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兒童繪本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我整理了關於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兒童繪本,希望大家喜歡
端午節
作者:安城娜
內容介紹:
本套《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繪本》,包含《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繪本:端午節》以及《春節》《元宵節》《立春》《二月二》《清明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節》《小年》等十二個與節日相關的傳統民俗故事。每個故事的末尾,都附有關於這個節日的有趣習俗和有關的習俗知識,旨在讓孩子了解我國傳統節日,喚起他們心靈深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繪本:端午節》以簡潔易懂的文字,並配上精美的插圖,給孩子講述了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故事,讓孩子來發現我國傳統文化之美。
不是方的 不是圓的
作者:鄭春華
內容介紹:
老鼠一家,就住在走道上的夾層里。走道緊挨著小娟家的廚房,每一天,廚房裡都有香噴噴的味道飄過來。這天,從小娟家的廚房飄出來的香味又濃又特別,三隻小老鼠饞得直流口水:“今天一定是個好日子!” 不一會兒,鼠爹鼠娘給孩子們帶回了禮物,哇,是一個綠綠的、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東西。這是什麼東西呢?今天又是什麼好日子呀?
端午節
作者:蕭袤
內容介紹:
“中國民族節日風俗故事畫庫”以10個民族*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及其流傳已久的`動人傳說故事為藍本,進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同時,通過圖畫書這種契合兒童心理特點的獨特表達方式,以兒童為本位,對各民族的美麗傳說、風情習俗、節日來源等進行形象描繪,展現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的民族表現出的堅強品格、不屈不饒的精神和各族人民崇尚美好、鞭笞醜陋、追求光明的高尚情操,讓小讀者窺見各民族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和生活面貌。畫庫共10本,每一本就是一個民族*具代表性的節日風俗故事的藝術呈現,以飽蘸情感的筆觸、凝練雋永的文字體現各民族的民俗藝術魅力,從服裝、動作、場景、色彩等繪畫細節展現各民族的獨特美學意趣。
小艾的端午節
作者:王軼美
內容介紹: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可是小艾**喜歡的節日,因為小艾*喜歡吃粽子了。她問媽媽,什麼粽子*好吃?媽媽說,太婆包的粽子*好吃。於是,小艾和媽媽一起踏上了回鄉的旅途……這個端午節,有菖蒲和艾葉的淡淡香氣,有頭戴虎頭帽、身上掛香囊的熱鬧嬉戲,有放河燈許心願的真摯情意,當然還有太婆包的口味繁多的粽子……
愛吃粽子的精靈
作者:蒼龍動漫
內容介紹:
你知道波羅雞是吉祥物嗎?你知道年獸的傳說嗎?你知道元宵為什麼要吃湯圓嗎?你知道屈原為什麼投江嗎?你知道月亮上住著誰嗎?你知道後羿射日後是誰叫出太陽的嗎?你知道黑暗軍團嗎?……閱讀波羅雞與大頭鷹的圖畫故事書,答案盡在蒼龍動漫編繪的《愛吃粽子的精靈/波羅雞與大頭鷹》。
蒼龍動漫編繪的《愛吃粽子的精靈/波羅雞與大頭鷹》是一套滿足兒童愛看故事的卡通繪本,將以它獨特的魅力伴隨孩子多姿多彩的童年,影響孩子一生,讓每一個孩子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
Ⅱ 粑粑葉樹書名叫什麼
粑粑葉樹的正式書名是《百年孤獨》(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於1967年首次出版,是拉美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之一。該小說以虛構的馬孔多家族的歷史為主線,描寫了這個家族在一個偏遠搏扮的小鎮上的百年榮辱興衰,同時也反映了哥倫比亞和拉美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現實。
《百年孤獨》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模式,採用了一種奇幻現實主義的鉛仔寫作風格,將現實和幻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又奇異的氛圍。此外,該小說也被認為是一部批判現代化的文學作品,作者通過對家族歷史的描述,呈現出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問題和矛盾,包括社會分化、文化沖突、人性扭曲等等,反映出當時拉美社會的現實處境。
總之,粑粑葉樹的書名《百年孤獨》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小說名,更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考和社會批判的文學巨著,它對槐銀汪拉美文學和現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了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Ⅲ 如何自製幼兒繪本
工具材料:
彩紙、硬紙、剪刀、尺子、畫筆、膠水、固體膠等。
方法步驟:
一,選定或回創作故事概念及答文本。對故事進行改編,繪本製作的一個藍本,就像演戲需要劇本一樣。
二,角色設計。准備紙;設計草圖;根據草圖和好的故事情節編好頁碼;如果創作的故事標注為10頁,就是12頁,需要加上封面和封底。
三,作畫。從正文開始畫,使用自己擅長的工具作畫,簡筆畫,素描,水彩,蠟筆,水粉等都可以。
四,寫文字。書寫要端正,位置擺放要與圖畫協調。
五,完成封面,封底,扉頁,版權頁的設計和製作。
六,裝訂。將繪本完全裝訂起來。裡面用訂書機訂牢,外用膠帶將書包起來,起到保護作用。
注意事項:
有條件的話,可以做有聲繪本和電子繪本,能讓讓孩子參與更好。
Ⅳ 重陽節的故事和傳說簡短
重陽節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兩方面。古時候人們認為九九重陽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間在重陽節期間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相傳東漢汝南縣境內有個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會出來作惡。瘟魔奪去了恆景的父母,於是他決心防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他拜師練功,終於學成降妖劍術。
恆景回到家鄉,按照仙長的囑咐,在九月初九這天,發給每位鄉親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並帶著鄉親到山上避險。當瘟魔出現時,突然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進。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陽,插茱萸、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風俗。
而在民俗觀念中,九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農歷九月九日又被定為敬老節。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我國重陽節的風俗有很多,在有些地方選擇登高,也就是登山或者登高塔。有些地方還選擇吃重陽糕,也就是一些糕點。有的還會跟親朋好友一起賞菊花、飲菊花酒。或者是插茱萸、簪菊花,總之各地的風俗不一樣。
在中國古代很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因為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意義所在,或者是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為了紀念那個日子。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攪拌,加紅板糖,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星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Ⅳ 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相傳東漢恆景歷經艱險拜師學藝連成降妖劍術,在九月初九這天給每位相親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
Ⅵ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_重陽節手抄報一等獎
重陽節 是一個登高望遠的節日,也是一個敬老愛老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 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2021重陽節 手抄報 簡單又漂亮_重陽節手抄報一等獎,供大家學習。
目錄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重陽節的古詩
重陽節的起源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
重陽節的古詩
1、《重陽》
唐·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2、《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
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
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3、《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詩人自古恨難窮,暮節登臨且喜同。
四望交親兵亂後,一川風物笛聲中。
菊殘深處回幽蝶,陂動晴光下早鴻。
明日更期來此醉,不堪寂寞對衰翁。
<<<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相關 文章 :
★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漂亮字少
★ 2021重陽節手抄報清晰文字內容
★ 小學三年級重陽節手抄報圖片2021
★ 2021國慶手抄報簡單好看一等獎作品
★ 重陽節尊老敬老手抄報文字內容2021
★ 2021教師節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8張
★ 重陽節的手抄報精美模板5張
★ 重陽節的手抄報優秀精選5張
★ 重陽節的手抄報精選簡單模板5張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Ⅶ 重陽節對幼兒的教育意義
新星幼兒園
關注
"濃濃敬老情」重陽節,這樣教育孩子最有意義
2017-10-27 閱讀137
重陽節,這樣教育孩子最有意義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結合重陽節開展關於"尊老、敬老"為目的主題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平時許多年輕父母整日忙於工作,把照顧和教育孩子的重要大事全權託付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老人們冒著寒風酷暑接送孩子;戴著老花鏡為孩子抄作業;背的是孩子喜歡吃的食品、帶的是孩子穿的衣服……"他們無怨無悔的奉獻著。而孩子們享受著老人們無限的關愛與呵護卻一直熟視無睹。因此我們特地選擇了這個具有教育意義的時刻"9月9日重陽節"開展慶祝活動,讓孩子們體驗與老人間濃濃的親情,並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長輩們的情感。能把享受"長輩的愛"的感情進行遷移,讓孩子們去愛自己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幫助弱者,在生活中自然地走進感情的世界,體驗幸福生活的喜悅。同時也讓老人們為自己孩子的成長與進步感到欣慰與驕傲。
活動目標:
1.知道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了解相關的重陽節知識。
2.激發幼兒對老人的崇敬,表達對老人的關愛。
3.培養孩子從小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
爺爺親喲,奶奶親喲,我是你的好寶寶喲。
寶寶不摔跤喲,寶寶不要抱喲,我是你的好寶寶喲。
咚咚咚咚咚,敲敲背喲,兩只小手換得快喲。咚咚咚咚咚,捶捶腿喲,兩只小手換得快喲。
九九重陽日,聲聲敬老歌
父母年已老,期待兒女孝,當年養育恩,如今當踴報。
一日三餐飯,細心來烹調,早晚多問候,喜悅上眉梢。
小病早治療,大病不來找,健康一家人,比啥都重要。
閑來去散步,攜小又帶老,全家樂融融,和諧無限好。
鄰里多關愛,文明講禮貌,常有助人行,必當有回報。
關心天下事,多備書刊報,爸媽經常看,充實不無聊。
勤儉是家風,奢侈不能要,教育下一代,力戒浮和躁。
人生大舞台,困難少不了,大家齊努力,沒啥大不了。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歲月沉香,正如暖暖秋意,總會讓你在往後的時光里回味無窮。登高訪友,賞花吃酒,請忘卻年齡,抓緊有限的時間去追逐那無限的詩意吧!
情景劇表演
健康的心靈——承載人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我們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傳承敬老思想。
從孩子的健康做起,給孩子健康的愛
>.健康的飲食--滋養人生
>.健康的身體--承載人生
>.健康的心靈--指引人生
>.健康的未來--幸福人生
情景劇表演
我長大了,學習怎樣幫父母爺爺奶奶洗腳
那些年我們父輩,爺爺奶奶曾經玩過的游戲,你們還記得嗎?
還記得,當年看過的小人書嗎?
還記得,當年玩過的游戲嗎?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
你們用天才的想像力創造出了屬於你們的游戲
老鷹抓小雞、滾鐵環、抽陀螺、自製彈弓抓鳥、掏鳥蛋、跳繩……
還記得,坐在放映機前的心情嗎?
還記得,童年的玩伴嗎?
他們,現在過得還好嗎?
想必,已經跟你一樣兒孫繞膝、天倫有歡了吧!
父母給我們愛,我們也給予回報
快樂運動,五彩繽紛的世界
孩子健康快樂每一天,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最大的幸福
香香的重陽節
紅紅的中國情
回家的親子作業
回家完成作業並拍照發朋友圈:新星幼兒園重陽節德育活動<我幫家長幹家務,端茶倒水捶捶背>感恩父母,感恩爺爺奶奶。聽長輩講過去的故事
推薦繪本故事親子閱讀:威風無比的大獅子收留了無依無靠的小象,於是,這一大一小成了最鮮明的對比、最特別的組合:獅子是高傲的百獸之王,令人敬畏,小象孤弱單薄,個子矮小;獅子擁有輝煌的宮殿,小象挨餓受凍,無家可歸;獅子能滔滔不絕地講出種種多彩的經歷,小象不怎麼會說話,他崇拜獅子的表達只是「你大」、「我小」;當小象長成大象,懂得了很多事情,獅子卻慢慢老去,不再威武高大,歲月帶來了完全相反的大與小。直到老獅子被趕出皇宮變成了流浪漢,迎接他的是大象緊緊的擁抱。因為大象牢記著「你大我小」,在他心裡,獅子是永遠的國王。
深秋,重陽佳節又來臨了
時光之手緊握著刻刀
在每個人身上留下了種種歲月的痕跡
我們漸漸長大
我們的長輩也在慢慢變老
忘了有多久沒有關注過他們
沒和長輩們聯系
沒和同桌吃飯、敘聊家常...
當我們沉浸在工作、學習、旅遊...
你可曾發現
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
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雖然歲月的沉澱讓他們更加從容和藹
但是歲月的痕跡也讓他們日漸衰老
他們的臉上和手上逐漸布滿了皺紋
漸漸的頭上也布滿了白發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
他們的耳朵開始有點背
打電話總也聽不清你說什麼
他們的眼睛開始模糊不清
看東西總得用放大鏡或者帶上老花鏡
他們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了我們
歲月卻不善待他們
曾經他們年輕瀟灑的身影
如今都成了彎腰倚仗的模樣
理想雖很遠,但愛在咫尺
這個重陽節
電話再好不如常回家跑跑
回家對親人來說就是最好的禮物
如果實在沒辦法回到他們身邊
也可以精心為他們准備一個禮物或者賀卡,照片
有聲音也有圖片
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濃濃的思念
更新於 2017-10-28
Ⅷ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一年後,恆景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斬殺瘟魔。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香,便戛然止步,昏昏沉沉的轉起圈來,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回憶去年的重陽節,我們一家都來到龍山公園去欣賞菊花展,那陣陣撲鼻而來的香氣和多姿多彩的菊花,還存留在我的腦海里……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家裡很窮,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葯,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綉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裡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綉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重陽佳節在九九,登高祈福為親友,遙望故鄉心默念,親人安康福永久。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地」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傳說民間有一對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壓逃出家鄉,在一個蘆盪里搭起了草房遮風避雨,並就地種糧糊口,日子過得很艱苦。一天他倆在田裡幹活,忽然走來兩個衣裳破舊的人,一個眉粗眼大,持著個破爛袋,一個是面目清秀,腰裡掛著個寶葫蘆,開口就要討飯吃。這對夫妻二話沒說把准備自己吃的兩只黃面籠糕給了他們,自己餓著肚子。這倆人高興地邊吃邊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藍如寶,穿得化化爛,顏色依然好。」邊走邊撒下許多小草。
冬去春來,這里長滿了許多草,鋤也鋤不掉,夫妻倆覺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這草是去年那兩個人撒下的,聽他們唱著說,可以染色,然後夫妻倆割下草,漚在兩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變藍了,但染不上色,心想這下可上了當。沒過幾天,晚上颳起了大風,剛睡下,門外有人敲門,說要借一宿。這對夫妻便起床開門點上油燈一看,是去年討飯的,看他們可憐就把客人留下來,安排他們睡在大缸上並鋪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牆多餘的一袋石灰粉墊在草下做枕頭。小夫妻安排好,准備去睡覺。
客人說今天我討了點菜,另一個說我葫蘆里還有點酒,咱們一起喝,說著就拿起酒喝上了,說來也怪,葫蘆里有倒不盡的酒,一會兒大家都喝醉了。半夜裡他們酒性發作,把吃的酒菜都吐進缸里,並把當枕頭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兩個人用木棍一攪,挾起破袋和葫蘆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倆發現缸水變黃了覺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試染,拿出後很快布由黃變成藍色。丈夫便追上那兩人,問了個明白,他們說這種草名叫藍草,加上適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從此夫妻倆就開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那兩個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們專教窮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麗的青藍布衣。梅、葛兩仙發明的用灰酒發酵使藍靛還原的方法,在各地廣為傳授,後人便將梅、葛二位師傅尊為染布的祖師爺。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區染坊內都掛上梅、葛二仙紙禡。
在湖南、湖北地區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染坊內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時除放上梅葛二仙紙禡外,還要放上觀音、財神、家堂的板印紙碼及酒菜等,供奉結束後祭品一起燒化,染坊內的師傅及幫手聚集一起開懷暢飲,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來年染出的布品質好、色度牢,故舊時的民間染坊常見牆壁上貼有「缸水調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詞幅。
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很多重陽節傳說的異文。
很久以前,XX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炙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裡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重陽節是我國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的稱呼同古老的《易經》有關,《易經》中八卦以陽爻為九,所以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月是九為陽,而日也是九為陽,兩九相重為重九,兩陽相重為重陽,所以九月初九既稱「重九」,又稱「重陽」。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在我國很早就已成風俗。《武林舊事》中說,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從九月初一就開始吃重陽糕,初九重陽,皇帝還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清代,皇宮御花園內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在民間,早期以登阜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法藏寺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薊門煙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為多。據《燕京歲時記》載:凡登高,必「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在重陽節日里,相對於宮廷,民間活動內容要更豐富一些,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等。
關於重陽登高,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有一天遇見一位白須飄胸的仙翁。仙翁對桓景說:「你家九月九日有大災難。你趕快回家,叫家裡人做彩囊,裡面裝上茱萸,掛在手臂上,一同登上高山,再喝點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災難。」桓景到九月初九都照辦了。當晚回家一看,大吃一驚,所養的牲畜全都「暴死」。此事很快傳開。此後,每逢九月初九,人們就紛紛插茱萸、帶菊花酒外出登上高山。久而久之,成為習俗。《千金月令》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
這一登高傳說,現在看來當然是不可信的。不過從中卻可以看出古人懷著一種美好的願望,即如何避禍消災、健康長壽。因為重陽節正值天高氣爽的季節,人們登高遠眺秋色佳景,心曠神怡,而登高本身就是一種有益的體育活動。菊花酒飲後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茱萸可以驅蚊殺蟲,入葯可治遺的精、腹瀉、嘔吐和便秘等症。古人把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同消災防病聯系在一起了。
自古至今,重陽就是文人筆下的常客。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寫到:「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造化群山嶽,瞭然楚漢分。」王維則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吟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句真切地描寫出重陽登高活動和詩人與親人深厚的情誼,廣為後人所傳誦。
據記載,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陽」,乃是因為《易經》以一、三、五、七、九為天數,即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即陰數,其中「九」又稱「老陽」。九月九日因其月份、日數均為「九」,故稱「重陽」,又叫「重九」。
漢魏時期,這個節令的解釋及民間風俗就已經形成。魏文帝曹丕在《與鍾繇書》中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登高大約起於漢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
隋人杜公瞻在注文中說:「九月九日宴會,不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漢唐時期重陽節有到野外登高的風俗,因此,漢唐時期的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舉行野宴。可以看出,晉代是相當重視重陽節的。
但是,重陽節被正式確立,卻是唐朝的事情。唐代,大臣李泌奏請皇帝,正式確立重陽節,官方布告民間重陽節為「三令節」之一。正是因為唐代官方正式確立了重陽節,這一節日才在民間被大肆推崇並流行起來,節日的風俗沿襲了漢晉以來登高、飲酒、采茱萸等傳統。
宋明以後,重陽節的活動代代相傳,到了清代,重陽節的風俗盛行不衰,舉國上下歡度重陽。
重陽節到了今天,仍然很受重視,只是現在的人們,更多地將這一節日用到了老人身上。
Ⅸ 有沒有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給孩子普及知識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比如說端午節講屈原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告訴孩子節日的民俗習慣,吃粽子的起源