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現在不孝子有那麼多…亂罵父母…你終究要遭天譴…人在做天在看
社會的持續發展給了人們好的生活,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的思維方式也在改變,無論怎樣改變,人都不要忘本,父母的今天也許就是你的明天
㈡ 也說孝順
近日,和師范同學相聚,其樂融融。轉眼之間,我們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上有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孩子需要張羅成家立業之事,特別聊到了老人的贍養問題,都再三強調「孝順」二字。
禹同學作為媳婦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二十多年,從無半點不孝不敬之舉。紀同學作為家中長子悉心贍養八十多歲的老爹老娘,從無半點怨言怨詞,直至養老送終。我的妻子對待我的父母孝順有加,眾口兆敏稱贊。
相對來說,教育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素質也比較高,經濟收入也比較穩定,在孝敬父母擾猜正方面大部分人都做得好,而農村裡普遍出現的逆子惡媳,欺老啃老,打公罵婆,如同家之妖孽,令街市唾棄不已,這些行為也與懶惰和邪惡之性有極大關系。
古人說,積谷防飢,養兒防老。任何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可是,在身邊卻不乏一些不孝敬老人甚至虐待打罵老人的惡行惡舉,簡直讓人耳不忍聞目不忍視。善事可作,惡事莫為,人有善念,天必從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我們經常聽到「家有一老,勝如一寶」這樣的話,特別是家中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健在,回到家中熱熱落落,任何時候都有一盤熱炕溫暖著身,有一盞明亮的燈光照耀著心,給我們帶來了家的溫馨與安全,讓幾代人共同享受人倫之樂。且古稀之年以上的長輩,都給晚輩遺傳了良好的長壽基因,讓後代能以健康的體魄度過斑斕多彩的人生,這是兒孫多麼大的福分,且動物尚有「烏鵲反哺,羔羊跪乳」感謝養育恩情之行為,我們人類更應該時時重溫「百善孝為先」的古訓。
「孝順」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師范同學們又對「孝順」賦予了新的含義,一個能做到對父母等長輩孝敬的人,這個人的家庭、事業、人生都會順風順水,得償所緩悔願。人常說「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皆是同理。
以前,總認為人遭到報應是下輩子的事了,沒想到活到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就能看到善惡有報的實事了,那些不孝敬老人的逆子惡媳,現在他們的惡行已經被其下一代完完整整分毫不差地復制下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凡不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方方面面都不順當,因為「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天理難違。
孝順者,孝敬而後順當也!
㈢ 兒女不孝敬老人怎麼辦
中國最講究孝道。孝順老人,贍養老人,自古就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公民義務。但是,有些兒女不孝敬老人,該怎麼辦呢?
(1)思想教育。教育青年人應該把尊敬、贍養老人,當做自己應盡的義務和崇高的品德。不能把繁重的家務全推給老人;不能把體弱多病的老人拒之門外:不能把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攆這兒趕那兒,兄弟間互相推脫,誰也不管;更不能虐待、打罵老人。
(21不忘父母養育之恩。有些年輕人不尊敬老人,忘記了老人當年把自己養育成人,一口水,一口飯,又怕冷,又怕熱,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自己成家立業,忘掉年邁的父母,甚至嫌棄老人,這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
(3)兄弟多人的,要共同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不能你推我、我推你,像踢皮球似的,踢來踢去,誰也不管,老人願意住在誰家,就讓他住在誰家,然後。其他兄弟姐妹出錢供養,讓老人過一個幸福的晚年。
(4)依法辦事:《婚姻法》明文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以保證老有所養。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刑法》還規定: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情節惡劣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年輕人應當遵守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自覺地履行孝敬、贍養老人的義務。
(5)給下一代做出表率。在一個家庭里,對待老人的態度如何,會直接影響著下一代。年輕的夫婦,要關心、體貼老人,孝敬老人,給下一代做出表率,使敬養老人的家風一代傳一代,這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會起到重大作用。第三章家庭瑣事處理
㈣ 不孝子趕出父母還對你說以後就辛苦你了 怎麼回應他
你襪皮應該告訴他,我虛好核並不會很辛苦,不過你一定會接到法院的傳票的,畢竟你差掘這樣不贍養老人的人是應該受到法律制裁的,應該盡到你自己的法律義務
㈤ 俗語:「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啥意思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中簡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墳」和「棺」都是和逝者有關,逝者下葬之前有「棺」,逝者下葬之後有「墳」,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家裡有老人去世,在下葬之後下了雨,雨水打濕了墳地,這樣這個家族將來會出現貴人;但是要是老人還有下葬賣型褲前,雨水就打濕棺木的話,則預示著這戶人家將來錢財會散盡而且很可能人丁稀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接下來我們就一個一個來了解一下。
小編有話說: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能不能將家中的老人風光大葬,一定程度體現了晚輩們是不是孝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社會上真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時不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對於父母的事情並不關心。等到了父母逝世之後,才開始大肆張羅,以顯示自己的孝心。其實這是非常不正確的,晚輩是不是孝順,只有老人在世時可感受到。人在做天在看,就算比人只是看錶面,但是自己的良心是會出賣自己的,在老人生前不孝敬,死後再為其大操大辦喪葬也於事無補。
真正的孝道也不應該是只注重形式,並不是葬禮越風光就說明了子孫越孝順,在民間還有一句俗語是「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後薄葬,真乃賢兒」,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對於孝順父母,我們應當在他們在世的時候進行,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有時間多多陪伴父母,而並不是在身後才開始張羅。
㈥ 懷念作文600字:懷念我的爺爺
題記:2011年10月21日凌晨,我的爺爺去世了,享年86。他在我的心中並沒有多麼鮮亮的色彩,也沒有多麼銘記於心的教誨,我所領悟的是他的默默無聞,淳厚朴實的心。謹以此記,哀悼我的爺爺。
在這即將來臨的夏季,我忽然覺得今年缺少了什麼。心中驀然的升起一股思念,心中不油然的哀痛起來,寫到這里,眼裡已儲滿了淚水。。
老家住在山東壽光北邊的一個叫閻家莊子的小村。爺爺生有五子,孫女2個,孫子6個,曾孫4個。我父親排行老二,我在孫輩中排行老大,但上面還有倆姐姐。我的四叔在我大約5歲那年,因為疾病,治療不及時而英年早逝,無後。這也許是他老人家一生的痛,他沒說,我們也沒有敢提及的。
我的爺爺身高1。6米左右。在記憶中,他穿的很樸素,常年粗布的中山裝,漿洗的由藍變白,話很少。奶奶總說他憨,受人欺負都不帶出聲的那種。在家裡,燒火做飯都是我的爺爺,操持家事就是奶奶。
記得,我上初中時,每到周六傍晚我們都會按時回家的,一般我都會先到爺爺家報道,看一下他們兩位老人,再回家。在我們兄弟當中,都養成習慣了。
有一次,我回家較晚,到家時已經亮燈了。到家,我的父親就批了我一頓,攆著我趕緊上村前面我爺爺家去。原來,我沒到家,我的爺爺就拄著拐杖走走歇歇的到我家去了。很晚了,父親就把他送回去了。爺爺的住的家跟我三叔的家緊挨著,在村的最南頭,我的家在村的最北頭。
但是我的爺爺從來沒拿大的道理教育過我們,只是說好好學習,好好做人之類的。。。
他只是默默的,感化著我們,如果你不靜心的,細細品味,你都有可能不會發覺他愛的存在。
我爺爺也讀過幾年的私塾,能認得幾個字。在他們那一輩來說,已算不易了。敏讓
他喜好看書。因為條件有限,可能沒人關心到他的這些愛好,他讀的報刊都是過去多時的,反復的看。記得那年我買了一套四大名著,他就留了兩本《紅樓夢》和《三國演義》,說這書好,明事理,長見識。但是他眼睛已經不太好了,我不知他到底看了多少,反正後來我都拿走了。
我的爺爺在09年冬季的時候已經出現了雙腿浮腫,已接近腰部,倒在了床上。大夫說這是腎衰竭的症狀,水腫。一般這種情況是機體功能老化的原因。後來經中醫調理,在第二年春天天氣轉暖後雖然又站了起來,但是非常懼怕冷。到冷天就不下床,天暖和了,就走出屋到戶外來。在外面,雙腿已經有些無力,走不到10米,就得歇歇腳。家裡人都說,我的爺爺在等日子了。。。
在最後的兩個月了,他倒下了。已經不能起來了。吃喝拉撒都不能下地。但是,他開始主動要吃的了,我想吃蛋餅了,想吃蛋糕了,想吃包子了。。。父母叔叔嬸嬸他們都商量著給買。我們也時不時回家去看看他們兩位老人,給他捎點點心,有時候我3歲的兒子也把自己的點心留給他的曾爺爺——我的爺爺。我告訴他:這是我的爺爺,你爺爺的爸爸。我的兒子大知也會記得他的「老爺」(方言:曾祖父的意思)。
在最後一個月里,他話開始多了,也盼著孫兒們回去,每次看到他見我們後喜悅的樣子,認不對人卻從這個數到那個,說出的最後一個名字往往才是面前的孫兒。奶奶說他,糊塗了。這一年多來,聽他絮叨的最多的就是連續的叫著孫兒的名字,絮叨的說著「我不行了,快死了,嗯嗯。。。」,聽著他無奈又無力的嘆息聲,看著他殷切的盼望的眼神,深深的依戀和不橋仿局捨得的眼神,我心裡酸酸的,眼裡紅紅的,淚液滿滿的。。。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的印象都是黑白的。沒穿過鮮艷的衣服,都是老粗布和的確良的料子,除了黑就是深藍色的那種。上衣都是中山裝。佝僂著身子,抱著一大抱的玉米秸稈,回去為我奶奶燒火熬湯。一直以來,都是兩位老人獨院生活的,干不來的,就叫母親和嬸子輪流為他們蒸饅頭。不吃換的,嫌不好吃,而且很貴。
真不知嫌貴多一點,還是不好吃多一點。
爺爺走的那天前夜,我很晚才睡的,心裡莫名的有些慌亂,有些失眠。。。
10月21日早上5:30接到了父親打來的電話:爺爺在凌晨1點左右去世了。走的時候,父親跟叔叔們都在。。。
臨去的前天晚上吃的很好,吃了個雞蛋,喝了一盒牛奶,又吃了好些零食,自己還說:不吃就撈不著吃了(方言:現在不吃,以後就吃不到了,沒法再吃了)。家裡人說,他自己有徵兆,只是大家沒將這話往心裡拾。我奶奶當時還怕撐著爺爺,就不讓再吃了。誰知,當天夜裡爺爺就走了。。。奶奶為這事懊悔了好久好久。。。
在爺爺去世,火化後的第二天,我們兄弟六個驅車來到市區,購置了花圈,黃色的和白色的菊花,為第三天出殯之用。因為我爺爺奶奶,酷愛養花的。。。
原先在他的院子里,有螞蚱菜(音是這個音)花,菊花有黃的,紅的,深紅的;花瓣長的,短的都有;還有芍葯,還有其他的一些草本的花,一直養的很好,每到花開的時節,滿園的花競相怒放。鄰家的老人們就會到家裡坐坐,看花,聊天。。。
隨著兩個人的年紀越來越大,院子也荒廢了,花也少了,首先是盆栽的花,先不要了;最後是滿院子的花也不要了。。。銷聲匿跡了。。。最後只有黃菊,芍葯,韭蓮(開白花的那種),五星花幾類,稀稀拉拉的長在旮旯處。芍葯的花已多年未開,大概是疏於管理的原因吧。。。我對花的喜愛,也許源於他們的影響
在爺爺下葬的那天,我奶奶執意要去墳墓上瞧瞧,我就開車拉著她到了墓地,看了一下。。。
最後,黃色的菊花——開的的兩盆。隨著爺爺的下葬,一同封入墓穴。
希望在世俗另一邊的庭院里,爺爺的院子里開滿菊花,滿園金黃。。。還要有書。
也許我爺爺應該有另一種生活,本不屬於他所經過的俗世的這一段。
生活安靜的,很少言語的他,應該擁有滿園開放著各類的花卉,溫馨而愜意,無需打理,自然的開放。。。一個書屋,一把藤椅,一張桌子,一張床,看看書,品品茶。。。這環境在我心中,一直認為是適合我爺爺性格的。
但是我們卻,沒有能力為他做到。
在去年秋天,我們在爺爺的土墳周圍種植了一些綠化的灌木。希望他那邊的庭院周圍綠樹如蔭。
只為孫兒的一個心願。圓孫兒的一個夢,夢里的爺爺,會很安詳。。。
我爺爺奶奶一輩子不信神鬼,一直跟我們說:燒再多的紙,不如做一件好事,不去做壞事。即使有神,做了壞事,燒紙,神就會原諒了嗎?人,一輩子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良心安了,神仙自然就會保佑降福。那些欺良怕惡的,喪盡天良的,專欺負老實人不長人心眼的,不孝敬自己的老人的人,哪個會有好報的。你看著吧。人在做,天在看。
奶奶說:你爺爺老實吧唧的,年輕時候那麼多人欺負他,你爺爺就忍著。有一次,在生產隊澆地,抽水井的坑深吧,差點就被人家給淹死。你看現在怎麼樣?跟他一起的哪些老人,怎麼樣,大都在他前面去了。很兇的欺負咱的人,早早的就上閻王那裡了。這叫善有善報。老天爺在天上都看著呢,給你數算著呢。。。
這也許是那個時代的故事,但是在爺爺奶奶的心裡。有一種「善有善報」的理念在支撐著他們,幫助他們度過了困苦而無助的困難生活。
爺爺的一生,也許是黑白的一生。沒有叱吒於世的風采,沒有權,沒有很多的錢。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還是那老百姓中老實吧唧的那種。也許現在已經沒人再記著他了。。。
這是一份,沒法再去理解和感受的愛,只因他是我的爺爺。。。
後註:每次回家,見到90多歲的奶奶,聽著她不斷的絮叨,我知道沒有爺爺,她很寂寞。在兒女面前她不能隨便的瞞怨誰,有爺爺在,她可以隨便的發著牢騷,爺爺年紀大了聾,聽不到,再者兩個人過了一輩子了,爺爺就這樣陪著她,現在就她自己了,她心裡空盪盪的。現在,奶奶開始不斷的絮叨,遇到生氣的事情,心裡不順了,還會生氣,發脾氣,甚至有時候無奈的流淚。我奶奶堅強了一輩子,支撐著這個家這些年了,老了,還是放不下。。。我們勸她寬慰她,但是我的父親叔叔都不讓硬勸,人一輩子了,就順著她吧。。。「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親和叔嬸他們盡量的伺候她,現在為了排除她的寂寞,輪流到各家住,直接跟兒子兒媳睡在一個床上。奶奶的身體還算硬朗,拄著拐杖還自己進出,力氣是大不如以前了,奶奶自己說「就像瓜一樣,熟透了」。
謹以此記,祈願天下的老人,健康長壽。懷念作文600字:懷念我的爺爺
㈦ 農村有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小時候常常聽到爺爺奶奶這樣給爸爸媽媽這樣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當時因為還小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今天我終於明白爺爺奶奶為什麼會和我的父母說這樣的話了。
其實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看的出這樣的含義,就是說「家裡的老人如果偏向了誰,那麼這個被偏向的以後肯定是越來越窮」,如果你是這樣的理解也是對的,但是也有另一層的含義,今天我就把這層所尋常的意義講一講。
這一句講的就是咱們的父母,父母在我們的成長中,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如果在我們成長教育當中,過於溺愛和呵護孩子,包括孩子有點事情,父母不是說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幫孩子辦。
這樣只會讓孩子從小養成過分依賴父母的習慣,從小也不會懂得吃苦耐勞,也就是咱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說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關愛,這樣只會讓孩子長大以後沒有自己的生存能力,更不會自己去融入這個 社會 的大家庭里。
因此這句「老人是條龍」就是說父母是如做一名合格老師來正確關愛孩子的。
這一句向誰誰家窮,我們要連著上一句父母是條龍的含義來理解,剛才我們講到父母如何關愛孩子取決於孩子以後得生活。
也就是說父母過於愛護自己的孩子,就會讓孩子長大以後失去生存的能力和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要知道父母再多的關愛也是有限的,父母總會變老的,因此父母年紀大了就沒有能力再過於愛護你了。
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沒有了父母的愛護,孩子以後得生活就會越來越窮,畢竟孩子已經從小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
這句農村的俗語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和具有正確教育的意義,告訴我們不能偏向某一個孩子,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要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只有這樣以後他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孩子多的家庭,老人總喜歡說「都是我的兒女,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事實上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嗎,還真不一定。
農村有句俗話叫「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就是很常見的一種家庭中父母偏心的寫照。我就生活在農村,從小就見識了孩子多的家庭總有一個孩子是被父母偏愛的,並且大多數被偏愛的孩子往往長大後的生活比較窮。
(1)
包括我爸爸那一代,爺爺有7個孩子,4個兒子3個女兒,我爸爸排行老二,從小我就知道爺爺不喜歡爸爸,也不喜歡我和哥哥,但對於我小叔以及小叔的兒子,我小姑以及小姑的兒女,都是格外的偏愛。
印象中,從小到大,我叫出的「爺爺、奶奶」的字眼可以一把手數過來,有時候我和哥哥走到爺爺世嘩跟前,像極了透明人。爸爸也是如此,沒有需要花錢的地橡返則方,一般不會想到叫我爸爸。
也正因為如此,爸爸干什麼從來都是把前路堵死,以前在礦上挖煤,從來沒想過有比挖煤更輕松更賺錢的活,什麼臟活累活都願意干,所以把我和哥哥兩個男孩子養的好好的,並且都步入了婚姻殿堂,有著自己的事業。
而爸爸知道干什麼事,沒有什麼人能依靠,萬事靠自己,所以遇事兒有專研精神,不達目的不罷休,才有了自己在電氣焊技術上非常不錯的造詣,後來爸爸從外地回到家鄉,在老家開起了電氣焊門市,一直從事至今,門市上回頭客特別多。
但反觀小叔小姑他們,從小被當作掌上明珠,慣著寵著,沒成家的時候,嘴上全是偉大的抱負,卻改變不了干什麼都覺得累,干什麼都覺得苦,成家後還時不時跟爺爺奶奶要錢花,也經常跟幾個哥哥要錢,卻從來沒還過。
面對這種情況,爺爺奶奶竟然還慣著寵著,覺得弟弟妹妹日子過得不好,當哥哥姐姐的就應該補貼一下他梁棚們。這話本沒錯,兄弟之間相互幫襯應該的,但也要有個度吧。為什麼從來不想想他們為什麼混到現在這個樣子,卻總覺得我們掏錢是應該的。
在農村,類似這種情況的家庭很多很多,這些被父母「這條龍」從小寵溺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沒什麼能力、眼高手低,卻還覺得大家幫他是應該的。
從這一點來看,「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一點都沒錯。
(2)
對於一些獨生子女更是如此,從小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寵溺著,覺得自己是個小皇帝,在悉心愛護下長大,長大了卻還覺得全天下都應該向著他,否則就任性、焦慮。
在這種病態的心態下,這樣的人真的很難使自己的家庭走向富裕。甚至不帶著全家老小去老人家啃老就不錯了。
(3)
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老人「這條龍」的子女贍養老人的孝道問題。
我們村去年有個老人去世,而他生前一直住在自己二兒子家,二兒子本來家庭條件還不錯,也肯吃苦,但老人去世前生了場大病,幾乎花光了二兒子的所有積蓄,而其他的兒子都不孝順,不願意承擔老人養老、住院的花銷。唯獨老二願意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
像這種情況在過去的農村比較常見,現在農村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過去,這種現象也在不斷降低。
(文/阿冰)
不孝子總找借口說老人偏心,有的老人一無經濟收入,二無勞動力,請問拿什麼偏心?老人偏心的是誰?是對他好的兒女,不是那種不孝子,說老人偏心的人你老了會很慘的,因為你不注重現實,不尊老,不懂怎樣教育下一代尊:老,只會斤斤計較,你的孩子也會和你一個樣,醒醒吧。我母親今年九十了,二十多年了我負責了她百分之九十的開支,我是老母親最小的兒子,我的兒子女兒女婿都把奶奶當成寶,有的孫兒孫女把他當成草,他們在名聲和事業上,經濟上都不如我的孩子,我也不比哥哥們窮,當然老母親是偏愛我的,人在做天在看,不孝就是不孝別找借口。老年人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我看好多孝順的家庭凡事都要順利些呢,老願為小付出,小願為老付出,家和萬事興。
這句話說的非常有道理,我贊成。但是需要明白的是:這句俗語單單指孩子多的家庭。
首先要明白,老人一條龍的意思。這里比喻父母是龍,龍生九子各不同: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 由於孩子們長大以後,性格愛好發展命運各不相同。有發展好的,有發展差的、有發展的讓父母不省心的……等等之類!作為父母,他們肯定是喜歡,發展的好又孝敬聽話的好孩子;但是有些孩子由於各種原因,發展的不好,老人不能不管,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啊!他們都會不由自主的「偏心」那些「窮」孩子。在很多時候,都會明裡暗裡,幫助這些生活過的較差孩子。而那些有能力又聽話的好孩子呢?他們對老人來說比較放心,所以老人的愛,會更多都會傾斜到「窮」孩子身上了。 顯得老人愛誰,向誰,誰家就窮了。這種絕大多數老人偏愛孩子的現象,太正常啦,所以才會形成這樣的老俗語。
「老人是條龍,像誰誰家窮」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因為「龍生九子,九子不同」,寓意著一個人可以生很多孩子,可是每個孩子都是不盡相同的,如果老人從小就偏向哪個孩子,那麼這個孩子肯定以後是最沒有出息的,混的最差的!
給大家說一個我們這邊的真實事情吧,今天的主人公叫做薛大爺,我們這邊莊子全部都是姓薛的,所以咱們也就不再糾結這個。薛大爺養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如今已經78歲高齡,女兒前些年患有胰腺癌去世了,「女死門檻斷」,所以你覺得這一門算是靠不住了,因為徐大爺以前是在我們這里五金廠上班,屬於國企,退休後每個月還有2000多塊錢的退休工資。
薛大爺的三個兒子,大兒子在我們這運輸公司當司機,也算是有正式工作,兒媳婦是在保潔公司做出納。薛大爺的二兒子因為從小就身體不好,所以最後接了薛大爺的班,沒想到過了幾年下崗,現在在城裡開計程車,媳婦在中醫院當護士。薛大爺的三兒子從小學習好,而且民間自古有「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的說法,所以薛大爺的三兒子最後考上了大學,在湖北武漢一個研究所上班,兒媳婦也是在電信公司上班。
那些年的時候徐大爺老兩口身體還硬朗,再加上徐大爺的退休工資已經完全能夠支撐老兩口的生活,所以三個兒子都還顯得湊合。可是自從大前年薛大爺去世之後,薛大爺的老伴沒有退休金,一下子就需要的兒子承擔起撫養老人的義務,按道理來說,大兒子和二兒子家裡都有兒子,日子過得挺緊巴巴的。唯獨是三兒子生活經濟條件很好,再加上當年薛大爺夫婦也是對三兒子最好,因此三個兄弟在一起商量,意思是腦殘條件好,可以多出點經濟費用給母親找一個保姆,大兒子和二兒子負責每周回家探望。當時是這么說定的,哪知道後來三兒子回去之後就再也聯系不上了,這下子大兒子和二兒子本來日子就過得緊巴巴,每次回來看老母親都是急匆匆的來,急匆匆的去。
後來薛大爺的老伴兒實在受不了,就告了老三,後來經過多方協調,並且以不孝順就告知老三工作單位來威脅老三,老三才勉強答應一個月支付1000元的贍養費用。想想看以前薛大爺夫婦倆都在人面前說自己三兒子多出息,多能掙錢,如今反而落得個這個地步,反而是一向自己瞧不上的大兒子和二兒子,每次回家幫自己洗衣服、洗床單。
農村人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因為老人可以幫忙照顧家庭,這句老話確實沒錯,老人不但是個寶,也是一盞燈,給家裡指明方向,主持著家務事。但農村還有一句老話,叫做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說實話,當小焦第一次聽見這句話的時候確實還不清楚啥意思,因為在我的心裡一直覺得老人是永遠不會害孩子的,咋就讓孩子窮了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中國古有傳說,說龍生九子,按大小排列分別為老大囚牛、老二睚眥(yá zì)、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霸下、老七狴犴(bì àn)、老八負屓(fù xì)、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這九個兒子是各有不同的。
在以前的時候,每家每戶生的孩子都比較多,所以就說「老人是條龍」。
其實,「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說的就是以前農村人生孩子比較多,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並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肯定是對某個孩子是有所偏愛的,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溺愛。那麼,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基本上是處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父母都幫他搞定了,有什麼好事情父母也總會第一個想到他。
在這種環境生活下的孩子,他們的獨立能力肯定是比較差的。所以現在在農村就出現了很多的「啃老族」。年輕人不思進取,自己不出去掙錢,也不想著怎樣孝敬父母,反而二三十歲成家了還要向在地里刨食的父母伸手要這要那,過得肯定是比較悲慘的。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式父母嘛,都希望自己能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但是卻忽略了自己過度的愛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什麼影響。
小焦村裡有一戶人家,家裡一女一子,女兒倒還好,挺懂事。但是兒子已經18歲了,初中就輟學回家,整天在家裡吃了睡睡了吃,長得胖乎乎的,晚上經常去網吧打 游戲 到通宵,家裡來了人也不知道招呼,也不出去工作掙錢。但是人家父母就覺得自己兒子挺好的,跟別人說起來也覺得挺自豪,有時候連小焦看著都替他們著急,以後這娃能娶到媳婦嗎?
所以,個人覺得父母對待孩子還是不要太過溺愛,尤其是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娃,那心疼的跟自己心肝一樣,摔怕摔了,餓怕餓了。其實個人覺得沒必要太過在乎, 摔倒了爬起來不就行了,餓一頓兩頓也沒啥事,我們小時候就這樣過來的也沒見有啥大事情。
老人不是全部是龍,能被稱之為龍的,必是有能力的人,是家境殷實的人家,因此這樣條件家庭的老人若是偏心哪一個孩子,可能就是害哪一個。
也不是完全正確,但現實生活中被父母偏心害到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人還真的有,一般情況下農村老人是偏向於最小的那個,所以又有天下老的向著小的一說。
當年改革開放後,我們村姓呂的一個家族承包了建築隊,呂家大院正式成立,話說當年搞建築的可真是掙錢,不需要到城市裡去,我們村正好整體規劃,全村所有房屋進行拆遷另建,當時村裡對新興企業扶持,呂家大院如虎添翼,如魚得水,幾年時間在當地鎮上小有名氣。
呂家倆兒子,大兒子跟著父親每天四處奔波,施工人員緊張時還需親自上陣幹活,每天不得清閑,小兒子高中畢業後,呂家父母捨不得小兒子到建築行業吃苦,於是今天托關系給小兒子安排進工廠,明天找人幫忙把小兒子弄進國營單位,可小兒子不是嫌活累,就是嫌工資低。
不過干也好,不幹也罷,家裡有錢,當個啃老族也是不錯的,憑借著家中在當地的地位和名氣,呂家二小子找了個漂亮姑娘,然後娶妻生子,日子過的倒是安穩,後來媳婦說:咱倆都不上班也不好,怎麼滴也得有點事做啊。
於是小夫妻讓老呂兩口子投資,他們在家門口開了個小賣部,屁股大的地方,除了賣點孩子們的小零食,就是本子鉛筆啥的,因為離村學校比較近,所以每天十塊二十塊錢倒也掙得來。從此夫妻倆悠哉悠哉看著小賣部過上了幸福簡單的日子。日常花銷嘛,父母在何須他們操心。
不是說花無百日紅嘛,呂家大院興旺了有八九年,因為老呂管理不到位,最後虧損並解體,從此在村中興盛一時的呂家大院消失不見了,而沒了父母的經濟外援,呂家二小子日子不好過了,此時他差不多四十歲了,被父母養的啥活都不想干,最後只好去鎮鎮府銀行當了寶安人員,一個月兩三塊錢工資。
呂家老大因為在建築行業經歷了摸打滾爬的鍛煉,很快被城市某建築公司高薪聘請,如今在城裡當著技術員,拿著工資,呂家大院的解體對他沒半點影響。
然而有影響的不僅僅是呂家二小子,還有老呂夫妻,老呂夫妻沒了錢之後,小兒子小兒媳不願意再同老人一起生活,於是二老被攆出家門,只好投奔當初不是很待見的大兒媳他們。
村裡這樣的情況還有一兩家,有一個被父母寵溺到不上班,整天在家裡喝酒玩麻將,最後媳婦都跟人家跑了,真是父母寵溺下的悲哀產物啊。
這個老人是龍向誰誰窮,其實和慣子如殺子這句老話道理差不多,父母以為是給了孩子最多的好處,實際上是無意中瓦解了孩子的上進心,這樣被有錢父母向著的孩子,最終在父母不能給錢時,必定是要過窮日子的。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是一句比較誇張的說法!我理解的這句話主要是用來反應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問題。
老人是條龍,這句話其實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說的!家裡的大人,在很多小孩兒的心目中都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形象,小孩兒們對大人是懷著一種敬愛,崇敬的心理;另一方面,父母對小孩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父母的一些處事方法等都會有影響小孩的成長,說老人是條龍,間接說明了老人的地位,影響力!
向誰誰就窮,這句話雖然誇張,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在過去,農村一家都有許多小孩,而父母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對孩子可能存在一些區別對待,這種偏愛,如果小孩兒理解的到位,也會有一番成績;但是過於沉溺於這種偏愛,反而限制了小孩兒的發展,等長大以後,他們可能因為能力欠缺,經受不起打擊,而一事無成!
其實關於這句話,我就有深刻的感悟。我們鄰居家,一家五個小孩兒,三男兩女,因為算卦的說,他家二兒子天生富貴像,以後絕對有前途,於是兩口子就特別喜歡二兒子,甚至後面讓其他兩個孩子輟學供二兒子讀書,其實他家的大兒子成績非常好,二兒子在學校有點混!等到大學畢業,這個二兒子可算在我們村出了名,在外面網貸被人家追上門,後來逼問之下才知道,工作不順利,又貪圖享,於是在網路上面借錢裝大款,走上了不歸之路!而他的大兒子,倒是挺有想法,在我們鎮上做倒賣花生生意,一年掙一兩百萬不是問題。
所以說,老人對孩子過於關愛,不是好事,父母參與孩子的成長,但不應該過分地干預,如果孩子領悟的好,可以成才;如果過分依賴,以後只會走下坡路!
這句俗語有很多的變化說法,也有人說是「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雖然變化了語句,但都表示了一個說法和意思。
父母是條龍,是表示父母比較勤勞能幹,做事非常有主意和想法,在這樣的家庭里往往後造成後代的懦弱,父母在孩子的嚴格管理下,本來就性格或能力方面存在著一些缺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作為父母的還是比較溺愛其中的一個孩子,這樣的孩子雖然暫時在父母的幫助下能過得不錯,但是無形當中卻養成了很多壞毛病和習慣。這樣等老人過世之後,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就會難以面對生活當中的各種苦難,所以說向誰誰家窮。
其實在農村人們會發現很多這樣的實例,同樣在農村的一家老人有幾個孩子,其中的一個老人特別溺愛,特別是最小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父母的溺愛,從小就生活在父母和哥、姐的照顧中,可以說是享盡了福,給予的金錢或幫助也很多,而其它的孩子因為沒有了老人的幫助,往往會更加努力向上,就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能力,即使面對生活的困難也會從容面對,父母不偏愛的孩子往往會過上不錯的生活。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要理解這句老話的含義,先讓你認識一個漂亮的女孩,再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沒錯,照片上的女孩叫高思恩,今年25歲,在讀山西大學碩士研究生,還是國家二級田徑運動員,小小年紀,獎牌已經擺滿了一桌子。可是你想不到的是,她比普通人缺少了一條胳膊。
獨生子女時代,每一個孩子都是家中的至寶。可是思恩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如果不是一位好心拾破爛兒的60歲的老人發現,思恩早已不在了世界上。
那是九四年的一個下午,高奶奶看到許多人在圍觀一個紙箱子,有的搖頭,有的惋惜。高奶奶走近一看,是一個女嬰!但是沒有左胳膊!正是因為這樣,人們一個個看一看又走開了!
高奶奶收留了她,剛剛抱回家,外面就下起了瓢潑大雨。再晚一步,思恩就沒命了!
高奶奶是靠自己撿破爛做零工生活的獨居老人,收留女孩以後,生活更加艱難。然而這些,兩個人都咬牙挺過來了!
更難的是,因為女孩沒有戶口,上不了學。高奶奶四處下跪,終於有個偏遠小學願意接受她。思恩品學兼優,家裡欠費停電,思恩就在路燈下堅持把作業寫完。初中的時候,又因為沒有戶口,思恩又面臨上不了學的危險,幸而有個偏遠的中學又接受了她。
幾十里地的路,坐公交每趟需要三元,思恩為了減輕奶奶的負擔,而且一路還能捎帶拾點破爛,思恩每天奔跑著上下學。沒想到,這樣倒成就了一位奔跑的天才,在高中階段,她包攬了學校的所有田徑項目的冠軍,並被評為國家二級運動員。
在思恩不懈的努力下,考上了山西大學!在別人看來,山西大學算不上什麼高檔次的學校,可是對於一直在偏遠地方上學的孩子,這個成績已經足以讓家人和自己驕傲了!
高奶奶因為學費發愁了,幸而又有好心人和慈善總會的幫助,思恩終於走上了大學課堂。
去年,在思恩准備考研的時候,高奶奶病倒了,思恩一邊備考,一邊照顧生病住院的奶奶,端屎倒尿洗擦身體,但這些在思恩這里都不算什麼了!她如願考上了研究生!明年就要畢業了。
高奶奶的臉上充滿了自豪和幸福!
故事講完了!試想一下,我們身邊有多少手父母溺愛的獨生子女,或者因為玩 游戲 逃學,或者學不進去考不上大學,更或者讓啃老成為了習慣......
還有那些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從小向著誰,活愛誰,長大了誰就最不成器!而那些受父母冷眼看待的,卻反而成了大氣候!《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和二哥蘇明成最後的結局,也說明了一切。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提醒人們,愛孩子要有度!溺愛誰害了誰!成長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經歷風雨的鍛煉,太順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那隻能是經不起風雨的嫩枝兒!
㈧ 對老人不好的人何時遭報應
雨滴屋檐水,點點不差移。一是自然現象的寫照;二是奉勸兒孫要孝順公婆,不孝順就會遭報應。
在農村的居民,以前大多瓦楞屋頂,每當下雨,雨水匯入瓦槽,順檐下流淌。雨停了,屋檐水還是一點一點滴落在庭前。滴落時,好像是一種仿效,慢滴的依照先滴的軌跡落下,下面是圳溝或鋪墊了石頭的水溝,這正是點點滴滴的相繼傳承,日長月久,石頭也就會被滴穿,這就是「水滴石穿」的由來,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人們的子嗣傳承何其相似?!「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其父必有其子。」過去如此,今天如此,將來也是如此。富貴庭院,貧窮人家都是一樣。
傳說,有一個忤逆子,嫌父親年老體衰「食死佬」。會吃不會幹活,久病床前無孝子,認為父親是個累贅,巴不祥卜得父親去死。
一天傍晚,他叫兒子拿豬籠去裝爺爺這個「老不死的」,父子倆將爺爺扛到荒山野嶺扔掉,遺棄他。
放下撬杠,父親拉著兒子說:「走!我們回家,省得老傢伙圖賴我們。」
兒子卻轉回頭將配宴悶豬籠和竹杠攥在手裡一本正經的說:「爸爸,你也太不懂事了,這豬籠竹杠扔了可惜,我拿回去留著,當你老了我就用它來與我兒子好扛你呀!」
這忤逆子一聽,大吃一驚,脊背發麻,想想後怕,如此言傳身教下一個被兒子遺棄的就是自己。這不正是「雨滴屋檐水,點點不差移。」嗎?因此,放下惡念,又叫兒子把老人抬回去,侍奉得十分周到。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雨滴屋檐水,點點不差移。」就此流傳下來,今天你對老人不孝,明天你的子女就會跟相效仿你對待長輩一樣對待你。
孝順與忤逆是有因果報應的,奉勸天下人以尊重培彎父母為念,百善孝為先,父母是天是日,天大地大,父母齊大。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家有一老,猶有一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㈨ 不孝敬父母會受到什麼報應
凡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門邪道之人,死後將打入血池地獄。投入血池中受苦。我也不大明白,這里說凡難產,吐血,流血而死之人,死後也投入血池中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