,那麼當諸侯王試圖反對劉恆一脈的正統地位之時,他們將會像被水排斥的魚一樣舉步維艱。
這樣的推崇也為西漢的發展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劉氏諸侯王在皇權受到極大壓迫的文帝時期成為了劉恆背後的強大力量,西漢初年之所以可以安穩的休養生息與“孝”的推崇是脫不了關系的。
當然,後來的“孝”也在不斷變化,不過“移孝於忠”的大變革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此文就不再多加贅述。
⑥ 劉邦創立了漢朝,他是怎麼對待自己的父親的
雖然世人皆知「分我一杯羹」的典故,但真實歷史中的劉邦,對待父親劉太公的態度,完全可以用「重視」兩個字來總結,這從《史記》《漢書》記載的幾件事便可看出。
其一,劉邦很在意父親的評價。
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蕭何營造的未央宮未嘗宏偉壯麗,把漢家氣勢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大家歡慶未央宮成的時候,劉邦站起身來,祝福父親長命百歲,稱父親為「大人」,稱二哥為「仲」,自稱「臣」,這樣的動作和言語,都表明了,劉邦對父親劉太公是尊敬的。
而劉邦提出的問題,則表明了劉邦對父親昔日評價的重視。
劉邦發跡前,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到外黃去給張耳做門人,到沛縣去尊稱當地富豪王陵為大哥,最終只做了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還因私放徭役而失了工作,成了游盪於山澤岩石之間的流亡之人。這樣的一個劉邦,在劉太公的眼中,是無所依賴的,是不能置下產業的,是不能和二兒子劉仲相比的。
劉太公這樣給出的評價,劉邦當是非常非常在意,不然,也不至於在這么一個高興的場合,舊事重提,自爆糗事。
其四,劉邦發跡後一直想接劉太公到大後方。
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令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後於沛。楚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
劉邦被立為漢王後,採納留侯張良的建議,焚燒了棧道,這不但使外人沒法進入巴蜀,也使得劉邦沒法走出巴蜀,所以劉邦在剛被立為漢王時,並沒有立即去接父親來巴蜀。但按照《高祖功臣後者年表》的記載,劉邦在進巴蜀前,派二舅哥呂釋之回豐沛保衛父親了,「漢王入漢,而釋之還豐沛,奉衛呂宣王、太上皇。」
在劉邦平定三秦後,又派將軍薛歐、王吸從武關東去,意欲接劉太公到關中,但因為楚國得到消息,提前派兵在陽夏阻撓,漢軍沒能打通漢地到豐沛的交通。迎劉太公到關中的計劃只得作罷。
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漢二年,劉邦兵進彭城,項羽從齊地返回,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趁著楚軍大亂的當口,劉邦帶著幾十個騎兵逃走,逃走途中,劉邦要到沛縣去,帶著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一起回關中,楚軍也派人到沛縣,抓劉邦的家人,劉邦的家人都逃亡了,沒法和劉邦相見,劉邦在道上遇到魯元公主和劉盈,就把兩個孩子帶著,回關中去了。
逃跑的生死存亡之際,劉邦還想著把父母接回關中去,這說明劉邦非常非常想接父母去享福。也說明了,劉邦其實非常孝順。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邦對待父親的態度,可以用「重視」來總結,如果要在「重視」前加個表程度的詞,我覺得應該是「極度」。
⑦ 劉邦當上君王後,如何對待他的父親,為何說是給了他尷尬又幸福的晚年
因為劉邦的父親的劉太公的位置很尷尬。劉邦是國家的君主,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但是從父子的角度來看,劉邦又是劉太公的兒子,兒子應該聽父親的話,這就形成了非常尷尬的關系。劉邦剛剛建立漢朝的時候,局勢還不穩定,很多人都覬覦劉邦的皇位,劉邦害怕有人利用他的父親劉太公做文章,所以表面上是對劉太公很孝順,其實也有監視他的意思,要時刻保證劉太公在他的視線范圍之內。
劉邦年輕的時候,劉太公並不是很看好劉邦,那個時候的劉邦確實是不學無術。劉邦後來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在京城為劉太公修建了一個村子,這個村子裡的建築和他的老家村裡的布局相似,劉邦就是讓劉太公住在這里就像住在家裡一樣。但是劉太公住在這里並不開心,因為這里沒有他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在老家可以踢球,喝酒,斗雞,但是在這里只能拿上鋤頭,在花園空地種菜。
⑧ 劉邦稱帝後,是怎樣對待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的
公元前202年,楚國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跳江而亡。這場歷時多年的楚漢爭霸畫上句號。劉邦也在同年建立大漢王朝,成為一代帝王。可是在劉邦稱帝的時候卻遇到一件尷尬的事情,就是他已經是帝王了,但是他的父親還在人世。這種情況在當時是沒有先例的,於是劉邦是怎麼解決這一問題的呢?劉邦立了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太上皇制度的由來
太上皇制度是我國古代帝王在處理還在世的父親時所用的一種手段。據統計,我國古代帝王有四百多位,但是成為太上皇的寥寥無幾。有的是因為帝王倦政,主動讓位。也有的是劉邦這種情指差擾況,因為戰亂登上帝位,就尊稱父親為太上皇。
⑨ 劉邦當上皇帝後,是如何對待自己還在世的老父親劉太公的
劉太公的地位比較特殊,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從平民晉升的太上皇。有資料說他叫劉煓、劉執嘉,不過是書上並沒有留下他的姓名,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後人訛傳。作為第一位平民太上皇,因為在歷史上無先例,所以有關待遇情況怎麼釐定,著實讓大臣們為難了好一陣子。
其實,不能以極端環境下的言行,來考量一個人品行。在當時情況下,即便劉邦痛哭流涕,哀求項羽,有用嗎?答應項羽退兵,項羽就一定會饒過劉太公嗎?即便都是肯定的答案,作為政治家的劉邦,他也無法拿天下這個大利益做賭注。
劉邦的混話,實際上是一種聰明的攻心策略,我懷疑,這話是陳平教他說的。
事實上,劉邦做皇帝後,對劉太公還是非常孝順的
⑩ 漢朝以孝來治天下,劉邦做皇帝後見父親要下跪嗎
是要下跪的,古代的皇帝見了自己的母親或者是父親都要下跪,表達自己的仁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