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重陽節詩句 書法
九日齊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6】重 陽
唐代: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7】重陽日寄韋舍人
唐代:趙嘏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8】重陽日至峽道
唐代: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9】重陽阻雨
唐代:魚玄機
滿庭黃菊籬邊拆,兩朵芙蓉鏡里開。
落帽台前風雨阻,不知何處醉金杯。
【10】重陽日有作
唐代: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
偷撏白發真堪笑,牢鎖黃金實可哀。
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11】重 陽
唐代:周賀
雲木疏黃秋滿川,茱萸風里一樽前。
幾回為客逢佳節,曾見何人再少年。
霜報征衣冷針指,雁驚幽隱泣雲泉。
古來醉樂皆難得,留取窮通委上天。
【12】菊
唐代: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13】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14】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代: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15】九日寄行簡
唐代:白居易
摘得菊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
【16】九日登巴台
唐代: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17】九日藍田崔氏庄
唐代: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2. 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
採桑子·重陽 此詞作於1929年重陽節,為當年陽歷10月11日。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表現得那麼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宏。使人讀過以後,毫無感到肅颯之氣,而會受到無限鼓舞。是許多書法家喜歡進行創作的範文。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欣賞
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圖片4
採桑子·重陽詩詞賞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宛如一山飛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後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後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後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後句只是進一步申說。於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但在這里,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里著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說明,必須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但不是慨嘆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里是說正由於“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地發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展規律,它體
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象或客觀現實生發出來,是通過具體感性而顯現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後賓,後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後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後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升華,兩句是有機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歲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不達意,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說“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為什麼“戰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戰地播種著英雄的頭顱,灌溉著烈士的鮮血,在炮火連天中野菊挺立開放,綻黃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悅?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緊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說在這兩句中,於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麼,緊接著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於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麼“勝似春光”?春天裡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凈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不全然在於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斗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託。“秋風勁”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於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江天”句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託,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象徵,這比那種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籌,是真正的詩意與精深的哲理的統一,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輝。它首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享受,並從而又給人以剛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啟發。這是詩的最高的意境。[2]
這首詞描寫了重陽節的戰地風光,表現了戰爭勝利後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