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堯帝的兒子不孝順嗎

堯帝的兒子不孝順嗎

發布時間:2023-05-19 06:58:00

㈠ 五帝之一:舜(以孝聞名 儒家之典範)

舜,原本只是一銷春名在田間勞作的百姓,卻因孝行而聞名,最終被堯帝選為帝位的繼承者。舜在政治上也有一番大的興革,而舜對於儒家來說,又有特別的意義。下面為你介紹五帝中的最後一位,帝舜。

舜,以孝聞名

相傳,舜只是一個小村落農家的孩子,他的母親去世後,後母性情悍戾,他在家根本沒有好日子過。他的後母經常不給他飯吃,冬天只讓他穿兩件單衣。同父異母的兄弟也經常陷害他,甚至謀殺他,垂涎他的妻子。可是不管他們怎麼對待舜,舜總是笑臉相迎、謙謙如也,不計前嫌。最終舜以孝而聞名

舜以賢德征服堯帝

還在堯帝時期,原本帝位的傳讓是在有血緣關系的家族中選擇繼承人,然而堯帝的兒子不成器,最終使得堯帝決定從民間選任一位賢良的人才繼承帝位。當堯向四方諸侯詢問有無合適人選時,四方諸侯就推薦了舜。

堯私服來見舜,見舜確實善良又有智慧,便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於舜。並讓兩個女兒在舜的身邊好好的觀察舜的品德。後來堯讓舜參與政事,讓舜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煉。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最終,在考察了三年之後,堯帝將舜作為自己帝位的繼枯乎承者,把帝位禪讓給舜。

點擊瀏覽下一頁,內容更精彩

加強對地方的統治,關注民情

舜執政後,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系,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大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在堯帝時就被重用,但每個人的職責並不明確。於是舜就將每個人的主要職責明確下來,禹任司空,治理水土、棄任後稷,掌管農業、契任司徒,推行教化;皋陶任“士”,執掌刑法;垂任“共工”,掌管百工;益任“虞”,掌管山林;伯夷任“秩宗”,主持禮儀;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龍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不僅明確的規定了每個人應負責的事物,還要求他們每三年考察一次業績,由業績的好壞來決定陞官或降職。

舜,儒家學說的典範

舜是以孝為聞名的,儒家學說也特別重視孝道,所以舜的形象人格特別符合儒家理論,儒家便把他當做典範。後來的儒家學者孟子極力的推崇舜的孝行,倡導人們向舜看齊,做一個像舜那樣的孝子。

本文已完,沒斗悉閱讀推薦:

五帝之一:堯(開啟帝位禪讓的先河)

五帝之一:帝嚳(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帝王)

五帝之一: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五帝之首:黃帝(與蚩尤大戰一統中原)

中國歷史上最短的皇帝,漢殤帝劉隆(年僅一歲)

㈡ 請問莊子某篇中說「堯不慈 舜不孝 禹偏枯」具體是指的什麼典故

"堯不慈"
不慈:不愛子孫。
解釋:
堯有十子卻傳位於賢人,不傳兒子,又傳說堯曾殺長子監明,所以戰國時有人說他不慈。

"舜不孝"
不孝:不孝順
解釋:舜的父母曾多次加害舜,舜都是放任自流。並故意讓父母惡名流傳,以襯托自己賢能,所以是不孝。「舜不諱其父不慈之惡名,故不孝。」

「禹偏枯」
偏枯:偏癱
解釋:
唐代楊驚注釋時引《屍子》:"禹之勞,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俗稱禹跳。大禹為治水過勞而不良於行,但有人認為大禹之所以這么辛勞是為了貪圖權位,為了繼承舜的地位。

㈢ 阿彌陀佛!為什麼,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鼓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這符合因果關系嗎

符合的。因為堯舜至聖,笑謹它的後代比較碰畢基多,其中畢竟有很少一部分不肖的孩子,也是想比較而言,對至聖數察之子的要求比較高。這種情況也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㈣ 什麼故事中,堯帝覺得自己老了』覺得自己的兒子丹朱非常紈絝不成氣候最終將帝

《史記故事》——五帝本紀第一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一生下來就能說話,自幼聰明伶俐。成年後見多識廣,通曉天下。軒轅的時候,炎帝的後代衰敗沒落,諸侯都互相侵佔,黃帝趁此時混亂,打敗了炎帝。後來黃帝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黃帝有二十四個兒子,最終獲得姓氏的只有十四人。黃帝逝世後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繼位。高陽去世後是玄囂的孫子高辛繼位。高陽和高辛都很有才能,與黃帝一樣使國家國泰民安。高辛也從不為自己著想,從來都是以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所以臣民們甘心臣服。高辛逝世後帝堯接任,他的仁德就像上天無處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無所不能,接近他,便感覺到恰似太陽。堯看到哪些地方的民眾忍辱負重,便前去安撫。帝堯用人也十分妥當,他的繼承人是一個平名百姓「虞舜」。舜同樣也很謙讓,待堯去世後他便把自己的位讓給要的兒子丹朱,自己隱居山中,姿晌而臣民每天上朝不去拜見丹朱而參見舜;有告狀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後來舜按捺不住,終於又當上了帝王。舜也仿照堯的方法禪位給禹,禹也像舜一樣等舜去世後再把位置還給舜的兒子,但大臣卻只給禹進諫,最後禹也回來了。黃帝、帝顓頊、帝嚳、堯、舜就是指五帝。——五帝本紀第一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一生下來就能說話,自幼聰明伶俐。成年後見多識廣,通曉天下。軒轅的時候,炎帝的後代衰敗沒落,諸侯都互相侵佔,黃帝趁此時混亂,打敗了炎帝。後來黃帝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黃帝有二十四個兒子,最終獲得姓氏的只有十四人。黃帝逝世後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繼位。高陽去世後是玄囂的孫子高辛繼位。高陽和高辛都很有才能,與黃帝一樣使國家國泰民安。高辛也從不為自己著想,從來都是以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所以臣民們甘心臣服。高辛逝世後帝堯接任,他的仁德就像上天無處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無所不能,接近他,便感覺到恰似太陽。堯看到哪些地方的民眾忍辱負重,便前去安撫。帝堯用人也十分妥當,他的繼承人是一個平名百姓「虞舜」。舜同樣也很謙讓,待堯去世後他便把自己的位讓給要的兒子丹朱,自己隱居山中,而臣民每天上朝不去拜見丹朱而參見舜;有告狀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後來舜按捺不住,終於又當上了帝王。舜也仿照堯的方法禪位給禹,禹也像舜一樣等舜去世後再把位置還給舜的兒子,但大臣卻只給禹進諫,最後禹也回來了。黃帝、帝顓頊、帝嚳、堯、舜就是指五帝。
只知道禹的兒子啟廢除世襲制,開始了禪讓制
我知道,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舜了
黃帝死後,他的兒子昌意之子高陽接替了帝位,稱為帝顓頊(zhuān xū)。顓頊死後,黃帝的曾孫、他的另一個兒子玄囂的孫子高辛繼承帝位,稱帝嚳(kù)。帝嚳又傳位給兒子摯。帝摯死後,他的弟弟放勛繼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能團結天下的部族首領,對老百姓施仁政,因此使各項事業都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 但是,堯的年齡漸漸大了。因此,他決心選拔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的權力。於是,堯帝就把四方的部族領袖都召集攏來,對他們說:「各位,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現在,我老了,你們看,有誰能來接替我的位子?」 這時,有個叫放齊的部落首領說:「您的兒子丹朱可以繼承您的帝位。」顯然,放齊這樣說是在討好堯帝。 可堯根本不買他的賬,斥責他道:「你在說什麼?丹朱雖然是我的兒子,可他游手好閑、頑劣不堪,又喜歡同人家爭吵,這種人怎麼能用?」 見堯這么說,放齊就不敢吱聲了。可還有人仍舊勸道:「丹朱公子雖然頑皮鎮圓些,但可以教育好的。況且,以前各位先帝,也都是傳位給自己的子孫的。如果我們破了例,恐怕丹朱心中會十分痛苦的。」 聽了這些話,堯帝正色道:「我考慮過了。把權力交給賢人,天下人便都可以得到好處,只是丹朱一人痛苦。如果把權力傳給丹朱,天下人都會痛苦,只丹朱一人得到好處。我總不能拿天下人的痛苦去造福一個人啊!」於是堯下令將丹朱流放到南方一偏遠的丹水地方,然後讓大家繼續舉薦。 這時有個叫兜(huān dōu)的部落首領說:「共工做過不少事情,頗有成績。我看可以讓他繼承帝位。」 堯聽罷,直搖御冊塌頭:「不行,不行!共工巧言靈活,卻用心不良;表面上做事、待人畢恭畢敬,實際上卻連上天都敢欺謾。這種人不能用!」 看看大家再也推薦不出合適的人選了,冷了一會場,有四個部族首領互相交頭接耳地商量了半天,才共同向堯說:「聽說歷山(在今山東濟南千佛山)地方有個青年,叫舜的,是有虞氏的後代,品行很不錯。」 堯聽了後說:「我也聽說過這個人。咱們了解、考察他一下吧。」 就這樣,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這時候,舜剛滿三十歲。 舜名叫重華,他的父親叫瞽(gǔ)叟,是個瞎子。舜從小就死了母親,瞎子父親又娶了個妻子。於是他受盡了瞎子夫婦的虐待。不久,繼母生了個兒子,名叫象。由於象從小嬌生慣養,漸漸養成了桀驁不馴的驕橫性格。但舜從不計較,一直小心翼翼地孝順父親和後母,遷就和關心弟弟。 舜干過許多工作。他曾經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多種手藝,甚至還在負夏做過小生意。但是,無論做什麼,他都做出了成績。 由於舜的德行,許多民眾都紛紛來歸附他。他住過的地方,往往一年就成了村落,二年便成為城邑,三年後,就變成都市了。 堯了解到這些情況,很是高興,就賞給舜用細葛做的衣服和一架琴,另外,還送給他不少牛羊,為他建造了存放糧食的倉庫。 然而,舜寬厚仁慈的心腸和博大的胸懷雖然感動了周圍的百姓,卻改變不了自己父母兄弟的險惡用心。他們見舜受到堯的賞識,並且得到了許多賞賜,心中又是妒忌又是眼饞,於是就一次次合謀害他。 一個天氣炎熱的中午,叟說糧倉的頂上出現了縫隙,叫舜到倉頂上用泥塗抹。舜二話沒說,就上了倉頂。由於太陽曬得太厲害,舜隨身帶了兩個斗笠,一個戴在頭上遮蔭,另一個准備覆蓋在剛抹好的縫隙上。當舜正專心致志地在倉頂上修補的時候,叟卻殘忍地在倉底下放起火來。舜急中生智,趕緊將兩個斗笠抓在兩只手裡,伸開兩臂,縱身從高高的倉頂上跳了下去。 狠心的叟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和小兒子象合謀,叫舜去淘井。舜的兩個妻子有了警惕,讓舜先在井底挖好了一條橫向的秘密出口。果然,在快完工時叟和象突然從井口往下扔土塊和石頭,不一會就將井填死了。父子兩人以為這次舜一定死在井裡了。 象對叟說:「這個計策是我主謀的,舜的妻子和琴歸我。糧食和他的牛羊,都歸你和母親。」說完,象就大模大樣地來到了舜的卧室里,並且得意非凡地彈起了琴。 正在這時,舜推門進來了。象嚇得魂不附體,窘得臉紅耳赤,只好搭訕著退出了舜的房間。 舜並沒有因此而記恨於叟和象,反而更加孝順父母親,關心和愛護弟弟象,好像他們之間根本沒有發生過什麼事一樣。 堯十分滿意。他就又讓舜擔任各種公職,舜將各種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通過多方面近二十年的考察,堯帝終於下了決心將權力託付給了舜,自己就告老在家休養了。 舜接替堯的權力以後,立即按照天象校定了四時月份,改正了日子的誤差;統一了音律、丈尺;整頓了禮儀,廢除了割鼻、砍足等酷刑,固定了刑法;懲罰並放逐了混沌、窮奇、杌、饕餮四大惡徒,起用了禹、皋陶(gāo yáo)、彭祖等二十二個有辦事能力的公正廉明的人材。 八年後,堯去世了。舜帶領百姓服喪三年。三年過後,舜為了將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躲避到了南方。但是,各部落的首領們仍舊去南方朝見舜而不願去朝見丹朱;老百姓有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而仍舊去找舜;甚至大家集會歌頌政德,也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 舜看看自己躲避不過,明白這是老百姓的意願,因此,就只好說:「這大概是天意吧!」於是就回到國都,成了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舜。 這種由大家推選舉薦接班人的辦法,在歷史上就稱做「禪(shàn)讓」。

㈤ 翻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

堯知道兒子丹朱不孝順,不值得給友寬天下,於是孫權任命舜。王舜,天下就得到利益而丹朱病;給丹朱,那天下有宏告薯病而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蔽者說:也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求採納,謝謝!

㈥ 《寒窯賦》中的小故事

《寒窯賦》 作者是族侍搜北宋賢相呂蒙正,時任太子太傅時,為了勸誡宋太子趙恆(後為宋真宗)所作的文章。文章通過引述自己和歷史名人的起伏命運來闡述自然循環,全文較為通俗易懂。我在這里講一下文章中的各處典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個人的興旺、衰敗、好事、壞事,就像天氣一樣一直變幻,很難預測。

現在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話,而這兩句話的出處就是本篇。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雞兩翼,飛不如鴉。

這兩句挺杠精的,感覺不像宰相手筆,談和倒像是聊天說話。

外在的特點並不一定是真的優點,蜈蚣腿多,一百條腿跑得沒蛇快;雞有翅膀,只適合烤來吃。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

千里馬是馬中極品,沒遇到伯樂就只是野馬,沒有騎手指引就沒有馳騁千里的方向。

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幾乎人人都有志向、有慾望、有特點、有本事,都想要成功。在沒有遇到伯樂、沒有好的時機或適合自己的時代,就很難有所成就。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我聽說,人活在兆歷世上:有錢有勢的時候不能傲慢自大,因為傲慢是生存的障礙(劉慈欣——《三體》);沒錢沒地位的時候不能否定自己,因為不順只是暫時的,那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

孔子才華橫溢,60歲時受楚昭王聘用前往楚國,路過陳國、蔡國時被圍困,斷糧七天,凶險到差點餓死。

姜子牙擅長征戰,一生跳槽七次,56歲時隱居在渭水附近,釣魚16年,待到72歲時才遇到自己的伯樂——周文王。

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再優秀的人也有不堪的往事。

顏淵命短,殊非凶惡之徒;盜跖(,二聲)年長,豈是善良之輩。

顏淵就是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被稱為復聖顏夫子,在幫孔子整理《易經》期間勞累致死;

盜砳,柳下惠的弟弟柳下跖,春秋時期率領九千盜匪的大盜,橫行天下,諸侯都懼怕他。孔子曾設法與柳下跖見面,想通過辯論的方式勸說柳下跖從良,但未能成功,反倒產生了典故「盜亦有道」。

顏回不是壞人,卻命短;柳下跖不是好人,卻活了七十多年。壽命與人的善惡無關。

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gu三聲)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

堯帝是上古時代聖明的帝王,他的兒子丹朱卻是爭強鬥狠的紈絝子弟,無法成為天下共主,才有了禪讓給舜的佳話。

瞽叟的意思是瞎老頭,這個老頭是又愚蠢又固執,想與二兒子聯手害死大兒子。但是他的大兒子卻仍然孝順的侍奉瞽叟,最後感動了他們,再也不陷害他了。瞽叟的大兒子就是後來的舜帝。

老爹並不能絕對左右孩子的未來,孩子的未來在於他自己。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

旺漢400年的張良,出身只是平民;蕭何位至相國,就業時並不高貴。

張良和蕭何在遇到劉邦之前,並不是什麼達官貴人。

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卧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身高不高,但是輔政齊國50年,輔佐三位齊王。

諸葛亮出山前一直在家待業,自認為是出將入相的文武全才,27歲時才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一步步做到蜀漢的軍師、丞相。

晏嬰個子矮,諸葛亮從小就吹牛,但是有缺點並不代表人不厲害。

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

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推翻了秦國,實現了亡秦必楚的夙願。部下戰將雲集,雄霸天下,戰斗一生只有一次大敗,這一次大敗就逼得自己烏江自刎;

漢王劉邦本人是個痞子,個人素質並不過硬,跟項羽比肯定沒法比,但是能用人這一個優點就讓他統一中原,成為漢朝開國皇帝。

項羽幾乎是人類最強個體,但是惜敗於劉邦團隊的力量。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一《滕王閣序》

李廣武藝超群,箭術超群,曾經將一塊巨石誤認為是老虎,一箭射進了巨石里。他帶兵有方,年輕時屢建奇功,但是政治敏感性不足,並未受到皇帝的賞識。李廣隨漢文帝一起射獵時,漢文帝親口說:「你沒趕上好時候,要是高皇帝時期,起碼得封萬戶侯。」漢景帝時期,李廣隨周亞夫平叛,一行有29人被封候,只有李廣因接受了藩王的將印賞賜,被漢景帝猜忌,才錯過了最好的機會。漢武帝時期,李廣年事已高,北伐匈奴時,漢武帝告誡衛青:「李廣命運不好,不能讓他正面打擊單於。」於是李廣帶領側翼部隊,在行軍時迷路沒有趕上大決戰,最後羞愧自殺。

馮唐是漢文帝時期的中郎署長,乘龍之才就是有輔佐皇帝的才能。當時遭受匈奴入侵時,為漢文帝建言提高邊疆守軍的待遇,赦免邊關守將魏尚,漢景帝時期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楚相,再到漢武帝求賢之時,馮唐已經90多歲了。後人感嘆馮唐老得太快了。

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韓信曾經是街頭小混混,溫飽都難解決。後來投靠劉邦,被蕭何保舉當上大將軍,帶兵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將項羽徹底擊敗。劉邦建立漢朝後,封韓信做楚王,韓信就開始走下坡路,最後死於呂後之手。陰人是指女人。

搬磚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有的人白手創業發財致富,有的人年輕時表現一般,越老越有男人味。現在常用馬雲和任正非舉例子。

滿腹文章,白發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心要考公務員;蒲松齡從19歲參加童生試,到72歲參加歲貢考試,科舉考試生涯長達53年。10次鄉試均落榜,終生未能跨過鄉試這道門檻當舉人。直到72歲高齡,才成為帶有安慰獎性質的歲貢生。而像蒲松齡這樣的考試考到老的人大有人在,只是那些人不出名,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富家小姐遇到家境不順的時候甚至只能去打工或當小三;灰姑娘遇到好機會能嫁入豪門。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婦。

好白菜有被豬拱的,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城中爆發叛亂的時候,趙明誠直接逃跑了。李清照感覺很恥辱,路過烏江時作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諸葛亮一米八九的大帥哥,他的老婆據說又黑又丑。

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上面講過的英雄人物,在不被賞識的時候都跟一般人一樣;一旦風光不再,反而要聽從他人指使。

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相待如賓——春秋時期的晉國有位品德高尚的人,名叫冀缺,因為父親犯罪,全家被貶為農民。但是冀缺並沒因為身份的變化而怨天尤人,而是勤勞耕種。冀缺的妻子非常賢惠,將飯做好後帶到田地。吃飯期間,夫婦仍然按照周禮的午飯步驟:妻子將飯碗高舉過頭頂,恭敬地遞給丈夫,像對待一個尊貴的客人一樣。丈夫也以同樣的禮節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過飯碗。丈夫吃飯的時候,妻子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到丈夫吃完後,妻子便收拾好餐具,向丈夫告辭回家。這件事被路過的晉國大夫看到,深受感動,被舉薦為下軍大夫,後來立大功升為卿大夫。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逆境的時候,要頂住壓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要務實一些。只要心懷正道並堅定不移的走下去,一定能迎來揚眉吐氣的時光。

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君子與小人是有本質的區別,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天有烏雲密布的時候,地有青黃不接的時候,水有大風大浪的時候,人的命運也有坎坷不平,求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幹啥都不成。

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什麼時候該吃苦,什麼時候該享福,都是命里安排好的。人如果不按天地規律行事,哪能當得了高官。現在流行「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能造富的時代;古代人創業很難,路子很窄,不順的時候只能找看八字的老師傅求安慰。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

呂蒙正曾經被父親遺棄,與母親一起吃寺院施捨的粥飯,住在廢棄的窯廠里,乞討為生,衣服露著大洞甚至沒錢打補丁,吃了上頓沒下頓。所有人都看不起他,只有他自己不放棄自己。

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現在咸魚大翻身,地位只在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要權有權,要吃吃得好,要穿穿得好,出門有儀仗隊,回家有人伺候。受皇帝寵幸,受他人擁戴。人都說我貴,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時代造就了自己。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所以人活在世上,日子好過的時候不要一直高消費,日子過得不好也不要自暴自棄,天道的循環總要讓人經歷波瀾起伏。

祝大家新年快樂!虎年豹富!如虎添億!

㈦ 堯帝不肖之兒是誰

堯帝不肖之兒是丹朱。堯帝有好幾個兒子,丹朱是他的嫡子,可惜這個兒子不成才,不旦不成才,還罩掘物野心勃勃,堯帝對這個不肖子特別的失望,所以他才要在民間找繼承人,後來找到大舜,又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帝,那是因為他的兒子丹朱太不成器了。

丹朱,為帝堯長子,出生於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初封於丹地,後改封於丹水,舜執政後改封於唐地,建立劉國,後代子孫遂以劉為姓,丹朱即為祁姓劉氏二世祖。

堯帝的主要成就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散和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物液,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

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㈧ 《史記》—舜帝

舜帝—二十歲還是一介平民,六十一歲登臨天子之位。

堯帝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由於年老體弱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

堯帝在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們十分哀痛悲傷,就如同死了親生父母一般。

大家為了哀悼堯帝,三年之內,沒有人奏樂。

堯帝大公無私,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適合當皇帝,所以寧可把帝位讓給一個平民出身的舜。

堯帝說:「我畢竟不能讓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

堯帝逝世以後,三年服喪期滿,舜就把帝位讓給了丹朱,自己跑到黃河南岸躲了起來。

但是大臣們有事,卻不去找丹朱,大家紛紛來找舜。最後搞得舜政務很繁忙,無奈,只好登上天子之位,方便處理政務。

虞舜,名叫重華。

他的父親叫瞽叟(gu  sou),瞽叟爺爺的爺爺是窮蟬,而窮蟬的父親就是顓頊(zhuan xu ) 帝。其實從窮蟬為帝之後,中間的幾代地位越來越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親是個盲人,愚昧無知。舜的生母死了以後,他就續娶了一個妻子,並且生了個兒子,叫象。

象從小就桀驁不馴,但是偏得父親的寵愛。他倆整天合謀想把舜殺掉。但是舜命大,幾次就沒死。

如果平時有點小錯,他父親就會重罰他。舜一點不記恨父親和兄弟,依舊恭順的侍奉父親,後母,以及異母弟弟。

舜做過很多工作,他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的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物器,還在負夏跑過買賣。

但是他爹瞽叟實在是冥頑不化,加上後媽有事沒事閑著就愛搬弄是非,弟弟象狂傲嬌縱,他們一天到晚計劃著要殺死舜。

舜孝順父母,從不違背自己的良心。以至他們想殺他都沒有機會。

舜二十歲就因為孝順而出名,三十歲時候被推薦給了堯帝。堯帝把倆閨女都嫁給他,另外派自己的九個兒子也來考察他。

舜把家庭打理的一絲不苟,兩個媳婦恪守婦道,一點也不擺架子。那九個兄弟也在他的影響下忠誠友愛。

舜的魅力巨大,在他的影響下,種地的時候,人們互讓地界。打魚的時候,人們也互相謙讓站腳的地方。製作陶器的時候悔閉,大家也都模仿他精細的做工。

只要是舜呆過的地方,人民都願意追隨他,他待過一年,那地方就會形成一個村子。呆兩年就是城鎮。待三年就會形成大都市。

見此,堯帝十分的高興,特意賜給舜高檔的衣服,還給他修建倉庫,賞了很多的牛羊。

舜越是得到人們的喜歡,他的父親和弟弟越是生氣。他們馬不停蹄的計劃,趕緊殺了舜。好得到堯帝賞賜的東西。

瞽叟借口讓舜去修補倉庫的庫頂,舜剛爬上去,他的父親就拿掉了梯子,然後在下面放火想燒死他。

幸虧舜腦筋急轉彎,用兩個斗笠當做翅膀一樣從上面跳下來,才倖免於難。

瞽叟還不死心,他又琢磨了一個辦法,讓舜去挖井。這次舜留了個心眼,他提前挖了一個暗道。當他下去挖井的時候,他的父親和弟弟,就往裡面填土,想要活活埋死舜。舜從暗道逃走了。

瞽叟和象以為舜死了,就瓜分了他的財產。沒過兩天好日子,舜就回來了,嚇了他們一跳。舜回來後,絲毫不記恨他們,反而對父親更加恭敬,對象更加關心。

從前高陽氏有八個很有才德的人,被人稱為「八愷」,高辛氏也有八個善良的人,被人稱為「八元」。

「八愷」和「八元」在堯帝時期都沒有得到重用,舜卻舉用了他們。他們傳布五教於四方,使做父親的有道義,做母親的慈愛,做兄長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謹,做兒子的孝順,家庭和睦,鄰里真誠。

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才的後代叫混搜信沌,少暤氏有個怪異的後代,叫窮奇。顓頊氏有個不可調教的後代叫檮杌,縉雲氏有個貪得無厭的後代,叫饕餮。

他們就是傳說中的「四凶」,堯帝的時候對他們寬容,沒有除掉他們。到了舜帝,他流放了這四個家族,讓他們去四方看護國門。

舜因為進入山林遇到狂風暴雨也不會迷路,因此讓堯帝覺得,他很有才世前輪能,值得把天下託付給他。

堯帝在世的時候,就讓舜代行天子政務。過了八年,堯帝逝世了。服喪期三年後,舜把天子之位讓給堯帝的兒子丹朱,但是大家都信奉舜,有啥事都不找丹朱。無奈丹朱退位,讓舜正式當了天子。

舜帝在位,開放國都四門,聽取四方意見,發揚光大堯帝的功德,遠離諂媚小人,使得遠方的外族都歸服。

舜帝根據大臣們的才能來任命官職,使每行每業都處理的井井有條。他還讓大禹去治水,禹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

舜因為孝順二十歲就聞名於天下,三十歲時被堯帝舉用,五十歲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候堯帝逝世,六十一歲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

登基三十九年後,巡視南方的時候,在蒼梧的郊野逝世,埋葬於長江南岸的九嶷山。

故事源自《史記》

㈨ 堯舜至聖,卻生不孝之子

堯的兒子丹朱,無緣帝位,被舜封侯
帝堯名字叫做伊祁放勛,史料記載他共有十個兒子,嫡長子叫做丹朱。
丹朱出生時全身都是紅彤彤的,是以得此名。丹朱很聰明,據說圍棋就是他的發明,然而這位王子卻沒有什麼政治頭腦,做事情很武斷,所以堯認為他"不肖乃翁"、「不足授天下」。
在帝堯的大臣們輪番推薦後,堯選擇了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帝堯深深知道:
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堯秉承著「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大公無私精神,終於禪位於舜。
堯駕崩後,舜雖然繼位,但還是很謙遜的要把帝位還給丹朱。「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
丹朱似乎也沒有推辭,在國都做起了國君,可是天下人心都在舜那裡,諸侯們放著都城不去,遠遠的繞到南河之南去朝拜舜,百姓們也贊美舜而視丹朱於不存在。
這種情況下,舜說了句:「這是天意啊」。於是正是踐天子位,丹朱呢,光桿司令的他被舜下放到房地做了諸侯。
舜的兒子商均,從商侯變成虞侯
就在這種情況下,舜想學著堯禪讓帝位,讓大家推舉賢能,禹當仁不讓的成了最佳人選,而舜的兒子商均就往後靠了。
舜駕崩後,大禹依葫蘆畫瓢,學著舜的樣子,三年喪畢,「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當然了,結果也同當年一樣,天下人都不去朝拜有名無實的商均,而是來朝拜大禹,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而商均咋辦呢,禹把他從商候改封為虞候,商均是否受到控制,那就不得而知了。

閱讀全文

與堯帝的兒子不孝順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桃蒸多少個 瀏覽:541
北京市退休漲工資 瀏覽:53
決定長壽的是什麼桿菌 瀏覽:4
車管所受理去體檢需要多久 瀏覽:903
孝敬是誰說的 瀏覽:205
如何成為中醫養生保健師 瀏覽:418
給60歲領導的生日祝福 瀏覽:619
和父母斷絕關系需要多少歲 瀏覽:60
走進敬老院海報psd 瀏覽:619
退休工齡30年退休工資如何算 瀏覽:331
蘇州園林70歲老人門票 瀏覽:922
公辦養老機構公開輪 瀏覽:661
70歲土豪 瀏覽:943
2016深圳退休工資調整最新消息 瀏覽:720
防癌體檢一次多少錢能報銷嗎 瀏覽:657
子女和父母斷絕關系賠償多少錢 瀏覽:972
江陰養老金最新消息 瀏覽:238
陽山的養老機構有哪些 瀏覽:543
老年人隔幾天流鼻血是怎麼回事 瀏覽:129
老年人一氣之下怎麼辦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